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5
1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9-405,共7页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营养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21.7 24.8℃)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197.0 1 277.0 m)和纬度(23°06'N 25°48'N)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纬向的单向变异模式;繁殖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634.0 1 060.0 mm)、经度(101°51'103°11'E)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经向和纬向的双向变异模式。9个种群两两间的遗传距离系数(欧氏距离系数)分布在2.44 8.16间。Mantel检测发现,种群间遗传距离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地理距离(R=0.282 09,P=0.946 3)、气温差值(R=0.456 66,P=0.999 3)和年降水量差值(R=0.233 26,P=0.924 3)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海拔间距(R=-0.417 03,P=0.003 2)呈显著负相关,海拔差异在其种群分化中产生了作用,种群生境的异质性影响种群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栽培种群 地理变异格局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下载PDF
不同居群薏苡种仁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乐巍 邱蓉丽 +1 位作者 吴德康 于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13-1614,共2页
目的:比较在南京引种栽培后承德、成都、太原、桐城四个不同居群薏苡种仁脂肪酸成分的差异。方法:薏苡仁分别用乙醚超声提取,提取物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并利用NIST谱库检索鉴定化合物,用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 目的:比较在南京引种栽培后承德、成都、太原、桐城四个不同居群薏苡种仁脂肪酸成分的差异。方法:薏苡仁分别用乙醚超声提取,提取物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并利用NIST谱库检索鉴定化合物,用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不同居群薏苡种仁的乙醚提取物中鉴定了14种成分,其中有6种成分为4个居群所共有,分别是壬二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11-十八碳烯酸及硬酯酸。结论:不同居群薏苡仁脂肪酸成分种类和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承德居群脂肪酸成分的种类要多于其他居群,主要成分的含量也略高,可作为优质种源加以进一步选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 栽培种群 脂肪酸
下载PDF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种群的表型变异 被引量:16
3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2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李根前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0-571,共12页
为了揭示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实生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云南引种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表型性状严格细致的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协方差主成分分析(S法)和非加权配... 为了揭示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实生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云南引种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表型性状严格细致的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协方差主成分分析(S法)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等数理方法,分析了种群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大于种群间的变异,种群间的分化相对较小。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协方差主成分分析(S法)均显示,结实和种子化学成分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印楝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种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印楝9个种群可以分为4类,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研究结果为印楝的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制定育种策略和人工经营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栽培种群 地理变异格局 表型变异 种群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