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三明显性核不育水稻为载体转导水稻抗稻瘿蚊基因Gm6
1
作者 林成豹 唐江霞 +3 位作者 邓则勤 黄显波 林美娟 梁水金 《三明农业科技》 2013年第2期16-20,共5页
稻瘿蚊是亚洲稻区的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在我国,主要在南方山区、丘陵地区普遍发生,间歇猖獗。应用化学手段防治稻瘿蚊有时难以奏效,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增加成本,培育抗虫品种是防治稻瘿蚊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研究表明,稻瘿蚊有多种不同... 稻瘿蚊是亚洲稻区的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在我国,主要在南方山区、丘陵地区普遍发生,间歇猖獗。应用化学手段防治稻瘿蚊有时难以奏效,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增加成本,培育抗虫品种是防治稻瘿蚊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研究表明,稻瘿蚊有多种不同的生物型,各地的生物型之间对不同抗性品种的致害力也有差别。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地鉴定了9个抗稻瘿蚊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瘿蚊 Gm6 水稻基因 显性不育 抗性品种 生物型 分子标记检测 胞质供体 核基因控制 基因转导
下载PDF
番茄带标志性状核质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利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会远 王洪安 扬哲 《吉林蔬菜》 2005年第6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雄性不育系 标志性状 番茄 质型 核基因控制 育种单位 农作物 杂交种 控制 S基因
下载PDF
普通小麦PTS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宋亚珍 陈天佑 +3 位作者 雷国材 耿东梅 王强 路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50,共4页
以 PTS和常规品种 (系 )小偃 6号、西农 872 7、小偃 2 2、陕 2 2 9、陕 785 9、周麦 1 1等互为父母本进行杂交 ,分期播种 F1 和 F2 ,田间考察自交结实率和育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 :F1 正反交组合的结实率不受细胞质影响 ,说明 PTS系的... 以 PTS和常规品种 (系 )小偃 6号、西农 872 7、小偃 2 2、陕 2 2 9、陕 785 9、周麦 1 1等互为父母本进行杂交 ,分期播种 F1 和 F2 ,田间考察自交结实率和育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 :F1 正反交组合的结实率不受细胞质影响 ,说明 PTS系的育性遗传为核基因控制。同时 ,F2 代育性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以结实率 70 %为界划分可育与不育及半不育时 ,出现 3∶ 1的分离比 ,因此认为 PTS系的不育表达是一主效隐性基因和多个微效 (修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PTS光温敏雄性不育 遗传分析 核基因控制 育性变化 主效隐性基因 微效基因
下载PDF
Se18西瓜雄性不育材料的植物学特征和遗传特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显 杨建强 +3 位作者 张进升 张勇 马建祥 侯沛 《中国瓜菜》 CAS 2005年第5期3-6,共4页
对发现的Se18西瓜雄性不育材料的植物学特征和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e18是1个新的核基因控制西瓜雄性不育材料,不育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遗传由质量性状控制,为主效基因,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关键词 西瓜 雄性不育 植物学特征 遗传特性 雄性不育材料 特征和 植物学 特性研究 核基因控制 孟德尔遗传定律
下载PDF
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海涛 邹庆道 +2 位作者 吕书文 穆欣 许文奎 《辽宁农业科学》 2001年第5期1-4,共4页
以感病材料 98TL - 1(P1)、L - 40 2母本自交系 (P3)、高抗青枯病自交系LS89(P2 )及抗、感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和回交世代为试材 ,进行番茄抗青枯病遗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抗病基因对感病基因表现为部分显性。控制LS89番茄抗青枯病自交... 以感病材料 98TL - 1(P1)、L - 40 2母本自交系 (P3)、高抗青枯病自交系LS89(P2 )及抗、感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和回交世代为试材 ,进行番茄抗青枯病遗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抗病基因对感病基因表现为部分显性。控制LS89番茄抗青枯病自交系的遗传是一个基因 ,或者一个基因起主导作用。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受核基因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病 抗性遗传 抗性鉴定 核基因控制
下载PDF
银杏叶黄瓜与普黄瓜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曹辰兴 王秀峰 +3 位作者 樊志诚 张松 刘存法 王振栋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0-362,共3页
本试验结果表明银杏叶性状为一对核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与普通黄瓜相比 ,银杏叶黄瓜叶缘上卷、叶片较小且呈匙状 ,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 ,瓜条性状亦一致。
关键词 黄瓜叶 性状比较 隐性性状 核基因控制 叶片叶绿素 光合速率 银杏叶 含量 试验结果 研究
下载PDF
一种新型无花瓣油菜突变不育系花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翠玲 张文学 +1 位作者 李殿荣 田建华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5-330,共6页
在自育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无花瓣品系AP197中,发现并育成由4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无花瓣油菜突变不育系AMS971。AMS是一种雄蕊心皮化为不结实的假性雌蕊而引起的新的雄性不育类型,不育性非常彻底,其植株形态特征与AP197相同。比... 在自育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无花瓣品系AP197中,发现并育成由4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无花瓣油菜突变不育系AMS971。AMS是一种雄蕊心皮化为不结实的假性雌蕊而引起的新的雄性不育类型,不育性非常彻底,其植株形态特征与AP197相同。比较花器官发现,AMS971除一个正常的雌蕊外,还有6个梭形的心皮化假性雌蕊。假心皮化雌蕊上部变成近似倒U形的柱头结构区,下部是完全突变的半开裂心皮,其上着生4 ̄14个不等的裸露的幼小胚珠;蜜腺比正常油菜小,数目为0 ̄4个,这与AP197没有差异。AMS971的四轮花器官由于突变造成了大小和重量的重新分配。推断AMS为类似拟南芥属B功能缺失的突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器官 不育系 解剖研究 植株形态特征 甘蓝型油菜 无花瓣品系 核基因控制 不育类型 拟南芥属 AMS 雌蕊 心皮 不育性 突变体 假性 育成 结实 雄蕊 胚珠 蜜腺
下载PDF
雄性不育在我国蔬菜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富欣 刘佳 +1 位作者 李向前 孔德男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14,共2页
蔬菜雄性不育性遗传机制分两种:一为细胞核雄性不育,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二为细胞核、质互作型,不育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在蔬菜育种中,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一代杂种,在制种成本、产品的商品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诸多方面... 蔬菜雄性不育性遗传机制分两种:一为细胞核雄性不育,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二为细胞核、质互作型,不育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在蔬菜育种中,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一代杂种,在制种成本、产品的商品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雄性不育 蔬菜育种 雄性不育性 相互作用 核基因控制 雄性不育系 遗传机制 一代杂种 制种成本
下载PDF
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制种技术
9
作者 高国训 吴锋 +4 位作者 刘金升 陆子梅 王武台 张宝华 宋道林 《长江蔬菜》 2013年第20期53-54,共2页
芹菜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绿叶蔬菜,杂种优势明显,但由于芹菜特殊的开花习性很难进行严格的人工杂交,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成功为芹菜杂交制种开辟了有效途径。最先在芹菜杂交制种中得到应用的是由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过两用系... 芹菜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绿叶蔬菜,杂种优势明显,但由于芹菜特殊的开花习性很难进行严格的人工杂交,而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成功为芹菜杂交制种开辟了有效途径。最先在芹菜杂交制种中得到应用的是由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过两用系杂交制种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种成本和技术难度较高的限制。为了克服两用系存在的缺陷,我们在资源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育成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并顺利实现了规模化杂交制种,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我们近2a初步摸索出的一套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制种技术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质雄性不育系 杂交制种技术 芹菜 雄性不育两用系 核基因控制 绿叶蔬菜 杂种优势 人工杂交
下载PDF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八十七) 由多主棒孢引起的黄瓜茎腐病的诊断与防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自心 李盼亮 +2 位作者 王莹莹 傅俊范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2-84,共3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美国、德国、巴拿马、韩国、新西兰、西印度群岛等地均有发生和报道。1960年在我国江西省首次发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迄今为止,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美国、德国、巴拿马、韩国、新西兰、西印度群岛等地均有发生和报道。1960年在我国江西省首次发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迄今为止,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遍及全国,在温室、露地均有发生且不断加重。黄瓜棒孢叶斑病成为我国黄瓜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田间叶片发病率为10%~25%,严重时可达70%,甚至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腐病 抗性基因 核基因控制 棒孢属 蔬菜保护地 时可 西印度 抗病品种选育 大水漫灌 病斑扩展
下载PDF
大麦“上部叶片缩短型”突变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11
作者 金华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3年第2期97-104,共8页
以大麦品种富士二条经r射线3代,合计90kr的处理后代中得到的"上部叶片缩短型"突变体和10个大麦品种,进行了突变性状的遗传及产量、叶绿素含量、光照度、干物质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上部叶片缩短型"性状是... 以大麦品种富士二条经r射线3代,合计90kr的处理后代中得到的"上部叶片缩短型"突变体和10个大麦品种,进行了突变性状的遗传及产量、叶绿素含量、光照度、干物质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上部叶片缩短型"性状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不完全显性遗传,为部分显性.(2)"上部叶片缩短型"突变体群体的透光度优于富士二条,底部干物质大于富士二条.(3)在高肥、密植条件下,突变体的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富士二条.(4)突变体各部位叶绿素a的含量高于富士二条.将"上部叶片缩短型"性状转移到农艺性状好的品种中去,能够培育出通风透光好,适合于密植的株型良好的大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上部叶片缩短型突变体 育种 应用 核基因控制 不完全显性遗传 产量 叶绿素含量 光照度 干物质 株型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凤丽 《河南农业》 2016年第13期37-39,共3页
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在世界主要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从1980年开始,该病在中国各玉米产区相继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超过70%,一般造成的产量损失在20%~30%,局部地区在5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 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在世界主要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从1980年开始,该病在中国各玉米产区相继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超过70%,一般造成的产量损失在20%~30%,局部地区在5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收。此外,茎腐病严重影响玉米品质以及因茎秆破损倒伏而带来的收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玉米种植区 玉米产区 玉米品质 抗性表现 核基因控制 玉米青枯病 土传病害 散粉期 禾谷镰孢菌
下载PDF
成功克隆与解析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
13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8-138,共1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显性核不育材料,是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的自然突变体,其特点是雄性败育稳定彻底,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异交结实率高,是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太谷不育小麦 太谷不育基因 显性不育材料 解析 克隆 核基因控制 异交结实率 雄性败育
原文传递
棉花“海洞不育系”与南瓜杂交 F_5代小孢子发育的分析
14
作者 汤泽生 王祖秀 徐学恩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17-21,共5页
本文对棉花“海洞不育系”与南瓜杂交 F_5代的小孢子发育进行了研究,从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小孢子形态上看,具有棉花的基本特征,故不是真正的核结合.但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大小不等的核、微核、多分孢子、微小孢子等,这种差异与... 本文对棉花“海洞不育系”与南瓜杂交 F_5代的小孢子发育进行了研究,从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小孢子形态上看,具有棉花的基本特征,故不是真正的核结合.但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大小不等的核、微核、多分孢子、微小孢子等,这种差异与海洞不育系中受显性不育基因控制的不育小孢子不同;也和可育株小孢子的发育有差异,是父本花粉的某些物质渗入,还是其它原因,有待研究。杂种小孢子母细胞有核质穿壁现象,这是植物所固有的、自然的、又非发育过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5 南瓜花 小孢子发育 不育基因 减数分裂 花粉粒 核基因控制 雄性不育系 落后染色体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marker Ms2 gene with a blue seed in durum and common wheat
15
作者 PU Zong-jun TIAN Ning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年第1期11-16,62,共7页
In order to marker dominant nuclear gene Ms2 with a blue grain, a 4E disomic addition line 'xiaoyanlanli'(2n=44, AABBDD+4EII) as the male parent to pollinate with male-sterile plants of durum wheat, controlled by... In order to marker dominant nuclear gene Ms2 with a blue grain, a 4E disomic addition line 'xiaoyanlanli'(2n=44, AABBDD+4EII) as the male parent to pollinate with male-sterile plants of durum wheat, controlled by a dominant nuclear gene Ms2, and a durum wheat line 89-2343 with Ms2 and blue seed marker on the same addition chromosome was developed. The genotype 89-2343 was crossed and backcrossed with a common wheat genotype 7739-3 to produce male fertile plants with blue seeds (MFP-BS). To combine the blue seed marker, dwarf male-sterile plants carrying RhtlO and Ms2 were fertilized by pollen from selected MFP-BS. At last, the combination of blue seed marker, Ms2 and RhtlO was successfully produced. The segregation ratio of male sterility, seed color as well as chromosome configurations of the combinations suggested that the blue seed marker, Ms2 and RhtlO were located on the same chromosome. Cytolog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ale sterile wheat line with a blue seed marker was 43 in chromosome number, with an additional chromosome. The transmission rate for blue seed male-sterile plants was 22.1% in common. In addition, the potential value for blue marker sterile lines in wheat breeding and hybrid production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vum Ms2 gene hybrid wheat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the Eukaryotic Cell Lines for Inducible Control of SARS-CoV Nucleocapsid Gene Expression
16
作者 Guo-hui CHANG Andrew Dividson +3 位作者 Lei LIN Matt Wilson Stuart G Siddell Qing-yu ZHU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61-368,共8页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eukaryotic cell lines for inducible control of SARS-CoV nucleocapsid gene expression.The recombinant plasmid of pTRE-Tight-SARS-N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plasmid p8S as the PCR template ...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eukaryotic cell lines for inducible control of SARS-CoV nucleocapsid gene expression.The recombinant plasmid of pTRE-Tight-SARS-N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plasmid p8S as the PCR template which contains a cDNA clone covering the nucleocapsid gene of SARS-CoV HKU-39449. Restriction enzymes digestion and sequ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of pTRE-Tight-SARS-N contained the nucleocapsid gene with the optimized nucleotide sequence which will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efficiency. Positive cell clones were selected by cotransfecting pTRE-Tight-SARS-N with the linear marker pPUR to BHK-21 Tet-on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puromycin. A set of double-stable eukaryotic cell lines (BHK-Tet-SARS-N) with inducible control of the SARS-CoV neucleocapsid gene expression was identified by using SDS-PAGE and Western-blot analysis. The expression of SARS-CoV nucleocapsid protein was tightly regulated by the varying concentration of doxcycline in the constructed double-stable cell line. The constructed BHK-Tet-SARS-N cell strains will facilitate the rescue of SARS-CoV in vitro and the further reverse genetic research of SARS-C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 Nucleocapsid protein Inducible expression Double stable cell lines
下载PDF
Gen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yclophragma Undans Nucleopolyhedrovirus: A Distinct Species in Group Ⅰ of Alphabaculovirus
17
作者 Zheng Zhu Jun Wang +11 位作者 Qianran Wang Feifei Yin Xiaoping Liu Dianhai Hou Lei Zhang Haizhou Liu Jiang Li Basil M. Arif Hualin Wang Fei Deng Zhihong Hu Manli Wang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59-368,共10页
The Cyclophragma undans nucleopolyhedrovirus (CyunNPV), a potential pest control agent, was isolated from Cyclophragma undans (Lepidoptera: Lasiocampidae), an important forest pest.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 The Cyclophragma undans nucleopolyhedrovirus (CyunNPV), a potential pest control agent, was isolated from Cyclophragma undans (Lepidoptera: Lasiocampidae), an important forest pest.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detailed genome analysis of CyunNPV and compared its genome to those of other Group I alphabaculoviruses. Sequencing of the CyunNPV genome using the Roche 454 sequencing system generated 142,900 bp with a G + C content of 45%. Genome analysis predicted a total of 147 hypothetical open reading frames comprising 38 baculoviral core genes, 24 lepidopteran baculovirus conserved genes, nine Group I Alphabaculovirus conserved genes, 71 common genes, and five genes that are unique to CyunNPV. In addition, the genome contains 13 homologous repeated sequences (hrs). Phylogenetic analysis groups CyunNPV under a distinct branch within clade "a" of Group I in the genus Alphabaculovirus. Unlike other members of Group I, CyunNPV harbors only nine of the 11 genes previously determined to be specific to Group I viruses. Furthermore, the CyunNPV lacks the tyrosine phosphatase gene and the ac30 gene. The CyunNPV F-like protein contains two insertions of continuous polar amino acids, one at the conventional fusion peptide and a second insertion at the pretransmembrane domain. The insertions are likely to affect the fusion function and suggest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that led to inactivation of the F-like protein. The above findings imply that CyunNPV is a distinct species under Group I Alphabaculo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ophragma undans nucleopolyhedrovirus (CyunNPV) BACULOVIRUS Group I Alphabaculovirus F prote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