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正QT间期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婷 寇锋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373-1375,共3页
目的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及心率变异性(HRV)对急性心肌梗死介人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介人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介人治疗1年... 目的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及心率变异性(HRV)对急性心肌梗死介人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介人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介人治疗1年后心血管事件随访结果将其分为主要心血管事件组(MACE组)以及非主要心血管事件组(非MACE组)。对两组患者的QTcd及HRV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对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MACE发生率为30.10%?MACE组从症状出现到接受治疗时间较晚,与非MACE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术(PCI)治疗前,MACE组QTcd及HRV均显著低于非MACE组,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MACE组QTcd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非MACE组,HRV各项参数低于非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结果显示,QTcd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HRV各参数是影响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QTcd及HRV是急性心肌梗死介人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良好预测指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qt间期离散度 心率变异性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主要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高血压前期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改变分析
2
作者 王亚莉 黄菊香 +1 位作者 聂连涛 李世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4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患者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高血压前期患者130例为研究组(A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组(B组),结合2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测...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患者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高血压前期患者130例为研究组(A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组(B组),结合2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测量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中P波的最大、最小时限及校正QT间期的最大、最小值,并计算P波离散度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结果与B组相比,A组P波最大时限[(110±12.5)ms vs(106±8.6)ms,P=0.001 5]、P波离散度[(41±4.5)ms vs(38±9.3)ms,P=0.000 5]、校正QT间期离散度[(32.1±6.3)ms vs(29.6±4.5)ms,P=0.0001)]均增加;A组与B组比较,心率、P波最小时限、校正QT间期最大值、校正QT间期最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心电图P离散度、校正QT间期离散度较血压正常者均增高,提示二者可作为高血压前期患者心脏病电学异常改变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前期 P波离散 校正qt间期离散度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校正QT间期离散度分析
3
作者 吴非 沈小玲 徐文俊 《九江医学》 2000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 (QTcd)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后判断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MVA)发生的价值。方法 :选择分析AMI患者 46例 (全经溶栓治疗及冠脉造影 ) ,分再通组及未通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 目的 :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 (QTcd)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后判断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MVA)发生的价值。方法 :选择分析AMI患者 46例 (全经溶栓治疗及冠脉造影 ) ,分再通组及未通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 (MVA)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未发生组 (NMVA) ;并对入院时及入院后 2 4h的QTcd进行分析对比 ,且在入院后行心电监护一周 ,观察MVA的发生情况。结果 :再通组和未通组患者的QTcd比较有显著差异 ;MVA组与NMVA组患者的QTcd比较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溶栓后 2 4h内QTcd明显下降可作为AMI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无创指标之一 ,并预示AMI后早期MVA发生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校正qt间期离散度
下载PDF
P波离散度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在预测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中的价值
4
作者 曹雯沁 任敏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3年第5期991-996,共6页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在预测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77例,根据LOSP患者是否存在预后不良分为预后不良组(n=58)和...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在预测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77例,根据LOSP患者是否存在预后不良分为预后不良组(n=58)和预后良好组(n=21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且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流产史、P_(max)、Pd、QTcd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后不良组的P_(max)、Pd、QTcd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其余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流产史、P_(max)≥108.62 ms、Pd≥40.23 ms、QTcd≥31.55 ms是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概率为93.00%,P波离散度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在预测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AUC>0.75)。结论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不良预后患者的心电图P波离散度、校正QT间期离散度较预后良好者均增高,是预测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离散 校正qt间期离散度 晚发型子痫前期 预后不良
原文传递
手足口病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邓顺周 王明义 +4 位作者 林建国 杨茂恩 关秀兰 李健茹 张春兰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1119-1121,共3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FMD患儿100例为研究组,随机匹配9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用心率校正得QTcd,同时...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FMD患儿100例为研究组,随机匹配9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用心率校正得QTcd,同时行cTnT定量检测。cTnT阳性组按预后分为病情好转组与病情加重组,均于治疗第7 d复查心电图、cTnT。结果治疗前cTnT阳性组QTcd、cTnT大于阴性组、对照组(P均<0.05),阴性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病情加重组QTcd、cTnT大于病情好转组(P<0.05),病情好转组治疗后QTcd、cTnT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病情加重组治疗后则上升(P<0.05);QTcd与cTnT值呈正相关(r=0.802,P=0.000)。结论早期动态监测QTcd的变化有助于HFM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qt间期离散 心肌损害 心肌肌钙蛋白T 手足口病 儿童
原文传递
冠心舒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校正QT离散度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利宏 曹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5期5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冠心舒通胶囊(GSC)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校正QT离散度(c QT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164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病人,UAP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R1组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R2组未加... 目的探讨应用冠心舒通胶囊(GSC)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校正QT离散度(c QT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164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病人,UAP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R1组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R2组未加用冠心舒通胶囊;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0天测12导联体表心电图c QTd值,记录入院24 h内及治疗后第30天心律紊乱(VA)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校正QT间期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1UAP病人治疗前c 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c QTd显著下降(65.95 ms±11.82 ms vs,45.47 ms±11.20 ms P=0.000)。2治疗前UAP病人组间c QTd比较无差异,治疗30 d后两组c QTd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R1组下降得更明显(P<0.01)。治疗前后UAP病人组间Lown≥2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可以明显减小UAP病人心电图c Q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 冠心舒通胶囊 校正qt间期离散度
下载PDF
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指标在小儿川崎病急性期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胡丽娟 李梅 +1 位作者 罗秀容 黄梓敏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6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指标在小儿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急性期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连续收治的49例诊断为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另选... 目的探讨心电图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指标在小儿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急性期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连续收治的49例诊断为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另选择49例无心脏病史并在儿科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受累程度将KD患儿分为3组:组1包括25例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组2包括16例伴中小型动脉瘤患儿,组3包括8例伴巨大动脉瘤或冠状动脉严重受累患儿。记录患儿的12导联心电图,获得QT、QTc、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QTcd和RR间期参数。结果 KD患儿与健康儿童的QTd[(31±15)ms vs.(56±27)ms,P<0.001]、QTcd[(78±43)ms vs.(30±17)ms,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3的QTcd显著高于组1和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46)ms vs.(55±35)ms,P<0.05;(98±46)ms vs.(66±39)ms,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QTcd≥60 ms在检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1.7%、92.7%,约登指数为52.4,ROC曲线下面积为0.77。结论在严重冠状动脉受累的KD患儿中QTcd显著增加,并且QTcd适合作为评估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校正qt间期离散度 心电图 急性期 心肌损伤
下载PDF
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8
作者 李真 王燕娥 +2 位作者 王娇 朱皓 刘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通过用药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和QT间期离散度的检测比较,评价非洛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电学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1、2级高血压患者25例,经过导入期2周后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5~10mg口服3个月。治疗前后行12导联心电图... 目的:通过用药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和QT间期离散度的检测比较,评价非洛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电学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1、2级高血压患者25例,经过导入期2周后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5~10mg口服3个月。治疗前后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并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设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测量并计算QTcd和LVMI。比较两组间及治疗组内用药前后的参数变化,以及两参数变化的关系。结果:用药后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压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151±6/97±3)mmHgvs(136±7/85±7)mmHg,P<0.01],降压显效者15例,有效者9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达96.0%。与正常对照组[QTcd(38±7)ms,LVMI(89±14)g/m2]相比,研究组患者用药前、后的QTcd与LVMI均显著增加[用药前QTcd与LVMI分别为(58±18)ms,(132±12)g/m2,P<0.05;用药后分别为(44±16)ms,(109±13)g/m2,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QTcd与LVMI显著降低,P<0.05。采用直线相关分析,QTcd在用药前后的改变与LVMI用药前后的改变呈显著性相关(r=0.52,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的血压负荷,即使是1、2级的血压水平也可导致心脏结构和电活动特性的重构。治疗高血压不单纯是降低血压,还要积极控制和逆转心脏重构。非洛地平不仅可有效地控制血压,使其达标,还能进一步降低LVMI和QT间期的离散度,改善和逆转心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洛地平 左室重量指数 校正qt间期离散 左室重构
下载PDF
长期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对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瑞革 赵利华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对长期运动左心室重量增加个体的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方法各入选2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运动较少的正常个体,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长期运动的个体左心室重量明显大于运动少的个... 目的对长期运动左心室重量增加个体的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方法各入选2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运动较少的正常个体,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长期运动的个体左心室重量明显大于运动少的个体(216±39kg对155±30kg;P<0.01);长期运动个体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比运动少的个体明显减少(42±13ms对51±15ms,p<0.01)。左心室重量(LVM)与QT离散度和QTcd呈明显的负相关(r=-0.38,p=0.002和r=0.53,p=0.001)。结论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使QT离散度减小,反映了长期运动个体心肌复极化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肥厚 qt离散 校正qt间期离散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0
作者 杨秀敏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4期299-299,共1页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 qt离散 校正qt间期离散度
下载PDF
QT间期离散度对“早期复极”人群潜在心脏事件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翯 曹家铭 高琦 《黑龙江中医药》 2017年第2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对"早期复极"人群潜在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组15名健康成人,B组15名"早期复极"不伴心脏症状者,C组15名"早期复极"伴有心脏症状者,计算三组人群QT间期离散度(QTd),...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对"早期复极"人群潜在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组15名健康成人,B组15名"早期复极"不伴心脏症状者,C组15名"早期复极"伴有心脏症状者,计算三组人群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A组QTd,QTcd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B组QTd,QTcd为0.0501±0.0300秒,0.0611±0.0373秒。C组QTd,QTcd为0.0913±0.0324秒,0.1058±0.0378秒。C组与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与A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复极"人群中其QTd及QTcd越大则出现心脏事件几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复极 qt间期离散 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