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两种考核灭鼠效果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曲宝泉
张世水
+9 位作者
宫学诗
景晓
许德江
王学军
刘峰
赵志刚
孙林
付颖
张奎卫
康殿民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19-521,共3页
目的观察鼠迹板法与格粉板法考核的灭鼠效果,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1月选择临沂市张黑墩村共280户。将该村分为2组,每组140户。第1组在水泥毒饵盒中投放0.05%敌鼠钠玉米毒饵,第2组投放0.05%敌鼠钠小麦毒饵。...
目的观察鼠迹板法与格粉板法考核的灭鼠效果,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1月选择临沂市张黑墩村共280户。将该村分为2组,每组140户。第1组在水泥毒饵盒中投放0.05%敌鼠钠玉米毒饵,第2组投放0.05%敌鼠钠小麦毒饵。采用鼠迹板法和格粉板法(S100格法)同时考核灭鼠效果。结果第1组采用鼠迹板法于灭鼠后第10、20、30和60天时灭鼠率分别为54.05%、54.78%、73.19%和92.47%;格粉板法分别为79.40%、88.38%、95.64%和98.87%,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d,χ2=71.540;20 d,χ2=176.230;30 d,χ2=181.730;60 d,χ2=56.270;均P<0.01)。第2组采用鼠迹板法于灭鼠后第10、20、30和60 d时灭鼠率分别为35.51%、51.02%、71.28%和85.54%;格粉板法分别为74.08%、87.32%、95.13%和97.5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0 d,χ2=145.720;20 d,χ2=231.720;30 d,χ2=214.560;60 d,χ2=104.230;均P<0.01)。结论格粉板法适合于判定灭鼠效果优劣,且精细、准确性较好;而鼠迹板法则更适合于判定鼠类种群密度的高低,从而判别鼠害发生的轻重情况,简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迹板
法
格粉板法
水泥毒饵盒
敌鼠钠
灭鼠率
原文传递
关于褐家鼠和小家鼠昼夜活动规律的观察
被引量:
5
2
作者
赵承善
张世水
曲宝泉
《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CSCD
1989年第1期22-25,共4页
本文报告1981年10月上旬在济南郊区的仓库和农村住房内,用格粉板法观察了家鼠的昼夜活动规律。在密度较高又无人干扰的仓库内,17~20时3个小时的踏格数就占昼夜踏格总数的28.1%,为褐家鼠一昼夜活动的最高峰。在住宅内,从20时至次晨4时8...
本文报告1981年10月上旬在济南郊区的仓库和农村住房内,用格粉板法观察了家鼠的昼夜活动规律。在密度较高又无人干扰的仓库内,17~20时3个小时的踏格数就占昼夜踏格总数的28.1%,为褐家鼠一昼夜活动的最高峰。在住宅内,从20时至次晨4时8个小时的踏格数占昼夜踏格总数的74.5%。小家鼠与褐家鼠同时存在时,小家鼠的活动高峰时间与褐家鼠恰恰相反,7~17时10个小时小家鼠的踏格数占昼夜踏格总数的86.0%,而17时至次晨4时11个小时褐家鼠的踏格数占昼夜踏格总数的78.7%。作者认为,这是小家鼠对褐家鼠存在时的一种适应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家鼠
小家鼠
昼夜活动规律
格粉板法
踏
格
阳性数
原文传递
题名
两种考核灭鼠效果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曲宝泉
张世水
宫学诗
景晓
许德江
王学军
刘峰
赵志刚
孙林
付颖
张奎卫
康殿民
机构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制所
济南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处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19-521,共3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1HM033)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2009HW055)~~
文摘
目的观察鼠迹板法与格粉板法考核的灭鼠效果,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1月选择临沂市张黑墩村共280户。将该村分为2组,每组140户。第1组在水泥毒饵盒中投放0.05%敌鼠钠玉米毒饵,第2组投放0.05%敌鼠钠小麦毒饵。采用鼠迹板法和格粉板法(S100格法)同时考核灭鼠效果。结果第1组采用鼠迹板法于灭鼠后第10、20、30和60天时灭鼠率分别为54.05%、54.78%、73.19%和92.47%;格粉板法分别为79.40%、88.38%、95.64%和98.87%,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d,χ2=71.540;20 d,χ2=176.230;30 d,χ2=181.730;60 d,χ2=56.270;均P<0.01)。第2组采用鼠迹板法于灭鼠后第10、20、30和60 d时灭鼠率分别为35.51%、51.02%、71.28%和85.54%;格粉板法分别为74.08%、87.32%、95.13%和97.5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0 d,χ2=145.720;20 d,χ2=231.720;30 d,χ2=214.560;60 d,χ2=104.230;均P<0.01)。结论格粉板法适合于判定灭鼠效果优劣,且精细、准确性较好;而鼠迹板法则更适合于判定鼠类种群密度的高低,从而判别鼠害发生的轻重情况,简便实用。
关键词
鼠迹板
法
格粉板法
水泥毒饵盒
敌鼠钠
灭鼠率
Keywords
Rat footprint plate method
S100 check method
Cement poison bait box
Diphacine-Na
Deratization rate
分类号
S4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褐家鼠和小家鼠昼夜活动规律的观察
被引量:
5
2
作者
赵承善
张世水
曲宝泉
机构
山东省卫生防疫站
出处
《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CSCD
1989年第1期22-25,共4页
文摘
本文报告1981年10月上旬在济南郊区的仓库和农村住房内,用格粉板法观察了家鼠的昼夜活动规律。在密度较高又无人干扰的仓库内,17~20时3个小时的踏格数就占昼夜踏格总数的28.1%,为褐家鼠一昼夜活动的最高峰。在住宅内,从20时至次晨4时8个小时的踏格数占昼夜踏格总数的74.5%。小家鼠与褐家鼠同时存在时,小家鼠的活动高峰时间与褐家鼠恰恰相反,7~17时10个小时小家鼠的踏格数占昼夜踏格总数的86.0%,而17时至次晨4时11个小时褐家鼠的踏格数占昼夜踏格总数的78.7%。作者认为,这是小家鼠对褐家鼠存在时的一种适应形式。
关键词
褐家鼠
小家鼠
昼夜活动规律
格粉板法
踏
格
阳性数
Keywords
Norway rat house mouse the law of day and night action powered-spots method positive number
分类号
Q959.837 [生物学—动物学]
R184.35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两种考核灭鼠效果方法的对比研究
曲宝泉
张世水
宫学诗
景晓
许德江
王学军
刘峰
赵志刚
孙林
付颖
张奎卫
康殿民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
1
原文传递
2
关于褐家鼠和小家鼠昼夜活动规律的观察
赵承善
张世水
曲宝泉
《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CSCD
1989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