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阿Q性格的钥匙——学习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
1
作者 许锡强 《语文天地》 2007年第1期3-4,共2页
关键词 林兴宅 性格系统 性格特征 鲁迅研究 社会思潮 劣根性
下载PDF
重审林兴宅的系统论文艺学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建亮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7-103,共7页
林兴宅在20世纪80年代主倡的系统论文艺学内涵丰富,它包括将系统论的原理概念整合到文艺理论中生成的系统论文论、运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的批评实践,以及对文艺的发展趋势--它将与科技走向融合统一--的大胆构想三部分。该思想体现出一定的... 林兴宅在20世纪80年代主倡的系统论文艺学内涵丰富,它包括将系统论的原理概念整合到文艺理论中生成的系统论文论、运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的批评实践,以及对文艺的发展趋势--它将与科技走向融合统一--的大胆构想三部分。该思想体现出一定的理论创见,但它的一些内在缺陷,如创新不足、经验匮乏、路径目标不符等却影响了它的持久行远,使其呈现出昙花一现的历史症候,并对它的理论价值形成了遮蔽。实际上,它不仅开拓了文艺研究的思维空间,而且是当时一股重要的思想启蒙力量;它推动了文艺研究的"科学化",是当下"统计文艺学"的先行者;它的术语概念和研究范式已成为今天文艺研究的伦理日常,被习焉不察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兴宅 系统论文艺学 大数据时代 数字人文 中介思维
原文传递
重新认识林兴宅
3
作者 邹振东 《厦大中文学报》 2021年第1期61-80,共20页
对于中国百年文学批评史,林兴宅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但对林兴宅的理解却有着重重误读,最突出的表现在文艺界关注他的方法,却忽略了他的问题,并低估了他的答案。其根源在于有两个林兴宅,一个是以文艺系统论突破机械反映论重围的先行者,... 对于中国百年文学批评史,林兴宅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但对林兴宅的理解却有着重重误读,最突出的表现在文艺界关注他的方法,却忽略了他的问题,并低估了他的答案。其根源在于有两个林兴宅,一个是以文艺系统论突破机械反映论重围的先行者,引领1985年方法论年,在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留下革命性影响,代表作是批评实践《论阿Q性格系统》与理论探索《艺术魅力的探寻》;另一个是以文艺象征论终结文艺反映论的挑战者,以"象征"替代"反映"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重构诠释文艺本质的新范式,回答文学的千古之谜,代表作是《象征论文艺学导论》。重新认识林兴宅,不仅是要重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要接续其对文学的超越性来源于哪里、艺术的魅力怎样生成以及文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千年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兴宅 文艺反映论 文艺系统论 文艺象征论 文学本质
原文传递
走近林兴宅
4
作者 周海琳 《厦门文学》 2005年第9期47-49,共3页
终于下定了决心,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带着满脑子的资料和深深的忐忑去采访林兴宅. 是否去采访林兴宅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久,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林先生是搞理论的,他把几十年时间投入到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去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 终于下定了决心,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带着满脑子的资料和深深的忐忑去采访林兴宅. 是否去采访林兴宅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久,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林先生是搞理论的,他把几十年时间投入到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去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这些都不是为我这个刚走进文学且又惯于从感性入手的年青人一下子所能领悟和驾驭得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兴宅 文艺学 理论界 象征论
原文传递
求一个自在充实的人生——关于《论编拾零》的隔空对话
5
作者 陈骏涛 肖菊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56-59,97,共5页
陈骏涛(以下简称"陈"):2016年1月,拙作《论编拾零》(《闽籍学者文丛》之一)编定,需要有一个序言,主编建议最好以一篇"访谈"或"对话"代序。"访谈"或"对话"倒是有的,但那都是隔年的"旧货"了,不适用。以往"对话"或"访... 陈骏涛(以下简称"陈"):2016年1月,拙作《论编拾零》(《闽籍学者文丛》之一)编定,需要有一个序言,主编建议最好以一篇"访谈"或"对话"代序。"访谈"或"对话"倒是有的,但那都是隔年的"旧货"了,不适用。以往"对话"或"访谈"都是面对面进行的,如今北京正值寒冬,又三天两头被雾霾包围,请谁来做这个"访谈"或"对话"都有些"于心不忍",于是想到了肖菊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骏涛 文丛 口述历史 陈墨 陈思和 林兴宅 女性观 三四 郭小东 中国当代社会
下载PDF
《福建论坛》一九八一年总目(一至五期) 被引量:1
6
《福建论坛》 1982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一九 党的作风 方晓丘 巫继学 固定资本补偿 林祥瑞 散文艺术 林兴宅 胡培兆 福建经济
下载PDF
唯恐其争——阿Q形象再认识
7
作者 陈琦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4年第2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王秋赦 精神胜利法 林兴宅 陈涉 黄河东流去 怒其不争 秦书田 李国香 哀其不幸 刀光血影
下载PDF
艰难的选择 蹒跚中的引进——关于建国四十年文学批评的思考
8
作者 何思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49-53,共5页
当我们面对一座座文学批评的丰碑时,我们不禁为之惊骇了,惊叹于它的巍峨和高大,但它的建造过程又是多么令人惊心动魄,这不仅是(?)它的工程的浩大,成绩的辉煌,而且指它的根基是千百人的精灵、心血所奠定。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造就了文... 当我们面对一座座文学批评的丰碑时,我们不禁为之惊骇了,惊叹于它的巍峨和高大,但它的建造过程又是多么令人惊心动魄,这不仅是(?)它的工程的浩大,成绩的辉煌,而且指它的根基是千百人的精灵、心血所奠定。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造就了文学批评的碑楼,尽管它高大而不壮丽,宏阔而不谨严,旁枝逸出而无老辣硬干,但仅此我们也就倍感欣慰了。回顾是令人慰安的,又是令人心酸的,但习惯往往又使人不得不频频回首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令人心酸 十年 批评方法 林兴宅 作品自身 新时期文学 中间人物论 批判运动 座座
下载PDF
散文创作中景物描写和联想的关联定型及其突破
9
作者 王晓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50-53,43,共5页
1 在“托物言志”这类散文创作中,我们常常不愉快地看到作者在某景某物上所生发的联想仅仅是自己头脑中先前欣赏经验固定化的堆垒,仅仅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某一属性加以人工化的重复,体味不到罗丹名言的意蕴:“美丽的风景,所以... 1 在“托物言志”这类散文创作中,我们常常不愉快地看到作者在某景某物上所生发的联想仅仅是自己头脑中先前欣赏经验固定化的堆垒,仅仅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某一属性加以人工化的重复,体味不到罗丹名言的意蕴:“美丽的风景,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的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能引起人们的思想;看到的线条和颜色,自身不能感动人,而是渗入其中的那种深刻的含义”。因而我们常常感到兴味索然。作为欣赏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 景某 兴味索然 杨朔 使人 深层心理结构 人工化 林兴宅 古诗十九首
下载PDF
《论文学艺术的魅力》中几处需要完善的地方
10
作者 朱有志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183-183,共1页
任何真正创新的理论系统,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唯其如此,才显得理论创新的真实。因此,只要是抱着真诚的态度,本着促进完善的目的对这种(未能尽善尽美的)创新的理论提出关于在理论创新方面(必须保持逻辑的一致)的... 任何真正创新的理论系统,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唯其如此,才显得理论创新的真实。因此,只要是抱着真诚的态度,本着促进完善的目的对这种(未能尽善尽美的)创新的理论提出关于在理论创新方面(必须保持逻辑的一致)的某种切实的意见,就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必需,也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基于这一思想,特就林兴宅同志的《论文学艺术的魅力》(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魅力》,下引此文只注页次)中几处在我看来还需要完善的地方谈点看法,祈求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学 林兴宅 美感效应 学术交流 文艺作品 一九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素质 欣赏对象 审美境界
下载PDF
“义贵圆通”——议论文全方位说理的思考
11
作者 易盛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5期93-99,共7页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种新的视角方式——“全方位”,正受到人们的青睐,举凡作家、艺术家的反映生活,领导和群众的对话,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至谈判、演讲、制定政策等,都离不开它。这种视角方式,要求人们看待问题和事物,不是...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种新的视角方式——“全方位”,正受到人们的青睐,举凡作家、艺术家的反映生活,领导和群众的对话,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至谈判、演讲、制定政策等,都离不开它。这种视角方式,要求人们看待问题和事物,不是平面地、静止地、机械去认识,而要立体地、动态地、多方位地去概括本质.它的出现,打破了人们思维的单一、线性模式,而代之以多向的网状结构……现在的问题是:议论性文章可否运用全方位方式进行说理?议论文的全方位说理有什么特点?怎样进行议论文的全方位说理?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文章进行研究,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思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论性 思想政治工作 林兴宅 线性模式 人物形象 疗妒汤 夏金桂 茹志鹃 西线轶事 蜚声文坛
下载PDF
情节与人——对当前小说创作的一些思考
12
作者 邹火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66-69,共4页
近几年来,文学的空间在急邃地拓展,小说的创作已越来越成为人们付梓的话题,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新方法令人目不暇接,神情也为之一振。然而,就在我们为新时期文学从复苏走向兴盛而歌之咏之时,我又捡起了一个陈旧的话题。尽管大师高尔基... 近几年来,文学的空间在急邃地拓展,小说的创作已越来越成为人们付梓的话题,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新方法令人目不暇接,神情也为之一振。然而,就在我们为新时期文学从复苏走向兴盛而歌之咏之时,我又捡起了一个陈旧的话题。尽管大师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但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情节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冷落了。诗化、散文化,现代化,空灵美、意境美等等,的的确确给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化 叙事性 欣赏习惯 《文艺报》 你别无选择 阿·托尔斯泰 王润滋 林兴宅 张辛欣 意象美
下载PDF
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一文所生发的思考
13
作者 昌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21-35,共15页
历史往往同我们开玩笑,但绝不是故意的。 (一) 距今四十八年前,周扬在《认识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题名为《我们需要新的美学》的论文,该文副题是《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想》。周扬既不完全同... 历史往往同我们开玩笑,但绝不是故意的。 (一) 距今四十八年前,周扬在《认识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题名为《我们需要新的美学》的论文,该文副题是《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想》。周扬既不完全同意梁实秋的观点,也不完全赞成朱光潜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扬 梁实秋 朱光潜 刘再复 又一村 无产阶级领导 主体性 林兴宅 西方现代主义 不能走那条路
下载PDF
文学批评现状及趋势片谈
14
作者 戴剑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1-8,共8页
在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无论古今均有浩大之态势。近几年来,就其深化的趋势而言,文艺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又充当了“先锋”——景象的繁荣、内容的深入均使各学科刮目相看。这个变化的最显著的时间标志是一九八四年... 在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无论古今均有浩大之态势。近几年来,就其深化的趋势而言,文艺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又充当了“先锋”——景象的繁荣、内容的深入均使各学科刮目相看。这个变化的最显著的时间标志是一九八四年。自有现代文艺批评以来,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转折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艺研究 批评界 审美意义 中国文学 创作界 八十年代 审美批评 林兴宅 高加林
下载PDF
文艺的本质、特征及其他
15
作者 廖学新 《河池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16-22,共7页
本文着重从情感方面去评述文艺的本质、特征,阐述了个人的理解。根据最具体的才是最丰富的原则,认为文艺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情感化(情绪化)的形象显现,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最基本的特征是情感。形象、象征是情感... 本文着重从情感方面去评述文艺的本质、特征,阐述了个人的理解。根据最具体的才是最丰富的原则,认为文艺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的情感化(情绪化)的形象显现,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最基本的特征是情感。形象、象征是情感得以显现的方式,审美是情感的最高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化 变态心理 审美价值 审美意义 林兴宅 《芙蓉镇》 鸟鸣涧 《母亲》 上海文艺出版社 庐山瀑布
下载PDF
阿Q—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16
作者 程仁章 《绥化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1-8,共8页
鲁迅以小说《阿Q正传》这一名篇奉献给中国人民的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问世以来已经六十多年了,几十年来,中外学者研究它、评说它的文章数也数不尽,而且,我想,在人类的未来,还要永远研究和评说下去,如同“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一样,阿Q也是... 鲁迅以小说《阿Q正传》这一名篇奉献给中国人民的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问世以来已经六十多年了,几十年来,中外学者研究它、评说它的文章数也数不尽,而且,我想,在人类的未来,还要永远研究和评说下去,如同“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一样,阿Q也是永远说不完的。然而建国以来,特別是最近,对阿Q这一艺术典型的研究,似乎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近来有的同志试图用现代方法诸如系统论、信息论来对这一艺术典型做出评价,尽管开拓了一定的新路,但总觉得离阿Q仍旧很远。我们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典型 社会内涵 下层人民 现代文学作品 林兴宅 茅盾论 虱谈 自叙传 男女之大防 静修庵
下载PDF
阿Q的精神胜利及其实施法则
17
作者 储焜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46-49,共4页
《阿Q正传》发表以来,研究者数不胜数。解放以后,研究人员注重阿Q的阶级地位及其革命性,结果造成了“它与鲁迅原作存在着一个偏离角”,“在原作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对阿Q精神弱点的描绘被降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呐喊〉和〈仿篁〉综... 《阿Q正传》发表以来,研究者数不胜数。解放以后,研究人员注重阿Q的阶级地位及其革命性,结果造成了“它与鲁迅原作存在着一个偏离角”,“在原作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对阿Q精神弱点的描绘被降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呐喊〉和〈仿篁〉综论》,《文学评论》八五年第三期)。为了纠正这种偏向,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心理学、哲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等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吕俊华通过哲学、心理学的分析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的心理和哲理内涵,林兴宅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分析了阿Q性格系统的复杂性。笔者也试图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以及哲学等知识来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及其实施法则。研究精神胜利对于理解阿Q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兴宅 哲理内涵 《文学评论》 阶级地位 综论 精神系统 精神胜利法 心里便 怒其不争 爱欲
下载PDF
文章的诞生
18
作者 胡宗健 《阅读与写作》 1994年第3期14-15,共2页
一、张扬与逃避写文章是很有些快感的,但在那快乐的背后仍然可感到那深藏着的疲惫。因为写作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群体律令,写作者不能舍弃群体而独尊自我。既要富于个性,又要隐匿个性。既要独创,又要时时谋求与周围世界的沟通。既要独标... 一、张扬与逃避写文章是很有些快感的,但在那快乐的背后仍然可感到那深藏着的疲惫。因为写作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群体律令,写作者不能舍弃群体而独尊自我。既要富于个性,又要隐匿个性。既要独创,又要时时谋求与周围世界的沟通。既要独标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兴宅 张辛欣 写作对象 王安忆 永久的生命 杀夫 自我人格 文学艺术研究 诗所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宣扬祖国传统艺术 寻觅更多新的知音
19
作者 张文辉 《戏曲艺术》 1986年第2期31-32,共2页
近年来,我们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剧团艺术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抢救、继承梨园戏优秀传统艺术方面来(我们把这称为“第二次抢救”)。这项工作,不但对于剧团自身的艺术建设,对于古老剧种今后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古代戏剧... 近年来,我们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剧团艺术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抢救、继承梨园戏优秀传统艺术方面来(我们把这称为“第二次抢救”)。这项工作,不但对于剧团自身的艺术建设,对于古老剧种今后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古代戏剧文化的研究与宣扬,都是意义重大的。我们的工作,在当前社会上一部分青年对祖国传统文化感情淡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老剧种 实验剧团 古代戏剧 戏曲危机 首场演出 现场表演 “一切向钱看” 林兴宅 林铁 黄典诚
原文传递
排浪·大潮·回波——新潮文学十年描述(续)
20
作者 李建平 《南方文坛》 1989年第4期27-31,共5页
二、大潮(1985——1986) 1985年,新潮文学形成了大潮涌动的景观。催发“85大潮”的重要原因,是1984年底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中共中央1989年2月17日制定的《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 二、大潮(1985——1986) 1985年,新潮文学形成了大潮涌动的景观。催发“85大潮”的重要原因,是1984年底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中共中央1989年2月17日制定的《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创作自由是我们党多年的正确主张,它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会议精神,使中国作家无比兴奋,倍受鼓舞。王蒙在会议的闭幕词上说:“社会主义文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体 中国作家 林兴宅 创作自由 你别无选择 张辛欣 十年 韩少功 刘索拉 无主题变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