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豚鼠柯替氏器支持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1
作者 肖自安 谢鼎华 +1 位作者 伍伟景 杨曙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13-216,共4页
目的 建立豚鼠柯替氏器支持细胞的分离方法,并观察活性支持细胞的形态特征。方法 对豚鼠基底膜用IV型胶原酶(1 mg/ml)消化和微机械分离法获得柯替氏器单离支持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活性和形态特征并记数。结果 不同支持细胞在... 目的 建立豚鼠柯替氏器支持细胞的分离方法,并观察活性支持细胞的形态特征。方法 对豚鼠基底膜用IV型胶原酶(1 mg/ml)消化和微机械分离法获得柯替氏器单离支持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活性和形态特征并记数。结果 不同支持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各有其形态特征,第一、二排Deiters细胞为逗点状,第三排为弓状;Hensen细胞为长圆形,半透明的胞质内含有数个脂质样颗粒;外柱细胞呈哑铃状,两端对称性圆球形,中间可见清晰的微管;内柱细胞呈“长勺形”,底部为圆球状,顶部逐渐向外侧弯曲成杯口样结构。每个豚鼠耳蜗可分离出单离Deiters细胞1~4个,Hensen细胞10~20个,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分别约80~100个。结论 IV型胶原酶消化和微机械分离法可分离出豚鼠柯替氏器的Deiters细胞、Hensen细胞和内、外柱细胞,可为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单离活性支持细胞进行形态和功能变化的研究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柯替氏器支持细胞 分离 鉴定 迷路支持细胞 耳蜗 解剖学 组织学
下载PDF
人胚胎期耳蜗管及柯替氏器的发育 被引量:1
2
作者 戴树宏 王重远 +2 位作者 王迎姿 长晓峰 刘莉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63-167,232,共6页
用人胎儿颞骨64个,胎龄为2~9个月,制成火棉胶切片与耳蜗铺片,对照观察其中柯替氏器的发育。在胚胎2个月时,柯替氏器才开始发育;第3~5个月是主要的发育分化阶段;第6个月时,发育分化完成,基本结构趋于稳定;第7~9个月时,除细胞的分化程度... 用人胎儿颞骨64个,胎龄为2~9个月,制成火棉胶切片与耳蜗铺片,对照观察其中柯替氏器的发育。在胚胎2个月时,柯替氏器才开始发育;第3~5个月是主要的发育分化阶段;第6个月时,发育分化完成,基本结构趋于稳定;第7~9个月时,除细胞的分化程度进一步成熟外,基本结构不再有显著变化。柯替氏器长度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第2~3月之间。胎儿5个月时,柯替氏器中隧道内侧于形成内螺旋沟以前,有一些高柱状上皮,大部分上皮退变解体,少数上皮细胞变成大型游走细胞。关于这种游走细胞的性质、功能与可能的转归,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游走细胞,作了比较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管 柯替氏器 毛细胞 胚胎结构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家兔耳蜗柯替氏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3
作者 王冶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3期291-294,348,共5页
在麻醉状态下,取5只家兔的5个完整的耳泡,剔除中耳和外耳的硬骨及听小骨,将耳蜗用2%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并固定8小时(4℃),随后投入10%EDTA二钠溶液中脱钙10天。再将耳蜗外骨壳磨除并摘去残余骨。经1%OsO_(4)溶液后固定、脱水、临界... 在麻醉状态下,取5只家兔的5个完整的耳泡,剔除中耳和外耳的硬骨及听小骨,将耳蜗用2%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并固定8小时(4℃),随后投入10%EDTA二钠溶液中脱钙10天。再将耳蜗外骨壳磨除并摘去残余骨。经1%OsO_(4)溶液后固定、脱水、临界点干燥、真空喷金等步骤后,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家兔耳蜗呈两周半螺旋状,其蜗轴高约3.5mm,柯替氏器位于骨螺旋板外方的基底膜上。在蜗顶可见4排外毛细胞,而耳蜗其他部位通常仅有3排;内毛细胞为1排。每一簇外听毛在高倍镜下略呈W形,由93~114根纤毛组成;每簇内听毛呈半弧形,约由50根纤毛组成。顶周的听毛比基底周的稍长。本文计数了柯替氏器上6种细胞的数量并测量了细胞的长和宽。此外,待家兔死亡后1、2、4小时,对3个不同时间取材固定的另外3只耳蜗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于死后4小时才加以固定的柯替氏器听毛多呈倒伏状。表明耳蜗的取材与固定应尽可能在死后4小时内完成,以便保持组织结构的生前状态。本文还比较了家兔、豚鼠和人耳蜗柯替氏器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柯替氏器 毛细胞 扫描电镜 家兔
下载PDF
耳蜗的扫描电镜观察
4
作者 戴树宏 邹路德 +1 位作者 彭希然 艾燕红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3期308-311,346-347,共6页
为研究柯替氏器的超微结构,用豚鼠、猫及4个月胎儿的耳蜗,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柯替氏器呈螺旋梯状,围绕在蜗轴周围。蜗尖部的柯替氏器较宽,蜗底部的较窄,其上方的前庭膜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上皮表面有微绒毛。紧贴表面的盖膜由原纤维组... 为研究柯替氏器的超微结构,用豚鼠、猫及4个月胎儿的耳蜗,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柯替氏器呈螺旋梯状,围绕在蜗轴周围。蜗尖部的柯替氏器较宽,蜗底部的较窄,其上方的前庭膜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上皮表面有微绒毛。紧贴表面的盖膜由原纤维组成。大多数原纤维平行排列,表面与边缘的原纤维多交织成网。柯替氏器中有3排外毛细胞与1排内毛细胞,二者之间有柱细胞头板,外毛细胞上的听毛排列成W形,内毛细胞上的听毛排列成弧形。此外,所有细胞表面均有微绒毛。在轻度噪音刺激后,听毛减少并紊乱,微绒毛也减少或消失。4月胎儿的柯替氏器有3~4排外毛细胞,其表面为绒球状听毛,后来发育为W形排列。内毛细胞为1排,表面为束状的原始听毛,后变为弧形排列。本文还观察到断裂的柯替氏器中,暴露出外毛细胞的柱状胞体及底部的杯状支持结构。外毛细胞由外指细胞所肩托。外指细胞的指突与外毛细胞均倾斜排列,交错成一定角度。当暴露出外柱细胞时,其胞体上细下粗,表面有传入神经纤维。当外毛细胞、外柱细胞等掀向上方后,可见隧道中纵行的神经纤维束及其分支,即螺旋隧道束与放线隧道纤维,它们系橄榄耳蜗束的传出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柯替氏器 毛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细胞生长肽对急性声损伤性耳聋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刘京利 《现代医药卫生》 1996年第4期24-24,共1页
急性声损伤性耳聋即爆震性耳聋,是世界公害之一,近30年来呈上升趋势,致伤机理未完全阐明,对急性声损伤性耳聋所致的听力减退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本组用细咆生长肽(bFGF)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199... 急性声损伤性耳聋即爆震性耳聋,是世界公害之一,近30年来呈上升趋势,致伤机理未完全阐明,对急性声损伤性耳聋所致的听力减退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本组用细咆生长肽(bFGF)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1993年5月~1995年底共收治骤然发生的强烈爆震所致的急性声损伤性耳聋患者44例,随机分为bFGF组和综合治疗组。 1.2 一般资料:bFGF组20例36耳,男19例,女1例,年龄16~47岁。综合治疗组24例34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损伤 细胞生长肽 爆震性耳聋 bFGF 疗效观察 综合治疗 耳聋患者 强烈爆震 柯替氏器 耳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