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技术观察长爪沙鼠脑动脉的方法初探
1
作者 焦昆 张静 +4 位作者 孟霞 王战京 雷建锋 陈柏安 卢静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8-74,共7页
目的探究通过3D-TOF-MRA方法确认长爪沙鼠实验前条件的可行性。方法使用7.0 T MRI扫描仪对长爪沙鼠脑动脉进行扫描,扫描数据采用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进行后续处理;采用乳胶灌注法对影像学结果进行验证与比较;通过MIMICS软件对长爪... 目的探究通过3D-TOF-MRA方法确认长爪沙鼠实验前条件的可行性。方法使用7.0 T MRI扫描仪对长爪沙鼠脑动脉进行扫描,扫描数据采用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进行后续处理;采用乳胶灌注法对影像学结果进行验证与比较;通过MIMICS软件对长爪沙鼠及大鼠的后交通支及周围脑血管进行三维重建;使用此方法筛选血管发育异常的长爪沙鼠个体验证本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3D-TOF-MRA技术可以有效地观察到活体长爪沙鼠脑动脉;3D-TOF-MRA技术观察长爪沙鼠脑主要动脉血管的准确性较高,并且能观察组织内部血管,但对于较细血管分支的观察效果不如乳胶灌注法;3D-TOF-MRA技术所得数据可以用于血管的三维重建;3D-TOF-MRA技术应用于长爪沙鼠脑动脉结构异常个体的筛选具有较好效果。结论3D-TOF-MRA技术可以应用于活体长爪沙鼠脑动脉的结构观察及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 长爪沙鼠 动脉
下载PDF
颅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临床应用研究
2
作者 周军 解绍春 纳翠云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4年第19期77-78,共2页
目的 评价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AIRIS-Ⅱ0.3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上进行MRA检查10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2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3D—TOFMRA原始血管图像用MIP重建。结果 103例MRA检查均... 目的 评价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AIRIS-Ⅱ0.3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上进行MRA检查10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2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3D—TOFMRA原始血管图像用MIP重建。结果 103例MRA检查均一次成功,100例显示满意,其效果类似于DSA。22例正常对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脑前、中、后动脉显示清晰。81例脑血管疾病者,MRA可显示各种病变的影像特征。总的符合率为90%,定位诊断为100%。结论 研究表明,MRA检查成功率高,颅内动脉显示清晰对颅内动脉的病变的适应证广泛,诊断可靠,尤其在怀疑脑血管病变时,可以作为一种首选替代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
下载PDF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董海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45-048,共4页
探究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37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检查技术分为A组(MRA)和B组(MRI,核磁共振)。结果 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A组脑血管疾病检出率高于B组(P<0.0... 探究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37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检查技术分为A组(MRA)和B组(MRI,核磁共振)。结果 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A组脑血管疾病检出率高于B组(P<0.05);A组远期预后好于B组(P<0.05)。结论 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使用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技术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精确鉴别疾病类型,实现针对性治疗,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mra成像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4
作者 白新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116-0118,共3页
探讨针对脑血管疾病开展诊断时运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作用。方法 对疑似病发脑血管病的患者共计120例抽取,均应用螺旋CT技术与MRA技术施以检查,并以血管造影检查所获取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应用MRA对脑血管病... 探讨针对脑血管疾病开展诊断时运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作用。方法 对疑似病发脑血管病的患者共计120例抽取,均应用螺旋CT技术与MRA技术施以检查,并以血管造影检查所获取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应用MRA对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诊断效能优于螺旋CT,同时在检出脑血管狭窄情况上也要优于螺旋CT,差异显著(P<0.05)。结论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应用MRA诊断,不仅诊断效能高,而且能更好地检出脑血管狭窄情况,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CT 血管造影 血管狭窄 诊断效能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5
作者 郭晓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13-0116,共4页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对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并计算和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的诊断效能。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阳性率为78.33%,与血管造影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的阳性率为65.00%,显著低于核磁共振与血管造影,P<0.05。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显著高于CT检查。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不但高效无创,且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疾病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准确性研究
6
作者 王学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127-0130,共4页
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准确率。结果 ... 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准确率。结果 在对疾病诊断正确率方面,CT的正确率比MRA更低,成像效果方面,MRA比C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诊断脑血管疾病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有效提高对疾病类型的准确率,成像效果也更好,临床中可以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疾病 准确性 临床诊断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价值分析
7
作者 杨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59-0162,共4页
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资料100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血管造影检查为准比... 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资料100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血管造影检查为准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脑血管疾病的准确度相比头部螺旋CT检查准确度更高(P<0.05);同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数据表现更为显著(P<0.05),而两种检查方法下的阳性预测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发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出现脑动脉狭窄情况。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成像效果好等特点,可为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疾病 诊断 效果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核磁共振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的价值观察
8
作者 陈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25-028,共4页
分析脑血管疾病实施核磁共振、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9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样本,将2022年9月-2024年5月作为研究时间,单双数分组,即MRI组、CT组,均有46例,前一组行核磁共振检查,后一组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束后均行血... 分析脑血管疾病实施核磁共振、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9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样本,将2022年9月-2024年5月作为研究时间,单双数分组,即MRI组、CT组,均有46例,前一组行核磁共振检查,后一组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束后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将其作为金标准,统计各组检查准确率,评估成像质量,比较满意率。结果 MRI组检查准确率达到了95.65%,该结果和造影检查的100.00%相比并无差异,P>0.05。CT组检查准确率达到了80.43%,该结果低于造影检查的100.00%,P<0.05。针对MRI组、CT组的准确率实施比较,结果分别为95.65%、80.43%,即MRI组准确率更高,P<0.05。针对成像质量实施评估,优良率结果在MRI组为97.83%,该结果在CT组为84.78%,即成像优良率在MRI组高于CT组,P<0.05。针对检查满意率实施评估,结果在MRI组为95.65%,该结果在CT组为78.26%,即MRI组高于CT组,P<0.05。结论 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核磁共振有更好的价值,其成像质量高,且准确率相比螺旋CT血管成像更高,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满意率 螺旋CT血管成像 准确率 血管疾病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9
作者 程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45-0048,共4页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检查及联合诊断结果的分析与观察。结果 DSA检出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48例、30例、42例,联合诊断(CT+MRA)于上述疾病检出率方面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中检出准确率、总检出准确率方面,联合诊断(CT+MRA)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效果显著,可进行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强化,清晰显像出脑部病变状况,协助临床早期拟定诊疗方案,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效果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帕提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36-0039,共4页
探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 探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检查,同时测定血清MMP-10水平,观察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及血清MMP-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重度组各项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结论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成像技术 血清MMP-10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增强核磁共振成像观察人眼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的纤维血管化过程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刚 张虹 +4 位作者 李贵刚 罗丰年 孙叙清 戴青 张磊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330-332,共3页
目的:利用增强核磁共振(MRI)动态显像技术监测人眼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完成纤维血管化的时间,对HA义眼座纤维血管化的MRI图像信息和量化数据进行研究,以证实MRI在评价义眼座纤维血管化程度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行眼内容... 目的:利用增强核磁共振(MRI)动态显像技术监测人眼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完成纤维血管化的时间,对HA义眼座纤维血管化的MRI图像信息和量化数据进行研究,以证实MRI在评价义眼座纤维血管化程度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及一期HA义眼座植入术的患者15例15眼,自第1mo开始,每月1次,连续7次,每次均由放射科医师进行增强MRI的相关检查并计算MRI(VE/VHA)比值(VE为义眼座强化区体积,VHA为义眼座体积)。结果:人眼HA植入术后前6mo间依次比较MRI图像中VE/VHA比值显著增加,第6mo后不再增加。结论: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作为HA义眼座术后血管化程度监测的影像学依据。正常人眼眶内植入直径20mm的HA义眼座在6mo后完全纤维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羟基磷灰石 义眼座 纤维血管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姜飚 刘志鹏 +1 位作者 郑超 杨永平 《中国医学装备》 2011年第5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日立公司生产的20EX0.2T永磁型MR扫描机上进行MRA检查16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8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三维时间飞越法MRA,原始血管图像用最强信号...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日立公司生产的20EX0.2T永磁型MR扫描机上进行MRA检查16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8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三维时间飞越法MRA,原始血管图像用最强信号投影重建。结果:163例MRA检查均成功,160例显示满意。82例正常对照组中,脑前、中、后动脉显示清晰。81例脑血管疾病者,MRA可显示各种病变的影像特征。总的符合率为90%,定位诊断为100%。结论:MRA检查成功率高,颅内动脉的血管闭塞,血管狭窄及先天性血管床发育畸形等显示清晰,对颅内病变的适应证广泛,诊断可靠,还可作为脑血流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分型及经皮穿刺激光间盘减压术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阳 杨有庚 +1 位作者 陈伟民 孙宏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0-800,共1页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经皮穿刺 减压术 治疗 间盘 激光 分型
下载PDF
增强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兔眼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的纤维血管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刚 李贵刚 +2 位作者 罗丰年 孙叙清 张虹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应用增强核磁共振(MRI)动态显像技术监测兔眼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完成纤维血管化的时间,以证实MRI在评价HA义眼座纤维血管化程度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均行单眼眼内容物剜出术及多孔巩... 目的应用增强核磁共振(MRI)动态显像技术监测兔眼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完成纤维血管化的时间,以证实MRI在评价HA义眼座纤维血管化程度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均行单眼眼内容物剜出术及多孔巩膜壳内HA义眼座植入术,术后第1、2、3、4、5、6周进行增强MRI的相关检查并计算MRI图像中VE/VHA比值(VE为义眼座强化区体积,VHA为义眼座体积),于每周扫描完毕后处死1组兔,取出HA义眼座进行病理组织学的对照观察。结果兔眼HA植入后前4周间依次比较MRI图像中VE/VHA比值显著增加,而第4周后不再增加;兔眼HA病理检查也发现术后第4周全部植入HA义眼座均完成纤维血管化,HE染色可见致密的胶原纤维形成,以及内含红细胞的新生血管,并且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结论MRI可作为HA义眼座术后血管化程度监测的影像学依据。健康兔眼眶内植入直径12mm的HA义眼座在4周后可达到完全纤维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MRI) 羟基磷灰石(HA) 义眼座 纤维血管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带来颅内血管疾病诊疗的革命性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37-339,共3页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e,HRMR-VWI)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尝试直接观察颅内血管壁结构的精细改变.这一技术的运用已使我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从疾病发生后的形态改变层面提升至疾病的病理层面,对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判断,必将带来革命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疾病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管壁成像技术
下载PDF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连涛 吴建发 黄永础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1期187-189,共3页
目的研究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方便选择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17年12月—2018年8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 目的研究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方便选择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17年12月—2018年8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对比其两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准确率96.00%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P<0.05)。观察组脑血管疾病患者误诊率2.00%、漏诊率2.00%,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5.98;P<0.05)。结论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十分显著,同时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疾病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传 官晓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3期125-126,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7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CT组(88例,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方法)和核磁共振组(88例,应... 目的: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7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CT组(88例,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方法)和核磁共振组(88例,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正确诊断率和核磁共振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组诊断结果显示8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10例脑出血患者(占11.36%)、71例脑梗死患者(占80.6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占7.95%),CT组诊断出62例脑梗死患者(占70.45%)、8例脑出血患者(占9.0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占5.68%),核磁共振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正确诊断率高于CT组(P <0.05);8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6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各组数据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显著高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疾病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东旭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5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7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47例正常者为对照组,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探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可见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对照组未出现脑部血管不清晰情况。总确诊率...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7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47例正常者为对照组,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探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可见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对照组未出现脑部血管不清晰情况。总确诊率和定位诊断率各为95.74%和100.00%。梗死病灶血管呈不同程度病变,在血管正常、血管狭窄方面,梗死病灶<20 mm者多于梗死病灶≥20 mm的患者,在血管闭阻方面,明显少于≥20 mm梗死病灶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探查脑血管疾病,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春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2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 目的: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阳性占比88%、阴性占比12%,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阳性占比80%、阴性占比20%,金标准检查阳性占比90.67%、阴性占比9.33%,三者对比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灵敏度95.59%、特异度85.74%、阳性预测值98.48%、阴性预测值66.67%均显著高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灵敏度79.41%、特异度14.29%、阳性预测值90%和阴性预测值6.67%,两者之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前者的诊断效能明显更高于后者,临床诊断优势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造影 诊断效能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晖 姜飚 杨晨 《医疗装备》 2006年第6期41-42,共2页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日立公司生产的20EX 0.2T永磁型MR扫描机上进行MRA检查16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8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三维时间飞越法MRA,原始血管图像用最强信...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日立公司生产的20EX 0.2T永磁型MR扫描机上进行MRA检查16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8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三维时间飞越法MRA,原始血管图像用最强信号投影重建。结果:163例MRA检查均成功,160例显示满意。82例正常对照组中,脑前、中、后动脉显示清晰。81例脑血管疾病者,MRA可显示各种病变的影像特征。总的符合率为90%,定位诊断为100%。结论:MRA检查成功率高,颅内动脉的血管闭塞,血管狭窄及先天性血管床发育畸形等显示清晰,对颅内动脉病变的适应证广泛,诊断可靠,还可作为脑血流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