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置身事外”抑或“全情投入”——以闾丘露薇和柴静的采访方式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媛媛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9Z期37-38,共2页
年初,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讲述十年记者历程的随笔集《看见》受到市场热捧,100多万册的销售量被称作出版界的"泰囧奇迹"。因为新书热卖,她的采访风格、采访方式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发表长篇微博《说说电... 年初,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讲述十年记者历程的随笔集《看见》受到市场热捧,100多万册的销售量被称作出版界的"泰囧奇迹"。因为新书热卖,她的采访风格、采访方式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发表长篇微博《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对柴静的采访理念提出质疑。闾丘露薇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置身事外"式的采访,抑或柴静践行的"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职业环境中记者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定位差异,也凸显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静 采访方式 电视新闻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改革 新闻价值 《新闻调查》 随笔集 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机构
下载PDF
新闻·新闻人·新闻真实——解读柴静《看见》一书对新闻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1
2
作者 金菊爱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7-61,共5页
新闻、新闻人、新闻真实,是新闻学最基本的专业术语,其内涵和所涉及的各类问题也是新闻研究者、新闻教育者和新闻从业者探讨与思考最多的领地。柴静①以一个专业记者的眼光和视角,通过剖析自己亲历的一些重特大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对相... 新闻、新闻人、新闻真实,是新闻学最基本的专业术语,其内涵和所涉及的各类问题也是新闻研究者、新闻教育者和新闻从业者探讨与思考最多的领地。柴静①以一个专业记者的眼光和视角,通过剖析自己亲历的一些重特大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务实而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静 《看见》 新闻 新闻人 新闻真实
下载PDF
从“柴静被捕”说起——对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独立性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柳 《青年记者》 2010年第6Z期110-111,共2页
记者的独立性是新闻工作者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之一,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主要是指记者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采访报道活动中,不受自身主观因素干扰和其他势力的控制,选取最具新闻价值的采写角度,挖掘事实的真相并予以报道。
关键词 调查性报道 柴静 新闻工作者 职业道德准则 新闻价值 拒绝采访 《新闻调查》 《华盛顿邮报》 《今日说法》 新闻眼
下载PDF
看见不一样的色彩——柴静采访风格浅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子豪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第7期71-72,共2页
在《新闻调查》《东方时空》《面对面》《看见》等重量级新闻类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柴静的身影。她以自己特立独行的采访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业界人士的批判,认为其采访有"表演"与"作... 在《新闻调查》《东方时空》《面对面》《看见》等重量级新闻类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柴静的身影。她以自己特立独行的采访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业界人士的批判,认为其采访有"表演"与"作秀"之嫌。本文试以柴静的新闻作品为蓝本进行分析,从提问方式、人物形象及对其质疑三个角度进行研究,探寻柴静采访风格的主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静 新闻采访 采访风格
下载PDF
柴静的采访特点探究——以央视《看见》节目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慧仙 《新闻世界》 2015年第9期62-63,共2页
柴静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她在采访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试图结合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中的案例,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分析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
关键词 柴静 《看见》 采访特点
下载PDF
新闻人要避免成为新闻话题——也谈闾丘柴静之热议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辰瑶 《新闻实践》 2013年第3期51-53,共3页
新闻人是报道新闻的,可有时一个不小心,自身也会成为新闻,甚至成为人们热议的新闻话题。最近,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就卷入了这样的话题中。尽管“导火索”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一篇暗含批评柴静“不专业”之意的文章,但衍生而来... 新闻人是报道新闻的,可有时一个不小心,自身也会成为新闻,甚至成为人们热议的新闻话题。最近,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就卷入了这样的话题中。尽管“导火索”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一篇暗含批评柴静“不专业”之意的文章,但衍生而来的话题内容却几乎和新闻专业无关,并很快在媒体、网络的演绎下成了游戏味、戏谑味十足的“劈柴”和“护柴”运动。在吐沫纷飞的口水战中,一些标签式的语词时常出现,比如“公知”、“女神”、“柴徽因”、“文艺女”、“老男人”等,这些词很容易挑逗人们的神经与视线,实际上却缺乏具体所指,谈的多是“感觉”。这种缺乏实质内容而且充满争议的口水话题,恰是一些媒体的最爱,因为它既可以赚足眼球,又没有事实风险。因此,本文完全无意在这样的标签下表达支持或反对,而只想以此为例,讨论一下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已久,但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中变得更加突出,却并没有被大多数新闻人意识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话题 新闻人 柴静 媒体环境 中央电视台 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 新闻专业
下载PDF
从“柴静事件”看社会范畴化和理性的目的
7
作者 王静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5年第3期82-86,共5页
"柴静事件"为社会范畴化提供了即时背景,"柴静事件"的关注者迅速范畴化为"捧柴"与"劈柴"两个群体。随着增强原则和自我范畴化的作用,这两个群体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态势。两个群体间充满了客观竞... "柴静事件"为社会范畴化提供了即时背景,"柴静事件"的关注者迅速范畴化为"捧柴"与"劈柴"两个群体。随着增强原则和自我范畴化的作用,这两个群体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态势。两个群体间充满了客观竞争和社会竞争,两类竞争冲淡了最初的主题。雾霾的"全民公敌"角色在"柴静事件"后出现了转变,人们原本的"理性"思考受到了质疑,社会直觉主义模型认为理性只是为人们作出的判断提供合理化的解释。"捧柴"与"劈柴"之间摆事实讲道理的争论不仅很难改变彼此的最初判断,还会积攒对彼此的负性情绪。客观地认识社会范畴化、充分地认识"理性"的目的性,是我们从容面对当今公共问题讨论的认知准备,做好了这些基础准备才能有效地引导讨论,使其向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静事件 社会范畴化 超然目标 社会直觉主义 理性
下载PDF
看柴静如何“看见”
8
作者 王博宁 《戏剧之家》 2017年第21期97-98,共2页
柴静通过《看见》让观众获得一个新的视角,改变了我们过去"看"媒体中的人的方式,真正建立起观众与当事者有血有肉的联系,并将可能的意义带入生活的核心。
关键词 柴静 看见 媒体
下载PDF
采访中记者印象整饰的常用策略——以央视记者柴静为例
9
作者 武海波 《记者摇篮》 2014年第1期22-23,共2页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人群,记者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的言谈甚至形象都将影响双方沟通的效果。那么,怎样做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与被采访对象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来...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人群,记者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的言谈甚至形象都将影响双方沟通的效果。那么,怎样做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与被采访对象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来挖掘对方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采访对象 记者 印象整饰 柴静 央视 新闻工作 新闻材料 内心世界
下载PDF
读柴静《看见》,回想《时空连线》往事
10
作者 薛宝海 《视听界》 2013年第2期126-126,共1页
过年期间,翻看了柴静的新书《看见》,感觉非常亲切,因为书中记述的很多人我都熟悉。比如南院,那是新闻评论部的大本营,位于羊坊店国税总局旁边;再比如她说到的摄像大老杨,真名叫杨明泽,我到《时空连线》的时候杨老师已经是摄像... 过年期间,翻看了柴静的新书《看见》,感觉非常亲切,因为书中记述的很多人我都熟悉。比如南院,那是新闻评论部的大本营,位于羊坊店国税总局旁边;再比如她说到的摄像大老杨,真名叫杨明泽,我到《时空连线》的时候杨老师已经是摄像组的组长,为人宽厚,对我们这些后辈尤其关爱。不过,更让我熟悉的是《东方时空》那种充满人文气息的创作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连线》 《看见》 柴静 《东方时空》 新闻评论 国税总局 人文气息 熟悉
下载PDF
柴静:零距离“看见”
11
作者 张洪 《今日中国》 2013年第3期58-59,共2页
“看见”几乎成了柴静的LOGO,曾有记者发问:“怎样才能像你那样发现新闻?”她说:“站在最近的地方,你就能‘看见’新闻。”
关键词 柴静 零距离 LOGO 新闻 记者
下载PDF
看见柴静,看见自己——读柴静《看见》一书随想
12
作者 沈丽新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3年第11期54-54,共1页
读完柴静的《看见》,掩卷,沉思。自然从《看见》里看见了那个有棱有角、理性坚毅的记者柴静,我喜欢自己看见的这个记者。
关键词 《看见》 柴静 随想 记者
下载PDF
柴静的相对主义
13
作者 应天常 《南方电视学刊》 2013年第3期92-92,共1页
路过购书中心,进去见一个角落堆放着曾经热销的《看见》,想起前些日子柴静采访引起的争议,就拿起来翻看。首先,这本书不像推介语说的是“一部散文自传体”著作。柴静很年轻,人生刚开始就写自传,直觉有些夸张。不过柴的文笔尚属上... 路过购书中心,进去见一个角落堆放着曾经热销的《看见》,想起前些日子柴静采访引起的争议,就拿起来翻看。首先,这本书不像推介语说的是“一部散文自传体”著作。柴静很年轻,人生刚开始就写自传,直觉有些夸张。不过柴的文笔尚属上乘,只是单看絮絮绵绵的叙述有些不知所云,要看过那期节目的视频,才能够对得上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主义 柴静 《看见》 自传体
下载PDF
浅谈柴静的访谈风格
14
作者 张馨月 《视听》 2016年第7期144-145,共2页
在电视主持节目形态日渐丰富、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起着统筹全局的关键作用,主持人的风格特色往往决定了一档栏目的好坏,而风格的形成往往是节目主持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获得观众喜爱和信赖的关键。本文试图从柴静... 在电视主持节目形态日渐丰富、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起着统筹全局的关键作用,主持人的风格特色往往决定了一档栏目的好坏,而风格的形成往往是节目主持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获得观众喜爱和信赖的关键。本文试图从柴静访谈风格的形成、语言风格的变化、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静 主持人 访谈 风格
下载PDF
走到门外看教育——以柴静的《看见》为例
15
作者 储冬生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4年第11期47-49,共3页
一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成不了"知识分子",至少做个"知道分子"长期主持"名师人生"栏目的邢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做名人访谈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终极的追问,即一个人成名、成功,真的有秘诀可寻吗?阅读,广泛地、持续不... 一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成不了"知识分子",至少做个"知道分子"长期主持"名师人生"栏目的邢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做名人访谈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终极的追问,即一个人成名、成功,真的有秘诀可寻吗?阅读,广泛地、持续不断地阅读——这就是我们采访对象给出的最普遍的答案。然而,庞大的教师群体中真正能够读书,有较好的读书和藏书习惯的人似乎并不多。从与很多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都觉得教育理论书籍似乎不那么"可爱",不那么"有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见》 教育 柴静 知识分子 教师群体 读书人 名人访谈 采访对象
下载PDF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16
作者 王燕灵 《新闻传播》 2016年第2X期32-33,共2页
作为新闻采访的核心原则,客观性是决定新闻报道水平以及新闻媒体发展前景的关键要素,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和落实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与理念。对此,本文以柴静在《看见》栏目中的报道实践为例,在简要... 作为新闻采访的核心原则,客观性是决定新闻报道水平以及新闻媒体发展前景的关键要素,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和落实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与理念。对此,本文以柴静在《看见》栏目中的报道实践为例,在简要概述新闻采访客观性内涵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入手重点探讨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要点,以期为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采访 客观性 柴静 践行要点
下载PDF
“柴静式”教师来袭,你“看见”吗?——未来教师三大改变趋势
17
作者 沈祖芸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 2015年第4期12-13,共2页
从2月28日到3月1日短短的24小时内,前央视调查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网上点击量突破亿次。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柴静"。一夜之间,她成为中国最顶尖记者,有人甚至预言《穹顶之下》将成为经典之作,会改变着中国的新闻学。然而,我发... 从2月28日到3月1日短短的24小时内,前央视调查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网上点击量突破亿次。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柴静"。一夜之间,她成为中国最顶尖记者,有人甚至预言《穹顶之下》将成为经典之作,会改变着中国的新闻学。然而,我发现,柴静也正在荣升为中国最有魅力的教师。打开网络、举着手机、架起任何一款移动终端,几千万人在线收看了柴老师关于雾霾的科普课、关于责任的德育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静 德育课 新闻学 移动终端 常规发展 《新闻调查》 点击量 跨越式发展 内容结构 知识传授者
下载PDF
略论记者博客写作中的受众意识——以柴静新浪个人博客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琳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9-50,57,共3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博客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博客社区中,有一类博客不容忽视,那就是记者博客。它既是记者的个人空间,同时也是新闻事件呈现的另一个场域,受众意见汇聚的自由市场。在记者博客写作中,应以高度的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博客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在多元化、多样化的博客社区中,有一类博客不容忽视,那就是记者博客。它既是记者的个人空间,同时也是新闻事件呈现的另一个场域,受众意见汇聚的自由市场。在记者博客写作中,应以高度的受众意识,充分发挥博客个人化、开放性和交互性的优势,打造出有社会公信力的网络舆论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静 记者博客 受众意识 博客写作
下载PDF
真正的歌者能够唱出人心底的沉默——本刊专访柴静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国宁 王小河 柴静 《今传媒》 2006年第03X期7-9,共3页
关键词 节目主持人 新闻调查 中央电视台 柴静 专访 选题
下载PDF
柴静:我选择做记者
20
作者 郑宏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柴静 中央电视台 《新闻调查》 出镜记者 新闻工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