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5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城人演绎印刷春秋
1
作者 王德明 《印刷经理人》 2006年第11期42-43,共2页
桐城人现以“印刷之乡”自诩,但小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不高。
关键词 印刷 春秋 演绎 产业集中度 小企业
下载PDF
沈廷芳“真味”说与桐城诗学新境界
2
作者 萧晓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2,共9页
沈廷芳在桐城义法之外标举“真味”,以醇味、淡味、神味论诗文,深得王士禛神韵说之要,上承查慎行诗文之味、沈元沧探源《骚》《选》之风。《隐拙斋集》中诸作于古雅中见绮丽、清幽处寓峻洁、灵妙外含隽永,兼有清远风味。沈氏编定的古文... 沈廷芳在桐城义法之外标举“真味”,以醇味、淡味、神味论诗文,深得王士禛神韵说之要,上承查慎行诗文之味、沈元沧探源《骚》《选》之风。《隐拙斋集》中诸作于古雅中见绮丽、清幽处寓峻洁、灵妙外含隽永,兼有清远风味。沈氏编定的古文选本《文章指南》中也透露出以诗为文之旨,突破了古文七忌,以绵邈之致用意造奇,力求在雅洁的文辞后呈现古文之“神味”。沈廷芳“真味”论以自然灵妙之神味说拓展了桐城文派清真雅洁之论,方东树之兴味论、梅曾亮之天机说、曾国藩之神机是真味说的演进。“真味”说融入“义法”论,别开桐城古文之新境,确立了桐城派以诗为文的著述传统,体现了清代吴越文风、山左诗派与江南桐城诗文的交融,表明桐城诗学已不囿于江淮地域,在南北文化交融中生成了传统诗学的基本范式,对中国古典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廷芳 “真味”说 浙西诗派 诗学
下载PDF
论方学渐对王学的修正及其对桐城方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3
作者 武道房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7,共9页
晚明王学末流将王阳明“心体无善恶之说”导向两个路径:一是与释氏空观合流,使士人摆落世事,消解入世热情;二是很多士人将该学说,作为纵情肆欲、不讲是非道德之借口。方学渐学术思想总体是心学立场,但他又是王学修正派。他坚持心体至善... 晚明王学末流将王阳明“心体无善恶之说”导向两个路径:一是与释氏空观合流,使士人摆落世事,消解入世热情;二是很多士人将该学说,作为纵情肆欲、不讲是非道德之借口。方学渐学术思想总体是心学立场,但他又是王学修正派。他坚持心体至善说,反对王阳明、王畿“无善无恶心之体”说,其目的是为了纯正社会风俗,维护儒家礼教。他不轻言本体,主张上达即在下学之中,推崇庸德庸言之践履,是王门中的务实派。他主张以道问学辅助尊德性,对王学末流之反知主义是一个纠正。这些思想特点,对桐城方氏族人推尊忠孝节义、重视知识教育都有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家族风气,成为后世方氏族人立身和写作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学渐 修正 王学 方氏 家族文化
下载PDF
民俗文化视域下桐城歌的音乐艺术特征研究
4
作者 王雨辰 侯方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桐城歌是安徽省桐城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桐城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对桐城歌的发展历史、音乐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桐城歌的地域性、叙事性... 桐城歌是安徽省桐城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桐城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对桐城歌的发展历史、音乐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桐城歌的地域性、叙事性、文学性进行论述,揭示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征。此外,桐城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也对其传承模式和推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探寻其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桐城歌的音乐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音乐特征 传承
下载PDF
立德、勤作、读书——明清桐城家风对乡村小学教育之启示
5
作者 程爱兰 唐小晶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第28期89-91,106,共4页
明清时期桐城人才辈出,这与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桐城家风以立德为先,以读书为要,尤其注重劳动方面的教育,力图培育出德、行、学、识并重的人才,这对优化当前乡村儿童素质教育、提升乡村教育各方面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明清家风 乡村小学教育 启示
下载PDF
桐城歌旋律在钢琴改编中的传承研究
6
作者 周丽 《艺术评鉴》 2024年第16期7-12,共6页
桐城歌作为我国安徽桐城地区的传统民歌,凭借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桐城歌旋律在钢琴改编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改编所采用的技术手法及其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影响。本文首先概述了... 桐城歌作为我国安徽桐城地区的传统民歌,凭借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桐城歌旋律在钢琴改编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改编所采用的技术手法及其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影响。本文首先概述了桐城歌的历史背景与音乐特色,接着分析了钢琴改编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通过具体案例,本文展示了桐城歌旋律的钢琴改编过程,并阐述了桐城歌在钢琴改编中所实现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发现,通过恰当的创新与技术运用,钢琴改编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桐城歌旋律,还能增强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旋律 钢琴改编 音乐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古典主义最后的辉煌:桐城派与徽商的互动共成
7
作者 卢坡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6,共10页
农耕文明之下,桐城派作家与徽商之间的交往堪称儒商互济的典范。桐城派作家多擅作古文,又多充教职,桐城文章对于徽商的褒扬,有助于徽商赢得贾名儒行的声誉;桐城派作家执教江南等地书院,有益于徽商子弟的培养,部分徽商子弟取得功名,走上... 农耕文明之下,桐城派作家与徽商之间的交往堪称儒商互济的典范。桐城派作家多擅作古文,又多充教职,桐城文章对于徽商的褒扬,有助于徽商赢得贾名儒行的声誉;桐城派作家执教江南等地书院,有益于徽商子弟的培养,部分徽商子弟取得功名,走上仕途,由四民之末的商升为四民之首的士。出于酬答与回馈,徽商一方面通过束脩与润笔等为桐城派作家提供治生之资,另一方面则助益桐城派作家著作的刊刻与传播。徽商不仅有助于桐城派的发展,更是对于以江永及其弟子为代表的新安经学的兴盛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桐城派作家与已成为新安经学代表的徽商子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清代安徽文学与经学的繁盛。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桐城派与徽商之间的互动,成就了中国古典主义最后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商 文章 新安经学
下载PDF
文都遗音,渔歌绝唱——非遗传承保护视域下的桐城渔歌
8
作者 徐文翔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桐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存于菜子湖水系区域内,既沾溉了桐城地区悠久的民歌传统,又受到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桐城渔歌继承了“桐城歌”最典型的“七言五句体”艺术特征,并保留着“桐城歌... 桐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存于菜子湖水系区域内,既沾溉了桐城地区悠久的民歌传统,又受到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桐城渔歌继承了“桐城歌”最典型的“七言五句体”艺术特征,并保留着“桐城歌”传统的起句“程式”要素。桐城渔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当以对待“非遗”的客观态度看待它,做好相关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子湖 渔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下载PDF
民国时期桐城诗派的诗学承变与风格追求
9
作者 王春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7-74,共8页
桐城诗派源远流长,甚受学人推重,在晚清民国亦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从地域渊源上看,清代桐城诗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无疑是民国桐城诗派取法的诗学资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吴闿生、曾克耑等人采取较为保守的文学立场,除了通过教... 桐城诗派源远流长,甚受学人推重,在晚清民国亦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从地域渊源上看,清代桐城诗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无疑是民国桐城诗派取法的诗学资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吴闿生、曾克耑等人采取较为保守的文学立场,除了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桐城诗派的传承与扩散外,尤其着力于对桐城派诗人谱系的建构。而在诗歌创作上,民国时期的桐城派追求雄放奇崛的诗歌风格,这丰富了民国旧体诗的多样性,展示了古典诗歌在艰危苦难中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派 民国 吴闿生 曾克耑 《晚清四十家诗钞》
下载PDF
桐城中华职业学校
10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第15期F0003-F0003,共1页
桐城中华职业学校现为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唯一社办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办学,并在实施过程中以“严管理高质量、谋发展、创新路”为核心工作新思路... 桐城中华职业学校现为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唯一社办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办学,并在实施过程中以“严管理高质量、谋发展、创新路”为核心工作新思路,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温暖工程先进集体,两次被评为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办学实践先进单位,还荣获安庆市职工技能培训先进集体、无邪教示范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华职业学校 国家教育方针 办学实践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职工技能培训 温暖工程
下载PDF
桐城中兴遗珠探微——敬义书院源流考述
11
作者 刘成 田慧琼 罗宇龙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294-297,共4页
桐城学派自东南一隅传衍全国,绵延二百余年,对清代文史、教育、政治均有推助之功。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期,张裕钊、吴汝纶相继执长莲池书院,京畿学风“因以大开”。桐城学术以书院讲学为传衍媒介,各地书院均因之繁荣,使河北成为晚清学术... 桐城学派自东南一隅传衍全国,绵延二百余年,对清代文史、教育、政治均有推助之功。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期,张裕钊、吴汝纶相继执长莲池书院,京畿学风“因以大开”。桐城学术以书院讲学为传衍媒介,各地书院均因之繁荣,使河北成为晚清学术中心重阵。而敬义书院因非曾门直系执掌而渐趋式微,后世研究偶有涉猎。创院者方宗诚被誉为“桐城正脉”,宰枣十年,创建讲舍、书院、义仓、纂修《县志补正》、汇编《文章本原》,是桐城学功不可没的“中兴大将”。敬义书院作为清末基层书院标杆,也是先于莲池在河北践行桐城学经世之务的主要阵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义书院 北学
下载PDF
《古文辞类纂》与桐城派文学史观
12
作者 许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7,共11页
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堪称后姚门时代的教学秘籍,其中内含了姚氏从四库馆“南归”后书院授徒以立派的心志,以及传承桐城“文统”而发扬光大的作用。姚编与一般的古文选本不同,具有广义的古文辞意义,而所选文章又有所偏重,颇见特色,... 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堪称后姚门时代的教学秘籍,其中内含了姚氏从四库馆“南归”后书院授徒以立派的心志,以及传承桐城“文统”而发扬光大的作用。姚编与一般的古文选本不同,具有广义的古文辞意义,而所选文章又有所偏重,颇见特色,其中最典型的是大量选录唐宋八家文、归有光文与桐城方(苞)、刘(大櫆)作品。姚氏在其《序目》中提出的“格律声色”与“神理气味”八字箴言,是继承刘大櫆“因声求气”批评观而加以变化,融织了古文与骈文、散文与诗歌的文学境界。该编成书并被奉为经典后,又有着大量的圈点与评语,这也呈示了桐城派文学观的传承与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类纂 文统 因声求气
下载PDF
《桐城文学渊源考》宋学旨趣溯源
13
作者 萧晓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51,共11页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旨趣首在推尊桐城文派,欲以一县之文经纬天下,是一部兼有师友录与道学渊源考体例的学术文献。刘氏传承家族儒学传统,推崇宋学并专精文献目录,系心于以桐城文学为核心的江淮地域文化,固守晚清遗民理念,并将道学...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旨趣首在推尊桐城文派,欲以一县之文经纬天下,是一部兼有师友录与道学渊源考体例的学术文献。刘氏传承家族儒学传统,推崇宋学并专精文献目录,系心于以桐城文学为核心的江淮地域文化,固守晚清遗民理念,并将道学置于文学观念之上。全书持论以宋学渊源为宗,以桐城派文人为阐释对象,以遗民心态观照一代学术,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在传统文化被批判的时代系统梳理学术源流,保存旧观,在学术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声木 文学渊源考》 宋学 江淮文化 遗民心态
下载PDF
近代桐城刘氏兄弟小说创作述评
14
作者 余英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桐城刘氏兄弟的小说成就尚未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但却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小说变迁的一个典型个案。他们的创作以家族群体的形态出现,体现出近代小说向现代转化历程中的诸多特点:第一,题材选择直面现实,广泛涉及民众生活、社会变革、国家... 桐城刘氏兄弟的小说成就尚未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但却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小说变迁的一个典型个案。他们的创作以家族群体的形态出现,体现出近代小说向现代转化历程中的诸多特点:第一,题材选择直面现实,广泛涉及民众生活、社会变革、国家政治等诸多方面;第二,思想内容从提出社会问题逐步深入到人生意义的探讨、落后国民性的鞭挞,尤其是对知识分子彷徨于无地的巨大心灵矛盾,堪称揭示入木三分,对“五四”以后的新小说创作不无启示;第三,艺术表现不仅从文言走向白话,而且主动汲取外来艺术精华,完成了小说创作从传统的笔记体走向现代体式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刘豁公 小说创作
下载PDF
现代传媒语境中桐城歌审美形态的发展与嬗变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禺慧 许海燕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62-167,共6页
桐城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体现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与深厚的人文民俗内涵,对于桐城歌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近年来探讨的重点。但是由于桐城歌的形成与流传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而现代传媒语境则是桐城歌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 桐城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体现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与深厚的人文民俗内涵,对于桐城歌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近年来探讨的重点。但是由于桐城歌的形成与流传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而现代传媒语境则是桐城歌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经过时空流转,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从经验事实转变为了一种历史传统,因此,现代传媒的属性则演变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必要属性。与此同时,当代的审美表达与审美接受对于桐城歌的审美形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现代美学的魅力。将现代传媒属性赋予桐城歌,在探讨其艺术价值的同时,结合现代传媒技术,探讨桐城歌的现代审美性的嬗变,进而增进桐城歌的传播效果,并将其融入旅游开发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为传承和保护桐城歌提供不竭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传媒 审美形态 传承
下载PDF
民俗文化视阈下桐城歌的传承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甜甜 杨瑾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安徽的桐城,自古被称为“七省通衢”,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成为清朝著名文学流派“桐城派”诞生的摇篮。与此同时,安徽桐城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也孕育了该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桐城歌。桐城歌因其极具... 安徽的桐城,自古被称为“七省通衢”,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成为清朝著名文学流派“桐城派”诞生的摇篮。与此同时,安徽桐城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也孕育了该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桐城歌。桐城歌因其极具地域风格的曲调和优美的唱腔被人们广泛传唱,逐渐流布到江南各地。它作为一种源起江南民间的歌谣形式,蕴涵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民间艺术意蕴,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其唱腔风格、表演形式、歌词韵律中,无处不体现着丰厚的民俗事象,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的是明清以来的安徽桐城地区社会文化和风俗人情的图景,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民间艺术价值。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视野出发,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站在他者的角度观察并诠释桐城歌背后的民俗缘由,进而对桐城歌的传承现状进行梳理,并试图探讨其创新拓展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内涵 文化视域 传承发展 数字化创新
下载PDF
桐城文化符号在“桐城小花”茶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郝弘毅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4-99,共6页
桐城文化符号众多,其所承载的文化核心观念为“崇学重教”和“重德尚和”。迄今为止,在“桐城小花”茶包装装潢设计中,桐城文化符号未得到合理运用,因而包装装潢设计不能说服茶产地以外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在未来的包装设计中,设计师应... 桐城文化符号众多,其所承载的文化核心观念为“崇学重教”和“重德尚和”。迄今为止,在“桐城小花”茶包装装潢设计中,桐城文化符号未得到合理运用,因而包装装潢设计不能说服茶产地以外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在未来的包装设计中,设计师应以“崇学重教”或“重德尚和”观念为包装设计的主题,选取合适的地域文化符号,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观念将其转化为包装上的图形、色彩和文字符号,以满足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小花 包装装潢设计 创新运用
下载PDF
论刘声木对桐城诗派的接受、提振及其意义
18
作者 叶蕾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167,共7页
晚近学人刘声木是桐城派研究的先驱,其诗学观步踪桐城诗学,倡导儒者之诗。在晚清诗坛以宗法宋诗为主的背景下,刘声木规模姚鼐诗学,提倡以明七子为学诗对象,推崇唐人诗风,批评以考据入诗,折射出民国宗唐诗论对宗宋诗风的反拨。晚清民国... 晚近学人刘声木是桐城派研究的先驱,其诗学观步踪桐城诗学,倡导儒者之诗。在晚清诗坛以宗法宋诗为主的背景下,刘声木规模姚鼐诗学,提倡以明七子为学诗对象,推崇唐人诗风,批评以考据入诗,折射出民国宗唐诗论对宗宋诗风的反拨。晚清民国是桐城诗派研究的草创期,桐城诗派之名多为桐城文派的书写与建构所遮蔽,对此,刘声木率先以传统著述方式,梳理桐城诗派发展谱系,意在关照桐城诗派之全壁,提振桐城诗派地位。后继则有钱基博、钱锺书等学者对桐城诗派概念与源流的论断,刘声木的发覆意义可以从桐城诗派学术史、现代学术建构史及地域文学流派研究史三方面予以肯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声木 诗学观 诗派 近代诗学 提振
下载PDF
论吴汝纶与森槐南的交游兼及桐城诗在日本的传衍
19
作者 白婧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8,共10页
晚清桐城派大家吴汝纶于1902年赴日本考察教育时,与日本文人多有交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治汉诗人森槐南。通过史料爬梳,可以考察二人在四个月的时间内诗文交游的具体过程。在一来一往的诗歌唱和和互相品评中,森槐南在吴汝纶的影响下... 晚清桐城派大家吴汝纶于1902年赴日本考察教育时,与日本文人多有交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治汉诗人森槐南。通过史料爬梳,可以考察二人在四个月的时间内诗文交游的具体过程。在一来一往的诗歌唱和和互相品评中,森槐南在吴汝纶的影响下,一改之前所崇尚的空灵诗风转而学习屈强撑挺的桐城诗学,在诗学取向上发生了明显转变。二人的交往不仅是文人风雅,也可作为桐城派海外传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汝纶 森槐南
下载PDF
地域文脉赓续与桐城宗风南传——兼论姚鼐对江西新城古文的沾溉之功
20
作者 蒲曾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清代中后期,江西新城古文在姚鼐的影响下,由“闽学”转向“桐城之学”。姚鼐“扶树道教,讲明正学”的为文义旨,以及“高简深古”的文风为新城古文家所吸引。以鲁九皋和陈用光为代表的新城古文家纷纷向姚鼐请业,留下了各种类型的师法文... 清代中后期,江西新城古文在姚鼐的影响下,由“闽学”转向“桐城之学”。姚鼐“扶树道教,讲明正学”的为文义旨,以及“高简深古”的文风为新城古文家所吸引。以鲁九皋和陈用光为代表的新城古文家纷纷向姚鼐请业,留下了各种类型的师法文献。姚鼐“恳切周至”的诲示中,富含其文章学的矩矱及灵性;新城作家的追随与效法中,也融入了江西实学底蕴和科举风尚。新城古文在姚鼐的指引与帮助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崛起于文坛,并出现了人才荟萃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脉 宗风 姚鼐 古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