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西缘地区存在一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的重力场证据 被引量:3
1
作者 耿涛 刘宽厚 +4 位作者 田黔宁 唐小平 高鹏 田中英 杜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6-1078,共13页
柴达木西缘地区靠近阿尔金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构造运动非常复杂。通过对最新取得的1:25万区域重力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地区除了北东东向的阿尔金断裂带及以昆南、昆中、昆北断裂为代表的一组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外,还... 柴达木西缘地区靠近阿尔金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构造运动非常复杂。通过对最新取得的1:25万区域重力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地区除了北东东向的阿尔金断裂带及以昆南、昆中、昆北断裂为代表的一组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外,还存在一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本文介绍了这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存在的重力场证据,对其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初步探讨,认为这是一组断距不大、延伸很长、切穿了北东东向及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的高角度右行走滑断裂,是一组较新的断裂构造,其成因可能主要与青藏高原整体的北东向位移有关。这一新的发现有可能会对柴达木西缘地区构造运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认识及这一地区的矿产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西缘 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 重力场 证据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缘尕斯库勒湖流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2
作者 祁泽学 肖勇 +2 位作者 汪生斌 张国强 陈龙 《盐湖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尕斯库勒湖流域所属行政区茫崖市自建市以来尚未建设较大规模的集中供水水源,在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城市发展构架下,评价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开采潜力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资料收集、动态长观、钻孔抽水试验等手段,采用断面径流... 尕斯库勒湖流域所属行政区茫崖市自建市以来尚未建设较大规模的集中供水水源,在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城市发展构架下,评价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开采潜力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资料收集、动态长观、钻孔抽水试验等手段,采用断面径流量法结合流域尺度的数值模拟,评价了区内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允许开采量,并对地下水开采后对水文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湖流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98.82×10^(4)m^(3)/d,允许开采量为23.5×10^(4)m^(3)/d,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0.4,开采程度低;开采稳定后下游泉水减少10.89×10^(4)m^(3)/d,蒸发量减少12.88×10^(4)m^(3)/d,开采量和泉水及蒸发量减少之和相等,开采地下水间接袭夺了无效蒸发和部分泉水;下游湿地区降深≤0.5 m,湿地面积不产生退化;尕斯库勒湖入湖量减少2.53×10^(4)m^(3)/d,能维持湖泊及湿地周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缘 尕斯库勒湖流域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缘砂岩型铀矿目标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时志浩 陈擎 +6 位作者 叶雷刚 陈斌 康利刚 邵恒博 王继斌 张未 白强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8-273,共16页
柴达木盆地西缘地区位于柴西坳陷构造带,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油气广泛分布,具有较大的铀成矿潜力。为研究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铀成矿关系,先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查明区内砂体发育以及放射性异常范围,分析铀成矿环境... 柴达木盆地西缘地区位于柴西坳陷构造带,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油气广泛分布,具有较大的铀成矿潜力。为研究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铀成矿关系,先基于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查明区内砂体发育以及放射性异常范围,分析铀成矿环境;再结合能谱-地质剖面,研究不同地层岩性放射性特征;采用化学分析与伽玛测井,分析铀矿化段岩体中烃类含量与放射性关系。研究表明:区内目的层砂体发育较好,具有铀成矿有利的泥砂互层架构及氧化还原环境,且砂体(粗砂、含砾粗砂)放射性值较高;区内铀矿化受油气还原作用控制,为铀元素富集成矿提供有利还原障。目的层局部见有较高铀异常带(点),为推断铀矿体深部延伸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缘坳陷 砂岩型铀矿 地球物理特征 油气还原 放射性
下载PDF
基于重磁场特征对阿尔金造山带与柴达木盆地构造分界线的认识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培虹 耿涛 +1 位作者 刘宽厚 冯治汉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年第1期13-21,共9页
阿尔金造山带与柴达木陆块接触部位构造运动复杂,形成了北东向的巨型断裂带。盆山接触关系以断裂带北部的伊吞布拉克—索尔库里断裂为界,前人对此认识比较统一,但由于该区域地质工作程度低,缺乏有力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通过对最新取... 阿尔金造山带与柴达木陆块接触部位构造运动复杂,形成了北东向的巨型断裂带。盆山接触关系以断裂带北部的伊吞布拉克—索尔库里断裂为界,前人对此认识比较统一,但由于该区域地质工作程度低,缺乏有力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通过对最新取得的区域重力及以往的航磁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发现断裂带南缘的石棉矿—牛鼻子梁—俄博梁断裂存在明显的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高值带,综合分析认为该断裂才是构造分界线,并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得到了一些印证。这一新的发现有可能对这一地区的盆山关系和矿产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西缘 构造单元 分界线 断裂 重磁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缘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强 陈擎 +4 位作者 王继斌 陈斌 邵恒博 时志浩 龚美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5-1164,共20页
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缘英东地区上油砂山组含铀砂岩源岩风化程度、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以区内最新发现的工业铀矿孔ZKY01中上油砂山组含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和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区内含矿砂岩的岩石学特征、... 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缘英东地区上油砂山组含铀砂岩源岩风化程度、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以区内最新发现的工业铀矿孔ZKY01中上油砂山组含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和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区内含矿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风化作用特征、物源特征及沉积构造背景,并结合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油气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结果显示,上油砂山组含矿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铀矿物主要有钒钙铀矿、钒钾铀矿、沥青铀矿和铀石;分异指数CIA和风化指数ICV表明含矿砂岩成分变化程度低,为构造带首次沉积,没有经历沉积再循环过程。物源以中酸性岩浆岩为主,源区具有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边缘弧的构造背景;δEu、δCe与U呈微弱正相关,U富集过程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结合铀成矿地质条件认为,上油砂山组含矿目的层中铀矿化与油气关系密切,油气的上侵提升了砂体的还原能力,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还原作用 上油砂山组 柴达木盆地西缘
原文传递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缘七个泉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6
作者 张未 《冶金管理》 2020年第7期148-149,共2页
通过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可以对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柴达木盆地西缘七个泉地区地下水分析结果,采用Gibbs图解法、离子比例系数法以及Piper三线图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通过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可以对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柴达木盆地西缘七个泉地区地下水分析结果,采用Gibbs图解法、离子比例系数法以及Piper三线图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以及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阳离子主要以Na^+为主,阴离子主要以Cl^-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Na^+和Cl^-主要来源于岩盐溶解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硅酸盐岩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缘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原文传递
利用自制SEP电磁观测系统研究祁幔塔格山和西柴达木盆地岩石圈结构 被引量:5
7
作者 底青云 薛国强 +4 位作者 王中兴 何兰芳 裴仁忠 张天信 方广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97-2204,共8页
地球物理是开展"深地"探测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利用高精度装备进行数据观测和实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和信息认识地球内部复杂结构.高端地球物理勘探装备,尤其是电磁勘探装备,长期以来被美国、加拿大、德国等欧美国家垄断,制... 地球物理是开展"深地"探测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利用高精度装备进行数据观测和实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和信息认识地球内部复杂结构.高端地球物理勘探装备,尤其是电磁勘探装备,长期以来被美国、加拿大、德国等欧美国家垄断,制约了中国"深地"探测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国内相关科研单位成功研制地面电磁探测(Surface Electromagnetic Prospecting System, SEP)系统.首先,在具有强电磁干扰复杂环境的建三江进行测试对比,确认仪器的稳定性和性能的可靠性;然后,采用SEP系统在柴达木盆地西缘进行深部地质构造的科学观测,数据质量与国际高端装备系统探测结果相当,并探测出更精细的深部地质结构.结果显示,祁曼塔格山之下的上地幔层存在高导异常,表明可能存在一个向北方向的流体通道,通过剖面南端的底部高导层异常推测流体到达了柴达木西部地壳底部.柴达木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以一系列的褶皱为特征,其基底是前寒武纪刚性地块.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北部上地壳发生纵弯褶皱是柴达木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下地壳变形以流变为主.这一认识为青藏高原隆起机制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地球物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电磁探测系统 自主研发 探测能力 柴达木盆地西缘 岩石圈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