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曲霉毒素B1与乙肝病毒协同诱发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的差异表达蛋白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晓燕 谢丽 +8 位作者 李山 代智 崔杰峰 康晓楠 苏建家 曹骥 欧超 李瑗 秦雪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066-2069,共4页
目的比较黄曲霉毒素B1(AFB1)与乙肝病毒(HBV)协同诱发树鼩肝细胞癌生长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筛查在AFB1与HBV共同诱发的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蛋白质分子。方法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 目的比较黄曲霉毒素B1(AFB1)与乙肝病毒(HBV)协同诱发树鼩肝细胞癌生长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筛查在AFB1与HBV共同诱发的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蛋白质分子。方法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MALDI-TOF-MS/MS)对同一动物自身的癌发生前的肝组织(C45w)、癌发生后的肝癌组织(CCa)及未经AFB1处理的对照组动物肝组织(E45w、E105w)进行了相互比较。结果 C45w组、CCa组、E45w、E105w组分别平均检测到(1233±30)个蛋白点(n=3),(1257±35)个蛋白点(n=3),(1249±51)个蛋白点(n=3)和(1208±36)个蛋白点(n=3)。以各组中2-DE效果好、点数多的一块胶作为参考胶,分别进行两组间的匹配分析(E45wvsC45w、C45wvsCCa、E45wvsE105w),筛选出两组之间差异大于或等于2倍的蛋白点65个。应用质谱鉴定出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25种胶内差异蛋白质。结论在AFB1与HBV共同诱发的树鼩肝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差异性蛋白表达谱,为进一步对人肝癌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树鼩科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树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成骨成脂分化的鉴定 被引量:4
2
作者 阮光萍 朱路 +4 位作者 刘菊芬 李自安 王金祥 庞荣清 潘兴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73-1377,共5页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中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树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建立标准化的树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株。方法:采用剖腹产分离树鼩脐带,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标记法检测脐带间...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中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树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建立标准化的树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株。方法:采用剖腹产分离树鼩脐带,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标记法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用成骨、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1)细胞鉴定: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90和CD10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9.9%和99.8%,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34的表达率为0.0%,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率为0.7%,符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特征。(2)细胞形态:诱导后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茜素红染色观察到钙结节,油红O染色观察到脂滴。(3)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分离培养了具备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的树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细胞分化 树鼩科 组织工程 脐带脐血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树鼩 成骨分化 成脂分化 CD抗原 表面标志物 钙结节 脂滴 分离培养 种子细胞
下载PDF
树鼩脑缺血时神经元线粒体渗透性转导孔开放对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颖 李树清 刘跃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目的 :揭示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脑缺血后不同时间内 ,缺血神经元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变化 ,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和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 (CsA)对线粒体呼吸及神经元线粒体渗透性转导孔 (MPT)开放的影响 ,探讨二者... 目的 :揭示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脑缺血后不同时间内 ,缺血神经元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变化 ,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和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 (CsA)对线粒体呼吸及神经元线粒体渗透性转导孔 (MPT)开放的影响 ,探讨二者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及缺血时MPT开放与线粒体呼吸的相互关系。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脑缺血模型 ,分离缺血后 4、2 4、72h大脑皮层线粒体 ,用氧电极极谱法测定线粒体呼吸。于缺血 6h分别注射GB和CsA ,2 4h时观察相关指标。另取分离的线粒体 ,用CaCl2 诱导MPT开放 ,再分别加入CsA或GB ,观察其对线粒体肿胀的影响。结果 :缺血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Ⅲ态呼吸速度、呼吸控制率 (RCR)及磷氧比 (P/O)逐渐下降 ,以缺血 2 4h的变化为著 ,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给予GB或CsA ,Ⅲ态呼吸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 1) ,P/O比上升 (P <0 0 5)。CaCl2 可诱导MPT开放 ,线粒体肿胀而透光率迅速下降 ,CsA有效阻滞了MPT开放 ,GB则不然。结论 :光化学诱导树鼠句局灶脑缺血后 ,缺血皮层线粒体呼吸明显障碍 ,GB或CsA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缺血神经元线粒体代谢 ,可能与GB拮抗神经细胞膜上PAF受体活化 ,间接调节线粒体呼吸有关 ;而CsA主要通过抑制MPT开放而改善线粒体呼吸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元线粒体 呼吸功能 渗透性转导孔 银杏内酯B 树鼩科 环孢菌素
下载PDF
树皮层局部脑缺血时海马细胞微环境及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刚 李树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7-660,共4页
目的:揭示血栓性脑缺血后,海马神经细胞微环境及其细胞外液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鼠句局部脑缺血模型,进行微灌流并收集海马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PITC衍生法... 目的:揭示血栓性脑缺血后,海马神经细胞微环境及其细胞外液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鼠句局部脑缺血模型,进行微灌流并收集海马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PITC衍生法和IL - 130 6型血气分析仪分别测量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微环境相关指标pH值、PCO2 、PO2 和HCO3 -的变化。结果:局部脑缺血后,海马细胞外液中上述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与对照组比均升高(P <0 . 0 1) ;pH值、PO2 、HCO3 -均下降(P <0 . 0 1) ;PCO2 在6h升高(P <0 . 0 5 )。结论:局部脑缺血后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平衡紊乱参与了脑损伤的发生,氨基酸的代谢改变与缺血后细胞微环境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树鼩科 脑缺血 海马 氨基酸类
下载PDF
实验树鼩体内卵泡抑素样蛋白1表达与室性心动过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天睿 段靳岚 +5 位作者 苗云波 叶堃 吴晓昀 张媛媛 杨起江 徐立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究实验动物体内卵泡抑素样蛋白1(follistatin like protein 1,FSTL1)表达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药物诱发成功构建实验树鼩室速模型40只,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室速1 h组、室速2 h组、室速3 h组,每组10只。... 目的探究实验动物体内卵泡抑素样蛋白1(follistatin like protein 1,FSTL1)表达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药物诱发成功构建实验树鼩室速模型40只,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室速1 h组、室速2 h组、室速3 h组,每组10只。采用ELISA、RT-qPCR、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FSTL1表达。结果室速1 h组、室速2 h组、室速3 h组ELISA检测外周血FSTL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0.61±7.28)ng/ml、(34.85±6.49)ng/ml、(19.97±8.74)ng/ml vs(12.47±5.52)ng/ml,P<0.05]。室速2 h组外周血FSTL1表达较室速1 h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速3 h组外周血FSTL1表达较室速2 h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速1 h组、室速2 h组、室速3 h组心肌组织FSTL1 mRNA和FSTL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0.32、1.87±0.44、1.36±0.43 vs 1.00±0.26,1.48±0.36、1.94±0.47、1.46±0.41 vs 1.00±0.33,P<0.05,P<0.01)。室速2 h组心肌组织FSTL1 mRNA和蛋白表达最高,较室速1 h组和室速3 h组FSTL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对照组FSTL1表达为阴性或弱阳性,室速1 h组FSTL1表达为阳性,室速2 h组FSTL1表达为强阳性,阳性强度最高;室速3 h组阳性FSTL1表达较室速2 h组降低。结论实验树鼩FSTL1蛋白表达量随着室速持续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抑素相关蛋白质类 心动过速 室性 RNA 信使 树鼩科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体外可感染树鼩肝细胞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西平 田展飞 +4 位作者 陈义春 杨春 田德英 杨东亮 郝连杰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05-807,共3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感染树鼩原代肝细胞。方法用HCV RNA阳性血清感染原代树鼩肝细胞,并用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传代感染,通过检测受染肝细胞正、负链HCV RNA、培养上清液中包装后HCV RNA,并对比分析感染前后病毒准种变...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感染树鼩原代肝细胞。方法用HCV RNA阳性血清感染原代树鼩肝细胞,并用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传代感染,通过检测受染肝细胞正、负链HCV RNA、培养上清液中包装后HCV RNA,并对比分析感染前后病毒准种变化等指标,评价感染是否成功。结果受染树鼩肝细胞自第5-10天可检出负链HCV RNA,而正链RNA至感染后第14天仍可检出;感染后3-14 d培养上清液中可检出HCV RNA,且呈RNA酶抗性;培养上清液中病毒可传代感染新的树鼩肝细胞;感染前后HCV准种分析显示树鼩肝细胞可被特定的准种选择性感染,而传代感染后肝细胞可检出新的准种。结论原代树鼩肝细胞体外可被HCV感染且支持病毒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丙型 树鼩科 肝细胞 体外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HCV) 原代肝细胞 树鼩 细胞培养上清液 RNA酶
原文传递
用树鼩cDNA芯片研究树鼩肝癌中参与信号传导的部分基因变化情况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远能 曹骥 +1 位作者 苏建家 李瑗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63-767,共5页
目的利用树鼩cDNA芯片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或)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树鼩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参与信号传导的部分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HCC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树鼩分3组:A组(AFB1组)、B组(AFB1+HBV组)、C组... 目的利用树鼩cDNA芯片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或)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树鼩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参与信号传导的部分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HCC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树鼩分3组:A组(AFB1组)、B组(AFB1+HBV组)、C组(正常对照组)。所有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接受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检查,至肝癌形成时处死动物取肝癌和癌旁组织。用树鼩CD N A 芯片检测实验第30、60、90周肝活检组织、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法验证cDNA芯片结果。结果在A组和B组从癌前到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C-rel、核因子-κB2(NF-κB2)均显示有差异表达, 同时bcl-2、细胞周期素A(cyclin A)、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仅在B组显示有差异表达。而C组这几个基因无差异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诱癌的早、中期(30、60周)均出现CNTF及cyclin A的差异表达。real time RT PCR结果与cDNA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A组IGF-Ⅱ、C-rel基因及B组IGF-Ⅱ基因,在肝癌组织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及实验30、60周组织,而癌旁与实验30、60周相比较则无明显差异;B组CNTF 基因在癌旁,肝癌及60周之间比较无明显改变,但均明显高于30周;A组CNTF基因表达水平在癌旁、肝癌组织高于癌前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这3个基因不同时期比较亦无明显差异。结论树鼩部分信号传导通路相关cDNA芯片应用于检测树鼩HCC发生过程中信号传导通路中各基因表达的变化,对进一步了解树鼩HCC发生的机制有重要实用价值。IGF-Ⅱ、NF-κB2、C-rel、Bcl-2、cyclin A及CNTF 这几个基因与树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树鼩科 信号传导 CDNA芯片 信号传导通路 树鼩肝癌 基因变化 IGF-Ⅱ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HBV) 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树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抗小鼠、人CD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8
作者 阮光萍 姚翔 +5 位作者 刘菊芬 王金祥 舒帆 杨建勇 何洁 潘兴华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树鼩的细胞是否与抗鼠或抗人的CD抗体反应。方法采树鼩外周血与小鼠的CD3、CD4、CD8抗体反应。再分离培养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抗小鼠的CD29-FITC、Sca-1-PE、CD90-PE反应,与抗人的CD44-FITC、CD29-FITC、CD13-FITC、C... 目的观察树鼩的细胞是否与抗鼠或抗人的CD抗体反应。方法采树鼩外周血与小鼠的CD3、CD4、CD8抗体反应。再分离培养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抗小鼠的CD29-FITC、Sca-1-PE、CD90-PE反应,与抗人的CD44-FITC、CD29-FITC、CD13-FITC、CD34-FITC反应。结果树鼩外周血与小鼠的CD3、CD4、CD8抗体不发生反应,但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抗小鼠的CD29-FITC抗体发生反应,阳性率为99.8﹪。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抗人的CD44-FITC抗体发生反应,阳性率为99.7﹪。结论树鼩的外周血与小鼠的CD抗体不反应,但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小鼠的CD29-FITC抗体和人的CD44-FITC抗体反应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科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 外周血 CD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