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5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薛静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9期187-188,198,共3页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成像技术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研究期间诊断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成像技术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研究期间诊断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DTI检查,将术后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指标包括检出结果、数据分析、ADC与FA值对比、神经细胞连接图像显像质量。结果:常规MRI检出率75.00%低于DTI检出率的100.00%,P<0.05;常规MRI真阳性、敏感度、准确性均低于DTI,假阴性、漏诊率、假阴性率均高于DTI,假阳性、真阴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相一致;低级别与高级别ADC值囊变区域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低级别与高级别ADC值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域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低级别与高级别FA值囊变区域、瘤周水肿区域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低级别与高级别实质部分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DTI神经细胞连接图像显像质量高于常规MRI,P<0.05。结论:脑胶质瘤诊断中采用DTI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病灶区域神经状况、血流状况,检出率高,分型准确,可以将其用于脑胶质瘤级别判断,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常规MRI ADC值 FA值 准确性
下载PDF
缺血性脑白质损害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念东 周国庆 +7 位作者 张宗军 肖俊强 段立晖 任苏虹 赵文新 李华 汤兵 孙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DTI扫描时,ILA组的脑白质损伤区及NAWM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较对照组NAWM区的MD值升高,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降低;ILA组NAWM区的MD值变化和韦氏全智商及执行功能障碍相关,FA值的变化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衡量的总体认知损害相关。结论:DTI可显示ILA患者常规MR I上NAWM区的病理变化,其变化与认知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损害 认知障碍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波谱与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特发性震颤述情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范亚东(综述) 贺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040-1042,共3页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以4~12 Hz的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1],随病情加重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以4~12 Hz的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1],随病情加重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发展迅速,如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已成为研究正常人群和临床人群脑功能、脑结构的宝贵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述情障碍 核磁共振波谱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来艳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年第4期742-743,共2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结果并为该技术后续推广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技术,探讨检测结...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结果并为该技术后续推广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技术,探讨检测结果。结果:患者肿瘤强化区域检测结果 FA值及ADC值与对策正常白质区域检测情况,对比后显示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对比脑胶质瘤各个区域检测后ADC值及FA值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于脑胶质瘤的检测结果好,诊断情况可满足临床需要。然而对于脑部组织精确情况等检测具有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弥散成像 脑胶质瘤 诊断 应用研究
下载PDF
方体定向置管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内囊血肿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李卫华 刘津英 +3 位作者 胡新华 王治瑜 刘进香 席刚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观察方体定向置管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内囊外侧血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组(内科保守治疗)、单纯微创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方体定向置管微创血肿清除术)... 目的:观察方体定向置管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内囊外侧血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组(内科保守治疗)、单纯微创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方体定向置管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微创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方体定向置管联合DTI精确定位穿刺微创血肿清除术),各30例。比较术后5 d各组血肿大小。入院时及术后第5天进行DTI检查,比较各组出血侧内囊锥体束的微小各向异性(FA)值。比较各组入院时、术后第5天和第56天的改良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m NIHSS)评分,比较术后第56天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的血肿大小、PT的FA值、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纯微创组和联合微创组的血肿体积较保守治疗组显著减小、PT的FA值显著增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均P<0.05),且联合微创组优于单纯微创组(均P<0.05)。结论:方体定向置管联合DTI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囊外侧血肿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微创血肿清除术 疗效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潘细根 邵阳通 +1 位作者 潘玲玲 李正祥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1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此...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的机床上加用中医康复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指标[表观张量系数(ADC)、垂直扩散率(VD)、各向异性分数(FA)和轴向弥散率(AD)]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明显优于对照组(76.74%)(χ^(2)=4.440,P<0.05);两组ADC和VD指标[(1.46±0.26)、(1.33±0.23)、(0.94±0.18)、(0.83±0.19)]较前[(1.64±0.24)、(1.62±0.20)、(1.01±0.22)、(1.02±0.24)]明显下降,FA和AD指标[(0.54±0.08)、(0.59±0.09)、(1.88±0.35)、(2.12±0.47)]较前[(0.49±0.11)、(0.50±0.09)、(1.76±0.34)、(1.79±0.41)]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采用MRI检查,并使用DTI技术能准确的的评价治疗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康复治疗 核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价值研究
7
作者 李予欣 党伟利 +4 位作者 马丙祥 邢威 周荣易 孔亚敏 荆振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探索针刺在ASD中应用价值及DTI在评估针刺效果中作用。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ASD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进行12周的干预治疗,于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后(第12周)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孤独症疗效评价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及DTI检查。比较两组间各项量表评分变化,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的差异,继而比较FA有差异脑区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径向弥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 RD)和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 AD)的不同及量表评分与DTI参数相关性。结果 与假针刺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各项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值两组间在左下纵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SD患儿ATEC评分与右扣带回的FA值呈负相关,与右额枕下束、右下纵束、右扣带回的RD值呈正相关,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CARS评分与右扣带回的AD值呈正相关(P<0.05)。右下纵束的FA值与ASD患儿的语言问题、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RD值与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扣带回的FA值与语言问题、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负相关,而RD值与上述临床症状呈正相关,AD值与社交障碍、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双侧额枕下束FA值与感知觉异常存在负相关,右额枕下束RD值与其社交障碍、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右上纵束的R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左丘脑前辐射束的AD值与感知觉异常呈正相关(P<0.05)。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促进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增强,从而改善ASD患儿临床症状,尤其在言语、社交、感知觉、健康问题等方面,进而说明DTI在评估针刺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 神经纤维束
下载PDF
正常椎间孔段颈神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相关参数研究及纤维束重建
8
作者 李丙萱 时寅 +1 位作者 丁洪园 邹月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5,124,共6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特点;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特点;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技术重建显示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 收集50名健康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行颈神经DTI。测量双侧C5至C7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FA值及ADC值,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FA值及ADC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左右侧FA值及ADC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同时对双侧C5~C7神经根进行神经纤维束重建。结果 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均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段相同层面左右两侧神经根FA值及ADC值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三个不同层面神经根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用DTT技术可以连续完整地重建并显示出C5~C7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结论 运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评估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并直观地重建显示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可以为临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定量参数及直观重建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示踪成像 椎间孔 颈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的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鉴别诊断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的价值
9
作者 唐东 彭丹 冉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鉴别诊断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皮肌炎患者42例和肌营养不良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侧大腿常规MR及DTI成像,分别比...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鉴别诊断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皮肌炎患者42例和肌营养不良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侧大腿常规MR及DTI成像,分别比较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群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所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皮肌炎与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群的ADC和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TI的参数ADC对鉴别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3、54.1%和78.1%。结论:功能序列DTI作为常规MR的补充技术,有助于鉴别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皮肌炎 肌营养不良
下载PDF
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林雪雷 陈小权 +1 位作者 张哲 刘红宣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究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阳江光明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活动性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活动性分... 目的 探究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阳江光明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活动性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活动性分期分为活动期(26例)和非活动期(34例)。60例患者均接受眼眶常规MRI序列扫描、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序列扫描,对双侧视神经的各向异性分数、表观弥散系数、轴向弥散率、径向弥散率进行测算,并将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的各项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各定量参数值与临床活动性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患者的各向异性分数小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非活动性分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患者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非活动性分期患者表观弥散系数、轴向弥散率、径向弥散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眼的视神经临床活动性评分是(3.94±0.22)分,非活动性眼的视神经临床活动性评分是(1.33±0.14)分,各向异性分数与临床活动性评分呈负相关,临床活动性评分与表观弥散系数、轴向弥散率、径向弥散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的相关数据可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辅以可靠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视神经 弥散成像 活动性分期 非活动性分期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王新南 赵永利 孙志帅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4期84-88,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水平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相关性及其对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9月于我院就...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水平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相关性及其对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82例ACI患者(设为研究组)的临床资料,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18例、中度30例、重度34例;依据脑水肿严重程度分为轻度53例、重度29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8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TI参数[患侧相对剩余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分数(FA)、梗死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及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分析DTI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组患者入院后予以静脉溶栓治疗,依据治疗7d内是否发生恶性脑水肿分为发生者27例、未发生者55例,比较其DTI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3d后DTI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对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FA、ADC低于对照组,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程度加重,FA、ADC呈降低趋势,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FA、ADC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恶性脑水肿发生者治疗3d后FA、ADC低于未发生者,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高于未发生者(P<0.05);DTI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联合预测恶性脑水肿发生的AUC大于单项指标预测(P<0.05)。结论ACI患者FA、ADC降低,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升高,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其水平对恶性脑水肿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自噬效应蛋白 脑水肿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和符合率评价
12
作者 张铭贵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第9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究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和符合率。方法: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中抽取2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及时开展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疾病相... 目的:探究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和符合率。方法: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中抽取2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及时开展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疾病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该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及其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接受了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后,脑胶质肿瘤水肿区域、囊肿范围、脑脊液、肿瘤强化区域、对侧正常脑蛋白质等情况的ADC值分别为(0.51±0.01)、(0.68±0.14)、(0.92±0.11)、(0.49±0.13)、(0.26±0.02),FA值分别为(0.19±0.01)、(0.09±0.02)、(0.13±0.10)、(0.16±0.03)、(0.54±0.12),各指标ADC值与FA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囊肿范围、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的ADC值分别为(0.59±0.43)、(0.48±0.08)、(0.43±0.13),而低级别ADC值分别为(0.55±0.33)、(0.51±0.04)、(0.44±0.14),可见高级别与低级别各指标ADC值无明显差异(P>0.05);高级别囊肿范围、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的FA值分别为(0.12±0.01)、(0.18±0.02)、(0.19±0.02),低级别FA值分别为(0.11±0.02)、(0.19±0.03)、(0.20±0.03),FA值方面,高级别与低级别差异也不明显(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及时开展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像学检验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诊断符合率高,能够协助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把握,有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肿瘤 脑胶质瘤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符合率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强 袁婕 +3 位作者 董晓云 张虹 崔小丽 王亚奎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合并认知障碍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特点。方法:收治住院的28例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病变患者,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大于等于26分分为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住...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合并认知障碍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特点。方法:收治住院的28例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病变患者,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大于等于26分分为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住院期间行头颅DTI检查,利用基于兴趣区(ROI)分析方法,测量两组患者同一水平、镜面对称的双侧侧脑室前角、后角、侧脑室体旁、半卵圆中心近腹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看似正常脑白质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在右侧侧脑室前角、双侧侧脑室后角、双侧侧脑室体旁、双侧半卵圆中心近腹侧、双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是左侧侧脑室前角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在右侧侧脑室前角、右侧侧脑室后角、左侧侧脑室体旁、左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左侧侧脑室前角、左侧侧脑室后角、右侧侧脑室旁、双层半卵圆中心近腹侧、右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FA比较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损害,多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流畅性;左侧侧脑室前角、左侧侧脑室后角、右侧侧脑室旁、双层半卵圆中心近腹侧、右侧半卵圆中心近背侧的白质纤维参与了多个认知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脑梗死 认知障碍 弥散成像 脑白质 表观弥散系数 各向异性分数
下载PDF
正常成人脑部结构、静息态功能和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的可重复性分析
14
作者 吕艳秋 郑丹丹 +3 位作者 胡迪 程华 胡格丽 彭芸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评价正常成人脑部结构、静息态功能和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采用同台扫描仪和不同扫描仪的可重复性。方法:6名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分别在2台不同扫描仪上进行同天检查以及间隔1周的重复一次检查,扫描图像为3D T1W结构像、静息态功能像... 目的:评价正常成人脑部结构、静息态功能和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采用同台扫描仪和不同扫描仪的可重复性。方法:6名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分别在2台不同扫描仪上进行同天检查以及间隔1周的重复一次检查,扫描图像为3D T1W结构像、静息态功能像(rs⁃fMRI)和弥散张量像(DTI)。对于3D T1W结构像,定量分析7个感兴趣区的体积。对于rs⁃fMRI,分析5个功能网络中的时间信噪比(tSNR)变化。对于DTI,分析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及全脑在不同条件下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不同条件下扫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对于3D T1W结构像,同台扫描仪在各个脑区测量体积中均具有较好至非常好的可重复性,除右侧杏仁核外(ICC=0.73),两不同扫描仪在各个脑区测量体积的机器间的可重复性均非常好。对于rs⁃fMRI,同台扫描仪在感觉运动网络中的tSNR均表现出最高的可重复性(扫描仪1:ICC=0.85;扫描仪2:ICC=0.87);两不同扫描仪间的tSNR可重复性处于中等至好。对于DTI,同台扫描仪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除胼胝体膝部(GCC)的FA值外(ICC=0.45),两不同扫描仪间均具有非常好的可重复性。结论:在同台扫描仪上,3D T1W结构像、rs⁃fMRI及DTI具有较好至非常好的可重复性,然而,进行rs⁃fMRI网络分析及DTI脑区定量分析时,需要考虑不同扫描仪间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性 弥散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结构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联合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效果
15
作者 李彩 《临床研究》 2023年第4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索不同分期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椎间盘改变患者应用磁共振(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12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MRI及MRI+DTI检查,比较不同分... 目的探索不同分期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椎间盘改变患者应用磁共振(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12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MRI及MRI+DTI检查,比较不同分期患者入院时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常规MRI及MRI+DTI对椎体病变情况检出率,病变椎体与邻近正常椎体DTI下ADC值FA值。结果急性期组FA值明显低于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且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ADC值均明显高于慢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正常椎体FA值和ADC值[(0.80±0.14)和(1.05±0.08)10^(-3)mm^(2)/s)]均明显低于病变椎体[(0.68±0.15)和(1.32±0.2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检查后脊髓神经纤维束改变、脓肿、骨质增生、骨髓水肿检出率均明显低于MRI+DT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诊断布鲁菌病脊柱炎患者椎间盘改变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病 椎间盘 磁共振弥散成像 影像学
下载PDF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6
作者 赵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4期75-77,共3页
目的:观察3.0T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15... 目的:观察3.0T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15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脑部CT及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检查,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经DTI检查的相关参数,对比CT、DT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诊断效能;对病例组患者开展为期3个月的短期随访,以改良Rakin量表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根据评分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mRS>3分)、预后不良组(mRS≤3分),比较两组的DTI参数,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经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DTI参数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验证DT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病例组的各向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容积比各向异性(VR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衰减指数(Exa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T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FA、DCavg、VRA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Exat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经ROC曲线验证,随FA、DCavg、VRA降低,患者mRS评分升高,二者呈负相关;随Exat升高,患者mRS评分升高,二者呈正相关,DTI相关参数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AUC均>0.85)。结论: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的DTI参数可实现对其病情及预后的有效诊断、评估,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诊断效能 预后评估
下载PDF
浅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帕金森病中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姜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期0021-0023,共3页
分析临床在诊断帕金森病时应用磁共振新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后的效果。方法 35例帕金森病患者(研究组)及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张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以及研究组伴认知障碍患者和不伴认知障碍患者脑内特定结构... 分析临床在诊断帕金森病时应用磁共振新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后的效果。方法 35例帕金森病患者(研究组)及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张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以及研究组伴认知障碍患者和不伴认知障碍患者脑内特定结构的FA值、ADC值。结果 研究组的丘脑、黑质、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的FA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而比较ADC值发现两组的数据是差不多的(P>0.05);研究组患者不论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其FA值和ADC值没有差距(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能够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临床能够凭借FA值、ADC值对患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 弥散成像检查 诊断效果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舰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第12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于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的78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比较患侧肿瘤强化区域与对侧正常区域各向异性(FA)值、...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于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的78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比较患侧肿瘤强化区域与对侧正常区域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患侧水肿区域、囊变区域及肿瘤强化区域FA值、ADC值,患侧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肿瘤强化区域FA、ADC数值。结果患侧肿瘤强化区域FA数值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ADC明显高于对侧正常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囊变区域的FA数值明显低于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ADC数值明显高于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患侧肿瘤强化区域的FA数值明显低于水肿区域,ADC数值明显高于水肿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HO分级为高级别的患侧肿瘤强化区域FA数值明显低于低级别,且ADC数值明显高于低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不仅可以确诊疾病,还可明确病变区域及临床分级,且该诊断方法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脑胶质瘤 肿瘤强化区域 水肿区域 囊变区域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偏瘫型脑瘫患儿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白质恢复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娟 玛依拉·夏侃 +1 位作者 聂聪科 栾新平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8期57-60,共4页
目的: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脑白质恢复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方法:选取在医院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37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并将其纳入病例组,另选取20名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患... 目的: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脑白质恢复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方法:选取在医院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37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并将其纳入病例组,另选取20名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选取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和脑桥为感兴趣区域并应用后处理工作软件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患儿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和脑桥感兴趣区的FA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1,t=7.940,t=2.126,t=3.141,t=2.552;P<0.05)。术后1个月脑瘫患儿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脑桥FA值与术前相比有所增加,术后6月进一步增加,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02,F=8.981,F=3.724,F=5.273,F=3.27;P<0.05)。结论: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可以促进脑瘫患儿脑白质的恢复,使脑瘫患儿从中获益,DTI能直观显示白质纤维形态及走行,可作为评估脑瘫患儿术后脑白质恢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DTI) 儿童偏瘫型脑瘫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 脑白质恢复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李骏 许建兴 +3 位作者 沈烨 何赟 顾勇坚 恽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1512-1516,共5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03—2022-03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损伤组(102...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03—2022-03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损伤组(102例)、中度损伤组(42例)、重度损伤组(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3组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参数,即各向异性分数(FA)、脑血流灌注率(CBF),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结果3组患者FA值、C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损伤组FA值、CBF值高于中度损伤组及重度损伤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A、CBF值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呈显著负相关,FA、CBF值越小,颅脑损伤越严重(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A值、CBF值及联合评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程度的曲线AUC分别为0.873、0.804、0.883,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当取最佳cut-off值时,敏感度分别为0.750、0.799、0.840,特异度分别为0.917、0.694、0.833。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脑CT灌注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评估价值,临床可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脑CT灌注成像的定量参数分析为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磁共振弥散成像 脑CT灌注成像 Spearman相关性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