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肖军 刘严松 +4 位作者 孙传敏 何政伟 李能炯 周庆磊 李炯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73,共5页
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含矿层为上泥盆统黄家蹬组,矿体呈层状一似层状分布于贺家坪背斜轴部及两翼。矿石颜色为紫红色和深紫红色,以豆状结构、鲕状结构和砂状结构为主,发育块状及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以赤铁矿为主,次为菱铁矿,平均含量... 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含矿层为上泥盆统黄家蹬组,矿体呈层状一似层状分布于贺家坪背斜轴部及两翼。矿石颜色为紫红色和深紫红色,以豆状结构、鲕状结构和砂状结构为主,发育块状及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以赤铁矿为主,次为菱铁矿,平均含量为90%;脉石矿物有石英、水云母、胶鳞矿、鲕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石单样品TFe为25%~56.80%,平均TFe为43.58%。矿石有害成分S质量分数低(0.05%~1.3%),P质量分数较高(0.5%~1.1%)。综合赤铁矿地质特征及区域古地理分析,桃花赤铁矿为渝东-鄂西地区晚泥盆世海相沉积赤铁矿,矿床类型属”宁乡式”铁矿床。赤铁矿形成于半封闭的、氧气充足的湿热古内陆海盆近岸处,古海盆附近的古陆风化壳为成矿物源区。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陆源碎屑物质经流水带入海盆。海水中的铁质胶体在充足的沙粒和适合的水动力奈件下以胶体化学的方式形成赤铁矿鲕粒,赤铁矿鲕粒在强烈搅动环境中搬运和富集,最后在晚泥盆世黄家瞪期就位于近滨相至远滨相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宁乡式铁矿 黄家蹬组 桃花赤铁矿
下载PDF
重庆桃花赤铁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严松 何政伟 +2 位作者 龙晓君 李能炯 廖海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0-237,共8页
桃花赤铁矿位于川东褶皱带与川湘凹陷的过渡带,矿区出露一套以砂岩、泥岩、灰岩为主的沉积层。上泥盆统黄家蹬组(D3h)为桃花赤铁矿的赋矿地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黄家蹬组上部,矿体与顶底板围岩界线清楚。黄家蹬组含Fe1和... 桃花赤铁矿位于川东褶皱带与川湘凹陷的过渡带,矿区出露一套以砂岩、泥岩、灰岩为主的沉积层。上泥盆统黄家蹬组(D3h)为桃花赤铁矿的赋矿地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黄家蹬组上部,矿体与顶底板围岩界线清楚。黄家蹬组含Fe1和Fe2两层矿体,其中Fe1矿体无工业价值,Fe2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层厚1.07m~5.89m)。矿区矿石为高磷、低杂质、较低品位酸性鲕状赤铁矿矿石,矿石因含泥质不同而呈紫红色或暗紫色,发育条带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桃花赤铁矿的分布主要受岩相古地理影响,矿体产出形态受褶皱构造控制。桃花赤铁矿属渝东鄂西"宁乡式"铁矿成矿区的西延部分,矿区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和泥盆系上统黄家蹬(D3h)为一套海进过程中形成的滨海相沉积序列,矿体分布于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向页岩或碳酸盐岩过渡的层位。湿热气候和邻近海盆是形成赤铁矿矿的有利古环境,古海盆周围的古陆风化碎屑物是成矿的物质来源。矿区及其外围上泥盆统地层分布区是宁乡式赤铁矿的找矿远景区,褶皱是良好的构造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状结构 临滨相 成矿规律 桃花赤铁矿
下载PDF
重庆桃花赤铁矿矿床主要含矿地层的沉积相分析
3
作者 刘建伟 刘严松 +2 位作者 李玥 王梦潇 郝江波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1期202-203,共2页
重庆桃花赤铁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武隆凹褶束,西侧七曜山断裂带作为川中前陆盆地的分野结构面,成为上扬子陆块古生代坳陷沉积中心。本文主要对矿区的含矿地层的沉积相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上泥盆统 含矿层 沉积相 桃花赤铁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