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核磁共振弥散成像的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田盛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核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已经被确诊为脑干梗死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以及常规核磁共振影像学...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核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已经被确诊为脑干梗死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以及常规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本组32例脑干梗死患者中,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干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测结果其阳性率均为100%。同时患者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测结果均表现为高信号,常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中则表现为等信号或者稍高信号。结论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测相较于常规核磁共振检测,其能更加清晰的显示脑干梗死患者当前病情发展,对患者病情分级及治疗方案制定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早期诊断 核磁共振弥散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核磁共振弥散成像的意义
2
作者 谭海猷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3期599-600,共2页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干梗死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均分为常规组和核磁组,分别应用MRI和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比两组诊断情况。结果:使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的核磁组20例患者在发病6...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干梗死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均分为常规组和核磁组,分别应用MRI和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比两组诊断情况。结果:使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的核磁组20例患者在发病6小时左右就完全能够检测到高信号病灶,而相对来说,常规MRI检查的常规组20例患者在发病12小时后才清楚的检查到高信号病灶,两组患者的病灶范围确定时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就两种检查办法而言,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更有使用优势。两种诊断办法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办法对急性和超急性脑干梗死确诊时间优于常规诊断办法,能够有效的节省患者临床治疗所花费的时间,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有效治疗,提高患者临床生存质量,降低脑干梗死不良后果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成像 脑干梗死 早期诊断
下载PDF
缺血性脑白质损害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念东 周国庆 +7 位作者 张宗军 肖俊强 段立晖 任苏虹 赵文新 李华 汤兵 孙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 目的:用核磁共振(MR I)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白质损害(ILA)患者常规MR I T2加权像上脑白质损伤区和一些形似正常脑白质(NAWM)区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4例ILA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常规MR I、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DTI扫描时,ILA组的脑白质损伤区及NAWM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较对照组NAWM区的MD值升高,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降低;ILA组NAWM区的MD值变化和韦氏全智商及执行功能障碍相关,FA值的变化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衡量的总体认知损害相关。结论:DTI可显示ILA患者常规MR I上NAWM区的病理变化,其变化与认知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损害 认知障碍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兴林 刘君 +1 位作者 官念 徐远久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447-1451,共5页
目的分析探讨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2月-2018年3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 37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探讨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2月-2018年3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 37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于TIA发作后24h后接受ABCD2评分,并联合进行核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随访至TIA首次发作后90d,分别记录7d、30d、90d各时间点内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的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ABCD2评分与DWI结果与TIA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患者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在随访期内7d、30d、90d等时间点内,ABCD2评分均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而PWI、DWI结果中均是PWI(+)DWI(+)组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I(+)DWI(+)、ABCD评分4~7分以及既往合并颅内动脉病变史是TIA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以ABCD2评分≥4联合PWI、DWI结果阳性预测TIA进展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和69.8%。结论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联合应用ABCD2评分与PWI、DWI检查能够有效预测7d、30d、90d内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临床可操作性强,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继发性脑梗死 ABCD2评分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核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下载PDF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除脑肿瘤外)的患者32例,行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利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及黑白翻转技术重建出类PET图像,测量...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除脑肿瘤外)的患者32例,行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利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及黑白翻转技术重建出类PET图像,测量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进行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对比,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发现32例患者145个病灶,淋巴转移与其他转移分别增多了36%和22%,检查后46.8%的患者肿瘤分期发生了改变。结论: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恶性肿瘤分期 价值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卓 武立双 +2 位作者 董智慧 杨慕男 仪孝臣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临床资料,均经脑部CT检查确诊,并行MRI-DWI、SWI... 目的:探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临床资料,均经脑部CT检查确诊,并行MRI-DWI、SWI,探析MRI-DWI联合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检出情况,MRI-DWI联合SWI检查急性脑缺血患者病灶分布部位情况。结果:以经脑部CT结果作为“金标准”,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检出病灶95个;MRI-DWI联合SWI检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部位的检出率高于MRI-DWI、SWI单独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脑部CT确诊,95个病灶组织中皮质/皮质下出血37例,基底节区27例,丘脑22例,小脑15例;MRI-DWI联合SWI检查急性脑缺血患者病灶部位与脑部CT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18,P<0.001)。结论:MRI-DWI联合SWI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率,明确病灶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下载PDF
乳酸清除率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徐一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5期822-824,共3页
目的:探究乳酸清除率(LCR)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7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是... 目的:探究乳酸清除率(LCR)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7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是否发生DEACMP将其分为DEACMP组(n=21)和预后良好组(n=156)。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治疗24h后LCR及入院后7d内大脑皮层、侧脑室周围白质的平均ADC值(ADCav),用单因素分析各项指标与DEACMP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LCR与ADCav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LCR、ADCav对DEACMP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DEACMP组重度中毒占比明显更高,LCR及侧脑室周围白质ADCav值均明显更低(P<0.05);但两组皮层ADCav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COP患者的LCR与侧脑室周围白质ADCav值之间呈正相关(r=0.395,P<0.05);LCR与皮层ADCav值无显著相关性(r=0.10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CR、侧脑室周围白质ADCav值及其二者联合预测DEACM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898、0.979,以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48%、99.00%]。结论:LCR联合侧脑室周围白质ADCav对DEACMP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清除率 表观扩散系数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波谱与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特发性震颤述情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范亚东(综述) 贺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040-1042,共3页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以4~12 Hz的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1],随病情加重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以4~12 Hz的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1],随病情加重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发展迅速,如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已成为研究正常人群和临床人群脑功能、脑结构的宝贵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述情障碍 核磁共振波谱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卒中后癫痫所致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葛均江 韩贵迎 宋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5期196-198,共3页
卒中后癫痫(PSE)是脑卒中重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增高,PSE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合并癫痫与中风所致伤残和死亡之间存在联系[1-2],但PSE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卒中后癫痫(PSE)是脑卒中重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增高,PSE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合并癫痫与中风所致伤残和死亡之间存在联系[1-2],但PSE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于水分子运动具有高度敏感性,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清晰显示出水的弥散性改变与水分子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脑卒中后癫痫 脑神经功能恶化 弥散系数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年贵 罗文斌 +7 位作者 杨永贵 唐丽华 王凌云 雍雅智 沈杰芳 宫海艳 郭岗 柯明耀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8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肺癌病理类型及预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90例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目的:探讨肺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肺癌病理类型及预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90例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增强检查,测量病变的ADC值,并检测血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 fragments,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组织中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分析统计不同病理类型及预后指标(血中CEA、CYFRA21-1、NSE,组织中Ki67、VEGF)ADC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ADC值与不同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肿瘤ADC值小细胞肺癌低于非小细胞肺癌,肺鳞癌的ADC高于小细胞肺癌而低于肺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吸烟史、性别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中CEA、CYFRA21-1、NSE、Ki67、VEGF对应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上述肿瘤标志物存在负相关(r_(CEA)=-0.81,P_(CEA)<0.001,r_(NSE)=-0.61,P_(NSE)<0.001,r_(CYFRA21-1)=-0.45,P_(CYFRA21-1)=0.007 2,r_(Ki67)=-0.77,P_(Ki67)<0.001,r_(VEGF)=-0.65,P_(VEGF)<0.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ADC值存在差异。ADC值与CEA、CYFRA21-1、NSE、Ki67、VEGF存在负相关,ADC值可协助判断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肺癌 组织病理学 预后指标 相关性
下载PDF
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1
作者 蒋蓉 李伟 +1 位作者 陈楠楠 董学良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289-1290,共2页
目的探讨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接受的100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恶性组,其余50例均为肺部... 目的探讨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接受的100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恶性组,其余50例均为肺部良性肿瘤,纳入良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包括MRI-DWI检查,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观察不同b值MRI-DWI图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对肿瘤性质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家族史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组各种b值下获得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b值MRI-DWI鉴别肺部肿瘤性质均具有一定价值,(AUC>0.70),当b值为500 s/mm 2获取的AD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应用MRI-DWI能够清晰、直观的观察病变部位内部及周围组织情况,尤其是b值为500 s/mm 2在肺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发挥一定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 肺部肿瘤 性质 鉴别
下载PDF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婧 谢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8期91-93,共3页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进行WB-DWI、常规核磁共振/CT检查(WB-DWI检查后1周内)。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转移病灶检出情况,分...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进行WB-DWI、常规核磁共振/CT检查(WB-DWI检查后1周内)。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转移病灶检出情况,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良恶性肿瘤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结果82例患者经常规核磁共振/CT检出249个病灶,应用核磁共振WB-DWI检查显示出372个病灶,经临床病理证实均为恶性肿瘤,于核磁共振WB-DWI上均呈现出高信号。ADC图呈现出低信号,且各个病灶ADC值显著低于正常区域,与病灶恶性程度成正比。WB-DWI检查骨转移、肺转移、脑转移、肝脏转移、淋巴转移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4.38%、86.67%、82.35%、96.67%、94.64%,均高于常规核磁共振/CT检查的59.38%、66.67%、58.82%、70.00%、80.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核磁共振/CT检查血管受侵但WBDWI未发现异常的有5例。WB-DWI对T_(1)、T_(2)、T_(3)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24%、90.91%、100.00%,均高于常规核磁共振/CT的47.06%、66.67%、70.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T4期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在恶性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准确检出病灶数目,评估是否发生转移及良恶性外,还能依据肿瘤浸润程度与累及范围准确分期,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阻止或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分期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付剑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7期17-18,共2页
目的:探究对肺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44例肺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有8例良性病变、8例鳞状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12例高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 目的:探究对肺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44例肺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有8例良性病变、8例鳞状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12例高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腺癌。均予以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其诊断效能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病理类型在b值为0与600时的ADC值均显著高于b值为0与800、0与1000时的ADC值(P <0.05);各病理类型在b值为0与800时的ADC值均显著高于0与1000时的ADC值(P <0.05)。结论:对肺部肿瘤采取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可准确鉴别肺部肿瘤类型,其灵敏度、特异度均高,值得大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肿瘤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肺癌疗效早期评估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年贵 罗文斌 +3 位作者 雍雅智 宫海艳 郭岗 柯明耀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9期1669-1673,共5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弥散系数(ADC)在中晚期肺癌不同治疗方案下早期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0月——2019年3月收住院诊断为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化疗组、放疗组...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弥散系数(ADC)在中晚期肺癌不同治疗方案下早期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0月——2019年3月收住院诊断为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化疗组、放疗组、靶向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行胸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于治疗前1周、治疗后4周、8周行胸部CT检查,根据胸部CT肿瘤直径变化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胸部MRI与胸部CT疗效评估差异,比较ADC值在有效组和无效组接受不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进一步分析ADC变化率与肿瘤体积退缩率相关性。结果:胸部MRI与胸部CT下测得肿瘤最大径评价值之间比较在有效组及无效组均无差异,P>0.05;有效组仅靶向治疗后4周肿瘤退缩率比无效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有效组ADC值明显增加,无效组ADC值升高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治疗后有效组中:靶向治疗后1周ADC值明显升高,化疗及放疗均于治疗后2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靶向治疗后1周、放疗后2周、化疗后4周有效组ADC值明显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中ADC值变化率与肿瘤体积退缩率呈正相关(r=0.645,P<0.001)。结论:MRI平扫+DW-MRI检查监测ADC值变化可用于中晚期肺癌治疗早期疗效评估,不同治疗方案DWI疗效评估时间点不同,但ADC值变化均早于肿瘤体积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系数 肺癌 疗效评估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玉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4期37-38,共2页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8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经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后,先后采取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检查...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8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经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后,先后采取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评价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患者208例经过病理检查后均全部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184例(88.4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208例(100.0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二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患者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检出病灶数量共286个,CT检查检出病灶数量249个(87.0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病灶数量为278个(97.2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病灶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的诊断中,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允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7期2376-2377,共2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74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均进行MRA、DWI,另选取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DWI显示,观察组中1...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74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均进行MRA、DWI,另选取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DWI显示,观察组中14例存在陈旧病灶,ADC图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7例患者初诊未发现异常信号,复查ADC图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MRA显示,观察组血管异常率75.68%(56/75)高于对照组24.32%(9/37),轻度狭窄占比37.50%(36/96)低于对照组71.43%(10/14),重度-闭塞占比29.17%(28/96)高于对照组0.0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诊断TIA简单有效,而MRA检查可确定脑血管狭窄程度,二者联合诊断TIA,对判断TIA病因、评估继发脑梗死风险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方体定向置管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内囊血肿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李卫华 刘津英 +3 位作者 胡新华 王治瑜 刘进香 席刚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观察方体定向置管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内囊外侧血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组(内科保守治疗)、单纯微创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方体定向置管微创血肿清除术)... 目的:观察方体定向置管联合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内囊外侧血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组(内科保守治疗)、单纯微创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方体定向置管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微创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方体定向置管联合DTI精确定位穿刺微创血肿清除术),各30例。比较术后5 d各组血肿大小。入院时及术后第5天进行DTI检查,比较各组出血侧内囊锥体束的微小各向异性(FA)值。比较各组入院时、术后第5天和第56天的改良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m NIHSS)评分,比较术后第56天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的血肿大小、PT的FA值、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纯微创组和联合微创组的血肿体积较保守治疗组显著减小、PT的FA值显著增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均P<0.05),且联合微创组优于单纯微创组(均P<0.05)。结论:方体定向置管联合DTI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囊外侧血肿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微创血肿清除术 疗效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薛静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9期187-188,198,共3页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成像技术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研究期间诊断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成像技术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研究期间诊断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均对其实施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DTI检查,将术后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指标包括检出结果、数据分析、ADC与FA值对比、神经细胞连接图像显像质量。结果:常规MRI检出率75.00%低于DTI检出率的100.00%,P<0.05;常规MRI真阳性、敏感度、准确性均低于DTI,假阴性、漏诊率、假阴性率均高于DTI,假阳性、真阴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相一致;低级别与高级别ADC值囊变区域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低级别与高级别ADC值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域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低级别与高级别FA值囊变区域、瘤周水肿区域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低级别与高级别实质部分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DTI神经细胞连接图像显像质量高于常规MRI,P<0.05。结论:脑胶质瘤诊断中采用DTI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病灶区域神经状况、血流状况,检出率高,分型准确,可以将其用于脑胶质瘤级别判断,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常规MRI ADC值 FA值 准确性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翟亚娟 上官建伟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8年第5期775-777,共3页
目的探讨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前列腺疾病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对60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有36例为多发病灶,病变累积中央叶12例,中... 目的探讨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前列腺疾病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对60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有36例为多发病灶,病变累积中央叶12例,中央腺体癌变9例,前列腺包膜受累的3例;正常前列腺组、前列腺增生组以及前列腺癌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DWI的信号强度和ADC值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该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其结果显示前列腺增生组与正常前列腺组在b=50s/mm^2、b=800s/mm2DWI的信号强度和ADC值等相比方面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P>0.05),其它的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患者在Ktrans、Vc以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别,该差别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等三组数据进行两两相比,结果显示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以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它各组两两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提高了MRI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率,有利于对前列腺的病变部位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前列腺疾病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霍铎文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第2期181-181,183,共2页
目的:关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方法应用在肺部肿瘤诊断当中的效果探究。方法:选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经过临床病理确诊为肺部肿瘤的患者50例作为本文的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进行病理确诊以前均采用... 目的:关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方法应用在肺部肿瘤诊断当中的效果探究。方法:选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经过临床病理确诊为肺部肿瘤的患者50例作为本文的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进行病理确诊以前均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方案进行检验,并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方法对患者诊断的效率和可行性。结果:不同病理类型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过程当中的b值为0~600的时候,所得的ADC的值明显高于不同病理类型的b值为0~800、0~1000的ADC值,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对肺部肿瘤患者通过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案进行诊断,能够提升患者肿瘤诊断的效率,可有效对于肺部肿瘤类型进行鉴别,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肺部肿瘤 肿瘤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