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考释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凯
-
机构
枣庄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6-168,共3页
-
文摘
在枣庄方言中,众多的农村常用词语虽然使用频率高,但是却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本文依据方言本字考释的一般步骤,立足农村中的常用词语,为其寻找正确的书写方式,以期对枣庄方言本字考释工作有所增益。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常用词语
本字
-
分类号
H17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枣庄方言儿化读音探究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张凯
-
机构
枣庄学院文学院
-
出处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3-97,共5页
-
基金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
-
文摘
枣庄方言中的儿化读音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与普通话相同的卷舌元音,另一种是特殊的变韵现象,即平舌元音。这两种形式交叉存在,层次叠置,体现了枣庄方言语音的地域差异和年龄差异,表明了语音在内部与外部交互作用下的发展变化规律。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儿化
变韵
-
分类号
H172.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续考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凯
-
机构
枣庄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356,共3页
-
文摘
枣庄方言中有很多的农村常用词语的本字不能确定,成为方言研究中的一大障碍。本文继《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考释》之后,又进一步考证了在农村中为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之本字,以期对枣庄方言的研究有所补益之用,同时希望推动枣庄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发展。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常用词语
本字
-
分类号
H172.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枣庄方言中的“来”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孙敏敏
王丽洁
-
机构
山东协和学院
-
出处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第7期188-189,共2页
-
文摘
“来”是枣庄方言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语气词,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当中;还可以作名词词尾,表示时间和方位。其用法特别,极具地方特色。本文针对“来”的不同用法,从来源、语法特点和使用情况等方面加以详细分析和举例。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来
动词
词尾
语气词
-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枣庄方言中词尾“子”的用法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褚福侠
-
机构
山东经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5期96-97,共2页
-
文摘
“子”是枣庄方言中常用的词尾。本文从语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入手,全面分析了词尾“子”在枣庄方言名词、动词后的使用情况。通过与相应的普通话词汇做初步比较,进一步探究了“子”尾词变化、消失的原因,提出了在方言与普通话迅速融合的今天,亟待进行方言词汇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建议。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词尾
“子”
-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枣庄方言研究的思考——兼评《枣庄方言研究》丛书
- 6
-
-
作者
袁舒
-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52-58,共7页
-
文摘
山东省枣庄市处于苏鲁交界地区,其方言既有西鲁片方言的共性,又有作为交界地带方言的独特性。通过综述枣庄方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枣庄方言的研究历史分为普查、展开和深入三个时期,并评述枣庄方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枣庄方言研究》丛书(2011),总结枣庄方言研究取得的成就。最后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方面,提出关于枣庄方言研究的理论思考和研究展望。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综述
《枣庄方言研究》
-
分类号
H172.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枣庄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治”之探究
被引量:6
- 7
-
-
作者
董业明
-
机构
枣庄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0-73,共4页
-
文摘
在枣庄方言的动词系统中,泛义动词较为常见。其中既有与普通话类似的"打",也有体现地域色彩的"治"、"弄"、"剋"等。文章选取"治"作为代表,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的三个平面以及普方古大三角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管中窥豹,以此探究枣庄方言的泛义动词现象。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泛义动词
“治”
-
分类号
H07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浅谈枣庄方言词缀
被引量:4
- 8
-
-
作者
孙敏敏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81-84,共4页
-
文摘
词缀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枣庄方言的词缀非常丰富,尤其是后缀,使用频率很高,构词能力很强,不但可以构成大量的名词,而且还可以构成数量众多的动词、形容词等。这些词缀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具地方特色,形象、鲜活,绘声绘色、绘形绘情,它们的存在极大地生动了枣庄方言的表达方式。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方言词缀
圪头词
-
Keywords
Zaozhuang dialect
affix
words with the prefix of “圪”
-
分类号
H17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被引量:7
- 9
-
-
作者
李芳元
-
出处
《枣庄师专学报》
1994年第1期63-68,共6页
-
文摘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音义
人声
本义
去声
-
分类号
N
[自然科学总论]
-
-
题名枣庄方言语法特点续稿
被引量:2
- 10
-
-
作者
王希文
-
出处
《枣庄师专学报》
1990年第3期91-95,共5页
-
文摘
枣庄方言的语法特点很多,上次限于篇幅,只能简略地记述五种。
-
关键词
枣庄方言
语法特点
语缀
选择疑问句
被动句
-
分类号
H172.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元明清白话著作中的枣庄方言词汇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王希文
-
出处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78-282,共5页
-
文摘
元明清白话著作中有许多方言词,至今仍在鲁西南枣庄地区口语中使用(也可能在其他地区方言中使用),本文从中摘录一些条目加以注释,供读者阅读这些著作时参考。词条按枣庄声母的顺序排列,每条先写汉字,后标枣庄方言读音,标音后加注并举出用例,然后注明出处,写出例句。在撰写本文时曾参考了董遵章同志《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的部分词条,得益不少。
-
关键词
明清白话著作
聊斋俚曲集
醒世姻缘传
方言词汇
枣庄方言
山东方言
用例
俗字
声母
词条
-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金瓶梅》词语零札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李申
-
出处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16-118,140,共4页
-
文摘
本文涉及的《金瓶梅》词语,大略可分为三类:(一)辞书当收而未收录者;(二)已有诠解而不够允当者;(三)仅释意义而缺少例证者。现不揣浅陋,对这些词语试加诠释,并就其来源、使用范围、在方言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和读者。信子《金瓶梅》第4回:“两个相搂相抱,如蛇吐信子一般,呜咂有声。”信了,称蛇、鸭等动物的舌。又径作“信”。清·高氏《正音撮要》卷3“虫蛇”:“蛇吐信,吐舌。”《西游记》第67回;“八戒道:‘原来是这般一个长蛇!
-
关键词
词语
醒世姻缘传
徐州方言
使用范围
枣庄方言
记音字
辞书
正音
广韵
吐舌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元曲“说”读“佛”例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董绍克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4-44,共1页
-
文摘
北京音读[s]声母、合口呼的字不少方言读作[f]声母。山东枣庄方言、阳谷方言等都是如此。这些字什么时代读成[f]声母的呢?元杂剧有个'说''佛'同音的材料给我们一点启示。元李寿卿《度柳翠》一折,月明和尚有这样一段自白:'有人来问贫僧如何是佛,我说你说的便是;有人来问贫僧如何是道,我道你道的便是。'这段话显然是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是以'说'谐'佛',以'佛道'之'道'谐'说道'之'道'。这说明当时'说'和'佛'的读音是相同的。'说''佛'同音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但两字读何声母尚且不知。是'说'读成了'佛'的声母呢,还是'佛'读成了'说'的声母?
-
关键词
声母
枣庄方言
太原方言
元杂剧
北方方言
修辞手法
北京音
合口呼
谐音双关
同音
-
分类号
H114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