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合川地区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微观表征
1
作者 代坤 郑剑锋 白雪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2003-12015,共13页
近年来,合川地区栖霞组-茅口组钻获多口高产工业气流井,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该地区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储层特征及成因仍不明确,导致储层评价、预测难。基于潼深4井、合深6井等8口钻井的资料,开展岩芯、薄片、成像测井及孔渗... 近年来,合川地区栖霞组-茅口组钻获多口高产工业气流井,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该地区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储层特征及成因仍不明确,导致储层评价、预测难。基于潼深4井、合深6井等8口钻井的资料,开展岩芯、薄片、成像测井及孔渗数据的储层特征分析,并优选样品开展基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及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储层孔喉结构微观表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合川地区栖霞组-茅口组主要发育晶粒白云岩、含灰白云岩和灰质云岩,晶粒白云岩为主要的储层岩性,也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载体。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以相对均匀发育的基质孔为主,整体具有中高孔、中渗的特征;茅口组白云岩储层主要以非均质分布的溶蚀孔洞和溶缝为主,也存在一定量的基质孔,整体具有中高孔、中高渗特征。基于工业CT的储层微观表征揭示栖霞组晶间(溶)孔分布相对均匀,而茅口组白云岩则非均质性强,晶间(溶)孔分布与裂缝无关,反映这些孔隙为早期孔隙的继承;基于扫描电镜的储层微观表征揭示栖霞组-茅口组都存在与晶体缺陷相关的微孔隙,表明除溶蚀孔洞外,晶间(溶)孔与微孔隙对储层物性同样具有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对合川地区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储层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合川地区 栖霞组-茅口组 白云岩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微观表征
下载PDF
基于原位溶蚀模拟实验的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孔隙演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诗琦 陈森然 +4 位作者 刘波 石开波 刘钰洋 郑浩夫 罗清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2-716,共15页
利用水热金刚石压腔装置结合激光拉曼光谱和光学显微镜设备,实现了碳酸盐矿物/岩石-流体的原位模拟实验。结合四川盆地实际地质条件,针对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进行了封闭-开放-封闭的连续变化体系原位模拟实验,通过乙酸酐的水解实现了封... 利用水热金刚石压腔装置结合激光拉曼光谱和光学显微镜设备,实现了碳酸盐矿物/岩石-流体的原位模拟实验。结合四川盆地实际地质条件,针对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进行了封闭-开放-封闭的连续变化体系原位模拟实验,通过乙酸酐的水解实现了封闭压腔内乙酸的原位生成。实验结果表明,封闭体系-阶段性开放体系中,碳酸盐岩样品边缘及解理处发生溶蚀,溶蚀规模与酸性流体通量有关。进入封闭体系后,溶液离子相对浓度的拉曼半定量结果显示趋于沉淀方向。实验结果结合四川盆地二叠系实际地质条件,表明川西南地区栖霞组-茅口组中粗晶白云岩晶间孔-晶间溶孔的演化符合实验模拟的封闭-开放-封闭体系,构造断裂与酸性流体对离子的搬运作用对体系内的孔隙和物质实现了溶蚀-胶结的再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金刚石压腔 原位模拟 孔隙演化 白云岩 栖霞组-茅口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