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林义光对古文字学的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叶玉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0-95,共6页
本文介绍了林义光的生平及主要著作 ,从学术思想、古文字研究和六书理论等方面阐发了他对古文字学的贡献。
关键词 古文字 六书理论 贡献
下载PDF
林义光及其《文源》 被引量:1
2
作者 田胜男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7-90,共4页
学术界对于闽籍学者林义光及其著作《文源》的研究非常薄弱。文章的作者对林义光的生平和学术活动进行了调查、发掘,对前人研究的不确之处做出修正、补充,并对《文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文源》 古文字学 研究现状
下载PDF
从“互卦”窥探林义光“互体”思想的来源
3
作者 田胜男 《文教资料》 2011年第35期29-31,共3页
本文阐述林义光《文源》在古文字构形研究中的“互体”思想,并试图从其生平及研究成果中探究其思想来源。
关键词 《文源》 “互体”思想 互体字
下载PDF
林义光生平及其作品考述 被引量:3
4
作者 葛恒新 安忠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20-25,共6页
作为清末民初重要古文字学家、经学家,林义光据古音、古字与三代器物解说《诗》,开于省吾《诗经新证》之先河,其《文源》是首部系统地利用钟鼎铭文考释文字构形规律、订正《说文解字》的著作。然而林义光的生卒年月及生平履历,一直隐没... 作为清末民初重要古文字学家、经学家,林义光据古音、古字与三代器物解说《诗》,开于省吾《诗经新证》之先河,其《文源》是首部系统地利用钟鼎铭文考释文字构形规律、订正《说文解字》的著作。然而林义光的生卒年月及生平履历,一直隐没学术界,尚未有明确而肯定之定论。依据《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及《积微居友朋书札》等文献资料中多处相关林义光的叙述,可以对其生平履历、治学思想与交往经历予以考证说明,并梳理其两部主要著作《文源》《诗经通解》及其它一些著述的内容以及主要贡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平 作品 考述
下载PDF
试论林义光的“声借”说
5
作者 林志强 《古文字研究》 2014年第1期545-550,共6页
一、引言闽籍学者林义光所著《文源》,运用他当时所能采集到的金文和一部分秦汉金石文字资料来研究汉字的本形本义,对《说文》之说多有补正。其书分为十二卷,前附《撰书人启》①、《叙》《文源目录》《六书通义》《古音略说》《凡例》,... 一、引言闽籍学者林义光所著《文源》,运用他当时所能采集到的金文和一部分秦汉金石文字资料来研究汉字的本形本义,对《说文》之说多有补正。其书分为十二卷,前附《撰书人启》①、《叙》《文源目录》《六书通义》《古音略说》《凡例》,后缀《通检》《引用彝器异名笺》。《文源》不仅"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宋至清代利用金文探求字源的成果"②,也包含着作者对文字学理论的许多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源》 字源 文字学理论 金石文字 十二卷 金文 《说文》
下载PDF
《中国大百科全书》“林义光”等三词条拟写稿补说
6
作者 林志强 《中国文字学报》 2023年第1期196-204,共9页
本文就《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新增条目“林义光”“《文始》”和修订条目“《说文古籀补》”的有关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提供具体证据和理由,以资学术史研究者参考。主要涉及林义光之生平经历和学术研究,《文始》《说文古籀补》的内容... 本文就《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新增条目“林义光”“《文始》”和修订条目“《说文古籀补》”的有关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提供具体证据和理由,以资学术史研究者参考。主要涉及林义光之生平经历和学术研究,《文始》《说文古籀补》的内容、性质与评价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始》 《说文古籀补》
原文传递
从郑樵到林义光:闽籍学者的文字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志强 《中国文字学报》 2016年第1期21-33,共13页
闽籍学者的文字学研究,虽非显著,亦有特点。宋代的郑樵和民国的林义光,可以作为代表人物。本文对闽籍学者的文字学研究进行通览考察,概括其内容,总结其特色,为汉字学史的研究提供具体案例。
关键词 闽籍学者 文字学 郑樵
原文传递
“形变指事”说之推阐 被引量:1
8
作者 叶玉英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1-43,共3页
近代古文字学家林义光先生在探求古文字演变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字是由原字改变字形方向或增减笔划而成的,而传统六书理论却不能涵盖这些字,所以他提出了“形变指事”说。本文旨在阐发“形变指事”说在六书理论研究中的开创性和科学性... 近代古文字学家林义光先生在探求古文字演变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字是由原字改变字形方向或增减笔划而成的,而传统六书理论却不能涵盖这些字,所以他提出了“形变指事”说。本文旨在阐发“形变指事”说在六书理论研究中的开创性和科学性及其对后世六书理论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书 古文字 结构分析 形变指事
下载PDF
《诗》义新探三则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宗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0-83,96,共5页
《诗》义新探三则王宗石一、《小雅·正月》篇“彼求我则”解《小雅·正月》篇的作者为西周末期幽王朝的一位没落贵族。他感到自己生不逢辰,失掉了禄位,常受到当权贵族的欺侮,只能低头弯腰做人。他对这些高级贵族的旨酒嘉肴... 《诗》义新探三则王宗石一、《小雅·正月》篇“彼求我则”解《小雅·正月》篇的作者为西周末期幽王朝的一位没落贵族。他感到自己生不逢辰,失掉了禄位,常受到当权贵族的欺侮,只能低头弯腰做人。他对这些高级贵族的旨酒嘉肴,高堂华最的生活,极为嫉恨,自己也感到失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共人 同义词 《诗经今注》 郭沫若 “介” 《诗集传》 句末助词 于省吾
下载PDF
释“毒”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凤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毒”字在汉许慎《说文解字·屮部》里解说为“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古文毒,从刀、葍。”我个人认为这种解说基本上是错误的,正如孙星衍在《序》中所指出的那样:“或失其要义”、“或妄改其文”。 唐人李阳... “毒”字在汉许慎《说文解字·屮部》里解说为“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古文毒,从刀、葍。”我个人认为这种解说基本上是错误的,正如孙星衍在《序》中所指出的那样:“或失其要义”、“或妄改其文”。 唐人李阳冰解说小篆为“从屮、从母”;南唐徐锴解说字的古文之所以“从竹……”,清人段玉裁解说它之所以从“刀”,因“竹亦有毒……伤人则死”,“刀所以害人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 段玉裁 李阳冰 毒药 妄改 孔颖达 本义 孙星衍 小篆
下载PDF
“章”字臆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古敬恒 李荣刚 《绥化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119-120,共2页
关键词 商周古文字 《说文》 《诗·小雅·大东》 《说文解字》 古诗十九首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论语》 汉字构形
下载PDF
释“忧心已愈愈,是以有侮”
12
作者 刘运兴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01-101,共1页
关键词 忧心 一声之转 《文源》 旁转 “每” 后汉书 字音 尔雅 楚辞
下载PDF
《林义光〈文源〉研究》评介
13
作者 暨慧琳 《厦大中文学报》 2021年第1期295-299,共5页
"科学学术史的建构,需要对重要学者的著作进行深入研究,也需要对众多一般学者的著作进行全面解读。"1研究发现,有许多学者虽然声名不显,但实际上其论著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汗简》《古文四声韵》等书收录诸多传抄古文,历来被视... "科学学术史的建构,需要对重要学者的著作进行深入研究,也需要对众多一般学者的著作进行全面解读。"1研究发现,有许多学者虽然声名不显,但实际上其论著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汗简》《古文四声韵》等书收录诸多传抄古文,历来被视为"奇诡不经",甚至被斥为"好事者为之",但随着出土材料的日渐丰富,传抄古文在战国文字研究上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发现。因此,站在学术史的角度,对这类学者及其著作进行研究,对这些成果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源〉研究》 古文字学
原文传递
“联”和“连”的区别
14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7年第9期30-30,共1页
联、连二字,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此说是否成立姑且不论,不少异形词和联、连不分有关则是事实。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连贯、联贯、联接、连接、连绵、联绵,联翩、连翩,都... 联、连二字,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此说是否成立姑且不论,不少异形词和联、连不分有关则是事实。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连贯、联贯、联接、连接、连绵、联绵,联翩、连翩,都有两种词形。“联”是会意字,义为“连”。繁体字写作“聯”,左边是“耳”,右边是“丝”。《说文》的解释是:“从耳,耳连于颊;从丝,丝连不绝也。”有人觉得这一说法牵强附会,尤其是“耳连于颊”,在字形上没有着落。《汉语大字典》所引林义光的《文源》另有一说:“凡器物如鼎爵盘壶之属多有耳,欲联缀之,则以绳贯其耳。”这倒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 异形词 会意字 古今字 《汉语大字典》 段玉裁 《现代汉语词典》 词形 《文源》
下载PDF
《文源》卷三选评
15
作者 林志强 《汉字文化》 2013年第2期11-17,共7页
一 闽籍学者林义光所著《文源》,运用当时所能采集到的金文和一部分秦汉金石文字资料研究汉字的本形本义,对《说文》之说多有补正。其书自上世纪20年代面世以来,颇得学界重视,常被称引,说明《文源》的价值确实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
关键词 选评 文字资料 《说文》 学术界 本义 汉字
原文传递
说字二则
16
作者 张富海 《中国文字学报》 2016年第1期108-111,共4页
一东《说文》六上:'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动也'是声训,许慎应即以东方为'东'之本义。甲骨文'东'作■、■、■等形;(1)金文'东'作■、■等形。(2)许引官溥'从日在木中'... 一东《说文》六上:'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动也'是声训,许慎应即以东方为'东'之本义。甲骨文'东'作■、■、■等形;(1)金文'东'作■、■等形。(2)许引官溥'从日在木中'之说虽符合小篆字形,却与甲骨金文'东'字之形明显不合,所以今人对'东'字的形体结构提出了新的解释。丁山《说文阙文笺》引徐中舒说,'东,古橐字。《埤苍》曰:无底曰橐,有底曰囊。'(3)古文字'东'确实像一个两头扎束且装满物品之'橐'。作为'橐'字象形初文的'东'何以能表示东方之'东'?丁山说:'橐与东为双声,故古文借之为东方。'(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书局 《金文编》 象物字 金文编 甲骨文字 《说文》 李孝定 于省吾 《甲骨文字集释》
原文传递
甲骨文字中的礼——说“人”“大”
17
作者 张建华 《文史知识》 2019年第5期125-127,共3页
自1899年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辨识出甲骨文至今,已一百馀年。经诸多学者搜集、著录与研究,现如今人们对它已有深入的认识。它实证了商的存在,为人们打开了殷商历史之门,为窥探殷商社会提供了丰富资料。甲骨文作为汉字鼻祖,距今虽有... 自1899年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辨识出甲骨文至今,已一百馀年。经诸多学者搜集、著录与研究,现如今人们对它已有深入的认识。它实证了商的存在,为人们打开了殷商历史之门,为窥探殷商社会提供了丰富资料。甲骨文作为汉字鼻祖,距今虽有三千馀年,但它作为文字系统却已过了初创期而臻于完善。对汉字的发生,有学者指出:'无论从那一方面看,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 拱手礼 坐如尸 正面形象
原文传递
“臾”字考釋的反思兼說某些甲骨金文形體釋臾的錯誤
18
作者 董蓮池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49-152,共4页
本文列舉相關古文字形体,論證了小篆'臾'字不从申,但也絕不从人,否定了林義光的臾字从人之說。由此出發,纠正以往據'臾'字从'人'之說將某些古文字形體釋臾的錯誤。
关键词 林義光 甲骨 金文
原文传递
19
作者 白林密 《中国钢笔书法》 2014年第6期1-1,共1页
许慎《说文解字·氏部》:“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许氏是说巴蜀地区管山腰或河岸上凸出欲崩堕的部分叫“氏”。后有文字学者林义光考证“氏”应是“柢”的最初字形。柢,木之根本也。
关键词 巴蜀地区 说文解字 许慎 字形 文字
原文传递
繁简辨析“幾”与“几”
20
作者 封国华 《中国钢笔书法》 2018年第10期44-46,共3页
"幾"是一个会意字,金文作 、 ,上面是(音yōu,又音zī),表示细微,下面是人持戈的象形,表示守卫。《说文》:"幾,微也,殆也。从从戍,戍兵守也,而兵守者,危也。"意思是发现细微的迹象而用兵把守,是有危机之感。古籀专家林义光在他... "幾"是一个会意字,金文作 、 ,上面是(音yōu,又音zī),表示细微,下面是人持戈的象形,表示守卫。《说文》:"幾,微也,殆也。从从戍,戍兵守也,而兵守者,危也。"意思是发现细微的迹象而用兵把守,是有危机之感。古籀专家林义光在他的《文源》中说:"者,幽省。幽处多危,人持戈以备之,危象也。"徐灏《段注笺》:",疑从丝省。"训微,义由丝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 繁简 《说文》 会意字 又音 象形 段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