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建华 薛文萍 +3 位作者 喻诗哲 邓真 张素琴 夏总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21-2224,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新鲜癌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新鲜癌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C-STAM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芯片中DC-STAMP蛋白、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蛋白和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DC-STAMP表达量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DC-STAMP mRNA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分析DC-STAMP与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DC-STAMP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升高(3.354±2.938)倍,t=5.886,P<0.05],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多灶性明显相关(χ^(2)=4.396,P<0.05)。DC-STAMP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BRAF V600E突变明显相关(χ^(2)=3.962,P<0.05)。结论 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明显过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多灶性明显相关。DC-STAMP与BRAF V600E突变明显相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V600E突变
原文传递
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途径调节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宏伟 陆江阳 《感染.炎症.修复》 2009年第4期236-238,共3页
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机体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组织中,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DC能够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同时也是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对建立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调控免疫反应起关键作用。核转录因子-κB(... 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机体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组织中,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DC能够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同时也是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对建立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调控免疫反应起关键作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DC的分化、发育、成熟及调节其免疫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DC免疫治疗逐渐受到关注。现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 树突状细胞 细胞功能 信号途径 调节 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 免疫辅助细胞
下载PDF
人DC的获取与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的表达
3
作者 李军 冯志华 +3 位作者 李光玉 牟丹蕾 王平忠 徐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2期1066-1068,i0018,共4页
目的:证实体外诱导分化的人树突状细胞(DC)表面高效表达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丙型肝炎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F 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黏附... 目的:证实体外诱导分化的人树突状细胞(DC)表面高效表达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丙型肝炎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F 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黏附2 h后接种于完全培养液中,并加入rhGM-CSF、rhIL-4刺激分化,共培养7天,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以DC表面特异性标志DC-SIGN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荧光染色,检测DC-SIGN的表达。结果:经诱导产生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高表达DC特异性标志物DC-SIGN。结论:GM-CSF与IL-4联合刺激PBMC可分化为DC,且高表达DC-SIGN,为后续研究DC-SIGN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 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感染PSMA/4-1BBL基因重组腺病毒后的免疫功能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明花 王帅 +3 位作者 孙海燕 刘晓辉 马楠 隋承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观察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的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4-1BB配体(4-1BB ligand,4-1BBL)基因体外共同感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免疫学功能变... 目的:观察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的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4-1BB配体(4-1BB ligand,4-1BBL)基因体外共同感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免疫学功能变化。方法:Ad-GFP空载体感染未成熟DC,确定最适MOI。将感染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来源DC分为Ad-PSMA/4-1BBL-DC组(共感染组)、Ad-PSMA-DC组、Ad-4-1BBL-DC组、Ad-GFP-DC组以及未感染DC组,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CD80、CD83、CD86等表型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DC上PSMA和4-1BBL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DC上清的IL-12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Du145和22RV的细胞毒作用。结果:确定最佳MOI为200。共感染组DC表面CD80、CD83、CD86、HLA-DR共刺激分子均上调,明显高于未感染DC组[(38.72±0.99)%、(44.65±0.77)%、(63.60±0.75)%、(62.25±0.58)%vs(28.27±1.04)%、(28.08±1.16)%、(41.05±1.33)%、(46.87±1.12)%;P<0.05]。共感染组IL-12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单个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组及未感染组[(134.29±2.22)vs(79.51±1.60)、(70.33±1.13)、(69.67±1.43)、(28.88±2.97)pg;P<0.05]。DC∶T同一比例下,共感染组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单感染组及未感染组(P<0.05)。PSMA/4-1BBL-DC-CTL对PSMA阳性的LNCap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另两种PSMA阴性细胞DU145、22RV的杀伤率(P<0.05),也明显高于PSMA-DC-CTL组、4-1BBL-DC-CTL组的杀伤率(P<0.05)。结论:Ad-PSMA/4-1BBL感染后,DC不但高分泌IL-12,还能刺激和增强肿瘤特异性CTL对PSMA阳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Ad-PSMA和Ad-4-1BBL共感染DC较单一感染DC能更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C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前列腺异性膜抗原基因 4-1BBL基因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前列腺癌
下载PDF
益生元对HCT-8细胞炎症和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5
作者 颜毛毛 徐笑非 +3 位作者 彭思敏 吴少辉 郝占西 魏远安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50,81,共9页
由于对于不同益生元的功效差异所知甚少,不同益生元往往被当作类似物应用于食品添加及临床干预。通过鉴定市场上常见的6种益生元(蔗果三糖、2′-岩藻糖基乳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菊粉)在调节人体炎症免疫功能上的差异... 由于对于不同益生元的功效差异所知甚少,不同益生元往往被当作类似物应用于食品添加及临床干预。通过鉴定市场上常见的6种益生元(蔗果三糖、2′-岩藻糖基乳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菊粉)在调节人体炎症免疫功能上的差异,为益生元的精准化应用提供指导方向和实验依据。用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157:H7,EHEC)刺激人肠上皮细胞系HCT-8细胞构建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检测6种益生元处理后NF-κB信号通路激活及下游细胞因子TNF-α和IL-6表达情况以确定其对于细胞炎症的影响;从30名志愿者血液中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于体外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以构建免疫细胞成熟分化模型,在诱导分化的过程中分别加入6种益生元,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益生元处理后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比例以确定不同益生元对于免疫细胞成熟分化的影响。研究发现:6种益生元只有2′-岩藻糖基乳糖、低聚半乳糖及蔗果三糖抑制人肠上皮细胞炎症响应,其余无明显影响;2′-岩藻糖基乳糖、蔗果三糖及菊粉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的志愿者比例分别为73.3%、57.1%、63.3%),而低聚半乳糖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抑制成熟的志愿者比例为73.3%)。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益生元在调节人体炎症免疫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益生元的添加需要根据人群身体情况特征精准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元 2′-岩藻糖基乳糖 蔗果三糖 细胞炎症 树突状细胞成熟 异性免疫
下载PDF
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的DC疫苗体内外特异性抗瘤作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黄波 冯作化 张桂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14-617,共4页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及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体内外特异性抗瘤作用。方法 :采用一定的生化技术 ,从H2 2肝癌细胞中提取肿瘤抗原肽 ,并在体外与Hsp70进行结合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 ,培养rmGM CSF、rmIL 4诱导的小鼠骨髓细...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及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体内外特异性抗瘤作用。方法 :采用一定的生化技术 ,从H2 2肝癌细胞中提取肿瘤抗原肽 ,并在体外与Hsp70进行结合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 ,培养rmGM CSF、rmIL 4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 ,体外获取大量的DC ,后者经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 ,通过MTT法进行检测淋巴细胞的激活 ;收集上述刺激传代培养的淋巴细胞 ,检测其对H2 2瘤细胞和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杀伤功能 ;采用H2 2瘤细胞肌肉接种和H2 2瘤细胞、艾氏腹水癌细胞腹腔接种 ,对接种小鼠给予经体外修饰的DC回输 ,观察其抑制肿瘤的效果。结果 :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可使DC成熟 ,大量分泌IL 12、TNF α、IL 1β等细胞因子 ,并能够使DC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 ;激活后传代培养的淋巴细胞对H2 2瘤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杀伤 ,而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无效 ;经Hsp 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DC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瘤苗 ,体内能特异性地抑制小鼠H2 2肿瘤生长。结论 :Hsp70 肿瘤抗原肽复合物能够很好地修饰体外诱导获取的DC ,使后者成为一种有效的瘤苗 ,体外能够特异性地激活淋巴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免疫学 Hsp70-肿瘤抗原肽复合物 DC疫苗 异性抗瘤作用
下载PDF
DC-SIG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HeLa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欣 谭磊 +10 位作者 陆凤 徐乐乐 仇旭升 宋翠萍 孙英杰 廖瑛 茅翔 詹媛 王琰 周恩民 丁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6,共5页
为研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与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的相互作用对NDV感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 为研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与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的相互作用对NDV感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影响,本研究拟构建能够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细胞系,为研究DC-SIGN蛋白与病毒蛋白互作提供基础。以小鼠DCs提取的c 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获得DC-SIGN基因,连入真核表达载体,并命名为pcDNA-DCSIGN,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HeLa细胞,G418进行药物压力筛选,经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获得了一株可以高效表达DC-SIGN蛋白的HeLa细胞,且经过多次传代后仍然可以稳定表达DC-SIGN,说明该细胞系构建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异性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 新城疫病毒 树突状细胞 He La细胞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8
作者 杨鑫 冯永红 胡忠义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4-316,共3页
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所致的结核病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感染MTB。MTB感染后的免疫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此过程中宿主的抗原呈递细胞起决定性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所致的结核病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感染MTB。MTB感染后的免疫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此过程中宿主的抗原呈递细胞起决定性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最有力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既能启动初始免疫应答,也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在抗MTB感染中起核心作用。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DC—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 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DC上主要的MTB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后能诱导Th2型免疫反应,与MTB免疫逃避和在体内的潜伏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细胞间黏附分子-3 细胞异性 树突状细胞 整合素 Th2型免疫反应 MTB感染 抗原呈递细胞
原文传递
Robo4膜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健 刘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853-2855,共3页
Robo为保守单跨膜受体蛋白.是一种神经黏附分子,包括Robol、Rob02、Rob03、Rob044个家族成员。Robo蛋白在神经系统中的导航作用已被公认。Rob04又名MagicRoundabout.是新近发现的Roundabout家族成员.因其特异性表达于内皮细胞而得名... Robo为保守单跨膜受体蛋白.是一种神经黏附分子,包括Robol、Rob02、Rob03、Rob044个家族成员。Robo蛋白在神经系统中的导航作用已被公认。Rob04又名MagicRoundabout.是新近发现的Roundabout家族成员.因其特异性表达于内皮细胞而得名。Rob04与家族的其他成员相比。具有结构的特殊性和表达的特异性。最近发现Rob04在多个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功能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蛋白 异性表达 膜受体蛋白 家族成员 神经系统 ROBO 黏附分子 内皮细胞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对HBV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恒辉 何豫 +5 位作者 赵鸿 朴文花 刘茂昌 席宏丽 于敏 王贵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171-1176,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聚肌胞体外作用树突状细胞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并在体外活化自身T细胞获得高频数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方法。方法分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和白... 目的探讨通过聚肌胞体外作用树突状细胞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并在体外活化自身T细胞获得高频数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方法。方法分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诱导下培养树突状细胞。培养的第7天加入聚肌胞刺激获得成熟树突状细胞,经HBVcore1827肽负载后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酶联斑点计数法(Elispot)及MHC肽四聚体法(Tetramer)比较病人T细胞未经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经HBV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经聚肌胞促成熟的HBV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中HBV特异性的CTL的功能和频数。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GM CSF和IL4诱导可转化为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转化过程中聚肌胞的刺激可显著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的表达(P<0.01),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的CTL的频数病人T细胞未经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分泌频数为(9~28)/1×105T细胞,均值16;经HBV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频数为(30~67)/1×105T细胞,均值为46;经聚肌胞促成熟的HBV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频数为(59~130)/1×105T细胞,均值为98。三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性细胞毒T细胞 影响的研究 细胞介素-4(IL-4) 自身树突状细胞 体外刺激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慢性乙型肝炎病 HBV异性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lispot法 TETRAMER 外周血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原文传递
肺癌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体外诱导CTL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晨阳 刘军 +5 位作者 王丹蕾 赵辉 张国良 蔡鹏 童春容 王俊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35-439,共5页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gp96 多肽复合物负载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后 ,能否诱导出gp96 多肽复合物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Tlymphocyte ,CTL)反应。方法 从一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gp96 多肽复合物和自体肿瘤细胞...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gp96 多肽复合物负载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后 ,能否诱导出gp96 多肽复合物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Tlymphocyte ,CTL)反应。方法 从一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gp96 多肽复合物和自体肿瘤细胞溶解物 ,分别负载从该患者骨髓血中培养的DC。以不同形式的抗原 /DC疫苗分别刺激由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淋巴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所释放的IFN γ量作为CTL反应的指标 ;以Cr51 释放实验分析致敏后的淋巴细胞对不同靶细胞的裂解和杀伤作用。结果 所有肿瘤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后均可以诱导产生CTL反应 ,其中以gp96 多肽复合物 /DC疫苗诱导释放的IFN γ量最高。肿瘤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后对原代培养的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PG细胞和K5 62细胞。结论 自体肿瘤组织中提取的gp96 多肽复合物能诱导出肿瘤特异性CTL反应 ,而负载DC后能激发起更强的C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96-多肽复合物 CTL反应 实验研究 树突状细胞 异性CTL 肿瘤疫苗 肺癌 热休克蛋白
下载PDF
DC-SIGN基因多态性及表达差异与宿主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劼 郭述良 罗永艾 《国际内科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其表面的DCs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一方面可介导DCs对病原体的结合和抗原呈递,有利于宿主免疫应答;另一方面也可被...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其表面的DCs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一方面可介导DCs对病原体的结合和抗原呈递,有利于宿主免疫应答;另一方面也可被胞内寄生病原体利用,协助其感染宿主T细胞,并通过干扰DCs成熟来影响其抗原呈递能力,抑制宿主免疫功能。目前研究认为,DC-SIGN基因多态性及表达差异可能会影响宿主对病原体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 多态性 表达差异 易感性
下载PDF
HBV感染与宿主细胞高尔基体α^1甘露糖苷酶Ⅰ活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小静 王旻昕 田德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与宿主细胞高尔基体α1甘露糖苷酶I(Golgi MⅠ)活性的关系。方法:培养Hep G2细胞和Hep G2.2.15细胞,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高尔基复合体,比色法检测Golgi MⅠ的活性,RT-PCR法检测基因MAN1A1(人甘露糖苷酶1...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与宿主细胞高尔基体α1甘露糖苷酶I(Golgi MⅠ)活性的关系。方法:培养Hep G2细胞和Hep G2.2.15细胞,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高尔基复合体,比色法检测Golgi MⅠ的活性,RT-PCR法检测基因MAN1A1(人甘露糖苷酶1A类成员1)、MAN1A2和MAN1C1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3种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Hep G2细胞相比,Hep G2.2.15细胞Golgi MⅠ的活性明显升高,MAN1A1、MAN1A2的m RNA水平显著上调,所编码的MAN1A1、MAN1A2蛋白量也显著增加,而MAN1C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HBV感染可提高宿主细胞Golgi MⅠ的活性,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MAN1A1、MAN1A2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的量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高尔基体α1甘露糖苷酶I 树突状细胞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 去甘露聚糖修饰
下载PDF
DC-SIGN与微生物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军 冯志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2-666,共5页
树突状细胞(DC)在抵御病原体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些病原体破坏了DC的功能以逃脱免疫监视.许多细胞表面分子与病毒包膜糖蛋白结合后并不介导病毒抗原的加工和呈递,相反,他们可作为捕获受体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靶器官... 树突状细胞(DC)在抵御病原体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些病原体破坏了DC的功能以逃脱免疫监视.许多细胞表面分子与病毒包膜糖蛋白结合后并不介导病毒抗原的加工和呈递,相反,他们可作为捕获受体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靶器官或敏感细胞.HIV-1就可与DC特异的C型凝集素DC-SIGN(Dc specific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3 grabbing nonintegrin,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即CD209)结合,“绑架”C,感染宿主.DC—SIGN除了可与HIV-1、HCV结合外, 还可与其他多种病原体结合.对病原体和DC—SIGN的相互作用以及对DC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必将有助于抗感染的治疗.本文就DC—SIGN与微生物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 感染研究 细胞间黏附分子-3 molecule HIV-1 细胞表面分子 树突状细胞 C型凝集素 细胞异性 微生物感染 病原体 病毒抗原 蛋白结合 免疫监视 敏感细胞 病毒颗粒 相互作用 靶器官 整合素 HCV 步研究 抗感染
下载PDF
DC-SIGN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宁思思 谢莹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52-257,共6页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一种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属于C型凝集素超分...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一种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属于C型凝集素超分子家族。DC-SIGN不仅能与细胞间黏附分子-2(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2,ICAM-2)和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ICAM-3)等结合,还能识别HIV、登革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从而参与了这些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学者发现DC-SIGN还与肿瘤的发生、免疫、易感性有关,也因此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对DC-SIGN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相关肿瘤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促进其诊疗进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 肿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TM7SF4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海 王清波 +5 位作者 刘雪梅 周令麒 冉超 温宝莹 李君艳 敬美莲 《解剖学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594-601,608,共9页
目的探讨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TM7SF4)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及对增殖、凋亡、肿瘤免疫浸润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TM7SF4在GBM中的表达和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分... 目的探讨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TM7SF4)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及对增殖、凋亡、肿瘤免疫浸润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TM7SF4在GBM中的表达和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TIMER、LinkedOmics、DAVID、String、TISIDB和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TM7SF4基因的表达、相关差异基因、基因富集和功能分析、免疫细胞浸润等。结果TM7SF4在GBM组织和细胞系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GBM细胞U251中干扰TM7SF4基因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TM7SF4表达相关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细胞间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TM7SF4的表达与GBM肿瘤免疫浸润B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丰度均呈正相关(P<0.05);TM7SF4基因可能与CCR7、CD80、GZMB、CSF2、CD27、CCL4、CD2、CD1C等基因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结论TM7SF4在GBM中低表达,干扰TM7SF4能促进GBM细胞增殖和迁移和抑制细胞凋亡,TM7SF4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 树突表达异性7膜蛋白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迁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活化的CTLs对神经胶质瘤的体外杀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孟庆海 宫安静 李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7-431,共5页
目的研究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s)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冻融法获取胶质瘤细胞抗原,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目的研究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s)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冻融法获取胶质瘤细胞抗原,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来获取DCs并负载肿瘤抗原,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特异性CTLs,MTT法检测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负载胶质瘤抗原的DCs激活的CTLs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P<0.01),并且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负载胶质瘤抗原的DCs激活的CTLs对胶质瘤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经胶质瘤抗原致敏的DCs刺激的CTLs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P<0.01)。结论联合应用细胞因子从人外周血中诱导出的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杀伤作用,为临床应用DCs瘤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LS 树突状细胞活化 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作用研究 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体外杀伤效应 神经胶质瘤细胞 细胞介素-4 杀伤作用 体外原代培养 MTT法检测 K562细胞 肿瘤抗原
原文传递
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致敏树突状细胞后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刚 顾红光 +1 位作者 韩本立 裴雪涛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 (DCs)从γ射线诱导的凋亡胆管癌细胞获取抗原后 ,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对胆管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效果。方法 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加白介素 4 (IL 4 )从人外周血分化、诱导DCs ,γ射线在体外诱导...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 (DCs)从γ射线诱导的凋亡胆管癌细胞获取抗原后 ,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对胆管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杀伤效果。方法 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加白介素 4 (IL 4 )从人外周血分化、诱导DCs ,γ射线在体外诱导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凋亡 ,将DCs、T淋巴细胞和凋亡胆管癌细胞共培养 ,同时设计不同类型肿瘤细胞 (坏死胆管癌细胞及培养胆管癌细胞 )作对照 ,7d后 ,分离、富集DCs、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及肿瘤细胞杀伤试验。结果 与凋亡胆管癌细胞共培养之DCs可以有效提呈胆管癌细胞抗原 ,有强烈的免疫应答 ,刺激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s)特异性地杀伤胆管癌细胞。结论 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可以致敏rhGM CSF加rhIL 4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出的DCs并产生显著的杀伤胆管癌细胞的免疫反应 ,可望成为特异性免疫治疗肿瘤的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树突状细胞 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介素4 细胞凋亡 肿瘤主动异性免疫治疗 细胞毒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红细胞转化特异性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19
作者 梁辉 张建文 +2 位作者 胡七一 植凡 张圣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5-1517,共3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人红细胞转化特异性转录因子(ETS)相关基因(ERG)以及蛋白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参与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GenBank搜索ERG基因序列(NM_001136154)及蛋白序列(NP_001230357),采用...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人红细胞转化特异性转录因子(ETS)相关基因(ERG)以及蛋白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参与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GenBank搜索ERG基因序列(NM_001136154)及蛋白序列(NP_001230357),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差异,分析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功能域以及相互作用蛋白。结果该基因编码一个长度为46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具有2个PNT和ETS两个功能域。ERG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53837.51,理论等电点为7.29。二级结构中α螺旋(H)占比12.35%,β折叠(E)占比3.50%,无规卷曲占比84.16%。ERG蛋白含有4个可能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11个潜在的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5个豆蔻酰基化位点,7个蛋白激酶C(PKC)磷酸化位点以及1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并进一步利用STRING分析了该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出的结构和功能信息,为ERG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丝氨酸蛋白酶2-细胞转化异性转录因子相关基因 前列腺癌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胆管癌抗原肽对转染全长野生型p53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孙华文 汤聪 邹声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00-402,共3页
目的研究胆管癌抗原肽对转染全长野生型p53的树突状细胞(wtp53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先将全长野生型p53导入脂质体内并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然后用胆管癌抗原肽修饰wtp53DC,检测这种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结果抗原肽修饰的wtp5... 目的研究胆管癌抗原肽对转染全长野生型p53的树突状细胞(wtp53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先将全长野生型p53导入脂质体内并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然后用胆管癌抗原肽修饰wtp53DC,检测这种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结果抗原肽修饰的wtp53DC和单纯DC的上清3种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增加,分别为(545.2±12.1)ng/L,(511.1±13.3)ng/L,(537.1±11.1)ng/L(P<0.05);wtp53DC刺激小鼠脾脏T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该细胞高表达B7-1、B7-2、MHC-Ⅰ、MHC-Ⅱ(P<0.05);能够特异性地杀伤胆管癌细胞,杀伤率81.6%。结论全长野生型p53基因转染+胆管癌抗原肽联合修饰树突状细胞能诱导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染全长野生型p53 抗原肽 细胞免疫功能 野生型P53基因转染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功能 细胞因子含量 T细胞增殖 MHC- MHC- 胆管癌细胞 小鼠骨髓 小鼠脾脏 B7-1 B7-2 异性 修饰 对照组 高表达 杀伤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