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的中华按蚊飞行距离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起勇 刘小波 +15 位作者 周广超 任东升 蒋静易 郭玉红 郑灿军 李红生 刘京立 陈云 崔正荣 沈阳 苏永军 朱明杰 周团结 李华忠 李群 杨维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研究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为消除疟疾媒介按蚊控制范围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在河南省永城市对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进行初步研究;用电动吸蚊器捕捉中华按蚊3000只,进行荧光标记染色;将标记好的中华... 目的研究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为消除疟疾媒介按蚊控制范围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在河南省永城市对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进行初步研究;用电动吸蚊器捕捉中华按蚊3000只,进行荧光标记染色;将标记好的中华按蚊转移至释放点释放;释放后连续10d进行回收捕捉,回捕后进行荧光检测。结果研究期内,共释放3000只绿色荧光粉标记的中华按蚊,回收25只,重捕获率0.83%;释放后不同时间回收数量不同,释放后当天回收1只(4.0%),第1天14只(56.0%),第2天8只(32.0%),第3天1只(4.0%),第6天1只(4.0%),其他时间均未捕获到;不同方位回收数量不同,村东部与南部回收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和北部;不同距离回收数量不同,80%的标记中华按蚊在100m范围内捕到;荧光标记中华按蚊最大飞行距离为400m。结论在国内首次应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来研究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荧光标记释放后中华按蚊的重捕获率较低,最远飞行距离为400m,大多数在100m范围内捕到;因此,当消除疟疾过程中出现疟疾疫点时,疫情的最大处理范围应覆盖以疫点为圆心,500m为半径的地区,其中,疫点周围100m内的范围需做重点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释放-技术 中华按蚊 飞行距离
原文传递
绿盲蝽性诱剂诱捕效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马兴莉 宋宏伟 +4 位作者 张真 卢绍辉 袁国军 杨昆 崔国卿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5-310,共6页
于2015年6月在河南新郑枣园,以红色荧光粉为标记物,采用"标记-释放-回捕"法,对绿盲蝽性诱剂枣园诱捕效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对实验室饲养的绿盲蝽雄成虫进行荧光染色标记,将标记好的雄成虫转移至枣园中心点进行释放,同时... 于2015年6月在河南新郑枣园,以红色荧光粉为标记物,采用"标记-释放-回捕"法,对绿盲蝽性诱剂枣园诱捕效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对实验室饲养的绿盲蝽雄成虫进行荧光染色标记,将标记好的雄成虫转移至枣园中心点进行释放,同时按照距释放点一定的距离和方位挂好性诱捕器,释放后连续7 d进行回捕,回捕后进行荧光检测。结果表明,7 d内绿盲蝽雄成虫的标记回捕率为7.3%;性诱剂有效诱捕半径为10~30 m,最佳诱捕半径为20 m。性诱剂的诱捕效率还受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口的诱捕器,其诱捕量最大。回归分析表明,夜间平均风速与诱捕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540+0.232x;夜间平均相对湿度与诱捕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两者的相互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1.887-0.20x表示。即在一定范围内,夜间风速越大、相对湿度越低越有利于提高绿盲蝽的诱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标记-释放-回捕技术 性诱剂 效率 气象因子
下载PDF
中华按蚊偏嗜血行为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海防 王怀位 +4 位作者 程鹏 郭秀霞 刘丽娟 张崇星 公茂庆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9-461,共3页
目的观察人饵或牛饵诱捕的野外中华按蚊经实验室传代后嗜血行为的变化。方法在山东省单县水稻种植区分别利用人饵和牛饵诱捕大量未吸血的中华按蚊雌蚊,带回实验室分别标记为人饵组和牛饵组,用小白鼠血常规饲养传代;在一大型温室内应用标... 目的观察人饵或牛饵诱捕的野外中华按蚊经实验室传代后嗜血行为的变化。方法在山东省单县水稻种植区分别利用人饵和牛饵诱捕大量未吸血的中华按蚊雌蚊,带回实验室分别标记为人饵组和牛饵组,用小白鼠血常规饲养传代;在一大型温室内应用标记-释放-重捕法对两组蚊虫的亲代、子1代、子25代的嗜血性分别进行实验观察。结果 3次检测的重捕率分别为39.02%(1 332/3 414)、37.97%(2 583/6 803)和30.55%(1 523/4 986)。中华按蚊野外种群人饵组和牛饵组亲代仍在人饵帐和牛饵帐被捕获的比例分别为54.07%(339/627)和58.01%(409/705)(χ2=19.42,P﹤0.01);子1代成蚊两组比例分别为51.03%(669/1 311)和55.11%(701/1 272)(χ2=9.75,P﹤0.01);子25代成蚊两组比例分别为51.98%(342/658)和52.37%(453/865)(χ2=2.82,P﹥0.05)。结论中华按蚊偏嗜人血或牛血的行为经实验室传25代后可能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嗜血性 帐诱法 标记-释放-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种群扩散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国宏 高瑞桐 +1 位作者 Michael T.Smith 孔令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8-684,共7页
为了探讨光肩星天牛成虫在自然界中种群扩散的模式和种群数量变动等问题,在甘肃省永靖县采用标记-回捕的方法进行了光肩星天牛的扩散规律研究。系统收集了光肩星天牛成虫种群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扩散资料,按照动态分析方法,对天牛成虫在... 为了探讨光肩星天牛成虫在自然界中种群扩散的模式和种群数量变动等问题,在甘肃省永靖县采用标记-回捕的方法进行了光肩星天牛的扩散规律研究。系统收集了光肩星天牛成虫种群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扩散资料,按照动态分析方法,对天牛成虫在杨树农田林网中的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天牛成虫扩散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扩散有明显的方向性,由环境因素引起。对气象因素分析表明扩散格局主要受风向影响,各方向的回收数量都与其相同风向呈负相关,而与相反风向呈正相关,但与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关系不密切。成虫的扩散密度随距离和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其扩散距离与数量的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型y=4 203.568 3x-1.117 56来表示。种群总体的平均扩散距离为423.7 m。雌虫和雄虫在扩散的方向和距离上无差异,但在回捕率上雄虫高于雌虫。光肩星天牛在农田防护林中可扩散至2 000 m以上,观测到的最远扩散距离为2 644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成虫 标记- 扩散规律
下载PDF
嗜血习性同域分化的中华按蚊种群rDNA-ITS2序列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海防 王怀位 +3 位作者 程鹏 郭秀霞 杨培培 公茂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同域分布而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种群是否存在基于rDNA-ITS2序列差异的遗传分化。方法在中华按蚊密度高的自然村和按蚊孳生地之间,同时设人饵和牛饵帐通宵诱捕大量野外按蚊种群;经过形态鉴定分离两组中华按蚊,并带回实验室常... 目的探讨同域分布而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种群是否存在基于rDNA-ITS2序列差异的遗传分化。方法在中华按蚊密度高的自然村和按蚊孳生地之间,同时设人饵和牛饵帐通宵诱捕大量野外按蚊种群;经过形态鉴定分离两组中华按蚊,并带回实验室常规饲养。选择一温湿度适宜的大型封闭温室作为雌蚊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的场所,将以上人饵组和牛饵组中华按蚊分别经红色和黄色荧光粉标记后在温室的中间一起释放,同时在温室两端分别设人饵帐和牛饵帐再次诱捕(重捕)中华按蚊。将两次均被人饵帐和牛饵帐诱捕的中华按蚊雌蚊分成嗜人血组和嗜牛血组,带回实验室饲养传代,并分别饲以其蚊虫人血和牛血。两组中华按蚊的子1代雌蚊再次使用上述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筛选嗜人血和嗜牛血的中华按蚊品系;并对该两品系的中华按蚊rDNA-ITS2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野外亲代嗜人血组中华按蚊人饵帐和牛饵帐的重诱捕比例分别为54.07%(339/627)和45.93%(288/627),嗜牛血组牛饵帐和人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58.01%(409/705)和41.99%(296/705),两组亲代嗜血习性均趋向选择原吸血宿主(χ2=19.42,P<0.01)。子1代嗜人血组中华按蚊人饵帐和牛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63.43%(765/1206)和36.57%(441/1206),嗜牛血组牛饵帐和人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68.22%(1039/1523)和31.78%(484/1523),两组蚊虫群体嗜血习性有更显著的选择原吸血宿主的特性(χ2=271.69,P<0.01),表现出遗传分化现象。但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两品系蚊虫的rDNAITS2基因碱基序列无差异,均为469 bp。结论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同域种群未发生基于rDNA-ITS2序列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嗜血习性 RDNA-ITS2 遗传分化 标记-释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