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在DNA损伤修复及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罗瑛 孙志贤 吴祖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8-312,共5页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erase,PARP)是存在于多数真核细胞中的一个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酶,它可催化组蛋白H1等重要核蛋白及它自身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作用.细胞受到外界损...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erase,PARP)是存在于多数真核细胞中的一个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酶,它可催化组蛋白H1等重要核蛋白及它自身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作用.细胞受到外界损伤因子作用时,DNA发生链断裂,PARP结合到DNA断裂口,其催化活性被激活,修饰受体蛋白,进而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这种性质使PARP有可能作为细胞内的分子感受器和传感器,启动细胞内对损伤作出反应的信号传导机制,从而根据细胞受损程度决定细胞的命运:修复或是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腺苷二磷酸 核糖基聚合酶 DNA损伤 修复
下载PDF
聚ADP核糖基聚合酶的抑制剂苯甲酰胺在肺癌细胞PG凋亡中的作用
2
作者 李刚 王金环 +1 位作者 史国利 蔡宝立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3-56,共4页
研究了聚 ADP核糖基聚合酶 ( PARP)抑制剂苯甲酰胺 ( BA)在 DNA损伤所造成的肺癌细胞 ( PG)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分别用 MNNG( N-甲基 -N′-亚硝基氮亚硝基胍 )和 BA,以及同时用 MNNG和 BA处理 PG细胞 ,然后用非放射性细胞增殖测定试剂盒... 研究了聚 ADP核糖基聚合酶 ( PARP)抑制剂苯甲酰胺 ( BA)在 DNA损伤所造成的肺癌细胞 ( PG)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分别用 MNNG( N-甲基 -N′-亚硝基氮亚硝基胍 )和 BA,以及同时用 MNNG和 BA处理 PG细胞 ,然后用非放射性细胞增殖测定试剂盒和流式细胞仪测定 PG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变化 ,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 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表明 ,在 MNNG的作用下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 ,细胞凋亡显著 ,Bcl-2蛋白低表达 .单独用 BA处理 PG细胞时 ,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数及 Bcl-2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似 .用 BA和 MNNG共同处理 PG细胞时 ,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数及 Bcl-2的表达 ,与对照组细胞和 BA单独处理的细胞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 PARP对诱导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可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ADP核糖基聚合酶 抑制剂 苯甲酰胺 肺癌细胞 凋亡
下载PDF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在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学武 刘建仓 +2 位作者 廖自福 王丽亭 刘良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研究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在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休克组、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预处理+休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采用股动脉放血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在体观察... 目的研究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在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休克组、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预处理+休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采用股动脉放血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在体观察给予3μg/kg去甲肾上腺素(NE)升高血压的幅度;离体测定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对NE的反应性;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休克模型完成后即刻静脉给NE,休克组血压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回输血1h后再次静脉给NE,休克组血压显著低于3-AB预处理+休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P〈0.05和P〈0.01)。假手术对照组最大收缩张力[(0.3671士0.2213)g/mm]〉3-AB预处理+休克组[(0.2864±0.1532)g/mm]〉休克组[(0.1856士0.1113)g/mm,P〈0.05或P〈0.01];与休克组比较,3-AB预处理+休克组量-效曲线左移,在NE终浓度为10^-7、10^-6和10^-5mol/L时其收缩力显著增加(P均〈0.05)。3组间血浆NO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AB预处理+休克组血浆和肠系膜上动脉组织匀浆中NO含量虽较休克组稍有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ARP参与了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 失血性休克 血管低反应性
原文传递
西红花苷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通路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爱玲 张明国 +3 位作者 后梅 李云飞 苏蓉 林玲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63-870,共8页
目的探讨西红花苷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红花苷低... 目的探讨西红花苷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红花苷低、中、高剂量[20、40、80 mg/(kg·d),灌胃]组、西红花苷+PPARγ抑制剂T0070907组[西红花苷80 mg/(kg·d)+T00709071.5 mg/(kg·d)]。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构建MIR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舒张压(LVD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_(max));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PPARγ-caspase-3-PARP通路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整齐,间质无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间质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西红花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病变得到改善,西红花苷中、高剂量组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存在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西红花苷高剂量组比较,西红花苷+T0070907组大鼠心肌组织病变严重。模型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LVDP、+dp/dt_(max)、-dp/dt_(max)、PPARγ、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较假手术组降低,LVEDP、血清和心肌组织中LDH[血清LDH(2762.74±317.69)比(1105.68±286.45)U/L,q=18.605,P<0.001;心肌组织LDH(4852.34±244.82)比(2456.84±315.63)U/mg,q=29.820,P<0.001]、CK-MB、丙二醛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数目、Bcl-2相关X基因(Bax)、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PARP(Cleaved PARP)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红花苷低、中、高剂量组LVDP、+dp/dt_(max)、-dp/dt_(max)及PPARγ、Bcl-2蛋白表达升高,LVEDP、LDH、CK-MB、丙二醛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及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蛋白表达降低,且随着西红花苷剂量的增加,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变化(P<0.05);T0070907可逆转西红花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结论西红花苷可能通过激活PPARγ-caspase-3-PARP通路预防MIR大鼠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苷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3 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 心肌缺血再灌注 大鼠
原文传递
ADP-核糖基化调控精子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段晨莹 李欣 +6 位作者 赵俊金 李茹意 赵羚均 郭冠华 杨利国 滑国华 王栋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9,共9页
ADP-核糖基化是由ADP-核糖基转移酶((ADP-ribosyl)transferases,ARTs)催化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为聚-ADP-核糖基化和单-ADP-核糖基化,在着丝点和纺锤体组装、DNA损伤修复及精子染色质重塑等多个精子发生生物学事件中发挥重要调控... ADP-核糖基化是由ADP-核糖基转移酶((ADP-ribosyl)transferases,ARTs)催化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为聚-ADP-核糖基化和单-ADP-核糖基化,在着丝点和纺锤体组装、DNA损伤修复及精子染色质重塑等多个精子发生生物学事件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部分ARTs基因缺失使精子形成异常,导致精液质量降低,甚至雄性不育。然而,ADP-核糖基化调控精子形成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对单-ADP核糖基化的研究则更少。为此,本文综述了ADP-核糖基化在精子形成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揭示精子形成调控机制提供新思路,推动雄性繁殖障碍防控和男性不育治疗取得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P-核糖 精子形成 聚-ADP-核糖基聚合酶 ecto-ADP-核糖转移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对氧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及Caspase-3和PAR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龙石银 张彩平 +4 位作者 乔新惠 黄良珠 田英 高细强 佟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52-1059,共8页
为研究二苯乙烯苷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二苯乙烯苷抗凋亡的可能机制,采用不同浓度H2O2和二苯乙烯苷处理内皮细胞24 h,以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力、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凋... 为研究二苯乙烯苷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二苯乙烯苷抗凋亡的可能机制,采用不同浓度H2O2和二苯乙烯苷处理内皮细胞24 h,以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力、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等方法筛选造模内皮细胞凋亡的H2O2浓度和二苯乙烯苷最佳的抗内皮细胞凋亡作用浓度.RT-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Caspase-3、PARP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00μmol/L H2O2作用后,内皮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Hoechst33258染色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出明显的凋亡峰,Caspase-3和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的表达量显著增加.经二苯乙烯苷处理后,随着二苯乙烯苷浓度增加,细胞的增殖率随之增加,凋亡细胞数减少,凋亡率逐渐降低,与H2O2组比较,10μmol/L的二苯乙烯苷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并显著减少Caspase-3和PARP表达.以上结果表明,二苯乙烯苷能够抑制由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增加细胞生长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spase-3和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细胞凋亡 CASPASE-3 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
下载PDF
PARP-1体外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7
作者 陈蕴 杨雪丽 +5 位作者 周海燕 黄超 王文龙 龚笑海 冯柏年 金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4-329,共6页
建立PARP-1的体外活性测定方法并对84个具有潜在PARP抑制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从Sf9昆虫细胞中提取酶液,以NAD+为底物,DNA为激活剂,建立PARP-1的活性测定方法;以高通量技术参数评价此方法,用已知PARP抑制剂进行验证,并以此方法进行PAR... 建立PARP-1的体外活性测定方法并对84个具有潜在PARP抑制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从Sf9昆虫细胞中提取酶液,以NAD+为底物,DNA为激活剂,建立PARP-1的活性测定方法;以高通量技术参数评价此方法,用已知PARP抑制剂进行验证,并以此方法进行PARP抑制剂的筛选。结果显示,确定的酶促反应体系为:12.5 nmol/L NAD+,15μg/m L DNA,6.25×10-4U PARP-1。评价Z'因子为0.76,S/B值为3.58。基于此模型筛出47个化合物在浓度7.4μmol/L时对PARP-1的抑制率达到60%以上。表明所建立的PARP-1活性测定方法,适用于PARP-1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基聚合酶-1 活性测定 抑制剂 高通量筛选
下载PDF
PARP-2在大鼠心肌肥大中的作用
8
作者 周广友 耿彪 +3 位作者 耿涛 安儒峰 田芳 刘培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53-1159,共7页
目的:在细胞和整体水平研究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2(PARP-2)在心肌肥大过程中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PARP-2对心肌肥大的调控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AAC)建立心肌肥大动物模型,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 目的:在细胞和整体水平研究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2(PARP-2)在心肌肥大过程中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PARP-2对心肌肥大的调控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AAC)建立心肌肥大动物模型,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ARP-2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使用PARP-2特异性的siRNA干扰序列来处理细胞后,通过检测心肌细胞表面积及ANF、BNP和β-MHC的mRNA表达变化来作为评判心肌细胞肥大状况。结果:AAC大鼠心脏组织中PARP-2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在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中,AngⅡ能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上调PARP-2的mRNA和蛋白表达;用siRNA干扰序列沉默PARP-2能够逆转AngⅡ所诱导心肌细胞的肥大。结论:在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体外模型和腹主动脉缩窄诱导的心肌肥大动物的体内模型中,PARP-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上调;特异性沉默PARP-2能够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2 血管紧张素Ⅱ 腹主动脉缩窄 心肌肥大
下载PDF
PARP-1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钦浩 王少辉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64-367,共4页
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1[poly(ADP-ribose)pdymerase-1,PARP-1]是-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蛋白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外界损伤刺激下,PARP-1易被受损的DNA激活,进而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神... 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1[poly(ADP-ribose)pdymerase-1,PARP-1]是-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蛋白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外界损伤刺激下,PARP-1易被受损的DNA激活,进而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引起细胞炎性反应,甚至导致细胞死亡,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抑制PARP-1在治疗慢性和急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细胞死亡
原文传递
Difference in DNA sequences in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s among pathogens isola ted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China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孝素 卜玲毅 +3 位作者 马莹 王雅静 敬保迁 易桃林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457-1459,共3页
OBJECTIVE: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point mutations in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s of 5 Leishmania donovani (L.d.)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in China. METHODS: Specific SSU rDNA fragments from nuclear... OBJECTIVE: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point mutations in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s of 5 Leishmania donovani (L.d.)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in China. METHODS: Specific SSU rDNA fragments from nuclear DNA of 7 Leishmania species/isolat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n cloned into pGEM(R)-T Easy Vectors. After that, the specific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by an automated DNA sequencer. RESULTS: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mplified DNA fragments of 7 Leishmania species/isolates were all 392 bp in length. All 5 point mutations were located in two unique sequence blocks (UQ-I and UQ-II), and no insertions or deletions were found. The identities of comparison of Leishmania in GeneBank were more than 98%. CONCLUSION: Five point mutations exist in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 of 5 L.d.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in China. Sequence differences of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 exist among L.d.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fo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nt Mutation Animals DNA Protozoan DNA Ribosomal Humans Leishmania donovani Leishmaniasis Viscer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原文传递
第十一次全国中青年医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
11
作者 刘亚君 赵儒 +1 位作者 于水 周湘艳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1997年第4期13-13,共1页
由卫生部、中华医学会联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中青年医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于1996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关键词 青年医学 学术交流 放射医学 放射损伤 聚ADP核糖基聚合酶 急性放射病 DNA损伤与修复 造血干细胞 低剂量辐射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Difference in DNA sequences in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s among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China
12
作者 胡孝素 卜玲毅 +3 位作者 马莹 王雅静 敬保迁 易桃林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7-19,143,共4页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point mutations in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s of 5 Leishmania donovani (L d )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in China Methods Specific SSU rDNA fragments from nuclear DNA of 7...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point mutations in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s of 5 Leishmania donovani (L d )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in China Methods Specific SSU rDNA fragments from nuclear DNA of 7 Leishmania species/isolat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n cloned into pGEM R T Easy Vectors After that, the specific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by an automated DNA sequencer Results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mplified DNA fragments of 7 Leishmania species/isolates were all 392 bp in length All 5 point mutations were located in two unique sequence blocks (UQ Ⅰ and UQ Ⅱ), and no insertions or deletions were found The identities of comparison of Leishmania in GeneBank were more than 98% Conclusion Five point mutations exist in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 of 5 L d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in China Sequence differences of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 exist among L d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fo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eral leishmaniasis · Leishmania · point mutation ·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cloning · sequence analysis · epidemic foci
全文增补中
Synthesis of Protein Nano-Conjugates for Cancer Therapy 被引量:1
13
作者 Jianjun Zhang Juanjuan Du +5 位作者 Ming Yan Anandika Dhaliwal Jing Wen Fengqi Liu Tatiana Segura Yunfeng L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25-433,共9页
A eukaryotic cell contains thousands of proteins that regulate its cellular function; delivering functional proteins into cells to rectify cellular functions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espe... A eukaryotic cell contains thousands of proteins that regulate its cellular function; delivering functional proteins into cells to rectify cellular functions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especially cancers. In this context, ribonuclease (RNase), an enzyme that breaks down ribonucleic acid (RNA),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cancer therapy. However, its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s hampered by poor intracellular delivery efficiency and inhibition by ubiquitous intracellular RNase inhibitors. In this work, by designing and synthesizing RNase nano-conjugates by in situ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 we demonstrate a simple solution to address both challenges. Compared with native RNase, nano-conjugates exhibi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tracellular delivery efficiency, inhibitor resistance, and a near five-fold increase in cytotoxicity. This work provides a novel platform for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for cancer therapy and othe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 ribonuclease (RNase) RNase inhibitor ribonucleic acid (RNA) cancer therapy intracellular delive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