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抒情传统”视域下的南宋词再评价——以高友工、林顺夫的论述为例
1
作者 石了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58-65,共8页
自王国维以后,南宋词的评价在20世纪跌入了低谷,这一现象的改观始自北美华人学者叶嘉莹和高友工,他们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对南宋词进行了细读阐发,使之"现代性"的质素彰显出来。北美兴起了南宋词研究热潮,也构成了不同于大... 自王国维以后,南宋词的评价在20世纪跌入了低谷,这一现象的改观始自北美华人学者叶嘉莹和高友工,他们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对南宋词进行了细读阐发,使之"现代性"的质素彰显出来。北美兴起了南宋词研究热潮,也构成了不同于大陆学界的评价标准和研究视野。置身这一语境下,高友工、林顺夫师徒二人将南宋词放到"中国抒情传统"的历史脉络中进行重新观照,从律体到词体,从小令到长调,聚焦文体学的细致辨析,凸显出南宋词转变自律体诗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关注于物"的美学倾向。这种"关注于物"的新型抒情美学,与"诗言志"的传统抒情美学成为中国抒情美学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林顺夫 南宋词 关注于物
下载PDF
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文学梦”——评林顺夫教授《透过梦之窗口: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论丛》
2
作者 陈芸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0-75,共6页
美国密西根大学林顺夫教授曾撷取"透过梦之窗口"这一精巧比喻诠释了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的"文学梦"。从《庄子》到晏几道、苏轼、吴文英的词再到《红楼梦》,他的研究指出这些"文学梦"并非仅仅以实际的梦... 美国密西根大学林顺夫教授曾撷取"透过梦之窗口"这一精巧比喻诠释了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的"文学梦"。从《庄子》到晏几道、苏轼、吴文英的词再到《红楼梦》,他的研究指出这些"文学梦"并非仅仅以实际的梦境经验为基础,而是将作家特殊的哲学思考付之于特定语境的再度创造。"文学梦"既包括"我思故我梦"的层次,也包括"我思,我梦"的内容。"梦之窗口"既是一种特殊的观物方式,又创造出一种新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顺夫 文学梦 “透过梦之窗口”
下载PDF
普林斯顿的追随者: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叙事
3
作者 沈一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5-79,共5页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史叙事 抒情传统 美典理论 高友工 孙康宜 林顺夫
下载PDF
文体学与文化史融合路径探究——论高友工的“中国抒情诗史”建构
4
作者 石了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2-17,共6页
“中国抒情诗史”是高友工建构“中国抒情传统”“中国抒情美学”的重要维度。高友工坚持中国抒情诗的文体学研究,细致辨析各抒情文类的形式成规和美学风格,将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史置于中国文化史中予以观照,重视发掘社会历史文化转... “中国抒情诗史”是高友工建构“中国抒情传统”“中国抒情美学”的重要维度。高友工坚持中国抒情诗的文体学研究,细致辨析各抒情文类的形式成规和美学风格,将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史置于中国文化史中予以观照,重视发掘社会历史文化转变与抒情文体形式演变的互动共生关系,以揭示中国抒情美学的发展脉络。高友工对文化史研究视野的践行并不充分,其高足林顺夫予以补充。文体学与文化史融合的研究路径,可为当下的文学史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抒情诗 文学史 文体学 文化史 高友工 林顺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