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态学及多基因位点的枸杞褐斑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艳 晋玲 +2 位作者 申培增 崔治家 朱田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127,共6页
枸杞Lycium barbarum Mill.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材,褐斑病是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生的由无性态类真菌新种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引起的新病害,据2015年-2018年调查,该病害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常年发病率45%~6... 枸杞Lycium barbarum Mill.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材,褐斑病是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生的由无性态类真菌新种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引起的新病害,据2015年-2018年调查,该病害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常年发病率45%~65%,严重度2~3级。本研究首次对枸杞小黑梨孢有性态形态进行描述,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地位,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枸杞褐斑病菌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和越冬病叶上均可形成有性态。子囊壳球形至亚球形,大小185.6μm×176.6μm,有喙,喙的大小为(35.7~53.6)μm×(32.0~53.55)μm;子囊袋状,大小(103.2~165.7)μm×(15.7~22.4)μm,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砖格状,大小(25.9~36.5)μm×(9.4~14.1)μm,平均31.2μm×12.3μm,具(4~)6~7个纵隔和1~3个横隔。通过ITS、LSU、RPB2和EF1-α多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为子囊菌门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真菌。秋末冬初清洁田园,减少来年初侵染源,是有效防治枸杞褐斑病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褐斑病 枸杞小黑梨孢 腔菌科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枸杞褐斑病菌Stigmella lycii生物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王艳 晋玲 +1 位作者 申培增 吕娇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4,共7页
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自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现以来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关于其病原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植物病理学常规方法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菌丝... 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自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现以来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关于其病原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植物病理学常规方法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25℃;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及最适温度分别为5~30℃(最适20℃)和0~35℃(最适2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光暗交替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pH 4.0~10.0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最适为pH 6.5,产孢的pH范围为6.0~7.0,最适6.5,pH 4.5~9.2条件下孢子均可萌发,最适pH为7.0;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分别在相对湿度95%和75%以上可萌发,水中萌发最好;枸杞叶片浸渍液、葡萄糖液等营养条件对孢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制定枸杞褐斑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褐斑病 枸杞小黑梨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