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北京市林地覆被与PM_(2.5)分布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史宇 林兰钰 +3 位作者 罗海江 张殷俊 陈远航 于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60-1966,共7页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颗粒物污染程度,了解土地利用与颗粒物污染的关联规律,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颗粒物污染问题突出的北京市为研究对象,以空气质量地面监测站的PM_(2.5)质量浓度数据和卫星遥感解...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颗粒物污染程度,了解土地利用与颗粒物污染的关联规律,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颗粒物污染问题突出的北京市为研究对象,以空气质量地面监测站的PM_(2.5)质量浓度数据和卫星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特别是林地覆被与细颗粒物分布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市的PM_(2.5)质量浓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由西北至东南逐级递增的趋势,东南部(107.0μg·m^(-3))>西南部(96.2μg·m^(-3))>城六区(95.3μg·m^(-3))>东北部(79.6μg·m^(-3))>西北部(79.0μg·m^(-3)),季节分布表现为冬季(122.0μg·m^(-3))>春季(81.2μg·m^(-3))>秋季(76.8μg·m^(-3))>夏季(72.9μg·m^(-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PM_(2.5)质量浓度表现为耕地(96.9μg·m^(-3))>建成区(95.7μg·m^(-3))>未利用土地(91.5μg·m^(-3))>水域(82.8μg·m^(-3))>草地(80.9μg·m^(-3))>林地(79.1μg·m^(-3))。(2)以各监测站点为中心建立不同半径缓冲区,随着缓冲区半径的不断增加林地覆被率与PM_(2.5)质量浓度的负相关性不断增强。当缓冲区半径达到1 000 m时,各个月份林地覆被率与PM_(2.5)质量浓度均在α=0.05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3)以各监测站点为中心的3 000 m半径缓冲区内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常绿阔叶灌木林、乔木园地面积与PM_(2.5)质量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实行未利用土地、耕地以及部分建成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向林地、草地转化是北京市防控颗粒物污染的可行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_(2.5) 林地覆被 关联分析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土地利用与林地覆被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晓萍 董冰让 +1 位作者 李锐 杨勤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3-166,共4页
采用1986年和1997年夏季LANDSAT TM(30 m×30 m)遥感影像数据,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林地覆被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研究区农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减少,林灌地类型面积在增加,但是增加... 采用1986年和1997年夏季LANDSAT TM(30 m×30 m)遥感影像数据,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林地覆被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研究区农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减少,林灌地类型面积在增加,但是增加或减少幅度均较微弱,其变化在24条主要流域表现得不均衡。林地覆被类型与其他用地类型间相互转换的面积和形状表现得零星、破碎,变化方向不规律。林地覆被斑块数和斑块面积关系10年前后在各流域间表现得很相似,斑块数及其面积所属分级的分布格局在全区变化不大。聚类结果表明,1986年和1997年林地覆被状况在绝大多数流域间表现出巨大的相似性,全区10年前后林地覆被格局没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林地覆被 格局 遥感 黄河中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