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枝状银纳米颗粒的电沉积法制备及其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李红 易清风 +1 位作者 唐梅香 孙丽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在无支持电解质的Ag(NH3)2+溶液中,采用电沉积法在Ti基体上制备出树枝状纳米银电极(Ag/Ti),研究了Ag(NH3)2+浓度改变对纳米银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Ag(NH3)2+浓度为30mmol·L-1时制备的纳米银电极(Ag/Ti-3)呈形状较为规整的树... 在无支持电解质的Ag(NH3)2+溶液中,采用电沉积法在Ti基体上制备出树枝状纳米银电极(Ag/Ti),研究了Ag(NH3)2+浓度改变对纳米银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Ag(NH3)2+浓度为30mmol·L-1时制备的纳米银电极(Ag/Ti-3)呈形状较为规整的树枝状。研究了该树枝状Ag/Ti-3在碱性溶液中对葡萄糖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循环伏安结果表明,在0.1mol·L-1 NaOH溶液中,葡萄糖在Ag/Ti-3电极上的起始氧化电位相对于多晶银电极提前约390mV;0.05V时的恒电位阶跃研究表明,葡萄糖浓度和它的稳态氧化电流密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灵敏度为0.57mA.cm-2(mmol·L-1)-1,检测限13.94μmol·L-1。这种树枝状Ag/Ti-3对葡萄糖检测具有的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有望作为电化学传感器检测低浓度葡萄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银电极 葡萄糖氧化 树枝状颗粒
下载PDF
松树枝状双金属Ag-Cu颗粒的制备与电活性 被引量:7
2
作者 易清风 李磊 +1 位作者 宋李红 牛凤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00-1604,共5页
利用恒电位电解技术,直接从无支持电解质的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在钛片表面上沉积具有松树枝状结构的双金属Ag-Cu纳米颗粒。SEM图像表明,树枝长度随铜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电解的不断进行,双金属纳米颗粒直接沉积于树叶顶端,形... 利用恒电位电解技术,直接从无支持电解质的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在钛片表面上沉积具有松树枝状结构的双金属Ag-Cu纳米颗粒。SEM图像表明,树枝长度随铜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电解的不断进行,双金属纳米颗粒直接沉积于树叶顶端,形成花蕊芯状结构。松树枝状结构的形成是Ag+和Cu2+的扩散过程与电迁移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了肼在这种双金属Ag-Cu纳米颗粒上的循环伏安特性,结果表明,肼在这种以钛为基体的树枝状双金属Ag79Cu21,Ag71Cu29和Ag54Cu46纳米电极表面上的吸附为多层吸附,由此建立超低浓度肼的电化学检测法,在1mol·L-1NaOH溶液中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0941、0.0369和0.264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纳米颗粒 双金属Ag-Cu 肼检测 电沉积
下载PDF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基纳米材料催化转化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艳妮 樊荣荣 +2 位作者 黄亮珠 王亚斌 丁秀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4-59,66,共7页
近年来,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DMSNs)成为催化界的研究热点,因其具有大的开孔结构、高比表面积、优异的溶剂分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上述优点使得DMSNs在实现CO_(2)的捕获和催化转化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 近年来,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DMSNs)成为催化界的研究热点,因其具有大的开孔结构、高比表面积、优异的溶剂分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上述优点使得DMSNs在实现CO_(2)的捕获和催化转化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基纳米功能材料在CO_(2)催化转化方面的应用和反应机制,并与传统二氧化硅介孔材料(如SBA-15或MCM-41)的催化转化性能进行比较。最后对该材料在CO_(2)催化转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双碳”计划 催化转化
下载PDF
共担载阿霉素/血红蛋白树枝状介孔硅球的制备及其生物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潘珊 李永生 施剑林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97-1102,共6页
实体瘤中普遍存在乏氧现象,是导致肿瘤对非手术治疗手段抗拒性增加,降低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简单的两相界面法制备了一种小尺寸(65nm)、单分散、生物稳定性良好的可共载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DOX)和载氧蛋白血红... 实体瘤中普遍存在乏氧现象,是导致肿瘤对非手术治疗手段抗拒性增加,降低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简单的两相界面法制备了一种小尺寸(65nm)、单分散、生物稳定性良好的可共载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DOX)和载氧蛋白血红蛋白(Hb)的树枝状介孔硅纳米颗粒(DMSN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仪(DLS)和氮气吸附–脱附仪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DMSNs纳米颗粒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654.52 m^2/g)和孔容(1.26cm^3/g)以及两套孔道结构(直径2.7nm和5.4~6.8 nm)。更重要的是,树枝状介孔层的孔径仅需改变三乙醇胺(TEA)的用量即可调节。药物释放、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以及细胞毒性等相关实验结果表明,DMSNs可同时装载DOX与Hb,且具有较高的药物释放能力(75.6%)和持久的释放性能(48h)。载入血红蛋白后,其IC_(50)为20.6μg/mL,能够有效提高抗癌药物DOX的细胞致死率。因此,这种小尺寸的树枝状介孔硅球在药物传输和肿瘤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氧 小尺寸 树枝状介孔硅纳米颗粒 药物传输
下载PDF
One-step synthesis of the PdPt bimetallic nanodendrites with controllable composition for 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被引量:3
5
作者 Yuan Zhang Jinfeng Zhang +6 位作者 Zelin Chen Yunwei Liu Mengmeng Zhang Xiaopeng Han Cheng Zhong Wenbin Hu Yida De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5期697-706,共10页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 one-pot approach to produce highly dispersed dendritic palladium-platinum bi- metallic nanoparticles (NPs)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tunable composition and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Herei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 one-pot approach to produce highly dispersed dendritic palladium-platinum bi- metallic nanoparticles (NPs)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tunable composition and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Herein, the PdPt bi- metallic NPs have been obtained using bayberry tannin (BT) as both the reducing agent and surfactant. Additionally, the PdPt bimetallic NPs with different Pd/Pt atomic ratios can be prepared by just varying the amounts of the Pd and Pt pre- cursors. Most importantly, the as-prepared Pd52Pt4s catalyst exhibits the optimal catalytic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compositional PdPt NPs (Pds2Ptls, Pd69Ph~, and Pd36 Pt64) and commercial Pt/C (20 wt.%) catalyst for the 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MOR). Meanwhile, Pd52Pt4s also shows better CO tolerance,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unique dendritic structure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Pd and Pt. With evident advantages of the facile preparation and enhanc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it holds great promise as a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 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e-pot approach bayberry tannin dendritic nano-particles controllable composition methanol oxidation electro-cat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