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实际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敬轩 杨岩 +2 位作者 张勖 买买提依里江·木合塔尔 栾新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7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从2017年3月-2018年3月到我院接受颅内大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这40例患者的80根... 目的:观察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从2017年3月-2018年3月到我院接受颅内大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这40例患者的80根颅内大动脉进行经颅多普勒(TCD)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将两种检测方法最终的结果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40例患者经过TCD检测以及MRA检测后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检测符合率为90.2%、颅内大动脉无血管狭窄的符合率为95.7%、颅内大动脉闭塞的符合率为76.2%,两种颅内大动脉诊断方法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经颅多普勒(TCD)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应用于患者颅内大动脉的诊断过程中,其诊断结果相似,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将这两种检测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诊断,能够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内多普勒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大动脉诊断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比较观察
2
作者 王伟民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36-0139,共4页
观察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该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选60例患者,均对其实施CT血管造影(CTA)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诊断结果以金标准为主,观察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此次研究CTA检出率... 观察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该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选60例患者,均对其实施CT血管造影(CTA)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诊断结果以金标准为主,观察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此次研究CTA检出率为42例70.00%,MRA检出率为37例61.67%,两种检测方式数据对比,P>0.05;CTA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于MRA(P<0.05)。结论 研究数据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TA灵敏度、准确度更高,两者疾病的诊出率差异不大,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物的血管化程度:超声造影与增强核磁共振成像评价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徐柒华 陈惠英 +1 位作者 邹大中 高春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7期9353-9356,共4页
背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眶内植入后,对其血管化程度进行检测尤为重要。目前评价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后血管化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造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新技术,对血流检测具有很高的精确性。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多孔... 背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眶内植入后,对其血管化程度进行检测尤为重要。目前评价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后血管化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造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新技术,对血流检测具有很高的精确性。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多孔羟基磷灰石血管化程度的可行性,并与增强MRI对照。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一条件下两种检测方式的对比观察。于2008-01/2009-01在江阴市人民医院眼科和超声科完成。对象:10例眼球摘除+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24~61岁,平均(45.0±10.2)岁。手术方式均采用带蒂巩膜瓣前部交叉包裹多孔羟基磷灰石植入式。方法:超声造影检查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造影剂为SonoVue,剂量为59 mg,干粉剂,主要成分为六氟化硫,用生理盐水配制成六氟化硫微泡悬浮液,每次抽出2.4 mL经肘部浅静脉以团注入。同时行对照MRI增强扫描检查,MRI检查采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标准头部线圈。横轴位,层厚2.0~3.0 mm,无间隔,FOV160 mm×180 mm,采集矩阵256×256:SE序列T1WI(TR 500 ms,TE12 ms)平扫及增强检查,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植入后不同时期两种造影方式显示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座血管化的特征及程度。结果:超声造影很好的显示出了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后早期球体前部分的动态增强图像,并显示出血管分布情况,分布密度,植入后期(3~6个月)则对增强显像不明显;增强MRI对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后血管化结果显像明显。结论:超声造影应用于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后早期血管化评价作用显著,植入后期不如增强MRI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增强核磁共振 多孔羟基磷灰石 纤维血管
下载PDF
声学造影和高分辨核磁共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及斑块内出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丹丹 李茜楠 田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254-256,共3页
脑卒中是世界上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占30%)。研究证实斑块破裂或侵蚀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的主要原因,与斑块内出血(IPH)、大脂质核心、薄/破裂的纤维帽相关,并不取决于斑块的狭窄程度[1,2]... 脑卒中是世界上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占30%)。研究证实斑块破裂或侵蚀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的主要原因,与斑块内出血(IPH)、大脂质核心、薄/破裂的纤维帽相关,并不取决于斑块的狭窄程度[1,2]。其中,斑块内出血是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强预测因素[3,4]。在缺氧、炎症作用下,斑块内新生血管(IPN)逐渐增多并由外膜逐渐侵入斑块,不成熟的新生血管发生破裂导致斑块内出血,使斑块快速增大和不稳定性增高[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血管发生 内出血 核磁共振 声学造影 高分辨 缺血性脑卒中 心脑血管事件
下载PDF
心脏超声、核磁共振和心血管造影技术在婴儿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伟 周爱卿 +2 位作者 钟玉敏 余志庆 李奋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核磁共振 (MRI)和心血管造影在婴儿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8例年龄小于 1岁的婴儿均行心脏超声及MRI检查 ,并作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 MRA) ;88例中 12例作心血管造影检查 ,其...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核磁共振 (MRI)和心血管造影在婴儿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8例年龄小于 1岁的婴儿均行心脏超声及MRI检查 ,并作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 MRA) ;88例中 12例作心血管造影检查 ,其中 4例合并主动脉缩窄 (COA)者同时作经皮球囊COA成形术。结果 :心脏超声显示单纯室间隔缺损 (VSD) 6 6例 ,单纯房间隔缺损 (ASD) 2例 ,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VSD合并ASD 11例 ,VSD合并PDA 2例 ,ASD合并PDA 1例 ,VSD合并ASD、PDA 3例。MRI检查出超声心动图漏诊伴有主动脉弓病变 18例 (占 2 0 .5 % )。 12例心血管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缩窄 ,且介入治疗者获得成功。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对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心内结构异常作出准确诊断 ,而MRI可排除心外大血管畸形 ;心血管造影则在超声心动图和MRI不能提供准确主动脉弓病变或需介入治疗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核磁共振 血管造影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立波 杨镇 杨炼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1999年第4期19-22,共4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门静脉高压症(PHT)的门静脉系统解剖成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的价值.方法 实验组为15例PHT症,对照组为10例正常人;MRA参数:采用Siemensl.5T磁共振仪,体相位线圈,造影剂Gd-DTPA 0.2mmol/kg肘静脉注射,3D-FIS...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门静脉高压症(PHT)的门静脉系统解剖成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的价值.方法 实验组为15例PHT症,对照组为10例正常人;MRA参数:采用Siemensl.5T磁共振仪,体相位线圈,造影剂Gd-DTPA 0.2mmol/kg肘静脉注射,3D-FISP序列扫描门静脉系统,MIP法重建血管;PC法测定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PHT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肠系膜上静脉(SMV)直径(cm)分别为1.58±1.17,1.28±0.19,1.10±0.1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3±0.10,0.90±0.10,0.80±0.10).(2)ChildA、B级病人间MPV直径无差别(P>0.05).(3)PHT病人的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示阳性率高,显影清晰.(4)PHT组对照组MPV的四流速度分别为8.34±1.06和7.52±1.79cm/s,血流量分别为8.90±1.46和10.47±2.71cm/s.结论 MRA对于PHT的门静脉及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清晰,并可进行无创性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明显优于Doppler和其它常规影像检查,对于门静脉高压、TIPSS、肝移植、肝癌等手术的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效果评价及预后的评估可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液动力学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系统 mra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比检测颅内大动脉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德林 秦洁 韩彤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CD和MRA检测16例患者共32根大脑中动脉,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TCD检查显示,大...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CD和MRA检测16例患者共32根大脑中动脉,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3根,狭窄16根,流速增快9根,正常4根;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4根,狭窄13根,正常15根。TCD与MRA检查的符合率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时为75.0%(3/4),狭窄时为81.3%(13/16),正常时86.7%(13/15)。结论TCD与MRA对颅内大动脉的检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TCD较MRA方便、迅速、经济,MRA较TCD直观、全面,二者联合检测可比较准确地提供颅内血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检测 颅内大动脉 血管意外
下载PDF
核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与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朱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79-0182,共4页
探究磁共振技术在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急性脑梗死与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患者临床分析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选择从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并拟诊断为脑梗死的80名患者,患者发病时间均在... 探究磁共振技术在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急性脑梗死与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患者临床分析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选择从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并拟诊断为脑梗死的80名患者,患者发病时间均在3天内。对所有患者均先行CT脑血管造影,后行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中包括常规成像、脑血管成像(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所有患者脑梗死的病变范围进行分析,收集患者脑血管的狭窄情况,本文主要探索大脑中动脉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核磁共振对诊断患者大脑中动脉梗死区域的敏感性、特异性,探究颅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核磁共振诊断患者大脑中动脉区域的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为93.3%(28\30)、诊断的灵敏度为95.7%(67\70),诊断的准确度为94.0%(75\80)。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程度较高,与脑动脉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符合程度基本一致。结论 核磁共振在诊断患者急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确定病变的定位、范围以及相关区域血管的狭窄程度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表明急性脑梗死与颅脑血管狭窄程度具有较大的联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CT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梗死 血管狭窄
下载PDF
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预测颅外颈内动脉狭窄研究
9
作者 赵永强 王钒 +4 位作者 杨景震 王成健 黄万刚 韩文艳 霍英杰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4期51-54,共4页
目的:评估颅内时间飞跃核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对预测颅外颈内动脉狭窄(ICA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就诊并诊断为中度(50%~69%)或重度(70%~99%)单侧颅外ICAS的51例患者病例资料(病变... 目的:评估颅内时间飞跃核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对预测颅外颈内动脉狭窄(ICA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就诊并诊断为中度(50%~69%)或重度(70%~99%)单侧颅外ICAS的51例患者病例资料(病变组),同时选取无颅外ICAS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在TOF-MRA源图像上测量两组双侧颈内动脉的腔内信号强度(SI),比较两组对侧与病变侧的SI比值(SIR)。结果:病变组颅内右侧C4段SIR值1.4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09,P<0.001)。病变组左侧狭窄的平均SIR为1.362,对照组平均SIR为1.000。右侧C4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临界值为1.086,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和8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左侧C4狭窄的ROC曲线的临界值为1.10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和84%;AUC为0.80。结论:TOFMRA上的SIR可以用于预测颅外IC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时间飞跃(TOF)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诊断外伤后迟发性大脑中动脉痉挛四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齐宇 朴松鹤 +3 位作者 宋健民 刘宏亮 李进京 杨忠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37-137,138,共2页
2001年 5月至 2003年 7月,我院应用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MRA)诊断外伤后迟发性大脑中动脉痉挛 4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血管造影 诊断 外伤后迟发性大脑中动脉痉挛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11
作者 白新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116-0118,共3页
探讨针对脑血管疾病开展诊断时运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作用。方法 对疑似病发脑血管病的患者共计120例抽取,均应用螺旋CT技术与MRA技术施以检查,并以血管造影检查所获取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应用MRA对脑血管病... 探讨针对脑血管疾病开展诊断时运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作用。方法 对疑似病发脑血管病的患者共计120例抽取,均应用螺旋CT技术与MRA技术施以检查,并以血管造影检查所获取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应用MRA对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诊断效能优于螺旋CT,同时在检出脑血管狭窄情况上也要优于螺旋CT,差异显著(P<0.05)。结论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应用MRA诊断,不仅诊断效能高,而且能更好地检出脑血管狭窄情况,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CT 血管造影 血管狭窄 诊断效能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与核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荣成 赵玲玲 张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第10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拟诊为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拟诊为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血管造影与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性。结果:80例患者共375段,其中130段为C1~C3段,125段为C4段,120段为C5;CT血管造影诊断C4和C5段准确率均高于核磁共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中,CT血管造影诊断的准确性较核磁共振更高,尤其是能准确评估C4和C5段,更便于判断狭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 准确性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健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2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结果:结论: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内科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CVD)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给予患者行MRA检查,同时给予CT血管成像(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结果:结论: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内科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CVD)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给予患者行MRA检查,同时给予CT血管成像(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MRA检出脑动脉瘤的情况,总结动静脉畸形检出部位,分析敏感性情况,并与其他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MR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情况与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统计学分析,不具显著差异性(P>0.05);MRA检查动静脉畸形检出部位与CTA、DSA结果基本相符,无差异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MRA对脑动脉瘤及静脉畸形的敏感性、特异性与CTA、DSA比较,统计学无差异性(P>0.05)。结论:MRA检查具无创性,无电离辐射,不采用造影剂,在筛查CVD中是首选方案,若需进一步确诊可采用联合方法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血管疾病 诊断
下载PDF
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延岗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7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然后比较用这两种检查方法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及其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结果 :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P <0.05。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P <0.05。经3DCE-MRA检查测得这些患者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均长于经3D-CTA检查测得其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P <0.05。结论 :用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允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7期2376-2377,共2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74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均进行MRA、DWI,另选取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DWI显示,观察组中1...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74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均进行MRA、DWI,另选取3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DWI显示,观察组中14例存在陈旧病灶,ADC图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7例患者初诊未发现异常信号,复查ADC图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MRA显示,观察组血管异常率75.68%(56/75)高于对照组24.32%(9/37),轻度狭窄占比37.50%(36/96)低于对照组71.43%(10/14),重度-闭塞占比29.17%(28/96)高于对照组0.0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诊断TIA简单有效,而MRA检查可确定脑血管狭窄程度,二者联合诊断TIA,对判断TIA病因、评估继发脑梗死风险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数字减影-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定西 孔祥泉 +7 位作者 徐海波 史河水 熊茵 刘钢 吴红英 李欣 吴汉平 孙树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10-913,共4页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DS-TOF MRA)在亚急性及慢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58例T1WI呈高信号的亚急性、慢性脑内血肿患者,行常规静脉血流饱和3D-TOF MRA序列(A)及反向动脉血流饱和3D-TOF MRA序列(B),应...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DS-TOF MRA)在亚急性及慢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58例T1WI呈高信号的亚急性、慢性脑内血肿患者,行常规静脉血流饱和3D-TOF MRA序列(A)及反向动脉血流饱和3D-TOF MRA序列(B),应用数字减影方法,将反向动脉血流饱和B序列源图像作为蒙片,A序列源图像减去B序列源图像即为DS-TOF MRA的源图像,将其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产生无高信号组织背景干扰的DS-TOF MRA图像。测量血肿区对比度/噪声比(C/Ns)值并比较动脉血管边缘的显示情况,对减影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除2例患者因运动而无法产生清晰图像外,其余56例在3D-TOF MRA上有高信号背景组织干扰影像,在DS-3D MRA图像上均被完全消除。DS-TOF MRA源图像血管-血肿区C/Ns值为19.30±1.72,常规TOFMRA源图像血管-血肿区C/Ns值为2.62±0.31(t=17.3828,P<0.01)。DS-TOF MRA源图像血管-血肿区C为(1.40±0.01)%(P<0.01)。减影后DS-TOF MRA图像脑动脉管壁显示情况明显优于常规TOF-MRA(u=-8.8452,P<0.01)。结论DS-TOF MRA能有效消除常规TOF MRA源图像血肿高信号对血管影像的干扰,增加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 时间飞跃 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临床应用研究 时间 3D-TOF mra图像 慢性脑内血肿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形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金涛 乔惠婷 +6 位作者 李选 李小刚 和清源 董国祥 傅军 栾景源 王昌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5,共5页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前位和侧位视图中M1段的形态,测量M1段的长度,并分析左、右侧M1段形态的相似性。结果:在轴位、后前位及侧位这三个视图中,MCA M1段在正常人群中的形态分布均表现为C形>L形>S形。在轴位,约373条(47%)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340条(42.8%)表现为弓向背侧的C形,仅33条(4.2%)表现为弓向腹侧的C形;在后前位,约322条(40.6%)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262条(33.0%)表现为弓向头侧的C形,60条(7.6%)表现为弓向足侧的C形。左、右侧M1段形态相似比例为:轴位27.2%(114/419),后前位42.7%(179/419),后前位M1段形态相似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升高,在轴位视图,L形向C形的转化非常明显,而S形仅有轻度升高;在后前位视图中,L形同时向C形及S形有转化。结论:MCA M1段在轴位及后前位视图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解剖学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肝动脉系统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江 陈晓海 +2 位作者 周康荣 颜志平 王建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0-642,655,共4页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 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 3DCEMRA成像。评价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 ,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 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 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 3DCEMRA成像。评价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 ,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 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影术 (32例 )或手术 (8例 )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 ,3DCEMRA清楚显示肝动脉系统。 3DCEMRA准确显示所有 31例肝动脉系统的正常解剖。 3DCEMRA检出 9例解剖变异中的 7例。 3DCEMRA显示肝动脉解剖与变异的总体准确性为 95 %。 3DCEMRA又可显示肝内肿瘤染色、动静脉瘘形成以及肝动脉受累情况。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mra 血管成像 增强磁共振 造影 解剖 诊断 CE 三维 染色
下载PDF
二维屏气结合三维导航技术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群 刘定西 +2 位作者 彭振军 曾祥阶 孔祥泉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二维屏气结合三维导航技术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成像,以评价此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体部相控阵线圈,采用二维屏气下、脂肪抑制、心电门控、K空间分段采集快速自... 目的:研究二维屏气结合三维导航技术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成像,以评价此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体部相控阵线圈,采用二维屏气下、脂肪抑制、心电门控、K空间分段采集快速自旋回波(2D-breath-holdfat-suppressedECG-gatedFLASHwithK-spacesegmentation),多角度双倾斜层面扫描,结合三维导航技术(3D-NavigatorCoronary MRA)对一组15例(10例健康志愿者和5例经心导管冠脉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人)进行冠脉MRA成像。结果:左冠主干、左前降支、在回旋支和右冠主干在MRA上均较好显示,二维屏气MRA在显示以上各支尤为突出,显示长度比文献报道略长;三维导航冠脉MRA为自由呼吸状态下可供选择的非屏气技术,通过MPR重建,具有可重复性和任意性,用于不合作病人显示冠脉主干。结论:二维屏气结合三维导航技术MRA对显示明显血液动力学冠脉狭窄≥50%病变上MRA总的敏感性为65%,为研究冠脉血管造影提供了无创伤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冠脉血管造影 二维屏气 mra 冠心病
下载PDF
动物血管狭窄模型评估中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科 孙立军 +1 位作者 宦怡 单飞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8期6092-6093,i003,共3页
目的:对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ngiography,3DDCE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在对模型动物血管狭窄评估中的一致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条,建立股... 目的:对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ngiography,3DDCE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在对模型动物血管狭窄评估中的一致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条,建立股动脉狭窄模型,制成轻度狭窄6段(狭窄程度约为26%),重度狭窄模型6段(狭窄程度约为65%)。采用3DDCEMRA和DSA分别对狭窄模型血管进行检查,在两种方法获得的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靶血管的狭窄长度和程度,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中3DDCEMRA测得动脉狭窄模型的狭窄程度较DSA略高,且重度狭窄较轻度狭窄更为明显。但二者测得的狭窄程度(F=0.004,P>0.05)和长度(F=1.581,P>0.05)结果差异无显性意义。结论:3DDCEMRA对血管狭窄长度和程度的判定准确可靠,其结果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但3DDCEMRA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可能存在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程度 mra 血管狭窄 DSA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轻度 结论 判定 准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