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夏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格局动态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志坚 刘亮英 +4 位作者 刘苑秋 吴春生 丘满圆 郭锦荣 邓文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4,共7页
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江西泰和退化红壤丘陵区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15 a、25 a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水分空间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在恢复初期,重建森林和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较为均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 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江西泰和退化红壤丘陵区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15 a、25 a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水分空间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在恢复初期,重建森林和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较为均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逐渐增加,且离散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中等程度变异;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分布呈正态分布,均能较好的拟合成球状模型(决定系数均>0.804),数据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主要以土壤母质、地形等引起的结构性变异为主。从时间序列上看,恢复25 a土壤水分块金值、基台值、块金系数均显著增大,总的变异性增加,且由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异比重加大;从土层角度来看,同一恢复年限内,自然恢复草地基台值上层(0~20 cm)>下层(20~40 cm),块金值、块金系数则表现为上层<下层,下层土壤水分随机变异强于上层。重建森林的3个指标均表现为上层>下层,且表层随机性变异更大;随恢复时间增加,森林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程度加大,斑块更为破碎化,自然恢复草地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变程均显著变大,土壤水分空间延续范围变大;增加取样密度和加大研究尺度更能揭示退化红壤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重建森林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格局 地统计学
下载PDF
8种落叶树种的当年枝变异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开 刘建军 +1 位作者 康博文 李文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51,共7页
利用非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了8种落叶树种的当年枝变异格局,发现了两种典型的结构变异模式。在7个树种中(三角枫、元宝枫、七叶树、银杏、紫叶李、日本晚樱和国槐),枝条的功能分化明显,其短枝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光能,而长枝的主要功能是扩展... 利用非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了8种落叶树种的当年枝变异格局,发现了两种典型的结构变异模式。在7个树种中(三角枫、元宝枫、七叶树、银杏、紫叶李、日本晚樱和国槐),枝条的功能分化明显,其短枝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光能,而长枝的主要功能是扩展空间,表现出叶展系数随枝长的增加而呈现出指数型递减,这种递减趋势在银杏和紫叶李中尤其明显;另1种苦楝中,枝条的功能分化不明显甚至缺失,其叶展系数随枝长的增加而表现出线性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体结构 当年枝变异格局 叶展系数 枝长 当年枝功能
下载PDF
城市公园不同植物群落内空气负离子变异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3
作者 孙文 韩玉洁 殷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159,共9页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中山公园中9个不同配置的植物群落,通过1年内连续监测空气负离子浓度,分析得到了各群落中负离子的变异格局,并探索了不同群落结构、不同郁闭度、周边水体等因素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山公园不同群落类...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中山公园中9个不同配置的植物群落,通过1年内连续监测空气负离子浓度,分析得到了各群落中负离子的变异格局,并探索了不同群落结构、不同郁闭度、周边水体等因素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山公园不同群落类型负离子浓度大多在200~700个/cm(3),日变化呈单峰形,1年内在7月至10月间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程度较大;群落结构与负离子浓度的关系大致为草>乔灌≈乔草>乔灌草,群落结构越复杂,负离子变异性越小;负离子浓度变异系数与郁闭度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郁闭度越高,群落中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异系数越低,在每日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7:00~19:00,植物郁闭度与负离子浓度变异系数的负相关性更为显著.此外,城市公园中常见的静态水体对负离子浓度的影响不显著.可为城市公园中营造适宜健康的植物群落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空气负离子 植物群落 变异格局
下载PDF
明清之际文人的集群关系变异及其诗界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蒋东玲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6-164,共9页
明清之际的历史语境激变影响着文人集群关系的稳定性,出现了群体关系离析和再聚合互见的格局变化。在此过程中,文人群体的伦理依托、聚合动因和活动空间皆有所变异:基于亲师友等伦理关系的既有族群、学团和社局出现碎片化、混杂型再聚... 明清之际的历史语境激变影响着文人集群关系的稳定性,出现了群体关系离析和再聚合互见的格局变化。在此过程中,文人群体的伦理依托、聚合动因和活动空间皆有所变异:基于亲师友等伦理关系的既有族群、学团和社局出现碎片化、混杂型再聚合态势;文化本位型集群动因趋于政治化,衍变为裹着文化外衣的政治性集群;再聚合群体的成员占籍来源和活动轨迹趋于泛地化,淡化了原有集群的乡邦地域色彩。文人集群的泛地化流动形成了清初诗群版图"诗群-群丛-文化圈"的网络化延展与诗国竞争格局的区位差异,同时,在文人再聚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文化共质和混层文化空间对于清初诗歌创作思维的类型化、诗风气骨的两极化及诗歌体式的偏好性选择等方面皆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文人 集群关系 格局变异 诗界影响
下载PDF
夏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变异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香波 叶文国 +1 位作者 田旗 张启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40,共8页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20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20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2.15%(6.40%~45.87%),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87%(1.14%~85.07%),群体内变异(58.13%)大于群体间变异(41.87%);夏蜡梅花色(外被片颜色)表现为白、浅粉、粉、粉红4种类型,不同群体间各花色比例各有不同;各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2个表型性状中有8个和生态因子呈显著相关。通过表型性状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表型性状分化体现为连续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蜡梅 天然群体 表型变异 地理变异格局
下载PDF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5
6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9-405,共7页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营养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21.7 24.8℃)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197.0 1 277.0 m)和纬度(23°06'N 25°48'N)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纬向的单向变异模式;繁殖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634.0 1 060.0 mm)、经度(101°51'103°11'E)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经向和纬向的双向变异模式。9个种群两两间的遗传距离系数(欧氏距离系数)分布在2.44 8.16间。Mantel检测发现,种群间遗传距离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地理距离(R=0.282 09,P=0.946 3)、气温差值(R=0.456 66,P=0.999 3)和年降水量差值(R=0.233 26,P=0.924 3)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海拔间距(R=-0.417 03,P=0.003 2)呈显著负相关,海拔差异在其种群分化中产生了作用,种群生境的异质性影响种群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栽培种群 地理变异格局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下载PDF
福建山樱花天然居群表型变异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68,共8页
以闽、赣、粤三省天然分布的福建山樱花(Cerasus campanulataMaxim.)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1个居群226个单株的17个表型性状指标,运用变异系数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 以闽、赣、粤三省天然分布的福建山樱花(Cerasus campanulataMaxim.)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1个居群226个单株的17个表型性状指标,运用变异系数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表型变异的地理格局;并且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结果表明,福建山樱花天然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居群分化较小;花色、花量与经度、纬度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花瓣宽与纬度、海拔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花色、花量与年降雨量极显著相关,花量、花瓣宽、开花习性与年日照时数显著相关,花瓣宽与年均温、无霜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而居群间马氏距离聚类分析结果与参试居群分布地域性呈现高度一致,二者之间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山樱花 天然居群 表型变异 地理变异格局 居群分化
下载PDF
猫儿山交让木叶性状海拔变异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
8
作者 谭一波 张统 +2 位作者 蒋行健 申文辉 叶建平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23-3231,共9页
分析相近树龄单一树种叶性状、叶性状网络的海拔变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准确反映环境因子对叶片的作用规律。本研究对猫儿山海拔梯度上中龄林交让木叶片气孔性状、结构性状、化学性状和叶脉性状进行研究,分析... 分析相近树龄单一树种叶性状、叶性状网络的海拔变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准确反映环境因子对叶片的作用规律。本研究对猫儿山海拔梯度上中龄林交让木叶片气孔性状、结构性状、化学性状和叶脉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海拔(1100、1500和1900 m)叶性状和叶性状网络的变异格局、生活策略以及影响叶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交让木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厚、叶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片C∶N、叶片C∶P、叶脉密度和叶脉直径在不同海拔间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温和总辐射分别解释叶性状42.1%和16.2%的变异,是驱动交让木叶性状海拔变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年均温对叶面积影响最大(R^(2)=0.73),总辐射对叶厚影响最大(R^(2)=0.72),均为显著正相关。1100 m低海拔交让木叶氮含量、叶磷含量较低,叶性状网络整体和内部均表现松散,采取资源保守型策略;1500 m中海拔交让木叶氮含量、叶磷含量较高,叶性状网络整体连接紧密局部松散,通过增强叶性状间的依赖性,显著提高磷利用效率,来应对落叶林分的竞争,采取资源获取型策略;1900 m高海拔交让木叶厚、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较大,叶面积较小,叶性状网络局部连接紧密而整体松散,体现了资源保守型策略。叶片C∶P-叶磷含量权衡关系与磷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其变化是辨识不同海拔交让木生活策略的重要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变异格局 海拔 生活策略 环境因子 叶性状网络
原文传递
新疆同域分布梭梭和白梭梭多样性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9
作者 陈雨婷 马松梅 +2 位作者 张丹 张林 王春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探究第四纪气候波动和地质事件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同域分布的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和白梭梭(H.persicum)分布、分化和演化的影响,对了解旱生植物区系的发展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测定新疆自然分布的19个梭梭种群225个个体和1... 探究第四纪气候波动和地质事件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同域分布的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和白梭梭(H.persicum)分布、分化和演化的影响,对了解旱生植物区系的发展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测定新疆自然分布的19个梭梭种群225个个体和12个白梭梭种群106个个体叶绿体DNA间隔区(trn S-trn G和trn V)序列,整合单倍型网络分析、主坐标分析、分子方差分析、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揭示种间、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空间遗传结构,估算种间谱系分化时间,分析群体演化历史。主要结果有:(1)共定义了21个叶绿体单倍型,梭梭和白梭梭聚为独立的支系;(2)接近80%的遗传变异发生于物种间及梭梭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物种间分化发生于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这可能受干旱化加剧和沙漠形成、扩展的共同影响;(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环境因子对梭梭和白梭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气候和土壤因子总体上主导梭梭、白梭梭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气候因子对梭梭和白梭梭均为显著正向作用;在沙漠西南缘,气候因子对白梭梭为正向作用,土壤因子对梭梭为负向作用;在沙漠东南缘,土壤因子对梭梭主要为正向作用,对白梭梭为负向作用;在阿勒泰地区,气候因子对梭梭和白梭梭均为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白梭梭 遗传变异格局 物种分化 地理加权回归
原文传递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种群的表型变异 被引量:16
10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2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李根前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0-571,共12页
为了揭示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实生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云南引种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表型性状严格细致的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协方差主成分分析(S法)和非加权配... 为了揭示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实生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云南引种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表型性状严格细致的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协方差主成分分析(S法)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等数理方法,分析了种群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大于种群间的变异,种群间的分化相对较小。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协方差主成分分析(S法)均显示,结实和种子化学成分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印楝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种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印楝9个种群可以分为4类,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研究结果为印楝的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制定育种策略和人工经营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栽培种群 地理变异格局 表型变异 种群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