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CT标准化碘密度在结直肠癌分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作者 韩志浩 洪坦娟 +2 位作者 王凤燕 张道强 张洪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期27-28,42,共3页
目的:评价能谱CT成像在结直肠癌动脉期(AP)、门脉期(PP)定量碘密度测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依据病理结果,将2018年8月—2020年8月的威海市中心医院3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低级别组,包括高、中度分化癌(n=21),另一组为高级别组... 目的:评价能谱CT成像在结直肠癌动脉期(AP)、门脉期(PP)定量碘密度测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依据病理结果,将2018年8月—2020年8月的威海市中心医院3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低级别组,包括高、中度分化癌(n=21),另一组为高级别组,包括低分化癌(n=9)。病灶碘密度(ID)由碘物质分解图像得到,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同层的腹主动脉或髂动脉碘密度为参考),得到标准化碘密度(NID)。分析动脉期和门脉期之间ID和NID的差异。结果:低级别组动脉期(AP)的ID值为15.43±2.7100μg/cm3,NID值为0.17±0.05,门脉期(PP)的ID值为18.92±2.54100μg/cm3,NID值为0.62±0.11。高级别组动脉期(AP)的ID值为15.60±1.46100μg/cm3,NID值为0.15±0.01,门脉期(PP)的ID值为18.09±1.67100μg/cm3,NID值为0.43±0.06。AP的NID和PP的NID有显著差异(P<0.05)。用SPSS 22做ROC曲线分析:在PP中NID为0.5015时,区分低、高级别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8.9%。结论:一、动脉期(AP)和门脉期(PP)中的标准化碘密度(NID)可区分低级别和高级别结直肠癌。二、门脉期(PP)中的标准化碘密度(NID)具有最大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能谱CT 标准化碘密度 门脉期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分析直肠癌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莉莉 郑文霞 +7 位作者 贾应梅 陈杏彪 魏照坤 马小梅 崔雅琼 马颖 杨大雄 黄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55-1560,共6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光谱CT参数,包括120 kVp图像(PI)、4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无水碘密度、标准化碘密度(NIC)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脉管神经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经病理检测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各项光谱CT参数在直肠癌不同病理特征分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光谱CT参数对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在血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以及在淋巴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犯组和淋巴管侵犯组的静脉期CT值_(40 keV-VMI)、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均分别高于血管未侵犯组和淋巴管未侵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Eff-Z在有和无神经侵犯组、不同分化程度组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_(40 keV-VMI)、NIC和Eff-Z评价直肠癌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为0.74、0.69、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3、0.68、0.75和0.75;静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_(40 keV-VMI)、NIC和Eff-Z评价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68、0.68、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71、0.76、0.76、0.72。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对直肠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静脉期是反映直肠癌神经侵犯、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期相,光谱CT可作为术前评估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CT 直肠肿瘤 标准化碘密度 脉管神经浸润 有效原子序数
下载PDF
双能CT在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金佳栋 冯秋霞 刘希胜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2年第5期323-328,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定量参数在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病理确诊为HCC且术前行双能CT扫描的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微血管侵犯组(28例)和无微血管侵犯组(28例),测量动静脉期病灶... 目的探讨双能CT定量参数在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病理确诊为HCC且术前行双能CT扫描的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微血管侵犯组(28例)和无微血管侵犯组(28例),测量动静脉期病灶实性、病灶边缘、病灶边缘1 cm内及病灶边缘1 cm外的碘密度(ID)值和同层面腹主动脉ID值,比较两组间各双能CT参数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在HCC微血管侵犯评估中的诊断效能,并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病灶实性I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病灶边缘ID的AUC为0.690,病灶边缘1 cm内ID的AUC为0.677;静脉期病灶边缘1 cm外ID的AUC为0.694。而动脉期病灶边缘1 cm外ID、静脉期病灶实性ID、病灶边缘ID、病灶边缘1 cm内I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年龄、血清甲胎蛋白(AFP)、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动脉期病灶实性ID、静脉期病灶边缘1 cm外ID这五个危险因素,AUC达0.926,敏感度82.14%,特异度96.43%。比较动脉期病灶实性ID与静脉期病灶边缘1 cm外ID,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能CT定量参数对术前HCC微血管侵犯评估和临床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微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密度 标准化碘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