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耐氟变形链球菌对树脂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诱导培养耐氟变形链球菌UA159-FR及其亲代菌株UA159,选用复合树脂Z350和自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制备牙本质-树脂复合体试件。将试件分为4组,分别浸入UA159-FR菌液...目的:探讨耐氟变形链球菌对树脂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诱导培养耐氟变形链球菌UA159-FR及其亲代菌株UA159,选用复合树脂Z350和自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制备牙本质-树脂复合体试件。将试件分为4组,分别浸入UA159-FR菌液、UA159菌液、BHI培养基、PBS中孵育14 d,每48 h换液1次,之后进行推出试验,检测试件粘接强度的变化。扫描电镜下观察4组粘接断面的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UA159-FR和UA159侵袭下,牙本质-复合树脂粘接强度显著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粘接界面多为混合破坏,扫描电镜下可见大量的树脂突及部分粘接面破坏。结论:耐氟变形链球菌可破坏复合树脂粘接界面,引起粘接强度下降,破坏程度在短期内与亲代菌株无显著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丙酮基和酒精-水基两种不同溶剂类型的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择24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两组,每组选用一种"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以丙酮...目的:比较丙酮基和酒精-水基两种不同溶剂类型的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择24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两组,每组选用一种"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以丙酮为溶剂的Prime&Bond NT(PB组)和以酒精和水为溶剂的Single Bond 2(SB2)组,粘接后进行微拉伸力检测。以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LCSM)观察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界面。结果:粘接强度PB组(29.49±4.01)MPa,SB2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SB2组为(30.03±4.33)MPa,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均可充分渗入脱矿牙本质表层的胶原纤维网和牙本质小管内,形成混合层和树脂突,SB组混合层薄而均匀,树脂突长。结论:不同溶剂类型的两组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粘接强度无差异,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在湿粘接状态下可以对牙本质形成良好的渗透。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一种新的界面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与界面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人无龋磨牙,暴露咬合面牙本质,分别使用3种粘接剂(Single Bond,SB;Clearfil SE Bond,SE;ClearfilS 3Bond,S3)制备粘接样本。粘接样本切...目的:采用一种新的界面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与界面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人无龋磨牙,暴露咬合面牙本质,分别使用3种粘接剂(Single Bond,SB;Clearfil SE Bond,SE;ClearfilS 3Bond,S3)制备粘接样本。粘接样本切割成粘接界面约为0.9mm×0.9mm的柱形小条,用微拉伸测力仪测试粘接强度(n=15)。另外将粘接样本依次用6mol/L盐酸、5%次氯酸钠和0.08mg/ml透明质酸酶溶液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粘接界面形态。结果:3种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分别为:SB(35.50±6.40)MPa,SE(45.06±5.29)MPa,S3(30.46±3.82)MPa,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粘接界面的树脂突长约9~12μm,部分样本出现混合层易与粘接剂层分离。SE形成的树脂突长约9~14μm,无混合层与粘接剂层分离现象。使用S3后,树脂突稀疏,长约4~7μm,混合层与粘接剂层结合紧密。结论: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界面形态与粘接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G)改性树脂粘接剂抑制牙本质脱矿及对树脂-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后的BG与Single Bond 2粘接剂混合制备出30%、40%和50%的BG改性的树脂粘接剂,选择上颌前磨牙40颗,随机分为4组,...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G)改性树脂粘接剂抑制牙本质脱矿及对树脂-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后的BG与Single Bond 2粘接剂混合制备出30%、40%和50%的BG改性的树脂粘接剂,选择上颌前磨牙40颗,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不添加BG)、30%BG组、40%BG组、50%BG组,每组10颗。根据分组分别采用相应BG含量的粘接剂制备树脂-牙本质粘接试件。将制备的粘接试件在37℃水浴中浸泡24 h后进行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每组选择1个牙片浸泡在p H 4.0的人工唾液中1周,每24 h测试溶液的p H值。结果阴性对照组、30%BG组、40%BG组、50%BG组的粘接强度分别为(27.76±0.29)、(27.05±0.58)、(26.95±0.69)和(25.12±0.24)MPa。对照组和30%BG组的粘接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6),和40%BG组、50%BG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P=0.00);30%、40%BG组的粘接强度高于50%BG组(P=0.00,P=0.00)。随着BG含量的增加,p H值也逐渐增高。结论含有BG的树脂粘接剂可以有效抑制牙本质的脱矿,30%BG组对短期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50%BG组抑制脱矿能力最强,但是粘接强度较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葡萄籽提取物(grape seed extract,GSE)短暂预处理脱矿牙本质对其极限拉伸强度及树脂-牙本质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以乙醇、丙酮、蒸馏水为溶剂配制不同浓度的GSE溶液,以溶剂为空白对照,无预处理为阴性对照,5%戊二醛为阳性对照,每组样本15例。GSE预处理脱矿牙本质后,测试牙本质极限拉伸强度及树脂-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观察粘接断裂面微观形貌并分析断裂模式。结果:GSE预处理组牙本质极限拉伸强度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加。应用Single Bond 2粘接时,无论何种溶剂,10%或15%GSE预处理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用Prime&Bond NT粘接时,仅15%GSE水溶剂组和10%GSE丙酮溶剂组微拉伸粘接强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交联预处理对水和乙醇溶剂的Single Bond 2粘接时微拉伸粘接强度的改善作用比用水和丙酮溶剂的Prime&Bond NT粘接时更为显著。粘接试件断裂均以混合破坏为主,预处理组试件断裂多发生在混合层顶部,而阴性和空白对照组断裂多位于混合层底部。结论:GSE短暂预处理脱矿牙本质可改善其机械性能,增强混合层,并提高树脂-牙本质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
文摘目的:探讨耐氟变形链球菌对树脂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诱导培养耐氟变形链球菌UA159-FR及其亲代菌株UA159,选用复合树脂Z350和自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制备牙本质-树脂复合体试件。将试件分为4组,分别浸入UA159-FR菌液、UA159菌液、BHI培养基、PBS中孵育14 d,每48 h换液1次,之后进行推出试验,检测试件粘接强度的变化。扫描电镜下观察4组粘接断面的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UA159-FR和UA159侵袭下,牙本质-复合树脂粘接强度显著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粘接界面多为混合破坏,扫描电镜下可见大量的树脂突及部分粘接面破坏。结论:耐氟变形链球菌可破坏复合树脂粘接界面,引起粘接强度下降,破坏程度在短期内与亲代菌株无显著差异。
文摘目的:比较丙酮基和酒精-水基两种不同溶剂类型的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择24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两组,每组选用一种"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以丙酮为溶剂的Prime&Bond NT(PB组)和以酒精和水为溶剂的Single Bond 2(SB2)组,粘接后进行微拉伸力检测。以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LCSM)观察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界面。结果:粘接强度PB组(29.49±4.01)MPa,SB2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SB2组为(30.03±4.33)MPa,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均可充分渗入脱矿牙本质表层的胶原纤维网和牙本质小管内,形成混合层和树脂突,SB组混合层薄而均匀,树脂突长。结论:不同溶剂类型的两组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粘接强度无差异,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在湿粘接状态下可以对牙本质形成良好的渗透。
文摘目的:采用一种新的界面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与界面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人无龋磨牙,暴露咬合面牙本质,分别使用3种粘接剂(Single Bond,SB;Clearfil SE Bond,SE;ClearfilS 3Bond,S3)制备粘接样本。粘接样本切割成粘接界面约为0.9mm×0.9mm的柱形小条,用微拉伸测力仪测试粘接强度(n=15)。另外将粘接样本依次用6mol/L盐酸、5%次氯酸钠和0.08mg/ml透明质酸酶溶液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粘接界面形态。结果:3种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分别为:SB(35.50±6.40)MPa,SE(45.06±5.29)MPa,S3(30.46±3.82)MPa,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粘接界面的树脂突长约9~12μm,部分样本出现混合层易与粘接剂层分离。SE形成的树脂突长约9~14μm,无混合层与粘接剂层分离现象。使用S3后,树脂突稀疏,长约4~7μm,混合层与粘接剂层结合紧密。结论: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界面形态与粘接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文摘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G)改性树脂粘接剂抑制牙本质脱矿及对树脂-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后的BG与Single Bond 2粘接剂混合制备出30%、40%和50%的BG改性的树脂粘接剂,选择上颌前磨牙40颗,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不添加BG)、30%BG组、40%BG组、50%BG组,每组10颗。根据分组分别采用相应BG含量的粘接剂制备树脂-牙本质粘接试件。将制备的粘接试件在37℃水浴中浸泡24 h后进行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每组选择1个牙片浸泡在p H 4.0的人工唾液中1周,每24 h测试溶液的p H值。结果阴性对照组、30%BG组、40%BG组、50%BG组的粘接强度分别为(27.76±0.29)、(27.05±0.58)、(26.95±0.69)和(25.12±0.24)MPa。对照组和30%BG组的粘接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6),和40%BG组、50%BG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P=0.00);30%、40%BG组的粘接强度高于50%BG组(P=0.00,P=0.00)。随着BG含量的增加,p H值也逐渐增高。结论含有BG的树脂粘接剂可以有效抑制牙本质的脱矿,30%BG组对短期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50%BG组抑制脱矿能力最强,但是粘接强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