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及校正的QT间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淑云 《中国医刊》 CAS 2013年第11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左心室肥厚及校正的QT间期(QT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小时血压。根据结果分为晨峰组67例和非晨峰组93例,检测血脂及空腹血糖,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左室...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左心室肥厚及校正的QT间期(QT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小时血压。根据结果分为晨峰组67例和非晨峰组93例,检测血脂及空腹血糖,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电图检查记录QTc。结果晨峰组LVMI(140.7±15.7)g/m^2,高于非晨峰组LVMI(119.5±13.2)g/m^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晨峰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71.6%)高于非晨峰组(21.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晨峰组QTc(427.2±22.1)ms,高于非晨峰组QTc(405.4±21.3)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血压晨峰现象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高,左心室肥厚更明显,并有QTc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晨峰 左心室肥厚 校正的qt间期
下载PDF
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前后校正的QT离散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李烽 朱永翔 +3 位作者 王飞 吴小超 缪林 龙明智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前后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治疗性ERCP取石术的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术后3h、术后24h记录静...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前后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治疗性ERCP取石术的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术后3h、术后24h记录静息12导联心电图。术后3hQTcd较术前增加者纳入QTcd增加组,反之纳入QTcd降低组。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RCP取石术后3hQTcd增加的危险因素。结果61例患者中1例行ERCP取石术后即刻出现室颤,最终获得60例完整数据。ERCP取石术前、术后3h及术后24h的QTcd分别为(29.05±11.09)、(36.00±13.46)及(21.81±10.52)ms,术后3hQTcd较术前及术后24h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5.895,95%CI2.505~100.853)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OR=1.039,95%CI1.003~1.077)是ERCP取石术后3hQTcd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治疗性ERCP取石术后短期(3h)内可出现一过性QTcd增加,提示术后短期(3h)内的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增加。女性和eGFR是术后3hQTcd增加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校正的qt离散度
下载PDF
校正的QT间期延长独立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 被引量:3
3
作者 闻松男 刘念 +15 位作者 宁曼 李新 吴佳惠 阮燕菲 李松南 汤日波 蒋晨曦 桑才华 龙德勇 喻荣辉 白融 康俊萍 杜昕 董建增 刘小慧 马长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讨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和炎症的相关性,以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房颤患者。收集术前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等其... 目的探讨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和炎症的相关性,以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房颤患者。收集术前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等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术后复发。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复发定义为消融后3个月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结果共入选72例,随访(8.2±4.1)个月,35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48.61%)。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的QTc显著延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显著升高。QTc延长与CRP(r=0.355,P=0.004)、NLR(r=0.331,P=0.004)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QTc、NLR与房颤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QTc延长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7ms时,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2.6%。结论 QTc延长可能与高炎症负荷有关,QTc延长独立预测HCM合并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校正的qt间期 炎症 复发
原文传递
校正的QT间期延长在一氧化碳中毒相关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党应昌 孙东民 +2 位作者 付亚帅 冯志强 李易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832-834,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对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DN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CO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NS分为DNS组(31例)和非DNS组(20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对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发生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DN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CO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NS分为DNS组(31例)和非DNS组(20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DN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Tc检测时间对DNS的预测价值。结果233例CO中毒患者中有31例(13.3%)发生DNS,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短暂意识丧失、CO暴露到入院时间延长、QTc延长等与DNS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9分、CO暴露到入院时间>6h和QTc延长是DN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CO暴露<2h、2~4h、4~6h进行QTc检测对DNS的发生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且在CO暴露6h内检测QTc对DNS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在CO暴露6h内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QTc延长是预测CO中毒后发生DNS的新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神经精神后遗症 校正的qt间期延长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子宫肌瘤微创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与QTc的影响
5
作者 黄建斌 金玲珊 翁迪贵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子宫肌瘤微创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校正的QT间期(QT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120例子宫肌瘤微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时利多卡因用药剂量分为1.0 mg/k...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子宫肌瘤微创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校正的QT间期(QT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120例子宫肌瘤微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时利多卡因用药剂量分为1.0 mg/kg组、1.5 mg/kg组、2.0 mg/kg组,每组40例。观察三组血流动力学、QTc、不良反应。结果:1.5 mg/kg组、2.0 mg/kg组T_(2)时的平均动脉压均低于1.0 mg/kg组,T_(2)、T_(3)时的心率均低于1.0 mg/kg组(P<0.05);1.5 mg/kg组、2.0 mg/kg组T_(2)、T_(3)时的QTc均低于1.0 mg/kg组(P<0.05);1.0 mg/kg组、1.5 mg/k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 mg/kg组(P<0.05)。结论:1.5 mg/kg剂量的利多卡因在子宫肌瘤微创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降低对麻醉诱导期QTc的影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子宫肌瘤 微创手术 血流动力学 校正的qt 间期
下载PDF
76个长QT综合征先证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6 位作者 李运田 秦绪光 刘文玲 周金台 王吉云 李蕾 马志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14-418,共5页
为研究我国长QT综合征 (LQTS)患者的整体发病和治疗情况 ,选择按照 1993年Schwartz等提出的LQTS诊断标准确诊为本病的家系 76个。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 6或 12导联ECG同步记录 ,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先症者发病年... 为研究我国长QT综合征 (LQTS)患者的整体发病和治疗情况 ,选择按照 1993年Schwartz等提出的LQTS诊断标准确诊为本病的家系 76个。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 6或 12导联ECG同步记录 ,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先症者发病年龄 17.2± 14 .8岁 ,在 2 0岁以前发病的占 5 9.2 % ;以女性居多 ;发病症状有晕厥、黑、心悸、胸闷及其它如抽搐、胸背痛、头晕等 ;诱发因素有情绪紧张或激动、劳累、运动或体力劳动等 ;患者的QTc值为 0 .5 6± 0 .0 9s。LQTS患者的ECG上T波多变 ,QT间期可出现暂时正常化。在 76个LQTS先证者中 ,同时伴聋哑 1例 ,预激综合征 1例 ,心肌炎 2例 ,束支阻滞 2例 ,一过性房室阻滞 1例 ,高血压病 2例。根据ECG特点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 :LQT1占 (31.6 % ) ,LQT2占 (5 3.9% ) ,LQT3占 (3.9% ) ,其余 (10 .5 % )心电图特征不明显 ,无法预测。多数患者服用 β 阻断剂类药物有效 ;在药物效果不好的患者中 ,有 4例安装起搏器 ,1例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15例进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LCSD) ,其中多数继续服用 β 阻断剂。结论 :我国的LQTS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 ;根据ECG特点对LQTS患者进行的基因分型预测结果显示 ,我国的LQTS患者可能以LQT2为主。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qt综合征体 表心电图 校正的qt间期 基因型预测 Β-阻断剂
下载PDF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11例随访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5 位作者 王吉云 刘文玲 梅运清 商利华 马山 马志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的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的LQTS的疗效。方法 对11例LQTS患者行LCSD手术,术后定期进行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随访观察。结果 所有LCSD手术均成功,1例术后有Homer’s综合征。术后2±7天,24h动态... 目的 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的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的LQTS的疗效。方法 对11例LQTS患者行LCSD手术,术后定期进行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随访观察。结果 所有LCSD手术均成功,1例术后有Homer’s综合征。术后2±7天,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平均心率(HR)基本不变,最大HR由术前的103±14次/分略下降到术后的97±12次/分,而最小HR由43±5略升高到46±5次/分;运动试验中所能达到的最大HR明显下降,由术前的145±16次/分降低到术后的127±11次/分(P〈0.01,n=10)。随访16(14—25)个月,QTc值由术前的0.55±0.05下降到0.48±0.04s(P〈0.01,n=11);同时发现手术后LQTS患者ECG上有顿挫T波变光滑的现象。随访期间1例有过3次短暂晕厥发作,其余患者皆无症状。结论 LCSD对药物不能控制的LQT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qt综合征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校正的qt间期 运动试验 T波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d、QTcd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宗庄 张陈匀 蔡运昌 《贵州医药》 CAS 2006年第7期594-596,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QTd、QTcd的影响。方法38例有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达75%以上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描记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QTd、QTcd...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QTd、QTcd的影响。方法38例有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达75%以上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描记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QTd、QTcd分别从术前的51.59±20.49和54.83±22.01下降到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的41.98±18.33、36.94±15.54、40.56±16.54、37.01±13.45和45.54±19.68、39.12±14.75、42.82±16.64、39.14±13.4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后24小时内至术后1个月QT离散度明显持续降低,反映心肌复极的非均质性得到改善,并可能反映了冠状动脉的持续有效开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qt离散度 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
下载PDF
长期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对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瑞革 赵利华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对长期运动左心室重量增加个体的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方法各入选2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运动较少的正常个体,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长期运动的个体左心室重量明显大于运动少的个... 目的对长期运动左心室重量增加个体的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方法各入选2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运动较少的正常个体,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长期运动的个体左心室重量明显大于运动少的个体(216±39kg对155±30kg;P<0.01);长期运动个体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比运动少的个体明显减少(42±13ms对51±15ms,p<0.01)。左心室重量(LVM)与QT离散度和QTcd呈明显的负相关(r=-0.38,p=0.002和r=0.53,p=0.001)。结论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使QT离散度减小,反映了长期运动个体心肌复极化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肥厚 qt离散度 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下载PDF
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10
作者 李真 王燕娥 +2 位作者 王娇 朱皓 刘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通过用药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和QT间期离散度的检测比较,评价非洛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电学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1、2级高血压患者25例,经过导入期2周后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5~10mg口服3个月。治疗前后行12导联心电图... 目的:通过用药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和QT间期离散度的检测比较,评价非洛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电学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1、2级高血压患者25例,经过导入期2周后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5~10mg口服3个月。治疗前后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并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设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测量并计算QTcd和LVMI。比较两组间及治疗组内用药前后的参数变化,以及两参数变化的关系。结果:用药后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压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151±6/97±3)mmHgvs(136±7/85±7)mmHg,P<0.01],降压显效者15例,有效者9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达96.0%。与正常对照组[QTcd(38±7)ms,LVMI(89±14)g/m2]相比,研究组患者用药前、后的QTcd与LVMI均显著增加[用药前QTcd与LVMI分别为(58±18)ms,(132±12)g/m2,P<0.05;用药后分别为(44±16)ms,(109±13)g/m2,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QTcd与LVMI显著降低,P<0.05。采用直线相关分析,QTcd在用药前后的改变与LVMI用药前后的改变呈显著性相关(r=0.52,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的血压负荷,即使是1、2级的血压水平也可导致心脏结构和电活动特性的重构。治疗高血压不单纯是降低血压,还要积极控制和逆转心脏重构。非洛地平不仅可有效地控制血压,使其达标,还能进一步降低LVMI和QT间期的离散度,改善和逆转心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洛地平 左室重量指数 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左室重构
下载PDF
瑞芬太尼对七氟醚诱导过程中QTc的影响
11
作者 胡健 顾尔伟 +1 位作者 张健 卢转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七氟醚诱导过程中瑞芬太尼快速输注是否延长校正的QT间期(QTc)。方法择期全麻行妇科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双盲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均分为瑞芬太尼组(RF组)和对照组(NS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5%七氟醚吸入诱导。BI... 目的探讨七氟醚诱导过程中瑞芬太尼快速输注是否延长校正的QT间期(QTc)。方法择期全麻行妇科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双盲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均分为瑞芬太尼组(RF组)和对照组(NS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5%七氟醚吸入诱导。BIS值60~65时,30s内静脉注射0.2μg/kg瑞芬太尼(RF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NS组)。BIS≤60时,给予0.05mg/kg维库溴铵,当BIS在45~50时行喉罩插管。分别记录诱导前(基础值)、喉罩插入后1、3min的12导联ECG、MAP和HR。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结果与NS组比较,喉罩插入后1minRF组QTc缩短(P<0.05);HR明显减慢、MAP降低(P<0.05)。而插入后3min两组间Q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诱导联合喉罩插入时,瑞芬太尼快速输注可有效减轻QTc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的qt间期 喉罩 瑞芬太尼 七氟醚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QTc、Tp-Tec间期联合血清CTRP9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0
12
作者 朱明辉 杨磊 +2 位作者 殷珺妹 张磊 刘迎午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3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按心率校正的QT(QTc)、按心率校正的Tp-Te(Tp-Tec)间期联合血清补体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MI患者156例,住院期间发生VA 61例(VA组)、未发生VA 95... 目的探讨按心率校正的QT(QTc)、按心率校正的Tp-Te(Tp-Tec)间期联合血清补体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MI患者156例,住院期间发生VA 61例(VA组)、未发生VA 95例(non-VA组)。入院时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QT、Tp-Te间期,计算QTc、Tp-Tec间期;入院次日,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TRP9。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史、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疾病相关资料[包括入院时Killip分级、入院后6 h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入院次日血脂(TC、TG、HDL-C、LDL-C)、血肌酐(S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以及血清CTRP9水平]、心电图检查资料(包括QTc、Tp-Tec间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后VA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Tc、Tp-Tec间期和血清CTRP9水平对AMI后VA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与non-VA组比较,VA组QTc、Tp-Tec间期明显延长,血清CTRP9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脂、FPG、Scr比较P均>0.05;VA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高于non-VA组,而LVEF低于non-VA组(P均<0.05);VA组UA高于non-V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和QTc、Tp-Tec间期均为AMI后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RP9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QTc、Tp-Tec间期联合血清CTRP9水平预测AMI后VA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QTc间期、Tp-Tec间期、QTc间期+Tp-Tec间期、血清CTRP9水平预测AMI后VA发生的AUC(P均<0.01)。结论AMI后VA患者QTc、Tp-Tec间期明显延长,血清CTRP9水平明显降低;QTc、Tp-Tec间期是AMI后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RP9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QTc、Tp-Tec间期和血清CTRP9水平对AMI后VA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QTc、Tp-Tec间期联合血清CTRP9水平对AMI后VA发生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 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 按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 补体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48例QT离散度临床意义
13
作者 周国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85-38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度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均<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的qt离散度 心脏事件
下载PDF
瑞芬太尼对七氟醚诱导吸入全麻QTc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树斌 徐树生 赵玉国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1284-1285,共2页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是否可以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QTc间期延长。方法 60名ASA分级Ⅰ~Ⅱ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注入生理盐水(S组)、瑞芬太尼0.5μg/kg(R0.5组)、1.0μg/kg(R1.0组),麻醉诱导采用面罩吸入七氟醚进行慢诱导,气管插管...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是否可以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QTc间期延长。方法 60名ASA分级Ⅰ~Ⅱ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注入生理盐水(S组)、瑞芬太尼0.5μg/kg(R0.5组)、1.0μg/kg(R1.0组),麻醉诱导采用面罩吸入七氟醚进行慢诱导,气管插管。分别在诱导前、诱导后10分钟、诱导后15分钟、下喉镜前及气管插管后1分钟测量QTc间期、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结果所有患者诱导前QTc正常,三组患者QTc间期基础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在七氟醚诱导后10分钟较基础值延长(P<0.05)。QTc值在静注维库溴铵5分钟后没变化。注入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后QTc值未发生变化。S组在气管插管后QTc值明显延长(P<0.001),R0.5组QTc也明显延长(P<0.05)。R1.0组QTc与诱导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管插管可导致QTc明显延长,插管前注入1.0μg/kg瑞芬太尼可以预防插管引起的QTc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七氟醚诱导 校正的qt间期(qtc) 气管插管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QT间期的影响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点 余果 王大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7期825-830,共6页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药物临床试验表明该类药物对多种癌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对QT间期影响也被大量报道,但每种药物对QT间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因...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药物临床试验表明该类药物对多种癌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对QT间期影响也被大量报道,但每种药物对QT间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每种TKI药物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及监测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其中一些能引起严重QT间期延长甚至猝死的TKI,我们更需要根据患者的QT间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文献及FDA药物说明书等,对目前已上市的TKI的临床药物研究中针对QT间期的实验以及用药中的剂量调整等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对既往实验结果的总结,更好地了解对该类药物的作用风险,对临床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延长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 药物安全
下载PDF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16
作者 王汉林 王萍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7年第5期270-271,共2页
本文分析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的QTd,确实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设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组,肺气肿组和正常对照组。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组77例,男性48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3±16岁。诊断标准按1977年全国肺心病专... 本文分析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的QTd,确实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设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组,肺气肿组和正常对照组。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组77例,男性48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3±16岁。诊断标准按1977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诊断。 肺气肿组共58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15年,男性3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66±25岁。 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经X线、心电图、临床体检未见异常,平均年龄46±20岁。 1.2 方法 三组所有病例均测量体表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排除合并电解质紊乱(低血钾)、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qt间期离散度 校正的qt间期 左室肥厚 肺气肿 正常对照组 低危组 显著性 室性心律失常 肺心病
下载PDF
手足口病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7
作者 邓顺周 王明义 +4 位作者 林建国 杨茂恩 关秀兰 李健茹 张春兰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1119-1121,共3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FMD患儿100例为研究组,随机匹配9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用心率校正得QTcd,同时...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FMD患儿100例为研究组,随机匹配9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用心率校正得QTcd,同时行cTnT定量检测。cTnT阳性组按预后分为病情好转组与病情加重组,均于治疗第7 d复查心电图、cTnT。结果治疗前cTnT阳性组QTcd、cTnT大于阴性组、对照组(P均<0.05),阴性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病情加重组QTcd、cTnT大于病情好转组(P<0.05),病情好转组治疗后QTcd、cTnT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病情加重组治疗后则上升(P<0.05);QTcd与cTnT值呈正相关(r=0.802,P=0.000)。结论早期动态监测QTcd的变化有助于HFM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心肌损害 心肌肌钙蛋白T 手足口病 儿童
原文传递
长期抗精神病药物单药或多药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鲜鲜 赵群英 +4 位作者 汪崇泽 吕钦谕 陈海莹 洪武 易正辉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20年第6期434-438,共5页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脏根据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与长期抗精神病药物单药或多药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脏根据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与长期抗精神病药物单药或多药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分为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组(单药组,n=20)和联合两种或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组(多药组,n=40),分别在基线期以及第3、6、12、18和24个月末检测心脏QTc,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点的QTc差异,计算QTc延长的比例。结果所有患者各时间点QTc延长所占的比例为26.7%~46.7%。两组QTc延长比例在各个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药组的QTc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第3、18及24个月QTc均超过440 ms,最大值在第18个月末。而单药组各个时间点QTc间期均未超过440 ms。从各时间点看,第18个月两组患者的Q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6、12及24个月多药组QTc长于单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多药联用的女性患者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应对其心脏QTc间期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心率校正的qt间期 药物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16个先天性长QT综合征先证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薛小临 杨海涛 +3 位作者 孙超峰 张爱峰 王东琦 崔长琮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北地区确诊为LQTS的家系16个。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同步6或12导联心电图记录,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先证者发病年龄...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北地区确诊为LQTS的家系16个。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同步6或12导联心电图记录,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先证者发病年龄(19.2±14.8)岁。在20岁以前发病者占59.2%。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3:13(18.8%:81.2%)。发病症状多以晕厥为主要表现15例(93.7%);症状发作多有明显诱发因素14例(87.5%);根据心电图特点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LQT1占5例(31.2%),LQT2占8例(50.0%),LQT3占2例(12.5%),其余1例(6.3%)心电图特征不明显,无法预测。根据心电图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了6个家系(2个LQT3,4个LQT2)的基因筛查发现了3个KCNH2突变点,基因型和表型的符合率50%。多数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有效;在药物效果不好的患者中,有2例植入起搏器。结论西北地区LQTS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根据心电图特点对LQTS患者进行的基因分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的LQTS患者可能以LQT2为主,但基因型和表型有一定的差别;母受体阻滞剂可使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对β受体阻滞剂疗效不好的患者,植人起搏器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综合征 心电图 校正的qt间期 Β受体阻滞剂
原文传递
Brugada综合征患者体温与QT间期相关性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信光 张凤祥 +4 位作者 陈明龙 杨兵 陈红武 居维竹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51-453,共3页
目的 探讨Brugada综合征(BrS)患者不同体温状态对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的影响,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阐述其可能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的BrS患者为实验组,以年龄... 目的 探讨Brugada综合征(BrS)患者不同体温状态对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的影响,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阐述其可能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的BrS患者为实验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为对照组,对每例患者均每日多次测量体温并同时行心电图检查,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将体温和QTc关系绘制成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8例BrS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7.38±15.05)岁,均有晕厥史,有家族猝死史(1例),临床记录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4例,电生理检查(EPS)诱发VT或VF 5例.8例PSVT患者(男女比例为4∶4),平均年龄(43.75±10.47)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BrS组体温与QTc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6(P<0.05),而对照组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rS患者体温与QTc呈正相关,随着体温的升高,QTc呈升高趋势,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体温 校正的qt间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