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吴天河 刘亮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2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远端骨折采取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石膏小夹板固...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远端骨折采取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石膏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腕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提供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能够帮助加快患者腕关节的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折 解剖型锁定钢板 腕关节功能 活动度 并发症
下载PDF
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2
作者 欧星 张明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05-0008,共4页
研究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 研究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实施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提升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钢板内固定术 移位不稳定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盼 赵庆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2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记录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检查指标(掌倾角、尺偏... 目的探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2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记录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检查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采用DASH评分和Mayo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9.0±1.3)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术后无切口感染、肌腱断裂、重度神经损伤及骨折复位丢失、继发移位、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9~14(10.8±1.5)周。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桡屈患侧小于健侧(P<0.05),背屈、掌屈、尺屈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指标: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2~34(10.2±9.6)分;Mayo评分64~98(85.4±12.7)分,优良率16/20。结论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稳定的内固定效果,患者能早期进行腕关节锻炼,更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微型钢板 掌、
下载PDF
累及背侧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地图特征:螺钉有效固定治疗术后移位
4
作者 胡流超 罗毅文 吴志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4-530,共7页
背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背侧关节面时,掌侧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背侧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背侧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 背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背侧关节面时,掌侧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背侧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背侧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深入研究累及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发生术后移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提高复位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CT影像桡骨远端背侧骨折块数量1,2,3块及以上分别记为Ⅰ,Ⅱ,Ⅲ型骨折,分别绘制骨折线地图,分析其背侧骨折线形态特征。对存在乙状切迹背侧骨折的患者进行3个月以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乙状切迹背侧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和无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和术后CT解剖参数。结果与结论:①对AO/OTA分型C型累及背侧关节面145例患者进行骨折线地图分析,其中根据背侧骨折块数量:Ⅰ型25例(17.2%)、Ⅱ型82例(56.6%)、Ⅲ型38例(26.2%);骨折线地图显示Ⅰ型骨折块骨折线主要累及乙状切迹,Ⅱ型主要累及乙状切迹和lister结节,Ⅲ型则累及乙状切迹、lister结节和桡侧柱背侧。145例患者中86.2%(125/145例)累及乙状切迹,其中Ⅲ型累及比例高达94.7%(36/38例),Ⅱ型88.0%(72/82例),Ⅰ型68%(17/25例)。②76例AO/OTA分型C型累及乙状切迹背侧患者纳入进一步研究,其中术后未移位组65例,移位组11例;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术前CT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背侧边长(d1)、尺侧边长(d2)、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背侧高度(d4)和钢板距桡骨尺侧边缘距离(d5)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乙状切迹背侧骨块累及下尺桡关节占比[d2/(d2+d3)]、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关节面占比(s1/s2)、尺侧螺钉尾端距背侧乙状切迹边缘的距离(d6)和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螺钉固定的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乙状切迹骨块螺钉固定的数量是影响尺背侧乙状切迹骨块移位唯一的危险因素(P<0.05)。④提示在累及桡骨背侧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中,Ⅱ型最常见,Ⅲ型和Ⅰ型次之,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而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其受下尺桡关节韧带影响易发生术后移位,术中至少1枚有效螺钉固定能降低其移位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乙状切迹骨块 钢板 内固定 骨折线
下载PDF
解剖锁定钛板及桡侧阻挡钛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
5
作者 王鑫 吴宏伟 +5 位作者 陶晶 唐永冬 秦秋 孙路 刘博 何斌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钛板及桡侧阻挡钛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解剖锁定钛板及桡侧阻挡钛板治疗,20例)和对照组(采用单纯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钛板治疗,20例)。记录两组术...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钛板及桡侧阻挡钛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解剖锁定钛板及桡侧阻挡钛板治疗,20例)和对照组(采用单纯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钛板治疗,20例)。记录两组术中骨折复位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6个月。术中观察组骨折断端均固定良好,对位对线满意,无桡侧骨块移位;对照组9例骨折复位及固定满意,11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桡侧骨块移位。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均愈合,时间10~12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角及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剖锁定钛板及桡侧阻挡钛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术中骨折复位简单,同时能有效减少桡侧骨块移位,更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骨折 解剖锁定钛板 阻挡板
下载PDF
CT评估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粉碎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6
作者 董鸿锋 方申雲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1期2180-2182,共3页
目的探究CT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粉碎的价值,及其可能相关的放射学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就诊于本院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根据是否存在背侧粉碎的将患者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指... 目的探究CT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粉碎的价值,及其可能相关的放射学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就诊于本院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根据是否存在背侧粉碎的将患者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通过股骨颈的T评分评估骨密度(BMD),比较两组复位前放射学参数的差异。结果其中合并粉碎组44例,未合并粉碎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BMI、B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所有放射学参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无粉碎组所有放射学参数,包括RI(19.31±5.69 vs.16.21±6.31;P=0.034)、VT(-6.41±6.33 vs.11.88±7.26;P=0.001)和UV(3.11±1.05 vs.4.21±1.65;P=0.002)均优于粉碎组。此外,粉碎组中合并尺骨骨折的患者比例较高(33/11 vs.15/15;P=0.027)。在多变量分析中,合并尺骨骨折是背侧粉碎的唯一显著预测因素(P=0.029,OR=2.267,95%置信区间:1.085~4.736)。结论在DRFs的患者中,背侧粉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合并尺骨骨折与DRFs背侧粉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粉碎 尺骨骨折 CT
下载PDF
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疗效观察
7
作者 莫军杰 裘晓冬 周君鹏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0期1941-1943,共3页
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共106例,根据手术入路差异分为单一组(50例)和联合组(56例),分别经单纯掌侧入路和掌背侧联合入路完成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随... 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共106例,根据手术入路差异分为单一组(50例)和联合组(56例),分别经单纯掌侧入路和掌背侧联合入路完成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随访影像学评估/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随访12个月影像学评估/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临床疗效与单纯掌侧入路接近,但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联合入路 内固定 骨折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研究
8
作者 马文灿 施晓青 穆中杰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19例)和未移位组(61例),比较移位组和未移位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CT影像学特征指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间相关性。结果移位组术前总移位距离显著大于未移位组(P<0.05);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显著小于未移位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正相关(P<0.05);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负相关(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与多种CT影像学特征指标有关;同时随术前总移位距离增加、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缩小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风险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内固定手术 关节内骨块移位 危险因素 CT
下载PDF
掌侧入路多轴锁定钛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型)的优势及对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王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84-0088,共5页
探究掌侧入路多轴锁定钛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型)的优势及对功能的影响。方法 均为就诊于我院的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型)患者,选取68例,就诊时间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根据治疗途径不同,将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各含34例。... 探究掌侧入路多轴锁定钛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型)的优势及对功能的影响。方法 均为就诊于我院的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型)患者,选取68例,就诊时间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根据治疗途径不同,将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各含34例。对照组接受背部入路途径多轴锁定钛板治疗手术,观察组接受经掌侧入路多轴锁定钛板治疗。对两组手术的治疗表现予以观察分析。结果 两组除手术耗时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手术指标(出院、骨痂形成、骨骼愈合所用时间)观察组均在更短时间内达成(P<0.05)。手术效果中,观察组治疗效果优良率更高,并发症概率更低(P<0.05)。术前,两组患者微循环情况较为相似(P>0.05),于术后1d观察,观察组微循环情况更佳(即血浆黏稠度更低)(P<0.05)。手术后经一周恢复两组患者之间腕功能较相似(P>0.05),经3月休养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腕部各角度活动范围更广泛(P<0.05),腕部功能评分更高(P<0.05)结论 掌侧入路多轴锁定钛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型)具有促进患者恢复,避免引发肌腱异常的并发症,更安全,治疗效果更可靠。掌侧入路多轴锁定钛板治疗方式可促进患者腕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多轴锁定钛板 不稳定骨折 优势 功能
下载PDF
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勇鑫 周超 +3 位作者 范天昌 刘贵聪 胡军 周维山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586-588,593,共4页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武警西藏总队医院2016-06至2021-06收治的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9例,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趋势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31例)...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武警西藏总队医院2016-06至2021-06收治的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9例,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趋势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31例)和背侧入路组(28例)。比较两组手术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偏角、术后1个月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腕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及尺偏角、住院天数及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掌侧组(85.50±11.21)min短于背侧组(94.75±15.55)min,术中出血量掌侧组(125.54±28.78)ml大于背侧组(110.78±25.7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近期并发症比较,掌侧组正中神经损伤4例,多于背侧组,但是肌腱损伤率少于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桡动脉损伤、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远期并发症及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移位趋势选择不同入路均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恢复腕关节稳定性,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入路 入路
下载PDF
直接掌侧入路与桡侧腕屈肌腱入路手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11
作者 李堂五 张禹 王丰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3,7,共4页
目的:探讨直接掌侧入路、桡侧腕屈肌腱入路手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关节功能恢复以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52,桡侧腕屈... 目的:探讨直接掌侧入路、桡侧腕屈肌腱入路手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关节功能恢复以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52,桡侧腕屈肌腱入路)和对照组(n=49,直接掌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显露时长、骨折愈合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总失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Gartland-Werle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入路与直接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前者操作更为简便,无需解剖显露神经血管,大大缩短了骨折显露时长及手术时长,且促进腕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并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掌 腕屈肌腱 骨折 临床疗效 关节功能 创伤应激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的比较
12
作者 吕建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9期80-82,共3页
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效果。方法 2018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49例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比... 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效果。方法 2018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49例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腕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骨折愈合、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旋前、后及背伸、屈曲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诸多临床优势,但术后关节功能恢复速度不如掌侧锁定钢板,不过,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患者需要进行两次手术,因此,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锁定钢板 C型不稳定骨折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列线图模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汝南 唐承杰 +3 位作者 贾军锋 李峰 刘晶晶 蒋柒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8期720-725,共6页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DRF)内固定后出现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选取我院老年骨科收治的225例DR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集(158例)和验证集(67例),训练集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动距...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DRF)内固定后出现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方法选取我院老年骨科收治的225例DR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集(158例)和验证集(67例),训练集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动距离分为移位组(41例)和未移位组(117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效能。结果移位组骨折AO分型构成比、骨质疏松患者比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及DASH评分高/长于未移位组,而术后使用外固定患者比例、术后3个月握力低于未移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AO分型为C3型、合并骨质疏松、术后12个月VAS评分≥2分、术后3个月DASH评分≥18分是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列线图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5(95%CI:0.786~0.915,P<0.01)和0.851(95%CI:0.641~0.903,P<0.01),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AO分型为C3型、合并骨质疏松、术后12个月VAS评分≥2分、术后3个月DASH评分≥18分是导致DRF患者内固定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区分度较好,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内固定 关节内骨块移位
下载PDF
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建军 姚玉龙 《医疗装备》 2023年第17期84-86,共3页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DRF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66例不稳定型DR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DRF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66例不稳定型DR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的腕关节功能(包括掌倾角、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结果 试验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掌倾角、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掌倾角大于对照组,桡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相比,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DRFs患者的疗效更显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不稳定 骨折 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
下载PDF
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浩 方加虎 +1 位作者 宋李军 李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7-720,共4页
目的:观察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行背侧入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2.5±16.1)岁。患者行背侧或掌背侧联合入... 目的:观察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行背侧入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2.5±16.1)岁。患者行背侧或掌背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测量末次随访腕关节影像学数据,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结果:70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5例出现背侧肌腱激惹,13例取出背侧钢板,取出率18.6%,末次影像学测量结果及患者功能评分优良。结论:无法通过掌侧入路直接复位或充分复位以及背侧骨折不稳定无法经掌侧固定的桡骨远端骨折,经背侧入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中背侧钢板的合理放置及伸肌支持带皮瓣覆盖技术可以减少背侧钢板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骨折 适应证
下载PDF
掌侧及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敏 严晓玲 +3 位作者 李玉前 王晓东 李宏斌 张建华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6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掌侧及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 Med、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10月,同... 目的:探讨掌侧及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 Med、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10月,同时辅助其他检索方法,收集掌侧及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提取结果数据,并采用Rev Man5.0系统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在影像Lidstrom评分尺偏角比较[MD=1.28,95%CI(0.23,2.33),P=0.02]、术后远期并发症(肌腱黏连、腕关节旋前、旋后受限、拇长伸肌腱刺激)[OR=0.30,95%CI(0.17,0.54),P<0.00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在Gartland-Werley评分[OR=1.00,95%CI(0.59,1.72),P=0.99]、影像学Lidstrom评分掌倾角比较[MD=-0.14,95%CI(-0.94,0.56),P=0.73]、术后骨折愈合时间[MD=0.10,95%CI为(-0.60,0.80),P=0.6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影像Lidstrom评分尺偏角比较及术后远期并发症(肌腱黏连、拇长伸肌腱刺激、腕关节旋前、旋后受限)方面优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而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入路 入路 内固定 META分析
下载PDF
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治疗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会国 王银海 《浙江创伤外科》 2019年第4期760-762,共3页
目的对经桡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60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展开研究,纳入对象均行经桡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和尺... 目的对经桡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60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展开研究,纳入对象均行经桡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和尺偏角改善情况。结果60例患者术前掌倾角(5.1±1.9)°、尺偏角(6.6±1.5)°,手术后60例患者掌倾角(12.5±2.2)°、尺偏角(20.9±2.0)°,手术前、后两数据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经桡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效果显著,可予临床中优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 入路 加压钢板 掌倾角 尺偏角
下载PDF
掌侧单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AO C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梁成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6期90-93,共4页
分析掌侧单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的AO分型为C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2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乙组(掌侧单钢板内固定);甲组(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对比组间疗效。结果:相比甲组,乙组手术操作、术... 分析掌侧单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的AO分型为C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2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乙组(掌侧单钢板内固定);甲组(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对比组间疗效。结果:相比甲组,乙组手术操作、术后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更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术后1、6个月评分、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2型骨折采用掌侧单锁定钢板内固定,可以提高患者的Cooney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指标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荐以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钢板内固定 移位C2型 不稳定骨折 关节僵硬 神经损伤。
下载PDF
掌侧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全波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3期67-69,共3页
目的比较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尺倾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应用SPSS1... 目的比较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尺倾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应用SPSS18.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t检验和2.检验。结果 52例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2个月),两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比较,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掌侧组与背侧组患者术后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恢复比较,P>0.05。结论两组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掌侧入路组更优于背侧入路组,在骨折端复位(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高度)都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入路 骨折 疗效
下载PDF
桡侧腕屈肌腱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疼痛介质水平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易球 吴柏战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67-69,77,共4页
目的探究桡侧腕屈肌腱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疼痛介质水平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 目的探究桡侧腕屈肌腱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疼痛介质水平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直接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患者采取桡侧腕屈肌腱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介质水平[前列腺素E_(2)(PGE_(2))、5-羟色胺(5-HT)]、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5-HT、PGE_(2)低于本组术前,观察组的5-HT、PGE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Gartland-Werley评分低于术前,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侧腕屈肌腱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降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疼痛介质水平,促进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腕屈肌腱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疼痛介质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