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传承”到“裂变”——论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林幸谦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列耀 马淑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84,134,共5页
作为马华新生代诗人,林幸谦的诗歌传承了海外华人“文化怀乡”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作为新一代学者,林幸谦试图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海外华人暧昧复杂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这种“传承”与“理性”的矛盾,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思想”的“火花... 作为马华新生代诗人,林幸谦的诗歌传承了海外华人“文化怀乡”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作为新一代学者,林幸谦试图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海外华人暧昧复杂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这种“传承”与“理性”的矛盾,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思想”的“火花”,一一呈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人对自己“根性”的找寻,正在继承传统中走出传统,其找寻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自我”裂变和成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幸谦诗歌 传承 裂变
下载PDF
生命存在的叩问——对林幸谦散文集《狂欢与破碎》的一种解读
2
作者 罗宗宇 刘清麟 《华文文学》 2005年第2期74-77,共4页
林幸谦在《狂欢与破碎》中试图建构一种新的主题话语即对个体生命存在进行叩问。它具体表现为对自我生命存在境遇的展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并寻求生命超越的可能性。这种以叩问生命存在为旨归的书写本质上是林幸谦把握自我生命... 林幸谦在《狂欢与破碎》中试图建构一种新的主题话语即对个体生命存在进行叩问。它具体表现为对自我生命存在境遇的展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并寻求生命超越的可能性。这种以叩问生命存在为旨归的书写本质上是林幸谦把握自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根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幸谦 马华文学 生命话语
下载PDF
词语之悟与存在之思——对林幸谦诗作的一种解读
3
作者 朱文斌 胡贤林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32-36,共5页
马华诗人林幸谦诗作的独特不仅仅在于原乡迷思与边陲叙述,还表现在面对荒诞的历史境遇,机智地以语言为策略,巧妙地避开思想重负,逼近人类的生存本质,以表现人类最为内在的精神为己任。
关键词 林幸谦 荒诞 生存本质 马华诗人
下载PDF
马华作家林幸谦诗歌创作论
4
作者 卢桢 《华文文学》 2005年第4期40-45,共6页
马华作家林幸谦自1990年代涉猎现代诗歌创作至今,成果斐然。在创作历程中,他以位于边缘的文化身份进行着颠覆书写,展现出漂泊的诗学风格。同时,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情绪化与哲学思辩混容的美学特征。本文将通过对他的边缘身份、颠覆书写及... 马华作家林幸谦自1990年代涉猎现代诗歌创作至今,成果斐然。在创作历程中,他以位于边缘的文化身份进行着颠覆书写,展现出漂泊的诗学风格。同时,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情绪化与哲学思辩混容的美学特征。本文将通过对他的边缘身份、颠覆书写及诗歌美学特征的探讨,力图揭示出诗人的文化立场和诗歌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幸谦 诗歌 边缘身份 颠覆书写
下载PDF
迈向重读之路——评林幸谦《历史、女性与性别政治:重读张爱玲》 被引量:1
5
作者 古远清 《出版广角》 2003年第7期75-76,共2页
这部重读张爱玲的著作,着重于从历史缝隙中找到这位民国“临水照花”女子在创作中对历史、女性的论述与传统男性论述的差别,以及她的论述与权力架构、历史文化范畴和性别意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方式的重读,对于我们认识张爱玲创作... 这部重读张爱玲的著作,着重于从历史缝隙中找到这位民国“临水照花”女子在创作中对历史、女性的论述与传统男性论述的差别,以及她的论述与权力架构、历史文化范畴和性别意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方式的重读,对于我们认识张爱玲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及其与性别政治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文学创作 历史地位 女性文学 书评 林幸谦
下载PDF
漂泊在古都的梦里的追寻与反思——马华作家林幸谦诗歌创作论
6
作者 张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6-19,共4页
林幸谦,马华文学的代表人物。海外华人的身份,使得林幸谦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眷恋。他以位于边缘的文化身份对中国进行着追寻与反思,并展现出漂泊的诗学风格。
关键词 林幸谦 诗歌 漂泊 寻根 反思
下载PDF
都从故国梦中出发——林幸谦的散文
7
作者 陈慧桦 《华文文学》 1996年第1期61-62,16,共3页
林幸谦的散文都从故国梦中出发,企图经由祖父/外祖父的迁徒飘游建构边缘人的性格与神话,由于他有这种企图,因此,他一直把自己投入、植入到题材中,使自己变形以戴上更为广大并且普遍的面具。他的散文都跟梦有关——梦幻、梦魇、绮梦、梦... 林幸谦的散文都从故国梦中出发,企图经由祖父/外祖父的迁徒飘游建构边缘人的性格与神话,由于他有这种企图,因此,他一直把自己投入、植入到题材中,使自己变形以戴上更为广大并且普遍的面具。他的散文都跟梦有关——梦幻、梦魇、绮梦、梦想,甚至中华民族的大梦。但是,他的梦跟一个纯粹植根于本土的人所能孕育出来的已不可能一样,因为他已是移民的第二代,他的意识/无意识中已植入热带雨林的记忆,植入太多多元种族社会的矛盾、狐疑、猜忌和冲突。更恰切地说,他已能深切感受到真正的边缘性的悲壮与荒谬、边缘性中的欲望和压抑。故国本土的人只能设想,他却是边缘性的化身;他要用他的边缘性书写来突显其中所扯牵到的庞杂问题。他的散文是热带的雨林与故国绮梦的结晶品,可是这样说未免又会平面化他文字绵延不绝中所呈现出来的雄浑气概与悲壮美,以及他的表达策略和过程,故我也就取了个更能表达过程的题目,用以彰显他散文中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幸谦 边缘性 中国现代散文 边缘人 表达策略 节奏感 悲壮美 文字 解构 歇斯底里
下载PDF
具有突出潜质与后劲的华文作家——从《愤懑的年代》看林幸谦
8
作者 古远清 《阅读与写作》 2004年第5期4-5,共2页
在马华文坛新生代中,林幸谦把感性、悟性与知性贯穿于自己的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闪耀着一股奇异的光芒。
关键词 林幸谦 《愤懑的年代》 散文 中学 语文 阅读指导
下载PDF
归返的解构与建构:论林幸谦的原乡执念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崇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5-192,共8页
林幸谦的原乡书写与追求往往刚烈、浓郁,他既有相对清晰的大马认同:书写自我、小家,同时又将其升华为大家、华族与大马的议题与身份认同探寻;同时,由于他有相对特殊的留学经历和线路,又让他可以反思台港、批判大陆,既有精神原乡,又有现... 林幸谦的原乡书写与追求往往刚烈、浓郁,他既有相对清晰的大马认同:书写自我、小家,同时又将其升华为大家、华族与大马的议题与身份认同探寻;同时,由于他有相对特殊的留学经历和线路,又让他可以反思台港、批判大陆,既有精神原乡,又有现实历练。表面上看,林幸谦似乎是一个无地归返的过客,实际上,他更是一个通过解构来建构华人大同的个体实践者。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可将其对中国大陆的浓烈精神原乡视为中国情结,更要辩证而清醒地看到他的宏阔视野与追求,以及偶尔的宏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幸谦 原乡 归返 解构 华人
原文传递
离散族群的边缘心境--论林幸谦新世纪的华文创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古远清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9-102,共4页
在马华文坛中崛起的林幸谦,属年青一代的“六字辈”。尽管他在蕉风椰雨中降生,后远离温暖而让人眷恋的热带雨林来到宝岛读硕士学位,再到浮华香江搞取博士桂冠,但他并不是中国的台港作家,而是马华作家一说确切一点,是漂泊世界的华... 在马华文坛中崛起的林幸谦,属年青一代的“六字辈”。尽管他在蕉风椰雨中降生,后远离温暖而让人眷恋的热带雨林来到宝岛读硕士学位,再到浮华香江搞取博士桂冠,但他并不是中国的台港作家,而是马华作家一说确切一点,是漂泊世界的华文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作家 林幸谦 创作 心境 族群 离散 硕士学位 热带雨林
原文传递
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关于马华文学“新生代”作家群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振科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8年第3期14-17,共4页
这是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我指的是近年来出现于马华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如钟怡雯、辛金顺、陈大为、林幸谦、褶素菜、寒黎、吕育陶、陈强华、黄锦树、林惠洲、许裕全等.他们出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又大多曾经留学于台湾,被称为马华... 这是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我指的是近年来出现于马华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如钟怡雯、辛金顺、陈大为、林幸谦、褶素菜、寒黎、吕育陶、陈强华、黄锦树、林惠洲、许裕全等.他们出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又大多曾经留学于台湾,被称为马华文学的“新生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作家 马华文学 文学风景 黄锦树 林幸谦 马华文坛 文化乡愁 马华新诗 蕉风 内在中国
下载PDF
论《原诗》的自由意识
12
作者 李志艳 《华文文学》 2004年第2期59-63,共5页
考察林幸谦的诗集《原诗》 ,我们会发现 ,诗人立足于生命的本真质态 ,用自由意识来诠释自己对华语文化的独特操守 ,表达了对自己母体文化执着的守望与回归。研究林幸谦的代表作《原诗》 ,研究以他为代表的这样一批诗人 ,挖掘他们内在的... 考察林幸谦的诗集《原诗》 ,我们会发现 ,诗人立足于生命的本真质态 ,用自由意识来诠释自己对华语文化的独特操守 ,表达了对自己母体文化执着的守望与回归。研究林幸谦的代表作《原诗》 ,研究以他为代表的这样一批诗人 ,挖掘他们内在的精神特质 ,剖示他们所创造的具有边缘性质的文化价值 ,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其发展前景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幸谦 <原诗> 自由意识
下载PDF
《人类是光明的儿子》序
13
作者 陈贤茂 《华文文学》 2003年第4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林幸谦 名字 故国 海外华文文学史 散文创作 儿子 钟怡雯 作家群 吉隆坡 马来西亚 儒家文化 中文系 人类 光明
下载PDF
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在香港出版
14
作者 曹清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9年第1期73-73,共1页
关键词 人民出版社 新诗史 古远清 香港 50年代 林幸谦 出版史 本土
下载PDF
解构与遁逃:马华新世代诗的一种精神向度
15
作者 刘小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82-86,共5页
本文主要探讨马华新世代诗对传统的解构及六种遁世策略。指出诗歌不能放弃对意义的追寻,必须努力寻找“创造性之根源”并藉此建构“创造性自我”以抵抗虚无主义的入侵。
关键词 新世代 林幸谦 创造性自我 解构 传统人文精神 遁逃 精神向度 后现代 癫痫 现代主义
下载PDF
书信文稿中的张爱玲——2008年11月21日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宋以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3-159,共17页
此文为宋以朗先生2008年11月21日在香港浸会大学所作演讲的记录稿,由林幸谦先生提供。宋以朗的父母宋祺(林以亮)是张爱玲生前挚友,也是张的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在演讲中回忆了许多张爱玲的创作背景及生平史事,并首次披露《小团圆》成书... 此文为宋以朗先生2008年11月21日在香港浸会大学所作演讲的记录稿,由林幸谦先生提供。宋以朗的父母宋祺(林以亮)是张爱玲生前挚友,也是张的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在演讲中回忆了许多张爱玲的创作背景及生平史事,并首次披露《小团圆》成书的动因及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浸会大学 张爱玲 文稿 书信 遗产继承人 创作背景 林幸谦 回忆
原文传递
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在香港出版
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3,共1页
继不久前在台北出版《台湾当代新诗史》后,古远清最近又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当代新诗史》。该书描述了1950年代至2007年香港新诗所走过的复杂而曲折的道路,对从舒巷城到林幸谦近50位诗人作品一一加以评述。这当中既有按十年... 继不久前在台北出版《台湾当代新诗史》后,古远清最近又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当代新诗史》。该书描述了1950年代至2007年香港新诗所走过的复杂而曲折的道路,对从舒巷城到林幸谦近50位诗人作品一一加以评述。这当中既有按十年为一期的新诗发展描述,也包括诗歌思潮史、诗论史、论争史、诗刊出版史等。该书的着力点不仅在于总结香港新诗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出版社 新诗史 古远清 香港 50年代 林幸谦 出版史 诗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