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本科创新训练项目设计——以核/壳/壳结构SiO_(2)@TbPO_(4)@SiO_(2)的合成与荧光性质为例
1
作者 詹海英 周游 +2 位作者 王志宇 刘淑雯 宝金荣 《云南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37-41,共5页
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创新训练项目设计合成了核/壳/壳结构SiO_(2)@TbPO_(4)@SiO_(2);对产物进行了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红外光谱(IR)测试,并研究了材料的荧光性能。通过所学基... 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创新训练项目设计合成了核/壳/壳结构SiO_(2)@TbPO_(4)@SiO_(2);对产物进行了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红外光谱(IR)测试,并研究了材料的荧光性能。通过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对目标产物进行组成分析、机理讨论及性能测试,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稀土磷酸盐 荧光 创新训练项目 创新能力
下载PDF
核-壳结构硅灰石/磷酸钙多孔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柳丽敏 张雷 +4 位作者 杨贤燕 壮琛 柯秀荣 杨国敬 苟中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5,共7页
本文研究了双壳层型核-壳结构β-硅灰石/β-磷酸三钙(β-CaSiO3/β-TCP)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添加有机微球造孔剂工艺,在内、外壳层分别构建出孔径10μm左右的多孔结构,并对其体外降解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运用... 本文研究了双壳层型核-壳结构β-硅灰石/β-磷酸三钙(β-CaSiO3/β-TCP)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添加有机微球造孔剂工艺,在内、外壳层分别构建出孔径10μm左右的多孔结构,并对其体外降解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运用自制同轴喷头微流控系统制备的生物活性复相陶瓷微球的工艺简单,微球尺寸均一,球形形态良好,经干燥、煅烧处理后陶瓷微球发生明显收缩,颗粒度维持在2.2±0.1mm。通过改变组分分布、烧结温度制度以及双壳层内部结构等实现复相陶瓷体外降解的可调节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多孔双壳层型核-壳结构复相陶瓷微球解决了组分降解速率调控问题,以及由此堆砌颗粒形成三维网络孔道演化可调可控性能,势必将在研究骨缺损修复和微球载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磷酸三钙 β-硅酸钙 -结构 多孔结构 复相陶瓷微球
下载PDF
硝酸银含量对Au@Ag2S@ZnS双壳核壳结构的形成及其光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唐群涛 沈鸿烈 +2 位作者 吕长文 王东明 商慧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113-8118,8123,共7页
采用化学还原法先制备了表面吸附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金纳米颗粒,然后以金纳米颗粒为籽晶,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和硝酸银分别作为锌源和银源,通过水热反应法制备出了Au@Ag2S@Zn S双壳核壳结构。XRD分析表明样品中含有立方相... 采用化学还原法先制备了表面吸附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金纳米颗粒,然后以金纳米颗粒为籽晶,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和硝酸银分别作为锌源和银源,通过水热反应法制备出了Au@Ag2S@Zn S双壳核壳结构。XRD分析表明样品中含有立方相的Au、单斜相的Ag2S与六方相的Zn S。UV-Vis谱揭示样品的等离子体共振峰位可以通过改变硝酸银的加入量而控制。SEM和TEM图像显示样品呈球形且壳层由许多小的纳米颗粒聚集而成,Zn S壳层为多晶。由光致发光谱分析得知,随着硝酸银量的增加,主发光峰先是红移,然后峰位不变且强度减弱。这一光致发光现象一方面可能与反应过程中部分银离子掺入Zn S纳米壳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源于Ag2S中间层厚度的增加导致Zn S与Au的间距增加,从而导致Au对Zn S的等离子增强效果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Ag2S@ZnS双结构 水热法 光致发光
下载PDF
NaYF_4∶Yb^(3+),Er^(3+)@NaGdF_4@TaO_x多模态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高硕辉 柳扶摇 +3 位作者 张卜天 王艳晶 张惠茅 王振新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1-816,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在稀土掺杂NaYF4∶Yb3+,Er3+上转换纳米粒子上包覆一层NaGdF4,再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在NaGdF4上覆盖一层TaOx,从而合成NaYF4∶Yb3+,Er3+@NaGdF4@TaOx核壳壳结构的纳米探针。使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能量色散... 采用溶剂热法在稀土掺杂NaYF4∶Yb3+,Er3+上转换纳米粒子上包覆一层NaGdF4,再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在NaGdF4上覆盖一层TaOx,从而合成NaYF4∶Yb3+,Er3+@NaGdF4@TaOx核壳壳结构的纳米探针。使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EDS)对NaYF4∶Yb3+,Er3+@NaGdF4@TaOx纳米探针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通过荧光光谱、磁滞回线以及电子计算机X射线横断扫描(CT)造影成像等方法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证明该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光学、磁学和CT造影特性。将NaYF4∶Yb3+,Er3+@NaG-dF4@TaOx纳米探针应用于小鼠活体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纳米探针对小鼠肿瘤部位的磁共振成像(MRI)和CT信号均有较好的增强效果,表明其在多模态造影成像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 核壳壳结构 多模态探针 活体成像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CRISPR/Cas12a生物传感系统用于HPV16 DNA双信号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章丽玲 刘浏 +3 位作者 郑明秋 方文凯 刘达 唐宏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7-79,共13页
传统的纯核结构的上转换纳米材料用于生物传感时,存在表面猝灭效应或者因发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效率不高导致灵敏度低等缺点,对目标物的灵敏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多步高温共沉淀,介导壳层外延成长法,合成了NaYF_(4)∶Yb^(3+),Er... 传统的纯核结构的上转换纳米材料用于生物传感时,存在表面猝灭效应或者因发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效率不高导致灵敏度低等缺点,对目标物的灵敏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多步高温共沉淀,介导壳层外延成长法,合成了NaYF_(4)∶Yb^(3+),Er^(3+)(C-UCNPs)核层发光和NaYF_(4)@NaYF_(4)∶Yb^(3+),Er^(3+)@NaYF_(4)(CSS-UCNPs)内壳层发光能量限域型上转换纳米材料,并表征了材料的晶型、形貌、表面配体、元素组成和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表面猝灭效应低、发光共振转移效率较高的优势,随后将其与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12a-纳米金系统结合,实现了人乳头瘤病毒DNA(HPV16 DNA)的比色定性和上转换发光定量分析,检出限为69.8 pmol/L,双信号检测有效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本方法不仅特异性强,还能识别单碱基错配的HPV16 DNA,提高了DNA片段的容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材料 //结构 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12a系统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