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体罗伯逊易位伴习惯性流产——附2例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懿菁 《中国罕少疾病杂志》 1998年第3期12-13,共2页
流产指妊娠在28周前终止,胎儿体重在1千克以下者。分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自然流产指胎儿尚无独立生存能力且未使用人工万法而因某种原因胚胎或胎儿脱离母体而排出;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发生自然的流产称为习惯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的原... 流产指妊娠在28周前终止,胎儿体重在1千克以下者。分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自然流产指胎儿尚无独立生存能力且未使用人工万法而因某种原因胚胎或胎儿脱离母体而排出;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发生自然的流产称为习惯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的原因较多。据有关资料显示,染色体异常是其原因之一。我室时曾有两班以上自然流产或死胎史的夫妇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检查方法为:抽取外周血,常规作染色体G显带分析。每人至少分析30个中期分裂细胞。本文报导了两例染色体异常的习惯性流产患者:其中一例的核型为:45,xxt(15;22).为罕见病例;另1例为45.xx1(14:15)。并经访查排除了其它痛因,说明患者习惯性流产确为染色体异常所致。文中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性流产 染色体罗伯逊易位 染色体异常 细胞遗传学检查 自然流产 G显带分析 胎儿体重 人工流产 生存能力 罕见病例 外周血 患者
下载PDF
染色体罗伯逊易位rob(13;14)携带引起习惯性流产一例
2
作者 司宝敏 陈赛娣 +1 位作者 王亚平 叶峻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年第1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染色体罗伯逊易位 习惯性流产 外周血 淋巴细胞 脑瘫
下载PDF
染色体罗伯逊易位与不良孕产史及后代患病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贾冬赟 王美岩 +4 位作者 靖吉丽 罗丽丽 田甜 杨潇 刘彦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9期1671-1672,共2页
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是复发性流产的原因之一,其中染色体罗伯逊易位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1病例资料患者1:女,27岁,因不良孕产史2次就诊。第一次孕8周超声示见胎芽未见胎心,后行人流术,第二次孕6个月时超声示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 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是复发性流产的原因之一,其中染色体罗伯逊易位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1病例资料患者1:女,27岁,因不良孕产史2次就诊。第一次孕8周超声示见胎芽未见胎心,后行人流术,第二次孕6个月时超声示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狭窄引产,未行胚胎染色体检查。孕期无不良环境接触史,无家族史。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37℃培养72小时,常规染色体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罗伯逊易位 不良孕产史 外周血淋巴细胞 细胞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异常 后代 主动脉瓣狭窄 复发性流产
下载PDF
滨州地区染色体罗伯逊易位与不良孕产史 被引量:4
4
作者 田爱香 王泰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年第7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染色体罗伯逊易位 不良孕产史 滨州地区 染色体结构异常 易位携带者 自然流产 特殊形式 相互易位 遗传效应 畸形儿 着丝粒 发病率
下载PDF
30例产前诊断染色体罗伯逊易位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鲁平 刘天盛 +2 位作者 费冬梅 黄红倩 郑陈光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771-772,共2页
罗伯逊易位是临床上常见的染色体畸变,是造成反复流产等不良孕产史及不孕不育等重要病因之一.罗伯逊易位又称为着丝粒融合,笔者对15920例羊膜腔穿刺标本进行产前诊断,共检测出30例染色体罗伯逊易位,本文对临床指征、罗伯逊易位检出率以... 罗伯逊易位是临床上常见的染色体畸变,是造成反复流产等不良孕产史及不孕不育等重要病因之一.罗伯逊易位又称为着丝粒融合,笔者对15920例羊膜腔穿刺标本进行产前诊断,共检测出30例染色体罗伯逊易位,本文对临床指征、罗伯逊易位检出率以及罗伯逊易位基因型等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罗伯逊易位 产前诊断 细胞遗传学分析 临床指征 染色体畸变 不良孕产史 不孕不育 反复流产
下载PDF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测22号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单亲二倍体一例
6
作者 吴淑花 刘庆芝 罗彩群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3期8-9,共2页
目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一例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单亲二倍体发生机制的探讨。方法针对一例妻子反复自然流产的男性,其染色体核型为45,XY,rob(22;22)(q10;q10),为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外周血进行微阵列分析,检测是否为单亲二倍体... 目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一例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单亲二倍体发生机制的探讨。方法针对一例妻子反复自然流产的男性,其染色体核型为45,XY,rob(22;22)(q10;q10),为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外周血进行微阵列分析,检测是否为单亲二倍体。结果该男性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提示为22号染色体单亲二倍体。结论对于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的携带者,增加了单亲二倍体的风险。而染色体微阵列为单亲二倍体的检测提供高效的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 微阵列分析 单亲二倍体
下载PDF
Karyotypic evolution in family Hipposideridae (Chiroptera, Mammalia)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G- and C-banding 被引量:5
7
作者 毛秀光 王金焕 +3 位作者 苏伟婷 王应祥 杨凤堂 佴文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3-460,共8页
Comparing to its sister-family (Rhinolophidae), Hipposideridae was less studied by cytogenetic approaches. Only a few high-resolution G-banded karyotypes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and most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Comparing to its sister-family (Rhinolophidae), Hipposideridae was less studied by cytogenetic approaches. Only a few high-resolution G-banded karyotypes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and most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karyotypic evolution in Hipposideridae were based on conventional Giemsa-staining.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a method of choice for genome-wide comparis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G- and C-banding to establish comparative map between five hipposiderid species from China, using a whole set of chromosome-specific painting probes from one of them (Aselliscus stoliczkanus). G-band and C-band comparisons between homologous segments defined by chromosome painting revealed that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 paracentric inversions and heterochromatin addition could be the main mechanism of chromosome evolution in Hipposiderida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erved chromosomal segments among five hipposiderid species and outgroup species suggests that bi-armed chromosomes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ancestral karyotype of Hipposideridae, which was previously believed to be exclusively composed of acrocentric chromos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Paracentric inversion Hipposideridae CHIROPTER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