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7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付乃宽 许静 +7 位作者 卢凤民 吴冬燕 王瑞莹 曹月娟 张莹莹 刘园园 关欣 王惠中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68-769,共2页
关键词 经皮穿刺 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术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123例报告 被引量:9
2
作者 赵全明 田 军 +2 位作者 李慧平 Martial Homon Gilles Grollier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介入材料的选择。 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88处左冠状动脉病变中,56例使用了Judkins左冠导管,16例使用了Vo...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介入材料的选择。 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88处左冠状动脉病变中,56例使用了Judkins左冠导管,16例使用了Voda左冠导管门4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另2例分别使用了人Amplatz左冠导管和MAC导管。45处右冠状动脉病变中,26例使用了Judkins右冠导管,12例使用了Amplatz右冠导管,6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l例使用了MAC指引导管。 结果:共对123例患者的138处病变(左主干1例,左前降支53例,左回旋支34例,右冠状动脉4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5例)进行了治疗。其中,对4处病变进行了单纯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5处进行了直接支架术,69处进行了PTCA加支架术。123例中119例获得成功(96.7%)。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3.4%和 5.8%。共置入支架 131枚,其中 2.5 mm的11枚,2.75 mm的 5枚,3.0 mm的 50枚,3.5mm的 51枚,4.0 mm的 13枚,5mm的1枚。 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术 桡动脉 经皮穿刺 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
作者 李旭平 沈向前 +3 位作者 方臻飞 胡信群 祁述善 周胜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6期297-299,共3页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96例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RCA)组 5 3例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FCA)组 4 3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96例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RCA)组 5 3例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FCA)组 4 3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中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 96 2 %与 97 7% ,两组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 94 3%与 95 4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出血并发症TRCA组为 0 ,而TFCA组为 7 2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持续卧床时间两组分别为 0与 (12 8± 5 6 )h ;住院天数两组分别为 (2 5± 0 4 )d与 (3 8± 0 6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出血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且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介入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并发症
下载PDF
51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的临床经验
4
作者 魏盟 严卫 +6 位作者 樊冰 王齐冰 潘翠珍 戎卫海 何梅先 蔡乃绳 陈灏珠 《农垦医学》 1999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我院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间共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3例.其中51例采用经桡动脉法完成,其中男性4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60±9.6(40~80)岁。33例于术前及术... 目的:评价国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我院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间共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3例.其中51例采用经桡动脉法完成,其中男性4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60±9.6(40~80)岁。33例于术前及术后用彩色多普勤二维超声检测了右桡动脉的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术前及术后的桡动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别(0.26±0.04cmvs.0.25±0.03cmand55.9±18.5cm/svs.56.915.5cm/s,P均>0.05)。共对71处病变实施了PTCA,其中A型病变30处,B型病变17处,C型病变24处,放置支架51枚,其中A型病变25处,B型病变12处,C型病变14处,最短支架为9mm,最长为40mm;最小直径为2.5mm,最大为3.5mm。所有病例均为冠脉造影后即刻行PTCA,手术成功率为92.2%(47/51),4例未成功,均为前降支完全闭塞,导丝未能通过病变。无一例转股动脉途径手术。并发症1例,为欲对右冠脉中段PTCA而指引导管进入过深造成近端血管严重夹层分离。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及血管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PTCA病人创伤小,恢复快,是进行PTCA的又一安全、可行的选择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 内成形术 桡动脉 支架术
下载PDF
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5
作者 齐雯 谢晓莉 +2 位作者 苏云艳 伍梦雅 徐灿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1,共3页
总结21例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桥血管痉挛,控制心率和血压,做好容量管理、血气指标监测、抗栓治疗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患肢康复护理。21例患者采集桡动脉的伤口均Ⅰ期愈合。... 总结21例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桥血管痉挛,控制心率和血压,做好容量管理、血气指标监测、抗栓治疗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患肢康复护理。21例患者采集桡动脉的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1~26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桥血管堵塞现象,均未发生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桡动脉 桥血管 外科护理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丽睿 冯婷婷 +2 位作者 赵欣 张涛 赵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冠状动脉钙化通常导致动脉血管顺应性下降,诱发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最终造成介入治疗失败。传统的钙化病变处理策略受限于钙化斑块的性质和病变特征等,且操作较为复杂,手术并发症多,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 冠状动脉钙化通常导致动脉血管顺应性下降,诱发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最终造成介入治疗失败。传统的钙化病变处理策略受限于钙化斑块的性质和病变特征等,且操作较为复杂,手术并发症多,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又称为血管内碎石术,基于球囊的导管系统,能够安全有效地修饰浅表与深层钙化、同心或偏心钙化,从而明显改善血管顺应性,有利于后续介入治疗。目前血管内碎石术成为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越来越重要的方法。本文主要对血管内碎石术的作用机制及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 血管内碎石术 冠状动脉钙化
下载PDF
二代定量血流分数评估血管腔直径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孙明明 谈文开 +2 位作者 贾乾君 胡天宇 黄美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3,21,共7页
目的探讨二代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 2,QFR2)测量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是否具有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选择合适支架尺寸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 目的探讨二代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 2,QFR2)测量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是否具有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选择合适支架尺寸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PCI治疗中有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96例的资料。以PCI治疗后IVUS测量的植入支架的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为“金标准”,用QFR2、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测量的支架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与IVUS测量的支架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进行比较,探讨QFR2测量的支架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与IVUS测量的支架边缘近、远端血管腔直径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96例CHD患者(100条血管,植入157枚支架)入选本研究。QFR2、QCA和IVUS测量的支架边缘近端(P=0.481)和远端(P=0.083)血管腔直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FR2和IVUS测量的支架边缘近端(r=0.892,P<0.001)和远端(r=0.880,P<0.001)血管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优于QCA与IVUS测量的近端(r=0.723,P<0.001)和远端(r=0.718,P<O.001)血管腔直径的相关性。QFR2测量的支架边缘近端(平均绝对差值为0.09,平均差值的95%可信区间[LOA]为-0.55~0.37)、远端(平均绝对差值为0.16,LOAs为-0.64~0.31)的血管腔直径与IVUS的一致性均优于QCA(近端平均绝对差值为0.02,LOAs为-0.83~0.78;远端平均绝对差值为0.14,LOAs为-0.96~0.69)。结论与QCA相比,QFR2在测量血管腔直径方面同IVUS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QFR2显示的血管腔直径对于帮助术者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定量血流分数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血管直径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被引量:28
8
作者 乔树宾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介入治疗 适应症 禁忌症 ALLEN试验 止血 局限性
下载PDF
传统和远端桡动脉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9
作者 王凯 胡广全 +2 位作者 盛建龙 何非 程诚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 比较经传统和远端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指标,探讨远端桡动脉穿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0... 目的 比较经传统和远端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指标,探讨远端桡动脉穿刺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CAG和或PCI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传统桡动脉组50例和远端桡动脉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P=0.840)。与远端桡动脉组患者比较,传统桡动脉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较高(100%vs. 86%,P=0.012),且用时较少[(3.80±1.62)min vs.(4.63±2.04)min,P=0.031]、穿刺次数减少[(1.14±0.72)次vs.(2.23±1.08)次,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反,远端桡动脉穿刺术后包扎时间少(4 h vs. 6 h,P=0.022),且相关并发症、术后2 h穿刺部位疼痛评分及桡动脉闭塞率远远低于传统桡动脉组[22%vs. 4.7%,P=0.018;(4.36±2.24)分vs.(1.24±0.78)分,P=0.002;10%vs. 0,P=0.059]。通过对试验亚组分析得出低体质量、老年、女性患者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低。结论 远端桡动脉穿刺较传统部位穿刺平均耗时延长不到1 min,成功率略降低,但其显著减少了加压包扎时间,术后穿刺部位疼痛减少,患者的舒适度增加,并且其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可作为首次行PCI治疗患者的首选穿刺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远端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高出血风险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中的应用分析
10
作者 赵运海 周磊 +2 位作者 朱汉东 鄢华 刘成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高出血风险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高出血风险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525例高出血风险(high bleeding risk,HBR)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PCI治疗方式,DCB治疗组为实验组57例,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治疗组为对照组4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均完成12个月随访。结果DCB组和DES组患者吸烟、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肌酐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靶病变血管、靶血管参考直径、靶病变血管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PCI治疗成功率为100%。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DCB组与DES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vs.24.0%,P<0.05];其中再发心肌梗死率、心源性病死率、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CB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14.3%,P<0.05]。结论DCB在高出血风险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中应用的疗效并不劣于DES,且降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球囊扩张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elvester QRS评分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11
作者 元洋洋 龙茸 +2 位作者 段文祥 李波 李坚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Selvester QRS评分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Selvester QRS评分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根据有无MACE分为两组,随访3年,出院时计算Selvester QRS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8例患者,其中116例(24.79%)发生MACE。MACE组患者Selvester QRS评分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elvester QRS评分是STEMI患者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35,95%CI:1.093~1.394,P=0.00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评估Selvester QRS评分联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诊断价值灵敏度为69.5%,特异度为96.6%。进一步分析显示,相较于评分<6.5的患者,Selvester QRS评分≥6.5的患者MACE发生率更高(P<0.01)。结论Selvester QRS评分对STEMI患者MAC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Selvester QRS评分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经桡动脉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方斌 陈希明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9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逐渐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途径.本文观察了其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和结果 对我院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全部采用经... 目的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逐渐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途径.本文观察了其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和结果 对我院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全部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平均年龄(62±5.8)岁.对6例梗塞相关血管行直接PTCA均获成功,其中4例各植入支架一枚.所有患者术后即拔导管鞘,局部弹性绷带固定、压迫4~6小时,无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一例患者桡动脉搏动较术前减弱,无手缺血症状.结论 本研究初步显示,经桡动脉直接PTCA可安全有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具有快速简便、穿刺中位出血并发症少、患者可尽早离床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腔内 冠状动脉成形术 直接PTCA 并发症 弹性绷带 替代 目的 结论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袁正强 李芝峰 +6 位作者 曾力群 刘霞洪 徐敏 李杰 张文辉 刘丹 聂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0-16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108例初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n=65例)和择期PTCA组(n=43例)。直接PTCA组于发病后6±4.23h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108例初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n=65例)和择期PTCA组(n=43例)。直接PTCA组于发病后6±4.23h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支架术,择期PTCA组于发病后10±3.41天行PTCA及支架术。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为死亡和再梗死,次要终点为临床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结果:失随访5例(直接PTCA组和择期PTCA组分别为3例和2例),随访率为95.4%。直接PTCA组与择期PTCA组随访6个月内死亡、再梗死、介入治疗及精神状态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及支架术治疗AMI较择期PTCA及支架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和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支架术 康复
下载PDF
四逆汤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心肌顿抑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苏建文 林曙光 +1 位作者 吴伟康 陈鲁源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740-743,共4页
目的:评价四逆汤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后顿抑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6名拟行PTCA术的冠心病患... 目的:评价四逆汤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后顿抑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6名拟行PTCA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3)和服药组(n=23)进行观察。结果:单纯PTCA术后出现心功能低下的现象;但服用四逆汤能够使术后心功能比术前显著地提高(均为P<0.01):左心室前壁收缩期室壁增厚率(PSWTA)升高38%(0.36±0.04vs0.50±0.07),左心室后壁收缩期室壁增厚率(PSWTP)升高57%(0.35±0.03vs0.55±0.06),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升高12%(0.39±0.01vs0.44±0.02),每搏输出量(SV)升高17%(18.53±0.88vs21.84±1.09),每分输出量(cardiacoutput,CO)升高15%(1.37±0.06vs1.56±0.08)。结论:四逆汤能改善PTCA术后缺血心肌的局部收缩功能和整体功能,利于心肌顿抑状态的解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顿抑 四逆汤 冠状动脉 内成形术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孙宝贵 王毅 +5 位作者 温沁竹 何奔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周国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等效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心肌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7
16
作者 苏建文 林曙光 +3 位作者 陈鲁源 吴伟康 罗汉川 侯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8-411,共4页
观察冠心病患者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结果表明:临床进行FTCA术后,外周静脉血心肌酶活性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外周静脉血和冠状动脉血中,SOD和CAT活性术后比术前显著下降(P<0.001),MDA含... 观察冠心病患者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结果表明:临床进行FTCA术后,外周静脉血心肌酶活性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外周静脉血和冠状动脉血中,SOD和CAT活性术后比术前显著下降(P<0.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01),提示PTCA PTCA术后自由基损伤性因素增加,防御性因素削弱,从而发生了心肌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冠心病 内成形术 心肌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改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整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郑宏超 丁跃有 +3 位作者 孙兴国 杨坚 李擎 刘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目的:应用症状限制极限负荷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治疗前后的整体心肺功能变化。方法:入选2014年8月至12月在本院经冠脉造影和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59例,择期行PCI治... 目的:应用症状限制极限负荷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治疗前后的整体心肺功能变化。方法:入选2014年8月至12月在本院经冠脉造影和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59例,择期行PCI治疗31例(PCI组),另单纯药物保守治疗28例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PET。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CPET,无任何并发症。药物对照组治疗前后所有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PCI组治疗后仅无氧阈、峰值摄氧量和峰值氧脉搏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其他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CPET评估个体化分析发现PCI组治疗后升高(≥10%)峰值摄氧量和峰值氧脉搏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通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CPET是客观定量评估冠心病治疗效果的一种客观、定量、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心肺运动试验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 客观定量评估
下载PDF
应用健康状况问卷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董蔚 盖鲁粤 +4 位作者 杜洛山 杨庭树 智光 李天德 林琳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 应用普适性量表—健康状况问卷评价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接受PTCA治疗的成功病例 6 2例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选用健康状况问卷和自行设计的针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情况的随访表。术... 目的 应用普适性量表—健康状况问卷评价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接受PTCA治疗的成功病例 6 2例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选用健康状况问卷和自行设计的针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情况的随访表。术前资料于手术前一晚采集 ,术后 3月及 6月以信访、门诊复查的方式发放问卷 ,将手术前后的计分进行比较 ,同时对比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术后发生心绞痛的病例数减少 (P <0 .0 0 1) ,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较术前增加 (P <0 .0 1)。健康状况问卷除总体健康感觉外 ,手术前后均有显著差异 ,术后 3月及术后 6月计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 (P <0 .0 0 0 1,精力及活力为P <0 .0 0 5 ) ,但术后 3月与术后 6月之间无显著差别。心绞痛迅速而可靠地缓解是术后早期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半数以上患者术后体力恢复较慢 ,大部分在随访期内恢复正常工作。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冠心病 健康状况问卷评价
下载PDF
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腔内成形术(附9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忠 吴金家 +7 位作者 马建新 罗丽萍 徐卫亭 周康 吴心灵 别桂琴 毕焕林 陈晓云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 :观察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腔内成形术的效果 ,探讨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方法 :手术按 Gruentzig方法进行 ,术前、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抵克力得。结果 :90例患者 110处复杂病变 ,成功扩张 99处 ,成功率 90 .0 % ;B型病变成功率为 94... 目的 :观察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腔内成形术的效果 ,探讨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方法 :手术按 Gruentzig方法进行 ,术前、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抵克力得。结果 :90例患者 110处复杂病变 ,成功扩张 99处 ,成功率 90 .0 % ;B型病变成功率为 94.3% (5 0 / 5 3) ;C型为 86 .0 % (4 9/ 5 7) ,两者无差异 (P>0 .0 5 )。在 2 7例次完全闭塞性病变中 ,急性闭塞性病变成功率为 92 .9% (13/ 14) ,慢性闭塞性病变成功率为 5 3.8% (7/ 13) ,两者差异显著 (P<0 .0 1)。所有患者中死亡 1例。结论 :影响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腔内成形术成功的因素主要有 :(1)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2 )导管系统的选择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 外科手术 影响因素 Gruentzig术
下载PDF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铁兵 杨志健 +2 位作者 王连生 黄峻 马文珠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与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有选择性的对 37例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 ,观察其疗效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1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 93 8% (有 2例失... 目的 :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与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有选择性的对 37例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 ,观察其疗效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1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 93 8% (有 2例失败 )。 2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1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2 6处存在≥ 70 %的狭窄病变 ,适合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2 6处病变有 4处PTCA疗效满意 ,2 2处行PTCA +支架术 ,植入支架 31只。狭窄从 (81± 12 ) %降低至 (10 6± 7 4 ) % ,最小血管直径由 (0 86± 0 12 )mm增加至 (3 0 8± 0 32 )mm。 6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 所有患者术后即拔导管鞘 ,局部压迫 4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3 3% (1例术后的桡动脉闭塞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安全可行 ,其具有穿刺部位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可选择性的应用于某些冠心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成形术 临床应用 疗效 血管并发症 冠心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