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熙成 《视听》 2023年第1期99-102,共4页
格里尔逊模式里的“画面连同解说”公式结合对现实富有韵律的处理,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纪录影像的基本呈现手段。无论是涵盖的题材还是承载的媒介,最突出的探索都在于将格里尔逊模式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去解释其对于非虚构影像进行... 格里尔逊模式里的“画面连同解说”公式结合对现实富有韵律的处理,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纪录影像的基本呈现手段。无论是涵盖的题材还是承载的媒介,最突出的探索都在于将格里尔逊模式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去解释其对于非虚构影像进行叙事的方式,契合该影像用于宣传或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聚焦于非创作者的感知、认知层面。网生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基于原有网络节目框架拍摄,呈现了大量非虚构的刑侦出警事件。其中,富有典型意义的格里尔逊模式被赋予了选择性与交互性特征,架构于观者的感知层面,重新解释这一模式作为纪录影像的创作手段在当下网络媒介的观者视域下所产生的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里尔逊模式 网生纪录影像 《守护解放西》 纪录片 观者感知 观者选择性
下载PDF
从《人间世》热播重新审视格里尔逊模式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庆福 张晨晨 《现代视听》 2017年第11期48-51,共4页
本文基于格里尔逊模式,采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从题材选择、叙事表达和价值观传播三个方面剖析《人间世》的社会影响力,试图发掘格里尔逊模式纪录片背后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当下纪录片如何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提供启示。
关键词 《人间世》 格里尔逊模式 纪录片 社会影响力
下载PDF
从格里尔逊模式探讨现代纪录片的美学追求和现实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文晗 《传播与版权》 2019年第10期109-110,116,共3页
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而艺术性是其最主要的审美特征。美包含了多个方面,从拍摄制作上的摄影艺术、配音配乐上的效果、解说词的写作、故事的叙述方式、剪辑的手法等能体验到的美感,更包含了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创作者的社会责任,... 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而艺术性是其最主要的审美特征。美包含了多个方面,从拍摄制作上的摄影艺术、配音配乐上的效果、解说词的写作、故事的叙述方式、剪辑的手法等能体验到的美感,更包含了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以及作品影响。无论是感官美,还是作品最终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大美,都是纪录片创作者应有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格里尔逊模式 美学
下载PDF
格里尔逊模式下的“上镜头性”与历史重构--评纪录片《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
4
作者 苏桂霖 《东南传播》 2021年第12期127-129,共3页
从《水浇园丁》到《北方的纳努克》,我们无不感受到影像复现现实的魅力,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更多的是“讲故事”以及提倡朴实无华的纪录和对自然光效的使用。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 从《水浇园丁》到《北方的纳努克》,我们无不感受到影像复现现实的魅力,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更多的是“讲故事”以及提倡朴实无华的纪录和对自然光效的使用。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纪录电影的创作当中,同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专题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格里尔逊模式在我国电视专题片中已然形成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种“程式”同时也对纪录片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桎梏,但非虚构依然是其重要的基础。“搬演”与真实的二元关系、“上镜头性”以及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契约”在纪录片叙事中的新涵义依然值得我们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里尔逊模式 剧情纪录片 搬演 上镜头性
下载PDF
格里尔逊的纪录模式及其创作启示
5
作者 毛军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7-9,共3页
在20世纪30至50年代,格里尔逊纪录模式一度风靡全球,为纪录片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格里尔逊才华横溢,统领了纪录片的各个环节,充分表达出了他的特色。作为一种记录模式,格里尔逊模式在受到人们追捧的同时也饱受争议,然而无论怎样,他... 在20世纪30至50年代,格里尔逊纪录模式一度风靡全球,为纪录片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格里尔逊才华横溢,统领了纪录片的各个环节,充分表达出了他的特色。作为一种记录模式,格里尔逊模式在受到人们追捧的同时也饱受争议,然而无论怎样,他所创造的纪录影像奇迹无人能及。本文以格里尔逊模式的内涵为基础,探讨了人们对格里尔逊模式的争议与效仿,旨在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格里尔逊模式的真正魅力及其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里尔逊模式 纪录片 形象化 真实世界
下载PDF
古典纪录片观念的当代意义——从弗拉哈迪与格里尔逊说起 被引量:5
6
作者 宋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0-84,共5页
关于纪录片的界定,我们的创作和理论都处在多元的混乱格局中。本文以重读电影史的方式,选择了弗拉哈迪与格里尔逊这两位从实践和理论上奠定纪录片定义和观念的重要人物作为分析对象,对早期纪录片的界定和创作观念,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分析... 关于纪录片的界定,我们的创作和理论都处在多元的混乱格局中。本文以重读电影史的方式,选择了弗拉哈迪与格里尔逊这两位从实践和理论上奠定纪录片定义和观念的重要人物作为分析对象,对早期纪录片的界定和创作观念,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分析与读解,对纪录片的文化品格、思想价值、精神、本质等进行了探讨。针对当代纪录片创作中的问题,本文还对纪录片娱乐化倾向、民族志纪录片、"格里尔逊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和阐释,认为当前一些纪录片的观念或倾向是对纪录片的本质的亵渎和破坏,只有那些具有文化品格和思想含量的、符合媒介本性和视听语言规律的、具有批判精神的、来自现实的高层次影片,才能配得上纪录片这个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观念与界定 文化品格 反思 视听本性 弗拉哈迪 格里尔逊模式
原文传递
警务题材纪录片对纪实手法的创新运用
7
作者 倪沫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1,共6页
警务题材纪录片以“网感”式文本和全媒体式传播实现了内容IP生产和品牌效应,正在成为地方警务宣传的新选择。本文以警务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对其故事模式、叙事策略、形态结构等进行分析,发现警务题材纪录片创新书写了守卫正义的警... 警务题材纪录片以“网感”式文本和全媒体式传播实现了内容IP生产和品牌效应,正在成为地方警务宣传的新选择。本文以警务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对其故事模式、叙事策略、形态结构等进行分析,发现警务题材纪录片创新书写了守卫正义的警察故事;以文本旨趣和传播的“网感”化策略带来趣味和活力,并造就了网民对该类型纪录片的“考古”式观看方式;其采用折中的格里尔逊模式淡化了宣传痕迹,凸显了不介入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警察故事 “网感”化 格里尔逊模式 板块式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