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展期肝癌TACE动脉插管:经股动脉/左远桡动脉入路对照评价
1
作者 李鹏飞 张珈晨 +2 位作者 郑瑞鹏 吕滨 张海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4期426-428,共3页
中国的肝癌发病率较高,确诊时多为进展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股动脉入路(TFA)普遍适用于各种血管介入,也是肝癌TACE的传统入路。桡动脉入路(TRA)是心脏介入操作(PCI)的常规入路[1-3],也被扩展应用于神经和外周血管... 中国的肝癌发病率较高,确诊时多为进展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股动脉入路(TFA)普遍适用于各种血管介入,也是肝癌TACE的传统入路。桡动脉入路(TRA)是心脏介入操作(PCI)的常规入路[1-3],也被扩展应用于神经和外周血管介入领域[4-10]。近年来,远桡动脉入路(d TRA)成为TRA的替代选择。相较于TRA,d TRA改善了医患双方术中舒适度,且降低了桡动脉闭塞(RAO)率[11]。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d TRA入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罕有其插管效率方面的研究报道。肝癌TACE与心脑血管介入不同,其左侧远桡动脉(ld TRA)入路的血管内路径显著长于TFA入路。本研究回顾本中心进展期肝癌TACE病例,按照入路进行分组对照分析,以明确ld TRA和TFA两组间人群特征和血管内插管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发病率 桡动脉入路 进展期肝癌 人群特征 心脏介入 血管介入 桡动脉闭塞 医患双方
下载PDF
气囊压迫止血器初次放气减压时间不同对桡动脉介入术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2
作者 张超 张文龙 +2 位作者 白荣 张玙璠 秦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433-444,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桡动脉介入术后气囊压迫止血器不同初次放气减压时间对病人术后安全性的影响,并探究最佳初次放气时间。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2005年1月1日—2021... 目的:系统评价桡动脉介入术后气囊压迫止血器不同初次放气减压时间对病人术后安全性的影响,并探究最佳初次放气时间。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2005年1月1日—2021年12月15日公开发表的包含桡动脉介入术后气囊压迫止血器不同初次放气时间对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R 4.2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涉及病人58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2 h初次放气减压相比,术后2 h初次放气减压急性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RR=4.90,95%CI(1.69,14.24),P=0.003]、肢体麻木发生率[RR=3.16,95%CI(2.14,4.65),P<0.00001]、肢体发绀发生率[RR=4.35,95%CI(2.36,8.02),P<0.01]更低。与术后2 h初次放气减压相比,术后<2 h初次放气减压急性RAO发生率[RR=0.44,95%CI(0.20,0.97),P=0.04],肢体肿胀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1]、肢体麻木发生率[RR=0.49,95%CI(0.34,0.70),P<0.0001],肢体发绀发生率[RR=0.37,95%CI(0.18,0.75),P=0.006],病人穿刺部位疼痛发生率[RR=0.50,95%CI(0.34,0.73),P=0.0003]更低。采用逐一剔除文献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剔除前后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提示Meta分析结果基本稳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气囊压迫止血器初次放气减压时间距桡动脉介入术后<2 h比2 h或>2 h更能有效预防术后急性RAO及肢体肿胀、麻木、发绀、穿刺部位疼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介入术 桡动脉闭塞 初次减压时间 TR-Band 安全性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后发生早期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吴剑 蔡然泽 +1 位作者 齐飚 李秋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后发生早期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后发生早期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接受TRA行DSA的患者,分为RAO组和非RAO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桡动脉穿刺次数、预防桡动脉痉挛药剂中是否加入肝素等,分析及探讨其发生早期RAO的相关因素。结果一共543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24 h行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估,其中RAO组32例,非RAO组511例。穿刺成功后未即刻鞘注预防桡动脉痉挛的药剂中加入肝素,桡动脉穿刺次数大于3次,使用11cm短鞘,使用Cordis裸钢针的患者,其RAO发生比率明显高于非RAO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穿刺成功后即刻鞘注预防桡动脉痉挛的药剂中加入肝素(OR=0.076,95%CI:0.018~0.321,P<0.001)、桡动脉穿刺次数小于3次(OR=0.245,95%CI:0.111~0.541,P<0.001)、使用16cm长鞘(OR=0.195,95%CI:0.067~0.564,P=0.003)、使用泰尔茂套筒针(OR=0.325,95%CI:0.148~0.717,P=0.005),可以减少术后早期RAO发生。结论鞘内注射肝素抗凝,用套管针提高穿刺成功率,使用16 cm长鞘,能显著降低DSA后早期RAO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桡动脉入路 桡动脉闭塞 动脉入路 桡动脉痉挛
下载PDF
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小平 乔积民 +1 位作者 李凯 王志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22-125,130,共5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2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桡动脉非闭... 目的 探讨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降低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桡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2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桡动脉非闭塞性压迫,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定制的脉搏波血压计进行选择性尺动脉持续循环压迫,持续4 h。比较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疼痛、拇指皮温、护士工作量、延时取压率、桡动脉血流速度、术后24 h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疼痛、拇指皮温、护士工作量和延时取压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解除血压计前0.5 h桡动脉血流速度较快,术后24 h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疼痛、护士工作量和延时取压率的前提下,采用定制脉搏波血压计选择性持续循环压迫4 h可以增加桡动脉血供,降低术后桡动脉闭塞率和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动脉 持续循环压迫 桡动脉闭塞 桡动脉狭窄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5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远端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血管外科处理
6
作者 刘浩 董智慧 符伟国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现已成为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首选入路方式。随着TRA患者数量的增加,其并发症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TRA相关并发症可根据发生时期分为术中、术后并发症,根据是否涉及出血事件分为出血性、...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现已成为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首选入路方式。随着TRA患者数量的增加,其并发症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TRA相关并发症可根据发生时期分为术中、术后并发症,根据是否涉及出血事件分为出血性、非出血性并发症。若能早期识别术中并发症如桡动脉夹层、穿孔、痉挛及导管弯折断裂等,可通过腔内方法干预,预后良好。术中并发症及穿刺点处理不当可发生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对于上述并发症,若保守治疗方法无效,应尽早外科干预,避免出现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截肢。桡动脉闭塞为最常见的TRA相关并发症,患者可能无手部缺血症状,但通畅的桡动脉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对于桡动脉闭塞,应及时监测、尽早发现并干预。目前,TRA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较少,且病例数量有限,亟需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入路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桡动脉闭塞
下载PDF
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在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分叉病变中的应用分析
7
作者 关晓楠 马宁 +4 位作者 齐丹 刘文婷 宗敏 赵华 张建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在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老年患者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年龄≥60岁接受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分叉患者168例,按是否采用双腔微导... 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在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老年患者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年龄≥60岁接受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分叉患者168例,按是否采用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技术分为锚定组81例和对照组87例。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手术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锚定组边支夹层发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剂量、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锚定组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vs 8.0%,P>0.05)。边支夹层、边支最终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级是老年分叉病变患者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双腔微导管联合锚定球囊技术在经桡动脉6 F指引导管处理分叉病变可有效缩短老年患者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剂量,对比剂用量及边支夹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桡动脉 支架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斌 李智 杨志刚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具有并发症少,满意度高等优点,但存在学习曲线长、受到桡动脉及上肩部解剖因素限制、专用器械缺乏等缺点及难点。经桡动脉入路很少存在绝对禁忌证,远端及左侧桡动脉入路也逐渐作为入路... 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具有并发症少,满意度高等优点,但存在学习曲线长、受到桡动脉及上肩部解剖因素限制、专用器械缺乏等缺点及难点。经桡动脉入路很少存在绝对禁忌证,远端及左侧桡动脉入路也逐渐作为入路选择,而通过无鞘经桡动脉入路或更大内腔的桡动脉鞘及器材组合,可以更广泛地开展各种神经介入手术。但在目前缺乏高级别证据的背景下,经桡动脉入路在颅内动脉瘤、颈动脉支架、机械取栓等神经介入治疗场景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及挑战,应用时更应权衡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入路 神经介入治疗 解剖结构 冷思考
下载PDF
桡动脉桥使用策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流及早期通畅性的影响
9
作者 韩增强 范桄溥 +2 位作者 赵舟 史艺 陈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分析桡动脉桥的不同使用策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桥血流及早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使用桡动脉桥行CABG的9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92.9%),平均年龄(57.2±8.7)岁。按桡动... 目的:分析桡动脉桥的不同使用策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桥血流及早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使用桡动脉桥行CABG的9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92.9%),平均年龄(57.2±8.7)岁。按桡动脉桥近端吻合部位不同分为升主动脉组(n=79,吻合在升主动脉)和复合桥组(n=20,吻合在其他桥血管上)。应用瞬时流量测定技术测量桥血流各项参数,围术期及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与升主动脉组比,复合桥组行微创CABG比例更高,桡动脉桥平均血流量更高(P均<0.05)。围术期冠状动脉CTA显示桡动脉桥失败24例(24.2%);与升主动脉组比,复合桥组桡动脉桥失败率更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8%vs.10.0%,P=0.096)。术后1年桡动脉桥失败改善至16例(16.1%)。与桡动脉桥通畅患者比,围术期桡动脉桥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平均血流量较低(P均<0.05);术后1年桡动脉桥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远端吻合在右冠状动脉患者占比较高(P均<0.05)。结论:桡动脉桥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或其他桥血管上并不影响其围术期通畅性。围术期失败的桡动脉桥术后1年有再通现象。术后1年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远端吻合在右冠状动脉患者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桡动脉 瞬时血流测定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对比分析
10
作者 张航 袁永杰 +4 位作者 付宇 马亚静 李元智 刘继发 管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6-252,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据通路不同,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TRA组(20例)和TFA组(119例)。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卒中史)、动脉瘤相关数据[动脉瘤形态(囊状、非囊状)、数量(单发、多发)、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分叉部)、瘤颈、载瘤动脉直径、瘤囊、是否为复发动脉瘤、是否合并分支]、有效性终点(通路建立后PED置入成功,且完全覆盖瘤颈口)、安全性终点(术中及术后穿刺部位、神经系统并发症)。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卒中等。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相关危险因素、动脉瘤相关数据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通路均成功建立且PED置入成功,未发生术中通路转换。TRA组2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1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5.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其发生率为5.0%;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TFA组119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4例、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5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其发生率为6.7%;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两组患者术后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分析表明,TRA与TFA行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动脉 血管内操作 颅内动脉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李彬 王忠 王进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6期997-999,共3页
目的探究肝癌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经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术,观察组给予经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术。比较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 目的探究肝癌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经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术,观察组给予经桡动脉外周血管介入术。比较2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住院相关指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曝光剂量、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曝光剂量、曝光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肝癌患者经桡动脉及股动脉进行外周血管介入术效果相当,但经桡动脉介入术患者恢复更快,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介入 桡动脉 肝癌 可行性 安全性
下载PDF
经桡动脉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2
作者 游勇飞 万茜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8期1330-1333,共4页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入路行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10例,术前充分评估有肝癌介入栓塞化疗适应证,且无桡动脉入路穿刺禁忌,通过桡动脉血管鞘常规行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术。介入治疗期间评估:①桡动...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入路行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10例,术前充分评估有肝癌介入栓塞化疗适应证,且无桡动脉入路穿刺禁忌,通过桡动脉血管鞘常规行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术。介入治疗期间评估:①桡动脉穿刺成功率、肝动脉插管成功率和桡动脉痉挛发生率;②术后24小时内桡动脉穿刺点周围出现血肿概率;③超声评估介入手术后1个月桡动静脉瘘、桡动脉假性动脉瘤出现概率,评估穿刺置管后桡动脉有无狭窄和闭塞;④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①左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其中1针穿刺成功7例,2针2例,3针或以上1例,肝总动脉插管成功率100%,没有发生桡动脉痉挛患者;②10例病患介入术后24小时内均没出现桡动脉周围血肿,3例桡动脉穿刺处皮下瘀斑,无需处理和干预;③10例患者术后超声提示桡动脉管腔较术前狭窄,但均未闭塞,均未发现桡动静脉瘘、桡动脉假性瘤等并发症发生;④术后即刻满意度100%;术后1周时满意9例,另外1例因出现左前臂疼痛,满意度90%。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肝肿瘤介入治疗可行性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验证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肝肿瘤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朱琳 任伟强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75-879,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4年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6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是否发生桡动脉狭窄或闭塞将患者分为病例组(n=61)和对照组(n=...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4年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6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是否发生桡动脉狭窄或闭塞将患者分为病例组(n=61)和对照组(n=58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介入术主要指标,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糖尿病史、术前C反应蛋白﹥5 mg/L的比例、慢性完全性闭塞的比例和重复经桡动脉入路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有糖尿病史、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慢性完全性闭塞性病变及重复经桡动脉入路均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高龄、有糖尿病史、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重复经桡动脉入路以及发生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临床中应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监测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术 桡动脉 狭窄 闭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1例经桡动脉穿刺治疗93岁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14
作者 王莉 黄岩 +1 位作者 汤建军 詹蕾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总结1例高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桡动脉穿刺治疗的93岁椎动脉狭窄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资料。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治疗高龄患者椎动脉狭窄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得当,治... 目的总结1例高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桡动脉穿刺治疗的93岁椎动脉狭窄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资料。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治疗高龄患者椎动脉狭窄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得当,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经桡动脉穿刺治疗高龄患者脑血管疾病能提高患者围手术期舒适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 动脉狭窄 围手术期护理 高龄患者 并发症
下载PDF
桡动脉入路神经教学探索——大语言模型在混合教学中的应用
15
作者 梅育嘉 梁军利 《科技视界》 2024年第4期10-12,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的教学实践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采用了大语言模型建立学习数据库,结合理论教学、模拟操作和临床实习3个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本研究旨在探索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的教学实践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采用了大语言模型建立学习数据库,结合理论教学、模拟操作和临床实习3个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模拟操作的技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临床实习中,学员的临床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综上所述,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桡动脉入路 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与静脉皮瓣用于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效果比较
16
作者 王巍 赵汉乐 郭宇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比较游离桡动脉掌浅支(SPBRA)皮瓣与游离静脉皮瓣用于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6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资料中手术方式分为A组(40例)和B组(36例),其中A组采用游... 目的比较游离桡动脉掌浅支(SPBRA)皮瓣与游离静脉皮瓣用于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6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资料中手术方式分为A组(40例)和B组(36例),其中A组采用游离SPBRA皮瓣修复,B组采用静脉皮瓣修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长、两点辨别觉、一期愈合率、皮瓣成活率、患肢外观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手指功能活动度、皮瓣外观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较B组更长(P<0.05),A组患者两点辨别觉较B组更短(P<0.05);A组患者术后手指功能活动恢复优良率(92.50%)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88.89%)(P>0.05);A组患者术后皮瓣外观恢复以及对患肢外观满意度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一期愈合率、皮瓣成活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BRA皮瓣与静脉皮瓣均能够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恢复手指功能活动度,同时均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外观满意度,且安全性高。但静脉皮瓣手术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SPBRA皮瓣感觉恢复效果更好。两种术式各有优势,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静脉皮瓣 修复效果 手指皮肤缺损
下载PDF
自制梯形枕联合康复手指操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理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郑梅 谭知知 +1 位作者 谭凤洁 邹宝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21-0025,共5页
改良手指操应用在经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广西某三甲医院老年病学心血管内科中入科室的患者,合计110例,时间节点在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均诊断为冠心病疾病,均是老年人。采用信封盲抽方法分组,各55例,... 改良手指操应用在经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广西某三甲医院老年病学心血管内科中入科室的患者,合计110例,时间节点在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均诊断为冠心病疾病,均是老年人。采用信封盲抽方法分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自制梯形枕联合康复手指操;比较两组老年患者术后1h术侧肢体疼痛和麻木感、术后4、8h肢体肿胀程度、舒适度、心理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h疼痛(2.05±0.32)分、1h肢体麻木(2.14±0.21)分和术后4h肿胀程度(22.96±0.48)cm、8h肿胀程度(22.98±0.45)cm均低于对照组 (3.32±0.35)分、(3.45±0.24)分、(26.87±0.38)cm、(26.75±0.88)cm(P<0.05);观察组社会文化评分(3.39±0.50)分、心理健康评分(3.42±0.24)分、环境评分(3.43±0.37)分、生理评分(3.05±0.24)分均高于对照组(3.00±0.57)分、(3.12±0.54)分、(3.07±0.62)分、(2.50±0.68)分(P<0.05);观察组SAS评分(40.12±6.95)分、SDS评分(41.25±7.60)分低于对照组(46.49±8.11)分、(46.14±8.42)分(P<0.05)。结论:实施康复手指操结合自制梯形枕干预后,能够减轻术侧肢体肿胀情况,减轻疼痛感,提升总体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梯形枕 康复手指操 桡动脉冠状动脉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与传统桡动脉入径行冠脉介入术的效果的对照研究
18
作者 罗鹏 黎庆 +1 位作者 王水珠 唐军初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749-751,772,共4页
目的对比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与传统桡动脉(TRA)入径行冠脉介入术的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拟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206例,随机分为dTRA组和TRA组各103例。对比两组... 目的对比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与传统桡动脉(TRA)入径行冠脉介入术的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拟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206例,随机分为dTRA组和TRA组各10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止血时间、疼痛体验及术后血肿、假性动脉瘤、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TRA组相比,dTRA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显著延长[(2.1±1.5)min vs.(1.51±1.1)min,P=0.032],而止血时间显著缩短[(202.1±38.5)min vs.(363.5±68.2)min,P=0.001],疼痛程度显著更轻(P=0.018),术后血肿(1.9%vs.10.7%,P=0.010)、桡动脉痉挛(1.9%vs.11.7%,P=0.006)、桡动脉闭塞(1.0%vs.7.8%,P=0.017)的发生率显著更低,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RA入径相对于传统TRA入径具有更短的止血时间、更舒适的疼痛体验,并能减少术后血肿、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但穿刺时间显著长于TRA入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桡动脉 桡动脉 冠脉 介入 穿刺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19
作者 杨敏捷 颜志平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介入专家制定了首个《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本文将对共识中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外周介入的应用现状、优势及局限性、桡动脉解剖学特征、患... 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介入专家制定了首个《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本文将对共识中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外周介入的应用现状、优势及局限性、桡动脉解剖学特征、患者选择、操作规范、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辐射剂量及学习曲线7大方面的主要观点以及共识出台的背景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入路 动脉入路 外周介入 桡动脉闭塞 专家共识
下载PDF
两种桡动脉通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比
20
作者 潘宇平 王晓玉 金国森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135-138,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桡动脉通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2年12月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收治的120例行PC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鼻烟窝区组选择远端桡动脉入径(TRA)即鼻烟... 目的:比较两种桡动脉通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2年12月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收治的120例行PC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鼻烟窝区组选择远端桡动脉入径(TRA)即鼻烟窝处作为穿刺点,常规组选择经典TRA。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手臂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发生桡动脉痉挛的情况;鼻烟窝区组手臂疼痛程度低于常规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烟窝区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常规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烟窝区穿刺行PCI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术后手臂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通路 鼻烟窝区 经典经桡动脉入径 穿刺成功率 疼痛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