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网分辨率对太湖生态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军 陆凯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3,共6页
以2009年4月太湖生态学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15、20、25、30m格网分辨率下NPZD生态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格网分辨率和平均浓度及浓度均方根之间存在较复杂的关系,难以用统计方法加以描述。总体而言,格网分辨率的不同... 以2009年4月太湖生态学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15、20、25、30m格网分辨率下NPZD生态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格网分辨率和平均浓度及浓度均方根之间存在较复杂的关系,难以用统计方法加以描述。总体而言,格网分辨率的不同,生态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磷浓度、悬浮泥沙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平均值、均方根和空间布局也将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应该选择适宜的格网分辨率进行生态学参数模拟,进而实现对太湖水体状况的正确模拟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动力学模型 格网分辨率 太湖 NPZD模型
下载PDF
电离层局部格网降分辨率层析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文越 余接情 +3 位作者 王颖 贾忱祎 吴立新 张绍良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43-853,共11页
网格划分是电离层层析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层析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反演算法及模型来提高精度,较少关注格网划分这一手段。本文拟从格网划分这一角度来对电离层层析方法进行优化。先利用若干试验研究... 网格划分是电离层层析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层析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反演算法及模型来提高精度,较少关注格网划分这一手段。本文拟从格网划分这一角度来对电离层层析方法进行优化。先利用若干试验研究了格网分辨率与层像精度的关系,然后在此结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降低非感兴趣区域格网分辨率来提高感兴趣区域层像精度的方法。为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分别开展了两个不同的层析试验。两个试验同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格网划分方法,本文方法在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68%及95%百分位、标准差等多个精度指标上均具有优势。根据本文试验,利用本文方法均方根误差及平均绝对误差可望分别减少15%至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层析 格网划分 电离层成像 格网分辨率
下载PDF
基于多分辨率格网的三维物体识别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庆 周曼丽 柳健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91-894,共4页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三维物体表达方法 ,它将一个三维物体表面网格与其它表面网格的几何关系表示为一个二维矩阵 ,称为距离角度图 .这种表达能够描述任意形态物体 ,抑制杂乱背景和遮挡 ,几何意义直观 ,且适应不同分辨率、非规则的...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三维物体表达方法 ,它将一个三维物体表面网格与其它表面网格的几何关系表示为一个二维矩阵 ,称为距离角度图 .这种表达能够描述任意形态物体 ,抑制杂乱背景和遮挡 ,几何意义直观 ,且适应不同分辨率、非规则的三角格网 .然后 ,以这种表达方法为基础 ,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格网的 ,由粗到精的三维物体识别方法 .它先在场景和模型的低分辨率格网上进行粗匹配以得到模型候选集合 ,之后在已匹配网格的高分辨率格网邻域上筛选模型候选集合 ,最后综合考虑多个网格对应的模型候选以得到最终模型候选的确认和验证 .这种识别方法具有运算量小 ,准确可靠等优点 ,实验证明该方法正确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三维物体识别 分辨率格网 深度图像
下载PDF
基于格网的坐标转换方法问题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段金梅 李军 +1 位作者 张建东 陈永祥 《测绘技术装备》 2013年第2期7-10,共4页
基于格网的坐标转换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分析、比较了不同格网数值模型建立方法、离散公共点的密度、格网分辨率对格网变换法坐标转换精度的影响,提出格网变换法的坐标转换精度与离散公共点的密度密切相关;考虑到计算效率与转换... 基于格网的坐标转换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分析、比较了不同格网数值模型建立方法、离散公共点的密度、格网分辨率对格网变换法坐标转换精度的影响,提出格网变换法的坐标转换精度与离散公共点的密度密切相关;考虑到计算效率与转换精度的平衡,取离散公共点平均间距的0.3倍作为格网间隔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标转换 格网变换法 公共点密度 格网分辨率
下载PDF
DEM地形描述误差(Et)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春 顾留碗 +1 位作者 陶旸 刘玉婵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9-706,共8页
论文依据DEM地形描述误差(简称Et)的产生机理,在分析现有Et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顾及DEM格网布设位置的新型Et计算模型,同时以1:5万黄土丘陵地形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揭示了DEM高程插值模型对Et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实验测试表... 论文依据DEM地形描述误差(简称Et)的产生机理,在分析现有Et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顾及DEM格网布设位置的新型Et计算模型,同时以1:5万黄土丘陵地形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揭示了DEM高程插值模型对Et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实验测试表明:(1)模型能有效地解算出Et的标准差、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指标,准确展示出Et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实现DEM地形描述质量与应用不确定性的分区评价;(2)与双线性、三次卷积、局部二次多项式等常用DEM插值模型相比,以4×4 DEM格网单元为搜索圆的完全规则样条函数插值模型所重构的DEM地表形态,能更为理想地反映Et的量值大小和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形描述误差 地表形态精度 格网分辨率 质量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