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矿复垦区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变华 靳东升 +2 位作者 郜春花 郜雅静 李建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248-251,共4页
选取山西省古交屯兰工矿复垦区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肥处理,即对照处理(CK)、无机肥处理(F)、有机肥处理(O)、有机无机配施处理(OF),将传统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分析比较了工矿复垦区苗期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结... 选取山西省古交屯兰工矿复垦区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肥处理,即对照处理(CK)、无机肥处理(F)、有机肥处理(O)、有机无机配施处理(OF),将传统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分析比较了工矿复垦区苗期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结果显示,传统微生物培养法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苗期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P<0.05),细菌、放线菌数量由大到小顺序均为OF>O>F>CK,真菌数量由大到小顺序为O>F>OF>CK;Biolog-ECO分析发现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OF>O>F>CK,均一度指数顺序为O>OF>F>CK,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CK处理差异显著,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OF>O>CK>F,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活性高,代谢功能强;16S rDNA分析表明,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且与O处理大豆根际微生物具有相似亲缘性属,而CK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最高,与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具有相似亲缘性属。总体来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的响应变化明显,OF处理与CK对照处理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复垦区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大豆 施肥
下载PDF
转MdSOS2L1基因苹果植株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晓娜 王小非 +4 位作者 安建平 马齐军 胡大刚 周波 郝玉金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340,共8页
以野生型‘嘎拉’苹果和转MdSOS2L1基因植株为试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转MdSOS2L1苹果植株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与野生型植株根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变化最为明显。转MdSOS2L... 以野生型‘嘎拉’苹果和转MdSOS2L1基因植株为试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转MdSOS2L1苹果植株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与野生型植株根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变化最为明显。转MdSOS2L1植株根际酸杆菌门丰度增加较多,蓝藻、放线菌门丰度略有下降。同时,转基因植株根际土壤pH值低于野生型,并且转基因植株根际土壤的苹果酸、柠檬酸、草酸含量明显升高,两者非根际土无明显差异,转基因植株根际微生物的差异极有可能与MdSOS2L1基因介导的有机酸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MdSOS2L1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有机酸
原文传递
生物有机肥对烤烟黑胫病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云伟 徐智 +3 位作者 汤利 李艳红 宋建群 殷红慧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5,72,共8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的危害。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0.3 kg/m2生物有机肥(T3)处理表现最好。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和碳源利用强度分别增加了112.6%、24.3%,并且McIntosh均匀度指数增加了17.5%。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明显改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功能,相对于糖类和酚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的代谢对生物有机肥的施入更为敏感。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T3处理明显提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对氨基酸类、酚类碳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烤烟黑胫病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碳源利用
下载PDF
种植时间对八棱海棠根际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王晓娜 张海园 +4 位作者 李乐然 曲曼姝 李鹤丹 周波 由春香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与大多数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和抗逆性。本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年生八棱海棠和30年生八棱海棠的根际土壤AM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生八棱海棠与30年生八棱... 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与大多数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和抗逆性。本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年生八棱海棠和30年生八棱海棠的根际土壤AM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生八棱海棠与30年生八棱海棠的OTU数量相近,但共有OTU仅有6个。对Sobs指数、ACE指数、香农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表明,10年生八棱海棠根际土壤AMF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高于30年生八棱海棠。群落组成分析中,10年生八棱海棠的根际AMF优势种数目高于30年生八棱海棠,物种丰度较均匀。因此,八棱海棠的种植时间影响AMF的多样性,并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根系AMF的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 丛枝菌真菌 高通量测序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魔芋和玉米间作控制魔芋软腐病及对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
作者 蒋春和 毛如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年第6期65-69,共5页
魔芋/玉米是云南地区主要的作物多样性模式,但是魔芋软腐病的发生与微生物多样性动态的关系鲜有报道。方法 田间不使用任何杀菌剂和杀虫剂,在种植后75天(T1)、120天(T2)和160天(T3)进行调查魔芋软腐病发生发展规律,使用Biolog Ecoplate... 魔芋/玉米是云南地区主要的作物多样性模式,但是魔芋软腐病的发生与微生物多样性动态的关系鲜有报道。方法 田间不使用任何杀菌剂和杀虫剂,在种植后75天(T1)、120天(T2)和160天(T3)进行调查魔芋软腐病发生发展规律,使用Biolog Ecoplates分析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进行代谢功能多样性,偏最小二乘-探索性数据分析(PLS-EDA)被成功地用于识别魔芋软腐病发生与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影响魔芋软腐病发生时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碳基质利用进行了鉴定。结果 魔芋/玉米间作,不同年际间2011年和2022年,显著魔芋软腐病降低的发病率(42-71.5%vs.31.61-82.88%)和病情指数(52.29-71.43%vs.31.61-82.88%),连续间作,软腐病发病率(12-82.4%)和病情指数(5-79.13%)均显著降低;PLS-EDA分析表明播种后120d时不同间作模式处于发病高峰期,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最大,但魔芋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种类不同;利用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年际连作减少的碳源类型包括6种碳源,增加两种碳源。结论 本研究发现玉米魔芋间作防治魔芋软腐病,确定了碳源类型,PLS-EDA和时间序列分析将魔芋软腐病的发生与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控制魔芋软腐病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上海崇明东滩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部分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晨 傅盈盈 +3 位作者 黄璐 王云菁 何小丽 肖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5期516-521,共6页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一种外来引进后逃逸造成危害的新入侵杂草,以上海市崇明东滩不同时期围垦地为研究地点,采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对生长于上海崇明东滩不同时期围垦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和菌...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一种外来引进后逃逸造成危害的新入侵杂草,以上海市崇明东滩不同时期围垦地为研究地点,采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对生长于上海崇明东滩不同时期围垦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类随入侵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根际微生物多样性随入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类随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夏季的根际微生物种类总体比冬季多,另外具有解磷和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较多,推测这些细菌的存在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以在入侵地成功繁殖并且速度惊人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加拿大一枝黄花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两株内生镰刀菌对甘蓝产量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7
作者 祝英 仝倩倩 +4 位作者 巩晓芳 金军民 袁志林 李锦成 王治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58,共10页
以中甘21(易感黄萎病和黑腐病)、满月56(抗枯萎病)、喜美(抗黄萎病和黑腐病)为试材,研究了内生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F.c)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对春、秋茬甘蓝产量,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类群和多样... 以中甘21(易感黄萎病和黑腐病)、满月56(抗枯萎病)、喜美(抗黄萎病和黑腐病)为试材,研究了内生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F.c)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对春、秋茬甘蓝产量,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类群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剂处理对3个甘蓝品种的春茬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中甘21秋茬产量,而对满月56和喜美的秋茬产量亦无显著影响。2个抗病甘蓝品种根际土壤4类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大多显著高于不抗病品种中甘21;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以显著提高中甘21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固氮菌数量,且改善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综上,2株内生镰刀菌通过调控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以及养分指标重塑了根际健康,对甘蓝连作障碍有显著的缓解效果,是制备微生物肥料的潜在植物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镰刀菌 甘蓝 产量 可培养微生物类群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玉米产量及病害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代真林 汪娅婷 +5 位作者 姚秀英 张晋豪 王彦芳 姚博 魏兰芳 姬广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6-764,共9页
【目的】研究云南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玉米产量及病害的影响,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通过设置玉米大豆间作和玉米单作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目的】研究云南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玉米产量及病害的影响,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通过设置玉米大豆间作和玉米单作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间作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并进行玉米产量、病害发生与根际微生物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间作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产量(P<0.05);与单作相比,间作后玉米锈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小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间作可提高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真菌和细菌Observed_species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OTUs分析结果显示:细菌中276个OTUs在玉米大豆间作中显著富集,251个OTUs在玉米单作中显著富集,芽单孢菌属(Gemmatimonas)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等菌属的数量在玉米大豆间作中显著升高,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和鞘脂菌属(Sphingobium)等菌属的数量显著降低;真菌中146个OTUs在玉米大豆间作中显著富集,141个OTUs在玉米单作中显著富集,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壶菌属(Spizellomyces)等菌属丰度在玉米大豆间作中显著升高,而镰刀菌属(Fusarium)和梭杆菌属(Monographella)等菌属丰度显著降低。功能注释结果显示:玉米大豆间作能使玉米根际土壤中具有促进氮元素转化、有机物分解和改善土壤结构功能的有益微生物的丰度增加,而注释到潜在致病菌有害微生物丰度降低。【结论】玉米大豆间作改变了玉米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使根际土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加,同时潜在致病菌等有害微生物数量降低,提高了玉米的抗病能力,增加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高通量测序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病害控制
下载PDF
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毛坤财 邹贵武 +1 位作者 邓光华 刘玮 《森林工程》 2016年第1期33-36,53,共5页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对三叶赤楠、火棘、三角枫、鸡爪槭和金边瑞香这5种江西特色盆景树种根际微生物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PCR-DGGE对于盆景树种根际微生物特征响应良好,DGGE图谱可以明显反映出...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对三叶赤楠、火棘、三角枫、鸡爪槭和金边瑞香这5种江西特色盆景树种根际微生物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PCR-DGGE对于盆景树种根际微生物特征响应良好,DGGE图谱可以明显反映出5种盆景树种根际微生物的差异。不同树种根际微生物特征有很大区别,鸡爪槭、三角枫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121和2.876,并且根际微生物群落相似程度很高;而火棘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038。这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可能是由不同盆景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差异所造成的,鸡爪槭、三角枫根际微生物群落相似可能是由于其系统发育地位较近(槭树科槭属)所造成的。而火棘(蔷薇科)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较低可能是由于蔷薇科植物根系分泌物富含三萜酸类物质,对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景树种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PCR—DGGE分析
下载PDF
不同覆盖对红花玉兰根系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明明 段晓婧 +2 位作者 段二龙 马履一 杨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85,共7页
应用Illumina Hi Seq测序平台对T_1(不覆盖)、T_2(地膜覆盖)、T_3(秸秆覆盖)、T_4(秸秆/地膜覆盖)、T_5(地膜/秸秆覆盖)5种模式下4年生红花玉兰根系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研究,揭示不同覆盖模式对红花玉兰根系细菌群落多样性的... 应用Illumina Hi Seq测序平台对T_1(不覆盖)、T_2(地膜覆盖)、T_3(秸秆覆盖)、T_4(秸秆/地膜覆盖)、T_5(地膜/秸秆覆盖)5种模式下4年生红花玉兰根系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研究,揭示不同覆盖模式对红花玉兰根系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5个处理的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T_4、T_5、T_2、T_3、T_1,T_4最高,为10.565,除T_4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Chao1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T_2、T_3、T_5、T_4、T_1,T_2最高(5 838.12),各处理均显著大于对照;根系土壤细菌群落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及其他未分类的细菌;变形菌门为优势种群,所占比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T_5、T_3、T_1、T_4、T_2,其中T_5所占比例最高(42.6%),T_2最低(31.98%)。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丙型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等组成红花玉兰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细菌纲,α-变形杆菌纲为所有处理中的优势菌纲。另外,T_1、T_2、T_3的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T_4的优势属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T_5的优势属为乳杆菌属(Acidobacterium)。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T_3和T_5处理能够提高土壤中全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T_2和T_4处理能够提高细菌多样性指数。研究表明,4种覆盖均能提高细菌多样性,单层覆盖模式下和多重覆盖模式下红花玉兰根系土壤细菌的优势菌属不一样。秸秆与土壤直接接触的覆盖能够提高土壤养分,而地膜与土壤直接接触的覆盖能够提高细菌多样性。一年覆盖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和p H值改变与细菌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玉兰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地面覆盖 高通量测序 RDA分析
下载PDF
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对铀的富集特征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响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佳 罗学刚 石岩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94-2101,共8页
在模拟低(25 mg·kg-1)、中(50 mg·kg-1)、高(100 mg·kg-1)剂量铀污染的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美洲商陆富集铀的特点及铀污染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铀污染对美洲商陆生长的影响可能存在一个阈值,该阈值介... 在模拟低(25 mg·kg-1)、中(50 mg·kg-1)、高(100 mg·kg-1)剂量铀污染的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美洲商陆富集铀的特点及铀污染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铀污染对美洲商陆生长的影响可能存在一个阈值,该阈值介于25~50 mg·kg-1之间,低于该阈值时,铀污染能够促进美洲商陆的生长,反之,则会抑制美洲商陆的生长.美洲商陆成熟时,根、茎和叶的最大铀富集量分别为131.69、9.87和45.33μg,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铀尾矿的植物.Biolog-Eco测试结果表明,土壤中铀会对美洲商陆根际微生物群落产生负效应,铀胁迫可使根际微生物代谢迟缓,对碳源的选择发生转移,对糖类、羧酸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显著减少,对酚酸类碳源的利用显著增加;同时,铀胁迫可导致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微生物种类降低.最后,利用培养96 h的平均吸光值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铀胁迫下美洲商陆根际微生物群落异于对照,美洲商陆根际微生物对铀胁迫的适应是以降低对糖类、羧酸类和胺类等碳源的利用为代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商陆 富集量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原文传递
大豆轮作及秸秆还田模式对白菜根肿病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魏兰芳 张荣琴 +5 位作者 姚博 张晋豪 熊新颖 代真林 艾瑛 姬广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62,共11页
【目的】为研究大豆/白菜轮作及大豆秸秆还田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机理,并为今后该种植的绿色综合防控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探索防治白菜根肿病新方法提供可靠思路。【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和温室盆栽... 【目的】为研究大豆/白菜轮作及大豆秸秆还田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机理,并为今后该种植的绿色综合防控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探索防治白菜根肿病新方法提供可靠思路。【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和温室盆栽防效测定等方法,研究大豆/白菜轮作和大豆秸秆还田处理对白菜根肿病发生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大豆与白菜轮作+大豆秸秆还田处理防治白菜根肿病的相对防效高达52.59%。大豆轮作处理的白菜根际土壤样品中每克土壤所含根肿菌休眠孢子数量减少了约77%,由原来的105个/克土壤减少到104个/克土壤。与白菜连作模式相比,大豆白菜轮作后根际土壤中细菌的OTU数,Ace,Chao1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增加,表明大豆与白菜轮作模式能够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白菜连作根际土壤富集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使得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较少,而大豆与白菜轮作的根际土壤中增加了根瘤菌、鞘氨醇单胞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的群落多样性。在真菌属水平群落结构的测序结果发现,大豆白菜轮作和大豆/白菜轮作+大豆秸秆还田的2种模式相对白菜连作模式,都显著增加了小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丰度。进一步灌施分离来自大豆根瘤的8株根瘤菌,测定该8株根瘤菌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效,结果显示8株根瘤菌的防治效果都高于45%,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是RG-4菌株,相对防效达到66.39%,表明大豆根瘤菌在大豆轮作中防治白菜根肿病起到重要作用。【结论】大豆/白菜轮作后显著降低了白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对控制白菜根肿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该种植模式可作为防治白菜根肿病的重要栽培措施,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肿病 肿菌孢子数量 轮作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大豆瘤菌
下载PDF
不同太子参品种对连作胁迫差异响应及种内间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志敏 秦贤金 +2 位作者 吴红淼 庞孜钦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51-2365,共15页
探索药用植物环境友好型的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是促进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8个引自我国不同道地产区的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态性,以明确供试品种的遗传差异。2017-2019年,以上述鉴定具有明显差... 探索药用植物环境友好型的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是促进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8个引自我国不同道地产区的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态性,以明确供试品种的遗传差异。2017-2019年,以上述鉴定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同来源8个太子参品种为供试材料,应用高效气相色谱(HPLC)、高通量测序(HTS)、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和作物生理学等研究方法,探索其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要产区的环境适应性及其对连作栽培的响应。在此基础上,选用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主栽品种进行种内间作栽培,研究种内间作对重茬太子参生长的影响及其根际微生态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不同来源太子参品种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产区的生长表现各异。在头茬条件下,柘参1号、抗病1号和黔太子参1号产量表现最高,江苏句容和宣参1号2个品种产量表现最低。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导致苗期和收获期太子参株高降低、根长和最大根围变小、块根缩短以及地上(地下)部鲜重明显下降,最终使单一块根重减小而减产。就药用品质而言,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引起太子参主要药用成分的总多糖和环肽B含量均显著下降,而总皂苷的含量显著上升;其中,柘参2号(ZS Ⅱ)在这些活性成分变化上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证实,异地换种并与当地主栽品种合理间作,可以有效减轻再植病,进而提升重茬太子参的产量与品质。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产生这一间作效应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有关,即太子参种内间作栽培能显著降低尖孢镰刀菌属等病原菌,同时提高假单胞杆菌等有益菌群丰度,进而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及其功能多样性。因此,深入挖掘多品种药用植物种内间作的协同效应潜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是实现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连作障碍 种内间作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community diversity during the rhizoremediation of a pyrene contaminated soil
14
作者 XU Chao XIA Bei-che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年第3期24-36,共13页
A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pyrene degradation, microbial biomass, basal soil respiration,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the FAME patterns of rhizospheric soil and ... A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pyrene degradation, microbial biomass, basal soil respiration,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the FAME patterns of rhizospheric soil and nonrhizospheric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yrene concentrations in soil decreased with time extending and were very significant less in rhizospheric soil grown with maize plants (p〈0.01). At the end of the 45-day experiment, the ratios of pyrene degradation were 61.25% and 35.58% in rhizospheric and nonrhizospheric soil, respectively. Maize enhanced the decrease of pyrene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ed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pyrene in soil.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microbial biomass biomass (Craig), basal soil respiration, the Cmic/Corg ratio, enzyme (urease, dehydrogenase, polyphenol oxidase, and catalase) activities were detected in rbizospheric soil. Metabolic quotient was lower in rhizospheric soil than in nonrhizospheric soil at the whole experimental perio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rhizospheric soil and nonrhizospheric soil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FAME) analysis. Fatty acid profiles demonstrated tha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significantly altered in pyrene contaminated soil with maize. Fatty acid indicators for fungi and the ratio of fungi to bacteria significant increased, and fatty acid indicators for bacteria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effect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got very significant (p〈0.01) with the time exte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fatty acid indicators fo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s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p〈0.05)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4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ENE RHIZOREMEDIATION microbial activity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FAME) maize (Z. mays L.)
下载PDF
Influence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n the bacterial and fungal diversity of Vicia faba rhizosphere soil
15
作者 CHEN Zhi-wen REN Jing +7 位作者 QIAO Jun ZHAO Jian-guo LI Jing-wei LIU Ze-hui LI Wei-jia XING Bao-yan ZHANG Jin NIE Hui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2024年第6期1227-1242,共16页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icia faba L.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its impac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hizosphere peat soil.Seedlin...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icia faba L.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its impac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hizosphere peat soil.Seedlings of V.faba planted in this peat soil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distilled water(CK)or 25 mg·L^(−1)(G25)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solution.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ight and root length of V.faba seedlings in the G25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CK group.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analyzed by amplifying and sequencing the 16S rRNA gene V_(3)-V_(4) region of bacteria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of fungi in rhizosphere soil using Illumina MiSeq technology.Alpha and beta divers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increased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bacteria and fungi in the V.faba rhizosphere peat soil.The abundances of three ni-trogen cycling-related bacteria,Hydrogenophaga,Sphingomonas and Nitrosomonadaceae,were also altered after treatment with the functionalized graphene.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silicum,related to soil phosphorus solubilization,decreased in the fungal com-munity,while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Clonostachys and Dimorphospora,which exhibited strong biological control over numerous fungal plant pathogens,nematodes and insects,increased in the soil after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treatment.Redundanc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otential of hydrogen(pH),organic matter,and total phosphorus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changes in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rhizosphere soil.Overall,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alter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ycling-related microorganisms in peat soil,promoting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and 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improved growth of V.faba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Vicia faba L. Plant growth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