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关系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兢津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4期315-316,共2页
关键词 开腹脾切除术 血小板计数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下载PDF
脑动脉瘤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2
作者 胡锦清 林东 沈建康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4期274-277,共4页
近年来,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尽管GDC栓塞存在诸多优点,但栓塞时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仍是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文章就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最新进... 近年来,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尽管GDC栓塞存在诸多优点,但栓塞时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仍是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文章就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预后 介入疗法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3
作者 朱江帆 史杰 《腹腔镜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26-30,共5页
腹腔镜手术由于创伤小,病人恢复快,近年得到广泛应用。施行腹腔镜手术时需要建立CO<sub>2</sub>气腹及采用反向Trendelenburt体位,从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形成静脉淤滞。也有研究证实,腹腔镜手术后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淤滞 预防措施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手术后 栓塞 血流速度 股静脉 下肢静脉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4
作者 朱江帆 史杰 《实用医药杂志》 1998年第2期62-65,共4页
腹腔镜手术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济南军区总医院普外科(山东济南250031)朱江帆济南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史杰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近年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等血栓性并发症已屡见报道[1,2]。本文就... 腹腔镜手术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济南军区总医院普外科(山东济南250031)朱江帆济南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史杰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近年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等血栓性并发症已屡见报道[1,2]。本文就腹腔镜手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静脉淤滞 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血流速度 股静脉 栓塞 手术后 下肢静脉
下载PDF
腹腔镜术时气体栓塞性并发症 被引量:1
5
作者 廖泽良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2期2547-2547,共1页
关键词 气体栓塞 栓塞性并发症 腹腔镜术 胆囊炎 死亡诊断 腹腔镜手术 临床资料 结石患者
下载PDF
院前使用氨甲环酸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血管栓塞性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倪燕青 顾昀来 《大医生》 2018年第6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院前使用氨甲环酸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血管栓塞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0例创伤性损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院前是否使用氨甲环酸进行救治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入院后使用氨甲环酸治疗,观察组入... 目的研究院前使用氨甲环酸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血管栓塞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0例创伤性损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院前是否使用氨甲环酸进行救治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入院后使用氨甲环酸治疗,观察组入院前使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血管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IC、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I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血管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2.22%)与对照组(7.78%,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时,院前使用氨甲环酸对患者进行急救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急救效果,患者的DIC评分能够得到显著改善,GOS评分显著提,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颅脑损伤 院前 氨甲环酸 死亡率 血管栓塞性并发症 影响
下载PDF
经导管左心耳闭塞预防心房颤动的栓塞性并发症
7
作者 余国膺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3期149-149,共1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栓塞性并发症 经导管左心耳闭塞 预防
下载PDF
为慢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效果评析
8
作者 胡颖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分析为慢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应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并对比观察其临... 目的分析为慢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应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并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慢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其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几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房颤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疗效
下载PDF
P波离散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阮锡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9-970,共2页
关键词 阵发心房颤动 高血压病患者 栓塞性并发症 P波离散度 预测 临床分析 12导联心电图 Q-T离散度 P波最大时限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两种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危险评分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银平 陈巧莉 付海燕 《心电与循环》 2014年第2期141-142,共2页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我国30~85岁居民中心房颤动患病率达0.77%[1-2]。在≥6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可高达6%。致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是心房颤动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我国30~85岁居民中心房颤动患病率达0.77%[1-2]。在≥6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可高达6%。致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是心房颤动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为了识别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采用CHADS2风险评估系统,而欧洲、加拿大采用CHA2DS2VASc系统来评估血栓风险。我国的指南建议采用CHADS2系统来评估,本文就两种评估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心房颤动患者 非瓣膜心脏病 评分方法 评估系统 心律失常 抗凝治疗 栓塞事件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患者凝血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迟鲁梅 郭宏艳 +1 位作者 张宝红 崔明姬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4-535,共2页
慢性肾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易并发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常加重病情或成为慢性肾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凝血活性,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是否存在高... 慢性肾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易并发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常加重病情或成为慢性肾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凝血活性,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并进一步阐明其易并发血栓栓塞的机制,为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早期预防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衰竭患者 凝血活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临床意义 缺血心脏病 临床综合症 人类健康 高凝状态
下载PDF
心房颤动所致缺血性卒中与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龙 梅元武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第7期1027-1028,共2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房颤是引起血栓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房颤是引起血栓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缺血卒中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持续心律失常 缺血脑卒中 房颤患者 发病率
下载PDF
浅谈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海燕 林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年第5期565-567,共3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患者 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瓣膜 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 表现类型 患病率
下载PDF
Mo.Ma脑保护装置的临床应用(附2例报告)
14
作者 刘渠 迟路湘 +2 位作者 陈康宁 史树贵 范文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767-768,共2页
关键词 脑保护装置 临床应用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EREBRAL 栓塞性并发症 神经介入技术 颈动脉狭窄 材料科学
下载PDF
《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栓治疗专家共识》的解读
15
作者 李广平 刘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1期21-22,共2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慢性房颤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的事件,严重血栓事件,如大面积的脑梗死,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慢性房颤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的事件,严重血栓事件,如大面积的脑梗死,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慢性房颤的抗凝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心血管专业医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患者 抗血栓治疗 支架术后 冠状动脉 长期口服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华法林 解读
下载PDF
房颤规范化抗凝,用药选择任重道远
16
作者 余剑波 《医师在线》 2016年第30期20-21,共2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04年媒体发表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房颤的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用药选择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抗凝 心律失常 数据显示 患病率
下载PDF
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郭欣 夏瑞丰 +1 位作者 卜颖 陈永旭 《临床医药实践》 2013年第9期688-688,707,共2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其导致人类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证实房颤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5倍以上,大约25%的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心房颤动[1],脑卒中的病死率是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其导致人类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证实房颤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5倍以上,大约25%的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心房颤动[1],脑卒中的病死率是20%,而存活的患者中有60%最终发展成严重瘫痪。药物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能够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危险性,华法林是传统的、能够长期口服的抗凝血药物,然而,华法林抗凝作用的个体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口服抗凝剂 利伐沙班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抗凝血药物 临床研究 缺血卒中
下载PDF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叱珑 屈百鸣 王海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2期199-202,共4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手术治疗 抗栓治疗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非风湿心脏病 缺血脑卒中 心房纤颤 心律失常
下载PDF
COMPLICATION ANALY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ITH CONTROLLABLE COILS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大明 凌锋 王安顺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1-55,共5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mplications dur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ith controllable coils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 MDS; and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mplications dur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ith controllable coils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 MDS; and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 Methods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20 cases with 125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mbolized with con-trollable coils from March 1995 to July 1999 was conducted. The 20 accidents(in 18 cases) including aneurysm rupture, over-embolization, protrusion of coil end into the parent artery, and thrombosis of the parent artery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20 accidents, there were 6 aneurysm ruptures, 6 over-embolizations (in 5 cases), 6 coil protrusions, and 2 thromboses (one was secondary to coil protrusion). The embolization-related mortality was 3.33% (4/120), the permanent neurological deficit was 1.67% (2/120), and the transitory neurological deficit was 3.33%(4/120). The occurrence and outcome of the complications were related to the embolizing technique, the pattern of aneurysm and its parent artery, the imperfection of embolic materials, and the ob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during embolization. Conclusion Skilled embolizing techniqu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gio-anatomy of an aneurysm and its parent artery, correct judgement and management during embo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mbolic materials are beneficial to the reduction of complications and to the melioration of the outcome of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COMPLICATION
下载PDF
Common carotid arterial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被引量:1
20
作者 Hitoshi Nogami Tsuneo Iiai +2 位作者 Satoshi Maruyama Tatsuo Tani Katsuyoshi Hatakeya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755-1757,共3页
A 26-year-old woman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was transferred to our hospital with left hemiparesis due to cerebral infarction. Cervical ultrason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giography revealed thrombosis at ... A 26-year-old woman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was transferred to our hospital with left hemiparesis due to cerebral infarction. Cervical ultrason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giography revealed thrombosis at the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tithrombotic and anticoagulant therapies were commenced. After about 2 wk of the treatment, the frequency of her diarrhea increased. She underwent emergency subtotal colectomy, but 10 d later an abundant hemorrhage from the remnant rectum occurred, so the remnant rectum was resected and an 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Antithrombotic and anticoagulant therapies were continued, but neither her neurological status n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giography findings showed subsequent changes. She was discharged 3 mon after operation. This is a rare case of common carotid arterial thrombosis occurring as a complicat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which antithrombotic and anticoagulant therapies are considered to provoke a deterioration of the patient’s bowel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ombus at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ticoagulant therapy Bleeding from the remnant rectum Ulcerative colit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