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世草子”和“三言二拍”中的果报论与天命观
1
作者 王若茜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8-89,共2页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三言二拍”和“浮世草子”真实地描绘了中日古代市民世界的生活和内心精神 ,表现了市民的果报论和天命观的宗教意识。果报论与天命观在中日市民阶层的伦理观上起到了扶世助化的主要作用 ,同时 ,也是中日市民阶...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三言二拍”和“浮世草子”真实地描绘了中日古代市民世界的生活和内心精神 ,表现了市民的果报论和天命观的宗教意识。果报论与天命观在中日市民阶层的伦理观上起到了扶世助化的主要作用 ,同时 ,也是中日市民阶层面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消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世草子 “三言二拍” 果报论 天命观 中国 日本 古典文学
下载PDF
论宋代的牛戒与“涉牛果报”思想——以宋代牛戒故事为中心
2
作者 乔因予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83-88,共6页
牛戒与“涉牛果报”思想存在区别,而过往研究往往将它们混淆。宋人认为,杀牛、食牛能影响行为主体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科举功名、人身自由,甚至来生世界。由于家庭农耕模式普及、牛法收紧等原因,牛戒于9-12世纪之际正式形成。牛戒与... 牛戒与“涉牛果报”思想存在区别,而过往研究往往将它们混淆。宋人认为,杀牛、食牛能影响行为主体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科举功名、人身自由,甚至来生世界。由于家庭农耕模式普及、牛法收紧等原因,牛戒于9-12世纪之际正式形成。牛戒与“涉牛果报”思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耕牛资源,维护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对宋朝以后的中国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但它们并没有完全禁绝民间屠宰耕牛,尤其是杀牛祭祀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牛戒 “涉牛果报”思想 屠牛 食牛 信仰说教
下载PDF
传统道德敬畏心态形上建构的思维演进与价值考量——以传统官箴果报文化为主要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忠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2-65,共14页
由"天命"而"果报"的传统思想所构筑的道德敬畏心态的形而上学,不仅对传统仕者的官德立品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且还展现了由"神道"而"设教"再到道德"说教"的"达人"之路。其于... 由"天命"而"果报"的传统思想所构筑的道德敬畏心态的形而上学,不仅对传统仕者的官德立品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且还展现了由"神道"而"设教"再到道德"说教"的"达人"之路。其于情感呈奉中所呈现出的审美旨趣、荣辱意识和道德用意,不仅启示我们要在社会发展定数的不可控中,于自身生存有限性的高度警觉里,将这种对于生存的敬畏演变成对于道德荣辱本身的敬畏和自觉,并由此转化为人类自身的道德救赎行动;而且其由"神道"到"人道"的重心演变,更引导我们在其价值的现代化转化中,要以对"形而下"世界的更多关照去实现其"形而上"的神圣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敬畏心态 神道设教 官箴文化 果报论
下载PDF
“果报”观念和逻辑与“三言”的叙事 被引量:5
4
作者 向志柱 陈兮 《学海》 2003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 ,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以“三言”为例 ,“果报”观念和逻辑在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既有沿袭传统之处 ,又有所变异 ,并且集中体现在对...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 ,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以“三言”为例 ,“果报”观念和逻辑在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既有沿袭传统之处 ,又有所变异 ,并且集中体现在对待有悖传统礼教的男女情爱的态度上。“果报”观念和逻辑的贯注 ,深刻地显明了冯梦龙的道德评价、情爱观念 ,但亦有损“三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报”观念 果报”逻辑 “三言” 小说 宗教思想
下载PDF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被引量:23
5
作者 魏长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报 道德信仰 宗教信仰
下载PDF
关于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乔根锁 徐东明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52,共9页
本文阐述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并比较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异同。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藏汉佛教学者均重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道德教化功能,重视六道轮回思想,重视心在因果报应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重视以佛教... 本文阐述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并比较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异同。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藏汉佛教学者均重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道德教化功能,重视六道轮回思想,重视心在因果报应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重视以佛教戒律作为构建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注重来世的果报和解脱,表现出强烈的出世精神和超越情怀;注重临终关怀和心灵安慰,表现出强烈的宗教人文主义精神。汉传佛教则既重视现世又重视来世的果报和解脱,显示出积极的入世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重视人现实的心性修养,强调在人间成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 果报应论 特色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 被引量:5
7
作者 蔡相宗 蔡斌 《蒲松龄研究》 2004年第3期55-61,共7页
依据佛教教义对《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加以重新剖析与评判,很有其必要性。《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与一般人所说的宿命论也有根本区别。前者是以人为主宰,后者是以天或神为主宰。
关键词 果报 宿命论 剖析 评判
下载PDF
“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兴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8-33,93,共7页
中国话本小说普遍存在因果报应思想,这种观念不仅来自佛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上自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普遍具有的社会存在。反映在话本小说中一方面是从作品结构上以果报思想作为整体结构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利用话本小说的独特形式,... 中国话本小说普遍存在因果报应思想,这种观念不仅来自佛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上自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普遍具有的社会存在。反映在话本小说中一方面是从作品结构上以果报思想作为整体结构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利用话本小说的独特形式,以说话人身份穿插议论评述,经文人染指后更与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结合在一起。话本小说果报观念宣扬了鬼神迷信思想,让受压迫群众安于现状不思反抗;在艺术上使作品容易流于人物塑造类型化,结构公式化的弊端。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思想,表达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理想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本小说 果报
下载PDF
果报与救赎:佛教入冥故事及其演化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晶波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27,共8页
佛教影响下的入冥故事,有着明显的宗教寓言性质。随着传播的日益广泛和佛教不断中国化,此类故事的内涵与重心,也处在一个逐渐由早期侧重展示地狱惩诫到后期侧重救赎与超度的演化过程中。本文结合传世记载与敦煌文献,讨论了佛教入冥故事... 佛教影响下的入冥故事,有着明显的宗教寓言性质。随着传播的日益广泛和佛教不断中国化,此类故事的内涵与重心,也处在一个逐渐由早期侧重展示地狱惩诫到后期侧重救赎与超度的演化过程中。本文结合传世记载与敦煌文献,讨论了佛教入冥故事的内涵及其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地狱 果报 救赎
下载PDF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筱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7-69,共3页
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 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般木 境界 ,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报 ,最终摆脱因果 ,彻底解脱。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关注领域、生命意识和思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中国报应观 佛教果报
下载PDF
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征宇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65,共4页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以来就对我国社会和思想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思想界不断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的质疑、辩论、批评、应答的过程中,因果报应理论事实上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以来就对我国社会和思想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思想界不断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的质疑、辩论、批评、应答的过程中,因果报应理论事实上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因果报应论也逐渐地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报 过程 形式 中国化 意义
下载PDF
另一种秩序——法律文化中的因果报应信仰 被引量:11
12
作者 夏清瑕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60-63,共4页
传统法律文化普遍存在着因果报应信仰,不仅“则天立法”的法律架构中隐含着天谴天告的报应思想,通过天罚、鬼神罚雪冤的民众信仰更为丰富,报应信仰同时也影响着司法官员的司法。报应信仰实际表现为人们对正义秩序的追寻,鬼神世界所展现... 传统法律文化普遍存在着因果报应信仰,不仅“则天立法”的法律架构中隐含着天谴天告的报应思想,通过天罚、鬼神罚雪冤的民众信仰更为丰富,报应信仰同时也影响着司法官员的司法。报应信仰实际表现为人们对正义秩序的追寻,鬼神世界所展现的作恶者必得惩罚的秩序现,在国家法缺位时,对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文化 果报 雪冤
下载PDF
因果报应论对传统政治正义观的补充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践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观缺少系统的论证。儒家继承了古代宗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但是在孔子“敬而远之”观念的指引下,却没有对“天道”、“天命”进行形而上的建设。结果,就使得中国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缺环。原始道教著作《太平经》创立了一种“承负”说。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果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一,佛教的三世报应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二,佛教特别强调,轮回报应的主体一定是作业者本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政治统治而言,这种“因果报应论”具有极大的社会稳定意义。因果报应论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引导和心理平衡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政治文化 正义 儒家 佛教 果报应论
下载PDF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淑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1-575,共5页
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 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它的创立和传播,有其理论基础、道德基石和信奉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果报应论 神不灭论 德福统一 敬畏之心
下载PDF
阴律:一种存在于观念中的法——对中国民间因果报应信仰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忠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1期80-85,共6页
阴律即阴间律法或因果报应规律,在中国民间存在于民众的观念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信仰。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看,阴律具有法的性质,并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引、预测、威慑和教育等规范作用。阴律规范的构成是非常明确的因果模式,由行为模... 阴律即阴间律法或因果报应规律,在中国民间存在于民众的观念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信仰。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看,阴律具有法的性质,并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引、预测、威慑和教育等规范作用。阴律规范的构成是非常明确的因果模式,由行为模式和法(阴律)后果构成。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阴律规范的特点显著,激励效果独特,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家法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律 果报 法社会学
下载PDF
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牛延锋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果报是自身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作恶...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果报是自身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作恶。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报应思想 和谐社会 伦理道德 积极意义
下载PDF
浅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兼论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问题 被引量:6
17
作者 方建斌 《殷都学刊》 2000年第4期67-70,共4页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模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悲剧结局方式,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并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不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时特定...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模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悲剧结局方式,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并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不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还有其惩戒和教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悲剧 大团圆 果报
下载PDF
因果报应与道德公正——因果报应具有必然性吗?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长领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58,共6页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经验层面的呈现是有因果报应,但缺乏必然性。...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经验层面的呈现是有因果报应,但缺乏必然性。因果报应具有必然性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报 赏善罚恶 德福统一 道德公正
下载PDF
因果报应与道德公正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长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38,共5页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报 赏善罚恶 德福统一 道德公正
下载PDF
“巧合”和“果报”模式在话本中的结构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向志柱 《求索》 CSSCI 2003年第1期178-180,共3页
话本小说结构最普泛化、同时也最内在的根源是“巧合”和“果报”模式。巧合使得话本小说曲折摇曳、高潮迭起。它的运用及实现方式又紧紧与情节动力、报应逻辑联系在一起。话本小说接受“果报”观念 ,主要亦体现在结构思维上。“果报”... 话本小说结构最普泛化、同时也最内在的根源是“巧合”和“果报”模式。巧合使得话本小说曲折摇曳、高潮迭起。它的运用及实现方式又紧紧与情节动力、报应逻辑联系在一起。话本小说接受“果报”观念 ,主要亦体现在结构思维上。“果报”观念在话本小说的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情节进展中的“果报”形式更易显示出“果报”模式在结构上的意义。“果报”观念和逻辑的使用有利于劝惩、教化 ,但亦有损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本小说 结构形式 "巧合"模式 "果报"模式 结构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