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汤斌 彭晓欢 +4 位作者 熊皓 刘佳 朱小凤 李莉娟 张连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8-312,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骨髓中髓系祖细胞分化受阻而形成的具有显著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功能的一群异质性细胞,通过介导免疫抑制性作用促进MM的发展。MDSCs还刺激MM细胞增殖,诱导MM耐药和转移。本文综述了MDSCs在MM发生、发展中表现的多种机制,并探讨针对MDSCs的治疗策略在MM中的可行性及挑战,以期为MM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骨髓 抑制细胞 肿瘤微环境 逆转免疫抑制 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髓源性抑制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2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47-747,共1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骨髓中髓系祖细胞分...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骨髓中髓系祖细胞分化受阻而形成的具有显著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功能的一群异质性细胞,通过介导免疫抑制性作用促进MM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 多发骨髓 蛋白酶体抑制剂 介导免疫 免疫治疗 《中国肿瘤临床》 髓系祖细胞 血液系统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利用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受体途径感染鸡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3
作者 杨晓凤 仇旭升 +6 位作者 孙英杰 宋翠萍 孟春春 刘炜玮 廖瑛 丁铲 谭磊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5,共7页
新城疫病毒(NDV)可以通过多种内吞途径感染细胞,且其入胞途径可能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本研究以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BM-DCs)为模型,探究NDV入侵该细胞的内吞途径。首先利用CPZ(CME抑制剂)和Dynasore(dynamin1/2抑制剂)预处理DCs,然后... 新城疫病毒(NDV)可以通过多种内吞途径感染细胞,且其入胞途径可能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本研究以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BM-DCs)为模型,探究NDV入侵该细胞的内吞途径。首先利用CPZ(CME抑制剂)和Dynasore(dynamin1/2抑制剂)预处理DCs,然后感染NDV强毒株Herts/33,通过Western blot和IFA检测NDV NP的胞内表达水平变化。药物预处理组N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表明NDV能够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DCs。进一步利用甲基-β-环糊精(MβCD)预处理DCs,然后感染Herts/33,通过Western blot和IFA检测NDV NP的胞内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药物预处理组N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表明NDV能够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DCs。本研究为全面阐明NDV感染宿主细胞的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骨髓树突状细胞 网格蛋白介导内吞 小窝蛋白介导内吞
下载PDF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和DC2.4中RelB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磊 包杰 +3 位作者 王前 顾春瑜 裘宇容 李娟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745-748,772,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前体细胞的方法产生未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在培养结束前18h经LPS刺激获得成熟的BM-DC;DC2.4细胞系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于37℃,5%CO2条件孵箱中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表型,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和DC2.4,RelB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40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在成熟的BM-DC中则呈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在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高水平表达,而在未成熟的BM-DC中呈低水平表达。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RelB基因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的BM-DC中呈高水平表达,成熟的BM-DC与未成熟BM-DC及DC2.4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RelB基因的表达与小鼠BM-DC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RelB基因在DC2.4中呈低水平表达,提示DC2.4是一种不成熟的DC细胞系。DC2.4具有的未成熟DC的特点可能与RelB基因的低水平表达有一定关系。抑制骨髓DC中RelB基因的表达,有可能诱导产生具有耐受原性的未成熟的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骨髓树突状细胞 DC2.4 RELB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增强CI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袁利亚 戎吉平 +2 位作者 俞火 陈国安 纪德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12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骨髓DC-CIK细胞与脾脏DC-CIK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和CD3^+CD8^+、CD3^+NK1.1^+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骨髓源性DC增强CIK细胞的增殖能力,DC-CIK细胞增加抗淋巴瘤细胞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骨髓树突状细胞 共培养 淋巴瘤细胞 抗肿瘤活
下载PDF
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陈星霖 王忠山 +3 位作者 孙国文 陈盛 童昕 秦海燕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4期407-414,共8页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OM)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OMM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至202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OM患者2例,经手术取部分病灶标本进行OMMSC分离培养。另外选择于该院...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对牙源性黏液瘤(OM)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OMM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至202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OM患者2例,经手术取部分病灶标本进行OMMSC分离培养。另外选择于该院接受牙种植治疗的年轻患者5例,抽取颌骨骨髓进行颌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JBMSC)分离培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茜素红S染色进行细胞鉴定。成骨培养7 d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信号通路以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观察小分子药物SB431542及TGF-β1干预对OMMSC、JBMSC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经分离获得的OMMSC、JBMSC具有梭形形态,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并具有成骨分化能力,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与JBMSC相比,OM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RT-PCR检测结果显示,TGF-β/Smad信号相关因子在OMMSC中呈高表达(P<0.05),成骨相关因子骨桥蛋白(OPN)表达降低(P<0.05)。茜素红S染色结果显示SB431542可显著促进OMMSC成骨分化,而TGF-β1对OMMSC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成功对OMMSC进行了分离,发现TGF-β信号相关因子在OMMSC中呈高表达,抑制TGF-β信号转导通路可增强OMMSC的成骨能力,为改善OM患者骨缺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瘤来的间充质干细胞 颌骨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7
作者 周姝慧 阮纪恺 +2 位作者 江杰雯 沈水杰 周晓丹 《交通医学》 2024年第4期335-340,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127例MM患者初诊时相关临床数据,按NLR 1.87为界,分为低NLR组57例和高NLR组70例。比较两组临床...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127例MM患者初诊时相关临床数据,按NLR 1.87为界,分为低NLR组57例和高NLR组70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对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27例患者3年及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65%、38%,3年及5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34%、22%。与低NLR组比较,高NLR组患者初诊时血清白蛋白<36 g/L、β_(2)微球蛋白>2.4μg/mL、血钙>2.1 mmol/L、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晚、Durie-Salmon(DS)分期晚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NLR>1.87、血红蛋白<90 g/L、白蛋白<36 g/L、乳酸脱氢酶>245 U/L、β_(2)微球蛋白>2.4μg/mL、骨髓瘤细胞比例>30%为影响OS的不良因素(P<0.05);年龄>60岁、NLR>1.87、血小板计数<125×10^(9)/L、血红蛋白<90 g/L、白蛋白<36 g/L、乳酸脱氢酶>245 U/L、β_(2)微球蛋白>2.4μg/mL、骨髓瘤细胞比例>30%、ISS分期、DS分期为影响PFS的不良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NLR>1.87、乳酸脱氢酶>245 U/L、骨髓瘤细胞比例>30%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NLR>1.87、血小板计数<125×10^(9)/L、白蛋白<36 g/L、乳酸脱氢酶>245 U/L、骨髓瘤细胞比例>30%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升高与MM患者预后不良的临床特征相关,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MM患者预后的容易获得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多发骨髓 预后因素 骨髓微环境 骨髓抑制细胞
下载PDF
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涛 周晓晴 +7 位作者 杜宗汉 陈龙 张彦 胡小三 彭利红 李凤 于意文 何琴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测BMDC纯度。将BMDC分为4组:i DC组、m DC组、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4组DC细胞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差异,并采用ELISA法检测DC分泌的IL-10。结果:分离纯化的BMDC的CD11c表达率为85%~89%。与i DC组比较,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均呈低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这两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明显增加(P <0. 05)。结论:锡类散能使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MHC-II低表达,且不受LPS刺激的影响,即锡类散能诱导BMDC产生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类散 炎症肠病 骨髓树突状细胞 耐受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
9
作者 杨超 韦燕凯 +1 位作者 魏瑞华 粘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33-939,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定向诱导分化为BMDCs。诱导培养第5天,将未成熟的BMDCs分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miR-338-3p拟似物和拟似物阴性对照。转染后24 h,加入100 ng/ml脂多糖刺激BMDCs成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DCs中miR-338-3p及IL-6、IL-23、IL-1βmRNA表达。采用IRBP 1-20、弗氏不完全佐剂(IFA)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诱导EAU模型,免疫后第13天,分离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分别将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BMDCs与T细胞在含有IRBP 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Th17细胞条件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率。此外,为进一步验证BMDCs中miR-338-3p对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分别将miR-338-3p抑制剂或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的BMDCs与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结果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miR-338-3p相对表达量较拟似物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1,P=0.002)。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16和1.33±0.1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00±0.01和1.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2,P=0.022;t=3.681,P=0.021);ELISA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5941.00±452.40)pg/ml,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299.00±348.3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9,P=0.008),miR-338-3p抑制剂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3092.00±200.90)pg/ml,明显低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的(4063.00±131.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5,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例为(8.03±1.35)%,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5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8,P=0.017)。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IL-6、IL-23和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21、2.21±0.56和2.32±0.43,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1.00±0.06、1.00±0.07和1.0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90,P=0.001;t=3.747,P=0.020;t=5.280,P=0.006)。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以增强BMDCs中Th1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IL-23和IL-1β的表达,促进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T细胞17 免疫 实验自身免疫葡萄膜炎 微小RNA 338-3p 骨髓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猪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与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和功能鉴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倪博 张珍珍 +4 位作者 袁厅 张磊 王海燕 甘源 冯志新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152,共6页
为比较来源于猪骨髓来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两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从猪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经重组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分化为猪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猪单核... 为比较来源于猪骨髓来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两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从猪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经重组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分化为猪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猪单核细胞衍生树突状细胞(MoDC),对这两种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表型鉴定以及功能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MDC和MoDC均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和基本功能;BMDC和MoDC的分子表型为CD172a^(+)MHC II^(+),经LPS刺激后表达升高;BMDC和Mo DC均具有吞噬功能,BMDC吞噬能力较强;在TranswellTM迁移实验中,Mo DC具有更好的迁移能力;BMDC和MoDC均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B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率高于MoDC。本研究可为不同体外模型中DCs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 功能特
下载PDF
小鼠骨髓源耐受性树突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静静 盛康亮 +6 位作者 李影 李培培 汪庆童 陈镜宇 吴华勋 张玲玲 魏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3-638,共6页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耐受性树突状细胞(CD11b^+F4/80^+TDCs)体外培养及功能鉴定方法。方法:以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mGM-CSF )和重组白介素4( 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细胞(iDCs),...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耐受性树突状细胞(CD11b^+F4/80^+TDCs)体外培养及功能鉴定方法。方法:以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mGM-CSF )和重组白介素4( 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细胞(iDCs),收集第六天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离纯化CD11b^+F4/80^+TDCs。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观察并分选CD11b^+F4/80^+TDCs,CD11b^+F4/80^+TDCs的耐受功能通过MHCⅡ类分子、CD83、IDO、TLR-2的表达及IL-10和TGF-β1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行评价。流式细胞术测定MHCⅡ类分子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CD83、IDO、TLR-2的表达,ELISA法测定IL-10和TGF-β1的水平,同时设LPS刺激诱导的成熟树突细胞(mDCs)作对照。结果:镜下可见新鲜分离的骨髓细胞呈圆形,体积小,2 d后,部分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体积增大,细胞聚集成团,培养5~6 d,细胞集落增多,形态不规则。同时表面出现较多毛刺样突起。 CD11b^+F4/80^+TDCs 含量在23%左右,经流式分选后细胞纯度达到99%以上。与 mDCs 比较, CD11b^+F4/80^+TDCs低表达MHCⅡ和CD83,高表达IDO、TLR-2,并分泌IL-10和TGF-β1。结论:用小鼠rmGM-CSF和rmIL-4体外能成功诱导小鼠骨髓源CD11b^+F4/80^+TDCs,并且CD11b^+F4/80^+TDCs通过表达IL-10、TGF-β1、IDO和TLR-2显示耐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树突细胞 骨髓 分离 功能鉴定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及骨髓干细胞横向分化潜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东 任军 杨仁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563-566,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原发肝癌 免疫治疗 骨髓细胞横向分化
下载PDF
γ-突触核蛋白是一种反应性滤泡树突状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卡波西肉瘤、良性和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的新标记物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智丹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16,共1页
突触核蛋白组成了一个仅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小的可溶性神经蛋白质家族,其作用是促使突触前神经终端的囊泡快速释放神经递质。生物化学研究结果显示α-Synuclein表达于骨髓的正常巨核细胞和红系幼稚细胞以及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中。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突触核蛋白 血管肿瘤 卡波西肉瘤 α-Synuclein 反应 标记物
下载PD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对聚肌苷酸胞苷酸刺激的反应性
14
作者 谷明莉 孙懿 +3 位作者 秦琴 黄元兰 陈孙孝 邓安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233-2236,共4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在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刺激下释放干扰素等炎性因子的能力。方法用白细胞介素(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从pS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出树突状细胞,并用50... 目的观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在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刺激下释放干扰素等炎性因子的能力。方法用白细胞介素(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从pS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出树突状细胞,并用50μg/mL polyI∶C进行刺激,在刺激后第6、12、24小时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干扰素(IFN)-α、IFN-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6、IL-8、IL-12和IL-23的浓度,以RT-PCR检测树突状细胞内Toll样受体3(TLR3)分子的表达。结果在polyI∶C作用下,pSS患者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释放IFN-α、IFN-β及TNF-α等因子的能力显著强于来自健康个体的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虽然pSS患者及健康个体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内TLR3的表达在polyI∶C刺激作用下均随时间逐渐降低,但pSS患者TLR3的降低相对缓慢。结论 pSS患者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对polyI∶C刺激呈现高反应性,且这种高反应性可能与TLR3信号作用异常有关。单核源性树突状细胞的这种特征可能与pSS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干燥综合征 单核树突状细胞 天然免疫 聚肌苷酸胞苷酸 TOLL样受体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通过骨髓移植建立骨髓源性细胞特异性基因修饰小鼠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钢 陈锡坚 +3 位作者 郭锦伟 葛佳辉 周应毕 刘斌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93-196,204,共5页
目的:通过骨髓移植建立骨髓源性细胞特异性基因修饰小鼠模型。方法:将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供体小鼠(C57BL/6野生型小鼠)的骨髓细胞移植到经X射线辐照的受体小鼠(C57BL/6 Ep3^(-/-)小鼠)中,通过不同辐射剂量和方式的对比,确定基因修饰小... 目的:通过骨髓移植建立骨髓源性细胞特异性基因修饰小鼠模型。方法:将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供体小鼠(C57BL/6野生型小鼠)的骨髓细胞移植到经X射线辐照的受体小鼠(C57BL/6 Ep3^(-/-)小鼠)中,通过不同辐射剂量和方式的对比,确定基因修饰小鼠骨髓移植实验的最适辐照方案。提取受体小鼠血液和鼠尾组织DNA进行基因型鉴定和嵌合率分析。结果:受体小鼠经合适剂量的X射线辐照(辐射剂量为8.0 Gy,分2次照射,每次4.0 Gy,中间间隔6 h),小鼠存活率可达到(74.3±2.4)%,嵌合率(95.77±0.52)%,符合骨髓移植实验要求。结论:成功建立了符合骨髓移植实验要求的骨髓源性细胞特异性基因修饰小鼠模型,可用于心血管及炎症等相关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骨髓细胞 辐射 嵌合率 基因修饰小鼠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慢性骨髓炎中的作用研究
16
作者 冯建波 杨礼丹 +3 位作者 程飘涛 李陈诚 刘金月 彭笳宸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3-899,共7页
目的研究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大鼠慢性骨髓炎疾病中的免疫作用,为骨髓炎的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首先建立大鼠慢性骨髓炎模型,并使用吉西他滨抑制MDSCs增长,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检测大... 目的研究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大鼠慢性骨髓炎疾病中的免疫作用,为骨髓炎的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首先建立大鼠慢性骨髓炎模型,并使用吉西他滨抑制MDSCs增长,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检测大鼠骨髓及脾脏中的MDSCs比例,ELISA检测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变化,分析正常大鼠、骨髓炎大鼠以及吉西他滨抑制后的大鼠外周血中炎性因子水平(TNF-α、PCT、IL-4、IL-10、IL-17、IFN-γ、TGF-β)与骨髓中MDSCs的相关性,分析MDSCs在慢性骨髓炎疾病中的免疫作用。结果骨髓炎模型大鼠骨髓及脾脏中的MDSCs细胞比例增高,使用吉西他滨组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炎性因子水平(TNF-α、PCT、IL-4、IL-10、IL-17、IFN-γ、TGF-β)与MDSCs的细胞比例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鼠骨髓炎中MDSCs细胞比例变化与炎性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吉西他滨抑制MDSCs可能通过抑制MDSCs而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机体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 骨髓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生物膜
下载PDF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淑君 周放 +4 位作者 吴乐 高雪丽 刘超男 吕晓萍 郑世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1-2577,共7页
为了探讨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并分析鸡树突状细胞(DC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将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的鸡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纯化后获得单个核细胞,然后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 为了探讨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并分析鸡树突状细胞(DC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将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的鸡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纯化后获得单个核细胞,然后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体外诱导分化,细胞培养后第7天再加入脂多糖(LPS)继续培养48 h刺激成熟,分别于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变化观察,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鸡骨髓细胞培养7 d后,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长出树突状小突起,细胞表面高表达MHCⅡ和CD11c分子,经LPS刺激后,突起伸长变粗,扫描电镜观察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细胞表面MHCⅡ表达显著升高,依据上述方法成功获得大量而高纯度的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为进一步研究禽类DC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某些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鉴定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布鲁氏菌OMP10介导的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活化及其对小鼠T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朕宇 王月丽 +8 位作者 易继海 童志霞 邓肖玉 杨宁宁 徐明国 王勇 孟闯 苗玉和 陈创夫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84-1090,共7页
为探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OMP10)介导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活化机制及其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BMDC细胞6 d后,将重组OMP10(rOMP10)与BMDC共孵育24 h,经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 为探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OMP10)介导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活化机制及其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BMDC细胞6 d后,将重组OMP10(rOMP10)与BMDC共孵育24 h,经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孵育BMDC能够诱导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同时采用ELISA检测共孵育后BMDC细胞因子(TNF-α、IFN-γ、IL-6、IL-12、IL-10、IL-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孵育BMDC能够诱导其细胞因子(IL-6、IL-12、TNF-α、IFN-γ)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但IL-4和IL-10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01)。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共孵育后BMDC的Toll样受体(TLRs)和MHC-I、MHC-II类分子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能够诱导BMDC的TLR2和TLR4(P<0.05),以及抗原递呈相关分子MHC-I和MHC-II的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另外,将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与rOMP10预处理的BMDC共孵育后,经MTT试验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效率,结果显示,rOMP10处理组比PBS组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增加2倍以上,且在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DCs:T)为1:50时,rOMP10处理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效率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布鲁氏菌OMP10能够诱导BMDC的活化,促进抗原递呈分子的转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的高效增殖,该结果为解析布鲁氏菌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奠定实验基础,同时也为布鲁氏菌新型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外膜蛋白OMP10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抗原递呈 T淋巴细胞增殖
下载PDF
猪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巩栋梁 雍艳红 +4 位作者 韦美兰 石琳 李俊玉 陈进军 巨向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3-446,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DC功能及诱导其分化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硬膜外腔麻醉法麻醉受试猪,以骨髓采集针从髋骨处抽取骨髓,裂解红细胞后,差速贴壁法获得前体细胞后,...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DC功能及诱导其分化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硬膜外腔麻醉法麻醉受试猪,以骨髓采集针从髋骨处抽取骨髓,裂解红细胞后,差速贴壁法获得前体细胞后,添加重组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诱导其分化,以形态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特征。结果显示,骨髓前体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具有典型的DC形态,其标记分子分化抗原簇1在第6 d和8 d阳性率分别达65.13%(p<0.01)和56.5%(p<0.01),标记分子二型猪白细胞抗原(SLA-IL-DR)在诱导后第6 d和8 d阳性率分别为86.87%(p<0.01)和84.60%(p<0.01)。本研究建立了活体猪骨髓源DC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方法,为基于DC的疾病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激 骨髓树突状细胞 CD1 SLA-II-DR
下载PDF
iNKT细胞联合卵清蛋白对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旭雪 聂汉祥 +1 位作者 陈千慧 邓霓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83-1488,共6页
目的:观察哮喘小鼠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细胞)联合卵清蛋白(OVA)对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野生型BLAB/c小鼠BMDCs,分别与哮喘小鼠脾脏iNKT细胞联合OVA(iNKT细胞联合OVA组)、脂多糖(LPS组)、iNKT细... 目的:观察哮喘小鼠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细胞)联合卵清蛋白(OVA)对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野生型BLAB/c小鼠BMDCs,分别与哮喘小鼠脾脏iNKT细胞联合OVA(iNKT细胞联合OVA组)、脂多糖(LPS组)、iNKT细胞联合PBS(iNKT细胞联合PBS组)、OVA(OVA组)或PBS(PBS组)共培养20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s表面分子MHC-II、CD80、CD86和CD40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p70、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的水平;取各组共培养后的BMDCs,与DO11.10转基因小鼠脾CD4^+ T细胞共培养48 h,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iNKT细胞联合OVA组BMDCs表面分子MHC-II、CD80、CD86和CD40及培养上清液IL-12 p70、IL-6和TNF-α水平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iNKT细胞联合PBS组、OVA组和PBS组(P<0.05或P<0.01);iNKT细胞联合OVA组BMDCs与DO11.10 CD4^+ T细胞共培养上清液IL-4水平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iNKT细胞联合PBS组、OVA组和PBS组(P<0.01)。结论:存在OVA时,iNKT细胞可以诱导BMDCs表型和功能的免疫原性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树突状细胞 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 卵清蛋白 免疫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