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意象在柏林学派女性电影中的多维表达
1
作者 何锡来 许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期29-31,共3页
柏林学派电影最早于2003年出现,影片从最初的不被人知,逐渐发展到现如今的深受国际电影节与专业影评人的高度认可。其影片善于记录德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人们心里层面上的种种困惑,在捕捉人物情绪方面表现突出。其中,水意象在多部女性电... 柏林学派电影最早于2003年出现,影片从最初的不被人知,逐渐发展到现如今的深受国际电影节与专业影评人的高度认可。其影片善于记录德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人们心里层面上的种种困惑,在捕捉人物情绪方面表现突出。其中,水意象在多部女性电影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连接故事脉络的桥梁,是体现人物心理的道具。视觉与听觉方面的意象化呈现也为影片内涵的深刻表述贡献力量,这与艺术电影惯用的作者表达的特点高度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学派 水意象 女性形象 作者表达
下载PDF
柏林学派在柏林电影节的发展与文化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许宁 李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8-50,共3页
柏林电影节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几十年来发掘出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柏林学派这个称谓2003年最早出现,其影片从鲜为人知,到如今受到影评人和国际影展的认可,其发展历程可以说与柏林电影节所提供的平台密不可分。本文首先分析... 柏林电影节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几十年来发掘出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柏林学派这个称谓2003年最早出现,其影片从鲜为人知,到如今受到影评人和国际影展的认可,其发展历程可以说与柏林电影节所提供的平台密不可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地理与时间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探讨了影片对生活细节的细致表现,又结合导演的成长经历阐述了为何许多影片的主人公缺失存在感,最后对死亡这个话题在影片中的展现做文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学派 柏林电影节 文化价值 寻归
下载PDF
王光祈与比较音乐学的柏林学派 被引量:14
3
作者 俞人豪 《音乐探索》 1986年第3期46-52,共7页
王光祈作为我国近现代的一位杰出的音乐学家,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著述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属于音乐学范畴的包括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律学、乐器学和比较音乐学,以及作曲技术理论和表演艺术理论等。在此众... 王光祈作为我国近现代的一位杰出的音乐学家,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著述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属于音乐学范畴的包括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律学、乐器学和比较音乐学,以及作曲技术理论和表演艺术理论等。在此众多领域中,我认为他在比较音乐学这一领域中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东方均具有开拓性,因而具有特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音乐学 王光祈 柏林学派 音乐教育学 乐器学 作曲技术理论 民族音乐 音乐学家 音乐心理学 音乐美学
下载PDF
从《耶拉》到《温蒂妮》:观后柏林学派的佩措尔德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珈仪 《戏剧之家》 2021年第28期140-141,共2页
作为柏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是德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然而,不同于其他柏林学派导演,他并没有选择将其早期的写实风格延续下去。创作于不同年代的《耶拉》与《温蒂妮》元素相似,但佩措尔德将早期作品中隐于叙事之... 作为柏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是德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然而,不同于其他柏林学派导演,他并没有选择将其早期的写实风格延续下去。创作于不同年代的《耶拉》与《温蒂妮》元素相似,但佩措尔德将早期作品中隐于叙事之下的命运公开为现实的神话背景,也将注意力从原先的外部社会历史问题转向个体的自我体验。创作风格的流变,体现了佩措尔德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新时期,在柏林学派笃行的现实主义之外的大胆变革与其追逐诗性美之下的自我心性世界的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柏林学派 德国电影
下载PDF
具身模拟、共情与社会认知:柏林学派对电影理论的启示
5
作者 罗杰·F.库克 韩晓强 《电影评论》 2023年第7期114-128,共15页
作为一个另类的德国电影运动,柏林学派兴起于1990年代末,但其发展既不顺利,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特立独行。该学派的导演通常拒绝概念加身,即否认他们的电影创作构成了一个学派或一种运动。尽管如此,随着托马斯·阿斯兰、克里斯蒂安&#... 作为一个另类的德国电影运动,柏林学派兴起于1990年代末,但其发展既不顺利,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特立独行。该学派的导演通常拒绝概念加身,即否认他们的电影创作构成了一个学派或一种运动。尽管如此,随着托马斯·阿斯兰、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安格拉·夏娜莱克等一众柏林影视学院毕业生于90年代中期开始以类似但绝非同质的方式制作电影时,德国电影的新方向已然拉开了大幕。柏林学派这一称号最早出现于对夏娜莱克2001年电影《马赛》的评论中,继而被其他德国影评人广泛采纳。随着该名号的传播,这一新标签下的创作者日渐增长,到新世纪的最初几年,第二波年轻的德国和奥地利导演已经开始制作类似于其三位前辈导演那样的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电影 影评人 影视学院 柏林学派 社会认知 电影创作 莱克 安格拉
原文传递
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方法论回顾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艳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9-165,共7页
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批评比较音乐学及柏林学派的局限性,比较研究遭到非难和回避,致使很多人认为比较音乐学是过时了的东西。但实际上,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及内容与音乐人类学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致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历史文化背景中认... 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批评比较音乐学及柏林学派的局限性,比较研究遭到非难和回避,致使很多人认为比较音乐学是过时了的东西。但实际上,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及内容与音乐人类学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致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历史文化背景中认识柏林学派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于厘清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进而把握学科目的和属性的延续与动态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其记谱与分析的方法对于中国当下音乐人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音乐学 柏林学派 音体系 记谱法 进化论 传播论
原文传递
艺术学的现代性建构:从柏林学派到维也纳学派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31,共8页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柏林学派 莱比锡学派 维也纳学派
原文传递
作为政治实践的美学:柏林学派电影中坍塌的墙与再现的历史 被引量:2
8
作者 娄逸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2,共6页
在后柏林墙时代的德语电影中,柏林学派已逐渐成为最具学术魅力的一个标签。20世纪90年代以降,德国电影在处理德国分裂的历史方面大致涉及两个方向:一是在柏林墙倒塌后回望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时期,二是面对民主德国的消逝和社会转型,展... 在后柏林墙时代的德语电影中,柏林学派已逐渐成为最具学术魅力的一个标签。20世纪90年代以降,德国电影在处理德国分裂的历史方面大致涉及两个方向:一是在柏林墙倒塌后回望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时期,二是面对民主德国的消逝和社会转型,展现个体如何与全新的时代共处。在这样的创作语境中,柏林学派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和美学理想成了一种与同时代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政治实践。某种程度上,这种"反叛"代表的正是对单向度的、静止的历史叙事的拒绝与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学派 德国电影 历史记忆 柏林墙电影
原文传递
柏林学派
9
作者 张乐天 《江西教育(管理版)(A)》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3-13,共1页
柏林学派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教学论流派之一。它始于本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海曼,奥托等原是西德柏林高师教授,故称为柏林学派。 柏林学派对教学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教学结构的“六因素模式”。这六因素是:教学目的、课题、方法、... 柏林学派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教学论流派之一。它始于本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海曼,奥托等原是西德柏林高师教授,故称为柏林学派。 柏林学派对教学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教学结构的“六因素模式”。这六因素是:教学目的、课题、方法、媒介、社会文化条件与人类学条件。该学派认为,教学的全过程始终受六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研究教学,必顶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学派 教学目的 教学单元 文化条件 班级集体 社会文化因素 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 社会环境 个人兴趣
原文传递
意大利格式塔心理学源流考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本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102,共6页
从格拉茨学派与柏林学派之间的异质性张力的视角,考察了意大利格式塔心理学的引进、发展和现状。意大利格式塔心理学正是在这种异质性的张力中,经过了三代心理学家的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传统。学术界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传统的... 从格拉茨学派与柏林学派之间的异质性张力的视角,考察了意大利格式塔心理学的引进、发展和现状。意大利格式塔心理学正是在这种异质性的张力中,经过了三代心理学家的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传统。学术界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传统的狭隘看法亟待纠正。面对全球化思潮的冲击,意大利心理学家在自己的学术积淀上进行独立的研究,这对我们极具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意大利 格拉茨学派 柏林学派
下载PDF
德国电影新现实主义潮流与东德身份认同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艾弓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97,共5页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拥有强大电影传统的国家,无论是上个世纪20年代发轫于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还是70年代兴盛的德国电影"新浪潮"——德国青年电影运动,或者德裔影人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历史中的强大存在,均证实着此点。自80年代中...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拥有强大电影传统的国家,无论是上个世纪20年代发轫于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还是70年代兴盛的德国电影"新浪潮"——德国青年电影运动,或者德裔影人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历史中的强大存在,均证实着此点。自80年代中期,德国青年电影运动渐现疲态。面对此一时期剧烈的历史变动,如柏林墙的倒塌,冷战结束与东西德迅速统一,德国电影却陷入十多年的沉寂。但从90年代末开始,世纪交替之际,德国电影重又以"罗拉"奔跑式的姿态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一系列获得全球公众与批评界认可的影片,令人目不暇接。承继德国青年电影运动现实主义的传统,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德国年轻电影人出场,他们年轻并不稚嫩,关注现实,关注他们国家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历史视角来巧妙地处理历史与现实身份认同的问题。电影在这么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成为促进民族融合、反思历史的有力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德国青年电影运动 柏林学派 身份认同 怀旧 念旧
下载PDF
论之、为调式体系(一)——兼论中西音乐“之调式思维”的比较
12
作者 童忠良 吴秋雯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4-47,54,共5页
纵观世界音乐历史发展到20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西洋传统的调式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正日趋瓦解、走向极端,现已不得不趋向对传统的回归,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中某些极其丰富的宝藏还处于深埋底层、正待挖掘的状态。与西洋传统调式体系逝者如斯... 纵观世界音乐历史发展到20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西洋传统的调式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正日趋瓦解、走向极端,现已不得不趋向对传统的回归,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中某些极其丰富的宝藏还处于深埋底层、正待挖掘的状态。与西洋传统调式体系逝者如斯、大江东去的潮流相比,回首我国民族音乐的宝库、对我国民族民间丰富的多调式进行再认识、再运用,可能有助于为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拓开更宽广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比较音乐学 音列 五度 十八调 柏林学派 古音阶 大三度 射宫 黄钟宫
下载PDF
陈婕妤(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103)
13
作者 许宁 薛兰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3-97,共5页
在德国电影不断被政治、商业、娱乐碰撞的艰难境地下,柏林学派导演经常通过柏林电影节向观众展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极大关注,并以含蓄的人物及场景记录当代德国社会的变迁。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擅长用平铺直叙的镜头表现当下德国的... 在德国电影不断被政治、商业、娱乐碰撞的艰难境地下,柏林学派导演经常通过柏林电影节向观众展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极大关注,并以含蓄的人物及场景记录当代德国社会的变迁。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擅长用平铺直叙的镜头表现当下德国的种种困顿,捕捉人物的情绪,用孤独个体的诡异经历来暗示他对时代与社会的见解。本文从柏林学派电影现状入手,以《温蒂妮》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美学表达形式、象征符号意义、建筑与爱情的融合,阐明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措尔德 柏林学派 水元素 孤独个体
下载PDF
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创作开端及其渊源研究
14
作者 朱莹 刘宁 李心怡 《当代建筑》 2022年第11期137-140,共4页
文章以探究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的创作开端及其渊源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事务所两位建筑师的故乡情结、目标引领,以及对都柏林建筑学派的关系解读与论述,探究故乡——自然的美学原型塑造对建筑师思想与精神上的引领,都柏林建筑学派学术思想... 文章以探究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的创作开端及其渊源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事务所两位建筑师的故乡情结、目标引领,以及对都柏林建筑学派的关系解读与论述,探究故乡——自然的美学原型塑造对建筑师思想与精神上的引领,都柏林建筑学派学术思想上的洗礼和建筑创作上的引导,从另一视角展现两位建筑师的成长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利兹克奖 美学原型 工艺与文化 柏林建筑学派
下载PDF
音乐人类学关键词解读
15
作者 张紫玉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音乐人类学是运用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所有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论学科。在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关键词,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音乐人类学学科理论的内部结构在发展和整合更新上... 音乐人类学是运用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所有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论学科。在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关键词,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音乐人类学学科理论的内部结构在发展和整合更新上遇到了瓶颈和挑战,人们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建设与关键词产生了误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音乐人类学以往的众多关键词中,总结归纳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六个关键词进行梳理和评析,有助于全面地探讨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特点、深入地了解音乐人类学的本质、持续地推动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 文化相对主义 民族音乐学 柏林学派 美国学派
原文传递
21世纪前十年的欧洲电影:德国、法国、意大利及其他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洋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131,共10页
本文对20世纪1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等)的电影发展进行了回顾,回溯了"柏林学派"等几个具代表性的欧洲新导演群体的产生、代表作及其影响,在制作方面,本文结合法国的"中等电影"主张,分... 本文对20世纪1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荷兰等)的电影发展进行了回顾,回溯了"柏林学派"等几个具代表性的欧洲新导演群体的产生、代表作及其影响,在制作方面,本文结合法国的"中等电影"主张,分析了欧洲电影在平衡创作与产业方面出现的新主张及其美学特征,并结合西欧十年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对集中出现的集权主义反思、柏林墙电影等主题进行了评述,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概述了各国电影在结合民生话题、维护民族文化认同上所作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学派 中等电影 柏林墙电影 希特勒电影 民生电影 德国电影 法国电影
原文传递
在高科技“杂耍”时代关注和批判现实——近年德国电影概貌及“作者电影”导演佩措尔德新作谈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慧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7-112,共6页
近十余年,德国电影在类型片、"德国呢喃核"(German Mumblecore)和"柏林学院派"的"作者电影"三大板块方面各有发展。本文将简要介绍各板块,重点细读"柏林学派"代表人物佩措尔德的四部新作,推介... 近十余年,德国电影在类型片、"德国呢喃核"(German Mumblecore)和"柏林学院派"的"作者电影"三大板块方面各有发展。本文将简要介绍各板块,重点细读"柏林学派"代表人物佩措尔德的四部新作,推介其作品中批判德国社会现实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深度以及艺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近年电影 柏林学派 “作者电影” 佩措尔德作品
原文传递
影像中的德国式后青春——当代德国青年电影导演的青春叙事及其社会语境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陶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2-117,共6页
在青春片俨然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商业类型,并获得观影群体和文化评论界广泛关注的同时,远在欧洲的德国青年电影导演们,也正用他们的方式对青春进行着别样的叙述。不同于我国青春片的怀旧情怀,这些德国影片的青年主人公正在... 在青春片俨然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商业类型,并获得观影群体和文化评论界广泛关注的同时,远在欧洲的德国青年电影导演们,也正用他们的方式对青春进行着别样的叙述。不同于我国青春片的怀旧情怀,这些德国影片的青年主人公正在经历着一种滞后于生理成年的、处在心灵成年的"后青春"过程。青春在这里不是作为已经逝去的怀想对象,而是当下仍在经历的既孕育希望,又包含疼痛的过程。本文将对当代德国青年导演这种特殊的后青春叙事进行梳理,试图回答如下的问题:德国当代青年导演的青春叙事有何内容及美学上的特点?这些影片与德国电影传统有着怎样的关联?新时期德国电影中的青春叙事与德国当下的社会语境又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电影 青春电影 柏林学派 新德国电影
原文传递
2010—2019年德语国家电影回顾:瑞士、奥地利与德国的电影 被引量:2
19
作者 +2 位作者 孙莅(译) 王垚(校)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116,共13页
本文是本刊“2010—2019世界电影回顾”策划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伊莎贝拉·魏特(Isabella Wolte)博士协调,维也纳电影学院的三位学者共同撰写,介绍了使用德语的国家瑞士、奥地利和德国的电影情况。其中对《西部》和《小小乔》的案例... 本文是本刊“2010—2019世界电影回顾”策划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伊莎贝拉·魏特(Isabella Wolte)博士协调,维也纳电影学院的三位学者共同撰写,介绍了使用德语的国家瑞士、奥地利和德国的电影情况。其中对《西部》和《小小乔》的案例研究由克劳迪娅·瓦尔肯斯坦纳-普雷施尔教授单独撰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国家电影 电影产业 电影补贴 合作制片 柏林学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