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骤停CPR后脑复苏期间ScVO_2、DO_2、血乳酸和GCSP评分联合检测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黄祖华 何南云 +3 位作者 莫李婵 姜骏 符岳 罗银秋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503-506,510,共5页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进行CPR脑复苏之后,体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脑供氧、脑供氧和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对患者预后结局评估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对急诊科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3例因心脏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进行CPR脑复苏之后,体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脑供氧、脑供氧和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对患者预后结局评估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对急诊科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3例因心脏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不同监测时点各项指标(ScVO_2、DO_2、血乳酸、GCSP评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某监测时点3组患者(生存>24 h的76例、12 h和24 h的25例、<12 h的12例)各项指标含量的差异,分析各观测指标对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综合影响。结果 113例患者预后结局分为:>24 h的76例(67.26%)、12~24 h的25例(22.12%)、<12 h的12例(10.62%);不同监测时点比较,3组患者各项监测指标(ScVO_2、DO_2、血乳酸、GCSP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3组之间各项监测指标比较,T0时3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均有P>0.05);ScVO_2指标T1时3组之间(>24 h和<12 h)、T2时3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DO_2、血乳酸、GCSP评分均有T1时3组之间、T2时3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结局评估的灵敏度(1.000)、特异度(0.989)和约登指数(0.989)均最高,单项指标用于患者预后结局评估时,其灵敏度大小依次为:ScVO_2(0.632)、DO_2(0.590)、血乳酸(0.583)、GCSP评分(0.450);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结局影响大小依次为:ScVO_2(OR=25.894)、DO_2(OR=16.055)、血乳酸(OR=5.720)、GCSP(OR=3.789)。结论不同预后结局的心脏骤停患者(CPR)其体内ScVO_2、DO_2、血乳酸含量和GCSP评分随着时间迁移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生存时间>24 h的患者相比生存时间12~24 h(或<12 h)的患者,各项指标和GCSP评分变化尤为明显,各项指标联合检测用于患者预后判定有一定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脑复苏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脑供氧 血乳酸含量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下载PDF
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中对院内死亡的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胡旻婧 张元媛 柯开富 《交通医学》 2013年第4期339-341,共3页
目的:评估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NICU)内对急性昏迷患者1月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在发病72h内记录昏迷患者60例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意识评分(FOUR),随访1月记录院内死亡率,使... 目的:评估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NICU)内对急性昏迷患者1月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在发病72h内记录昏迷患者60例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意识评分(FOUR),随访1月记录院内死亡率,使用Logistic回归,判断各量表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分值与院内死亡负相关。结论: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与昏迷患者院内死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全面无意识评分 昏迷量表
下载PDF
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郑伟城 潘速跃 +3 位作者 林正豪 吴永明 姬仲 刘丽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分别对南方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检查和格拉斯哥-匹斯堡评分(... 目的探讨下肢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分别对南方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检查和格拉斯哥-匹斯堡评分(GPCS),并对两者进行分级,以改善转出NICU或恶化死亡为时间点,将患者预后分为生存和死亡(包括脑死亡)两组,比较两指标分级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SLSEP与大面积脑梗死早期预后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484,P<0.001,预测准确率73%,SLSEP3级对死亡的阳性预测值为100%,恶性大脑中动脉卒中(mMCAI)患者SLSEP3级者死亡率100%。结论SLSEP3级对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死亡判断有较高特异性,并对早期判断mMCAI外科治疗时机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格拉斯哥-评分 死亡预测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灵敏度 特异度 准确率
下载PDF
长程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评价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琳 宿英英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96-697,共2页
目的 应用长程脑电图 (EEG)研究重症脑血管疾病的EEG动态变化 ,旨在建立评价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的新方法。方法 对于CT或MRI证实病变位于大脑半球的急性重症 (GCS评分 <8分 )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床边长程脑电图动态监测 ,按Yo... 目的 应用长程脑电图 (EEG)研究重症脑血管疾病的EEG动态变化 ,旨在建立评价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的新方法。方法 对于CT或MRI证实病变位于大脑半球的急性重症 (GCS评分 <8分 )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床边长程脑电图动态监测 ,按Young氏分级标准分级判断 ,同时进行GCS -P评分。结果 EEG分级Ⅰ级的生存率为 6 1 9% ,EEG分级≥Ⅲ级的生存的可能性极小。EEG分级生存预测的准确率 92 31% ,死亡的预测准确率 70 5 9%。GCS -P生存的预测准确率84 6 2 % ,死亡的预测准确率 70 5 9%。结论 长程EEG动态监测和分级判断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价和预测重症脑血管疾病脑功能损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脑电图监测 预测预后
下载PDF
电项针治疗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缪文丽 王弘道 +1 位作者 李海玲 高维滨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成人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济南军区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成人HI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项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剔除资料不全者后,最...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成人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济南军区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成人HI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项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剔除资料不全者后,最终纳入患者电项针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头部低温脑保护等常规治疗。电项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项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和格拉斯哥-匹特兹堡昏迷评分(G-PCS评分)的变化,根据GCS和G-PCS疗效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①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及G-P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项针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及G-P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GCS评分(分):6.22±2.66比4.33±1.35,G-PCS评分(分):22.96±6.22比17.53±4.68,均P<0.05〕,且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GCS评分(分):6.22±2.66比5.17±3.01,G-PCS评分(分):22.96±6.22比16.78±7.96,均P<0.05〕。②以GCS评分为疗效评定标准,电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73.7%比50.0%,P<0.05);以G-PCS评分为疗效评定标准,电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84.2%比61.1%,P<0.05)。结论电项针治疗能够提高改善HIE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项针 缺氧缺血性脑病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格拉斯哥-匹特兹堡昏迷评分
下载PDF
动态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6
作者 刘建民 周竹娟 郑健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44-347,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特点,评价其对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96例脑卒中(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BA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特点,评价其对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96例脑卒中(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BA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巴塞尔指数、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GPCS)评分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以25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BAEP的Ⅰ、Ⅲ、Ⅴ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Ⅰ-Ⅴ峰间潜伏期(IP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幕下脑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患者BAEP-V波PL与其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BAEP—V波PL与其血清NSE水平、CSS评分呈正相关(P〈0.01);各型脑卒中患者BAEP—V波PL与其GPCS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BAEP各波的改变与病灶部位有关,V波PL改变客观反映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巴塞尔指数(BI)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PCS)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7
作者 常德超 常奔 +4 位作者 吴昊 姚中侠 胡斐 刘欣 刘宏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4期100-102,共3页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7年5月入院后发生心跳骤停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溶栓治疗,将其分为溶栓组(21例)和对照...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7年5月入院后发生心跳骤停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溶栓治疗,将其分为溶栓组(21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有溶栓指征,无溶栓治疗绝对禁忌证,评估两组患者的出院生存率、严重出血率以及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计评分。结果溶栓组15例患者溶栓治疗成功,溶栓成功率71.4%,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9.0%。对照组1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53.6%,溶栓组患者出院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出院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并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 溶栓治疗 尿激酶 重组人尿激酶原 格拉斯哥-脑功能表现计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