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氏沼虾核型及长臂虾亚科核型演化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邱高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4-300,共7页
以略作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罗氏沼虾精巢细胞染色体数目,首次报道了其有丝分裂中期的详细核型。罗氏沼虾染色体数目n=59,2n=118,依着线点位置及相对长度不同共划分为A、B、C三个染色体组。
关键词 罗氏沼虾 染色体 长臂虾亚科 核型演化
下载PDF
蟋螽总科的染色体研究概况及核型演化
2
作者 刘建玲 尤平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3期71-75,共5页
染色体的研究对细胞遗传学、生物科学分类及生物演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蟋螽总科染色体研究概况及核型的演化。
关键词 蟋螽总科 染色体 核型演化 直翅目
下载PDF
鮸状黄姑鱼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德祥 王军 +2 位作者 郭丰 梁君荣 覃映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8-70,共3页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染色体常规制片方法对状黄姑鱼 (NibeamiichtheoidesChu,Lo &Wu)的核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状黄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为2n=48t ,臂数NF=48。本文还就鱼类的染色体核型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MIAN状黄姑鱼 染色体 核型演化
下载PDF
棕背的核型分析
4
作者 陈留存 邓怿 +4 位作者 齐洪英 王金星 张来 史艳华 徐吉良 《四川动物》 CSCD 1998年第4期162-163,共2页
本文利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棕背Clethrionemysrufocanus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数目为56,常染色体由2个中着丝粒染色体和52个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 本文利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棕背Clethrionemysrufocanus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数目为56,常染色体由2个中着丝粒染色体和52个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M+52A+XX(A,A)。结合前人的报道,属动物的核型在进化中显示出其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Pin 核型演化
下载PDF
影响端粒结构和动力学的微演化过程:端粒在癌症中的作用
5
作者 J.Arturo Londoo-Vallejo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5-783,共9页
端粒在基因组稳定、细胞核结构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会缩短,缩短的端粒可能再延长或不延长,这取决于细胞内是否存在一种专用酶-端粒酶。由于人体的多数体细胞并不表达端粒酶,因此发育和衰老过... 端粒在基因组稳定、细胞核结构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会缩短,缩短的端粒可能再延长或不延长,这取决于细胞内是否存在一种专用酶-端粒酶。由于人体的多数体细胞并不表达端粒酶,因此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端粒必然缩短。在生理条件下,端粒缩短与延长的细胞增殖相矛盾,因此端粒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增殖潜能,并作为细胞无限生长的预防机制。相反,在细胞增殖检查点受破坏的细胞中,缩短的端粒可导致染色体融合并启动断裂-融合-桥周期,这极大地促发了基因组不稳定。在体外研究中,转化细胞中由于端粒严重缩短造成的基因组高度不稳定,在这种细胞种蓄积了有害的遗传改变,从而导致细胞最终死亡(危象)。同时,随机的遗传或拟遗传学改变可使细胞获得端粒维持机制(以及其它肿瘤表型),从而成为永生细胞。在体内研究中,尽管在早期肿瘤细胞中发现端粒缩短和其它形式的端粒功能障碍可能使基因组不稳定,但端粒功能障碍对于人类肿瘤表型的直接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缩短 端粒酶 危象 基因组不稳定 永生化 肿瘤发生 核型演化 断裂-融合-桥 突变基因表 染色体不稳定表 微卫星不稳定
下载PDF
鹿科麂属动物基因组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玲 靖美东 +2 位作者 周琦 杨凤堂 王文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7-95,共9页
鹿科麂属(Muntiacus,Cervidae)在近两三百万年内经历了快速物种辐射,但其物种间核型差异大.5个现生种核型数显示,该类染色体数目范围从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46条到赤麂(M.muntjak vaginalis)的6条.该类的因组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快... 鹿科麂属(Muntiacus,Cervidae)在近两三百万年内经历了快速物种辐射,但其物种间核型差异大.5个现生种核型数显示,该类染色体数目范围从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46条到赤麂(M.muntjak vaginalis)的6条.该类的因组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快速演化,使其成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40多年来,技的革新使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染色体重排的类型、推动重排的分子制及物种间的核型演化历程逐渐被阐释.而且,研究中发现,雄性黑麂(M.crinifrons)1p+4染色体的演化途径与哺乳动物Y染色体的演化历程相似,可成为哺乳动物性染色体演化研究的珍贵模型.有关麂动物因组演化依有许多问题等待更加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麂属动物 核型演化 串联融合 性染色体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