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对GIST核分裂象数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吴琼 张瑾 +1 位作者 粱田 姜慧杰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0-614,共5页
目的 开发和验证一种基于CT征象的列线图,用于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核分裂象数(MI)。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资料将患者分为低MI组(63例)和高MI组(37例),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 目的 开发和验证一种基于CT征象的列线图,用于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核分裂象数(MI)。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资料将患者分为低MI组(63例)和高MI组(37例),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征象与GIST MI之间的关系,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来验证列线图性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形态、最大径、溃疡、坏死、坏死百分比、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增粗(EVFDM)、强化程度、强化特征、转移和外周侵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只有肿瘤最大径、坏死、溃疡和强化特征与高MI显著相关。将这4个CT征象纳入列线图模型中,该模型的AUC值为0.892(95%CI:0.829~0.956),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P=0.516)均说明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由肿瘤最大径、溃疡、坏死和强化特征组成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GIST患者的MI中有较高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全面评估GIST复发和转移潜能,从而作出更精准的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核分裂象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列线图
原文传递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增强影像学征象与核分裂象计数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柴丽 路涛 +3 位作者 蒋颖 陈光文 李杭 蒲红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59-2063,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资料、CT增强影像学征象与核分裂象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证实为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病理资料包括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8年改...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资料、CT增强影像学征象与核分裂象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证实为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病理资料包括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8年改良版标准的危险度分级、Ki-67指数、核分裂象计数,将核分裂象计数分为≤5/50高倍视野(HPF)为A组,>5/50HPF为B组。评估GISTs的影像学征象,包括病灶大小、原发部位、形态、边界、密度、瘤内/瘤周增粗血管、钙化、转移情况及肿瘤内实性成分在增强各期的平均CT值并计算强化相对率,包括(动脉期-平扫)/平扫×100%,(门静脉期-平扫)/平扫×100%,(门静脉期-动脉期)/动脉期×100%。结果共178例GIST,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60.4±12.6)岁。Ki-67指数与核分裂象计数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P<0.001)且具有中等程度相关性(r=0.45,P<0.05)。GISTs的肿瘤形态、内部坏死在两组核分裂象计数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呈极弱或无相关关系(r=0.18,P<0.05)。余影像学参数在核分裂象A组和B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CT增强上,GIST表现出肿瘤形态不规则、内部坏死,在核分裂象计数>5/50HFP更多见,对于GISTs的危险度分级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核分裂象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