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8例神经衰弱患者指容波、皮电波、桡动脉波测定分析
1
作者 杨为国 周岩 +1 位作者 姚鸿烯 陈常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5年第5期33-34,共2页
158例神经衰弱患者指容波、皮电波、桡动脉波测定分析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杨为国,周岩,姚鸿烯,陈常神经衰弱为临床常见疾病,据统计占内科发病人数的10%,占神经内科发病人数的40%[1],占神经症发病人数的68%[2]... 158例神经衰弱患者指容波、皮电波、桡动脉波测定分析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杨为国,周岩,姚鸿烯,陈常神经衰弱为临床常见疾病,据统计占内科发病人数的10%,占神经内科发病人数的40%[1],占神经症发病人数的68%[2],近年患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现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衰弱 指容 皮电 桡动脉波 诊断
下载PDF
全桡动脉波传导时间与动脉硬化参数的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全玉 刘晓杰 +2 位作者 姚克明 常珊 李志勇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9-233,369,共5页
将测量和分析不同部位的外周动脉脉搏波波形,作为一种无创评估动脉僵硬度的方法,已经受到中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脉搏波传导时间已经被用来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有效指标,其无创评估动脉硬化的有效价值也得到重视。本文是通过容易获取... 将测量和分析不同部位的外周动脉脉搏波波形,作为一种无创评估动脉僵硬度的方法,已经受到中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脉搏波传导时间已经被用来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有效指标,其无创评估动脉硬化的有效价值也得到重视。本文是通过容易获取的桡动脉波形计算全桡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FRPTT),将其与已经成熟的动脉僵硬度指标作对比分析研究,来判断FRPTT是否可以用来评估人体的动脉僵硬度。对248位合格样本人员的桡动脉脉搏波波形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同时测量其身高、体重、手腕处动脉血压,计算身体质量指数、桡动脉增益指数、射血时间、FRPTT。通过对采集到的20s时间内桡动脉波形进行二次微分,用自编的软件算法自动检测出点b(心脏开始射血点)和e(左心射血的停止点)的位置,计算FRPTT。通过对算出的FRPTT值与已知的心率、脉压、增益指数三个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其与心率和增益指数两个参数(P<0.001)显著相关;另外,女性组的FRPTT值跟脉压显示弱的负相关性,男性组没有相关性。结果表明,FRPTT可以作为一个衡量动脉硬化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脉搏 形分析法 脉搏传导时间 动脉硬化
下载PDF
基于传递函数和指端脉搏波的桡动脉脉搏波重建 被引量:4
3
作者 徐礼胜 杜尚杰 +1 位作者 何殿宁 杨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39-1543,共5页
桡动脉脉搏波的检测方法易受人体运动影响,因此提出了传递函数法通过指端脉搏波来估计桡动脉脉搏波.首先,通过分析窗宽和模型阶次建立指端脉搏波到桡动脉脉搏波的传递函数FIR模型;然后,使用测试数据评估模型对桡动脉脉搏波估计的精度.... 桡动脉脉搏波的检测方法易受人体运动影响,因此提出了传递函数法通过指端脉搏波来估计桡动脉脉搏波.首先,通过分析窗宽和模型阶次建立指端脉搏波到桡动脉脉搏波的传递函数FIR模型;然后,使用测试数据评估模型对桡动脉脉搏波估计的精度.通过对10个受试者10 d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估计的桡动脉脉搏波与实测的桡动脉脉搏波最佳波形匹配度均在70%至92%范围内.结果表明使用传递函数法可以实现对桡动脉脉搏波的初步估计,该方法的提出为桡动脉脉搏波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更简便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脉搏 传递函数 指端脉搏 FIR模型 最佳形匹配度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孝湘 程幼夫 +3 位作者 王林 杨华 李昆 刘玉萍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年第3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dialartery augmenta-tion index of reflected wave,rAI)的变化,探讨血压与rAI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12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者和120例EH患者(按照血压的...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dialartery augmenta-tion index of reflected wave,rAI)的变化,探讨血压与rAI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12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者和120例EH患者(按照血压的不同分为EH1级组、EH2级组、EH3级组,每组各40例)的rAI值。结果 rAI值:对照组<EH1级组<EH2级组<EH3级组,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I随血压的增高而升高,检测rAI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是反映高血压动脉僵硬度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弹性 桡动脉反射增强指数
下载PDF
桡动脉脉搏波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7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梅 王海青 高阳 《职业与健康》 CAS 2007年第14期1260-1261,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桡动脉脉搏波监测心血管功能参数,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降低其发病率。方法 对经产前检查无高血压、心、肝、肾等并发症,孕周在26~36周之间的正常孕妇176例,常规采用桡动脉脉搏波进行妊娠高血压疾病预测,按奇偶数... 目的 探讨应用桡动脉脉搏波监测心血管功能参数,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降低其发病率。方法 对经产前检查无高血压、心、肝、肾等并发症,孕周在26~36周之间的正常孕妇176例,常规采用桡动脉脉搏波进行妊娠高血压疾病预测,按奇偶数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8例,均给予生活指导,对预测阳性者,又给予适量解痉、降粘、抗凝治疗,对照组88例无论预测阳性或阴性仅给予生活指导。结果 治疗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为3.4%,同期对照组为10.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桡动脉脉搏波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预测阳性者给予生活指导并药物干预,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脉搏 预测 妊娠高血压疾病 药物干预
下载PDF
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桡动脉内压力波的变化
6
作者 康晓明 孙正明 童茂荣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2年第2期102-105,182,共5页
我科应用22号血管套管针作桡动脉微导管置入,观察老年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Ⅰ组)及同年龄无呼吸衰竭对照组(Ⅱ组)桡动脉压力波,结果表明,Ⅰ组呈单峰高尖波,Ⅱ组呈宽圆、圆钝波。两组间波形主要参数 h_4/h_1、ω/t_4、Ad/AT、AT、RC 及动... 我科应用22号血管套管针作桡动脉微导管置入,观察老年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Ⅰ组)及同年龄无呼吸衰竭对照组(Ⅱ组)桡动脉压力波,结果表明,Ⅰ组呈单峰高尖波,Ⅱ组呈宽圆、圆钝波。两组间波形主要参数 h_4/h_1、ω/t_4、Ad/AT、AT、RC 及动脉血 pH、PO_2、PCO_2差别非常显著(P<0.01或 P<0.001)。全部实验中(Ⅰ组15例40次,Ⅱ组15例18次)h_4/h_1、ω/t_4、AT 与 PCO_2、PO_2相关均非常显著,Ⅰ组内 h_4/h_1、ω/t_4与 PCO_2、PO_2亦显著相关.说明 PCO_2、PO_2是影响动脉压力波形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呼吸衰竭 桡动脉压力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张会珍 肖冬 +1 位作者 李延敬 黄凤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5278-528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来查体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33例。对所有的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ABPM的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杓型组(125例)和非杓型组(108... 目的探讨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来查体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33例。对所有的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ABPM的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杓型组(125例)和非杓型组(108例),同时进行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检测。结果非杓型组crPWV显著大于杓型组〔(11.4±1.3)m/s vs(10.6±1.7)m/s,P<0.01〕。crPWV与年龄(r=0.476,P<0.01)、体重指数(r=0.288,P<0.01)、空腹血糖(FBG)(r=0.243,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366,P<0.01)、总胆固醇(TC)(r=0.308,P<0.01)、诊所收缩压(r=0.497,P<0.01)、24 h收缩压(r=0.483,P<0.01)、白昼收缩压(r=0.315,P<0.01)、夜间收缩压(r=0.233,P<0.01)呈正相关。24 h收缩压,年龄、LDL-C、诊所收缩压为影响crPWV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与动脉弹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血压 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
下载PDF
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涂昌 杨震 +3 位作者 张焰 刘东红 姚凤娟 陶军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观察降压治疗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6 0例高血压病人 (高血压控制组与高血压未控制组各 30例 )和 30例正常对照组 ,使用DO2 0 2 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 高血压控制组的C1(10 ... 目的 观察降压治疗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6 0例高血压病人 (高血压控制组与高血压未控制组各 30例 )和 30例正常对照组 ,使用DO2 0 2 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 高血压控制组的C1(10 70± 3 71ml/mmHg× 10 )和C2(3 98± 2 0 9ml/mmHg× 10 0 )均明显高于高血压未控制组C1(7 96± 3 0 1ml/mmag× 10 )和C2 (2 5 0± 1 14ml/mmHg× 10 0 ) (P <0 0 5 ) ,高血压控制组的C1与对照组C1(11 4 2± 1 6 7ml/mmHg× 10 )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但C2低于正常对照组C2 (7 6 7± 1 5 6ml/mmHg× 10 0 )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压药 药物治疗 高血压 动脉弹性 检测 桡动脉脉搏分析术
下载PDF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脑出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晓云 王淑慧 +4 位作者 谢兆宏 刘莉 王存福 毕建忠 来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395-3396,共2页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脑出血的相关性及其在脑出血防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31例脑出血患者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比较分析脑出血患者不同部位测量值的一致性,并与30例...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脑出血的相关性及其在脑出血防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31例脑出血患者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比较分析脑出血患者不同部位测量值的一致性,并与30例非脑血管病查体者进行对比,分析脉搏波速度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患者的双侧cr-PWV无显著差异(P>0.05),双侧cf-PWV无显著差异(P>0.05);同侧cr-PWV与cf-PWV相比无显著差异(均P>0.05);脑出血组的右侧cr-PWV和cf-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各部位PWV均有一致性,测量cr-PWV和cf-PWV均可反映脑血管弹性改变;PWV加快是脑出血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脉搏传导速度 动脉-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 动脉-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糖尿病大动脉弹性PWV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怡 孟宪梅 +2 位作者 党彤 王国君 丁燕程 《中国医刊》 CAS 2011年第5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糖尿病大动脉的相关性。方法所有受试者均检测^(13)C-尿素呼气实验测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大动脉弹性主要采用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监测。结果本研...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糖尿病大动脉的相关性。方法所有受试者均检测^(13)C-尿素呼气实验测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大动脉弹性主要采用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监测。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对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参与了动脉硬化的进程,对糖尿病患者预防或减少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防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13C-尿素呼气试验 颈-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 糖尿病
下载PDF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反射波增强指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文彦 王璐 +3 位作者 姚阳 徐礼胜 周树然 张良钰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第8期21-24,29,共5页
探究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dial Augmentation Index,AIr)及桡动脉舒张期增强指数(Diastolic Augmentation Index,AId)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AIr和AId有相同影响的因素。本文采集... 探究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dial Augmentation Index,AIr)及桡动脉舒张期增强指数(Diastolic Augmentation Index,AId)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AIr和AId有相同影响的因素。本文采集133名健康人的数据,使用澳大利亚At Cor公司的Sphygmo Cor Px脉搏波形分析系统采集颈、股动脉的压力波形;使用中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的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采集桡动脉压力波形;然后对波形进行去噪、特征提取,并计算PWV、AIr和AId。通过统计分析,发现cf-PWV与AIr之间显著相关(R=0.5,P<0.001),cf-PWV与AId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0.15,P=0.0908);心率是AIr和AId的共同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传导速度 桡动脉反射增强指数 桡动脉舒张期增强指数 心率
下载PDF
颈-股及颈-桡脉搏波速度测定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一致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来超 刘莉 +3 位作者 谢兆宏 王存福 王萍 毕建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8-749,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及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的一致性,探讨脉搏波速度(PWV)在脑梗死防治工作中测定部位及参考值的选取。方法测定4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双侧cf-PWV及cr-PWV,Pearson...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及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的一致性,探讨脉搏波速度(PWV)在脑梗死防治工作中测定部位及参考值的选取。方法测定4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双侧cf-PWV及cr-PWV,Pearson相关分析及t检验分析不同部位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①双侧cr-PWV无显著差异〔左侧(10.73±1.88)m/svs右侧(10.97±1.82)m/s,P>0.05〕,双侧cf-PWV无显著差异〔左侧(11.80±2.50)m/svs右侧(11.76±2.55)m/s,P>0.05〕;②双侧cr-PWV均显著低于cf-PWV(P<0.05);③同侧cr-PWV和cf-PWV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右侧r=0.356,左侧r=0.300(P均<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各部位PWV均有一致性,测量cf-PWV和cr-PWV均可反映脑血管弹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脉搏速度 动脉-股动脉脉搏速度 动脉-桡动脉脉搏速度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极微量白蛋白尿与动脉弹性及血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书霞 姜一农 +2 位作者 王蕾 陶贵周 路岩 《医学与哲学(B)》 2012年第10期24-26,32,共4页
本文通过研究极微量白蛋白尿(MAU)与ABPM、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p75)的相关性,探讨极微量MAU对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亚临床靶器官早期损害的意义。对EH患者分析ACR的相关因素。以ACR分组,得出收缩压(SBP)及昼夜节律等在三组间... 本文通过研究极微量白蛋白尿(MAU)与ABPM、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p75)的相关性,探讨极微量MAU对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亚临床靶器官早期损害的意义。对EH患者分析ACR的相关因素。以ACR分组,得出收缩压(SBP)及昼夜节律等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AIp75与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示rAIp75及血肌酐等与ACR有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示DSBP及病程等是独立因素(P<0.05)。本文证实合并MAU的EH患者与rAIp75及24hSBP等正相关,指出极微量MAU可能对评价EH亚临床靶器官早期损害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桡动脉反射增强指数 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和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映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33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变化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超声及中心动脉压、crPWV的检测结果,依据肝脏超声报告分为NAFLD组及非NAFLD组,通过方差... 目的:探讨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变化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超声及中心动脉压、crPWV的检测结果,依据肝脏超声报告分为NAFLD组及非NAFLD组,通过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比两组的资料的差别,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探讨影响crPWV的相关因素。结果:非NAFLD组比较,NAFLD组男性、糖尿患者数多,内脏脂肪率、甘油三酯、VLDL、ALT、ALT/AST、GGT、胆碱酯酶、尿酸、cDBP和crPWV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DBP和甘油三酯进入NAFLD患者的crPWV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β值分别为0.779、0.050和-0.167,P<0.05。结论:NAFLD患者crPWV显著升高,cDBP是NAFLD患者crPWV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桡动脉脉搏传导速度 中心动脉
下载PDF
年轻健康正常人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前后脉搏波波形特征个体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台文琦 孙兴国 +11 位作者 郝璐 宋雅 徐凡 周晴晴 徐丹丹 张也 刘方 王继楠 石超 于红 冯静 曹建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6,共12页
目的:观察研究年轻健康正常人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特征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阜外医院年轻健康、无任何疾病诊断的正常人16例,首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根据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体化精准运... 目的:观察研究年轻健康正常人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特征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阜外医院年轻健康、无任何疾病诊断的正常人16例,首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根据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完成持续30 min的单次运动。于运动前和运动后10 min、20 min、30 min分别测量50 s桡动脉脉搏波,先用软件自动定点再人工复检得到每个脉搏波特征点:起始点(B)、主波波峰点(P1)、重搏波波谷点(PL)、重搏波波峰点(P2)、结束点(E),从仪器中导出各点对应的横坐标(时间T)和纵坐标(幅值Y)的原始数据,将上一个脉搏波的结束点E视为下一个波的起始点B,TB归零,得到主要观察指标:YB、YP1、YPL、YP2及TP1、TPL、TP2、TE,并计算出ΔYP1(YP1-YB)、ΔYPL(YPL-YB)、ΔYP2(YP2-YB),TE-TPL、(TE-TPL)/TPL、脉率,S1(主波升支斜率)、S2(重搏波升支斜率),ΔYP2-ΔYPL、TP2-TPL作为次要观察指标;定义波峰明显的重搏波为YP2>YPL,计算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50 s内YP2>YPL的波形个数/波形总个数×100%);对每位患者运动前后的50 s脉搏波数据个体化分析,再将所有数据求均值进行整体分析。结果:①16例年轻健康受试者(男10女6),年龄(30.6±6.4,24~48)岁;身高(170.4±8.2,160~188)cm;体质量(63.9±12.8,43~87)kg。②静息时YB(87.2±5.8,78.1~95.9)、YP1(223.5±15.8,192.7~242.3)、YPL(122.8±7.8,110.0~133.8)、YP2(131.4±4.9,116.7~137.5)、TP1(126.2±42.2,94.2~280.0)、TPL(360.2±44.8,311.5~507.3)、TP2(432.4±50.8,376.2~589.0)、TE(899.7±86.9,728.3~1042.0);ΔYP1(136.3±19.9,96.8~158.6)、ΔYPL(35.7±10.7,16.0~55.7)、ΔYP2(44.3±8.1,22.5~56.5)、TE-TPL(539.5±79.3,405.9~691.3)、(TE-TPL)/TPL(1.5±0.3,0.8~2.0)、脉率(67.3±6.6,57.6~82.4)、S1(1.1±0.2,0.6~1.4)、S2(0.1±0.1,0.0~0.2)、ΔYP2-ΔYPL(8.6±6.1,0.9~19.8)、TP2-TPL(72.3±19.9,38.3~108.4)。③运动后10 min,YPL(97.0±13.2比122.8±7.8)、YP2(109.6±12.8比131.4±4.9)、ΔYPL(6.6±9.8比35.7±10.7)、ΔYP2(19.3±11.2比44.3±8.1)显著减小,TE(667.8±123.1比899.7±86.9)、TE-TPL(330.2±128.4比539.5±79.3)、(TE-TPL)/TPL(1.0±0.4比1.5±0.3)显著减小,而脉率(92.2±14.0比67.3±6.6)、ΔYP2-ΔYPL(12.7±9.7比8.6±6.1)、TP2-TPL(98.0±38.1比72.3±19.9)显著增大(P均<0.05)。运动后20 min和30 min的脉搏波变化趋势与运动后10 min保持一致,但从20 min开始大部分指标逐渐向运动前静息水平恢复。④静息时16例正常人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为94.5%,运动后10 min(96.3%)、20 min(98.5%)、30 min(99.8%)的出现率升高(P均<0.01)。其中10例运动前后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均维持在100%左右;2例运动前出现率已达100%,但运动后10 min有所降低,后又继续升高,30 min时恢复到100%;3例静息出现率偏低,运动后升高近100%;还有1例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偏低,考虑人为因素影响。结论:运动对正常人脉搏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重搏波上;整体上看,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后,重搏波位置降低、幅度加深,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普遍提高,且这种改变至少能维持30 min;从个体上看,每位受试者的反应又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健康正常人 心肺运动试验 个体化精准运动 桡动脉脉搏 重搏 峰明显的重搏出现率
下载PDF
长期慢病患者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前后脉搏波波形特征个体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台文琦 孙兴国 +11 位作者 郝璐 宋雅 徐凡 周晴晴 徐丹丹 张也 刘方 王继楠 石超 于红 冯静 曹建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8,共12页
目的:观察研究长期慢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高脂血症的长期(病程≥5年)慢病患者16例,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 目的:观察研究长期慢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高脂血症的长期(病程≥5年)慢病患者16例,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完成持续30 min的单次个体化运动。于运动前和运动后10 min、20 min、30 min分别测量50 s桡动脉脉搏波,得到每个脉搏波特征点:起始点(B)、主波波峰点(P1)、重搏波波谷点(PL)、重搏波波峰点(P2)、结束点(E),从仪器中导出各点对应的横坐标(时间T)和纵坐标(幅值Y)的原始数据,将上一个脉搏波的结束点E视为下一个波的起始点B,TB归零,得到主要观察指标:YB、YP1、YPL、YP2及TP1、TPL、TP2、TE,并计算出ΔYP1、ΔYPL、ΔYP2,TE-TPL、(TE-TPL)/TPL、脉率,S1、S2,ΔYP2-ΔYPL、TP2-TPL作为次要观察指标;计算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对每位患者运动前后的50 s脉搏波数据个体化分析,再将所有数据求均值进行整体分析。结果:(1)16例长期慢病患者(男14女2),年龄(53.7±12.6,28~80)岁,身高(171.7±6.6,155~183)cm,体质量(80.0±13.5,54~98)kg。(2)静息时YB(91.5±10.8,71.1~108.6)、YP1(203.6±24.7,162.7~236.3)、YPL(127.1±6.2,118.2~140.3)、YP2(125.9±6.2,115.7~137.7)、TP1(137.2±22.3,103.0~197.1)、TPL(368.7±29.5,316.3~434.0)、TP2(422.7±32.8,376.9~494.7)、TE(883.4±95.0,672.2~1003.3),ΔYP1(112.1±33.8,60.3~157.5)、ΔYPL(35.5±14.2,17.5~66.2)、ΔYP2(34.4±13.3,20.0~62.9)、TE-TPL(514.6±85.4,341.4~621.9)、(TE-TPL)/TPL(1.4±0.2,1.0~1.7)、脉率(68.8±8.4,59.8~89.3)、S1(0.9±0.3,0.4~1.4)、S2(0.0±0.0,-0.1~0.0)、ΔYP2-ΔYPL(-1.2±2.6,-6.5~2.5)、TP2-TPL(54.0±10.8,33.6~81.1)。(3)运动后10 min,YB、YPL、YP2、TPL、TE减小,YP1增大;ΔYPL、TE-TPL、(TE-TPL)/TPL减小,而ΔYP1、脉率、S1、ΔYP2-ΔYPL、TP2-TPL增大(P均<0.05)。运动后20 min和30 min的脉搏波变化趋势与运动后10 min保持一致,但从10 min后大部分指标逐渐向静息水平恢复。(4)静息时16例长期慢病患者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为28.6%,运动后10 min(65.7%)、20 min(77.1%)、30min(73.7%)的出现率明显提高(P均<0.01)。其中6例患者运动后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显著升高,且能持续到30 min;3例患者运动后10 min出现率上升明显,20 min时开始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才开始升高;2例患者运动后10 min出现率升高后随即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短暂升高后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出现率下降,20 min时开始回升;2例患者运动后出现率不升,30 min时稍有升高。结论:长期慢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波形矮小,重搏波不明显甚至消失,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后,主波增高,重搏波位置降低、幅度增大;具体反应情况应个体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慢病患者 心肺运动试验 个体化精准运动 桡动脉脉搏 重搏 峰明显的重搏出现率
下载PDF
北京地区4985例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肖文凯 叶平 +2 位作者 刘德军 吴红梅 骆雷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反射波增强指数(AI)可作为反映动脉硬化的有效指标,研究AI的相关因素,为早期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北京地区参加查体的4985名经知情同意的研究对象(男性2417名、女性2568名),年龄18~96(50.94±14.7... 目的反射波增强指数(AI)可作为反映动脉硬化的有效指标,研究AI的相关因素,为早期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北京地区参加查体的4985名经知情同意的研究对象(男性2417名、女性2568名),年龄18~96(50.94±14.73)岁,采用科林HEM-9000AI检测仪用桡动脉张力测量法检测左侧桡动脉脉搏波波形。结果4985名受检者中有1964例(39.4%)高血压病患者,557例(11.2%)糖尿病患者和2430例(48.7%)血脂异常患者。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舒张压、吸烟、心率、身高、腰围、空腹血糖是女性桡动脉AI值的相关因素;在男性,AI还与血清总胆固醇有关。女性的AI值(83.18±12.36)%显著高于男性(71.93±15.22)%,P〈0.01。结论桡动脉AI值不仅与年龄、血压、心率、血糖、吸烟有关,还与身高、腰围、血脂相关,在将AI作为评估动脉硬化的指数时,应考虑这些造成混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反射增强指数 动脉僵硬度 动脉硬化 人群研究
原文传递
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与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贾佳 刘严 +5 位作者 齐丽彤 范芳芳 刘志科 霍勇 张岩 陈大方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92-1097,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关系,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北京市首钢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糖及血脂等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桡动脉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关系,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北京市首钢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糖及血脂等生化指标检测,并进行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检查,通过数学转换获得心率为75次/min时的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标准校正值(rAI_(P75))。分析在无ASCVD证据的调查对象中2型糖尿病与rAI_(P75)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 946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5.90±8.63)岁,其中2 475例(35.63%)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 550例(22.32%)。rAI_(P75)的±s为(80.29±11.90)%。相对于非糖尿病人群[(80.25±11.92)%],2型糖尿病人群具有高的rAI_(P75)水平[(80.46±11.84)%],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β=0.214 0,P=0.532 7)。在对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情况、高血压、高脂血症因素进行控制后,2型糖尿病患者rAI_(P75)升高显著(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β=0.757 6,P=0.018 7)。在亚组分析中,在男性、年轻组、无高血压组和现在不吸烟组中得到类似的结果。结论本次调查的无ASCVD证据的社区居民中2型糖尿病与rAI存在相关关系,2型糖尿病组的rAI水平显著升高,且主要体现在男性及低危(年龄小于55岁、无高血压、不吸烟)人群中。这提示在男性及低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应定期监测rAI,关注ASCV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反射增强指数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个体化运动整体方案强化管控对长期慢性疾病患者静息桡动脉脉搏波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雅 孙兴国 +7 位作者 郝璐 张也 台文琦 刘方 冯静 王继楠 曹建忠 谢友红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观察曾被常规治疗且经个体化运动整体方案管控后的长期慢性疾病(慢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情况。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对无特定运动习惯的健康人20名(正常对照)、仅常规治疗未强化管控的长期慢病患者20例(未强化管控组)及常... 目的观察曾被常规治疗且经个体化运动整体方案管控后的长期慢性疾病(慢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情况。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对无特定运动习惯的健康人20名(正常对照)、仅常规治疗未强化管控的长期慢病患者20例(未强化管控组)及常规治疗且经个体化运动整体方案管控的长期慢病患者20例(强化管控组)行静息桡动脉脉搏波检测,采集记录连续50 s左侧桡动脉脉搏波数据,定性及定量分析桡动脉脉搏波波形及主要指标的异同:波峰明显重搏波出现率、主波波峰点幅值(Y_(P1))、重搏波波谷点幅值(Y_(PL))、重搏波波峰点幅值(Y_(P2))、主波升支斜率(S_(1))、重搏波升支斜率(S_(2))和重搏波幅度(Y_(P2)-Y_(PL))。结果(1)从桡动脉脉搏波波形分析,强化管控组患者与正常对照具有相似的重搏波特征且主波高而窄,不同于无明显重搏波特征且主波低而圆润的未强化管控患者。(2)从主要指标分析,与正常对照比较,未强化管控患者波峰明显重搏波出现率较高,强化管控组患者波峰明显重搏波出现率低于未强化管控组(正常对照组94.7%比未强化管控组24.5%比强化管控组95.4%,χ^(2)=1810.093,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强化管控组Y_(P1)、S_(1)、S_(2)和Y_(P2)-Y_(PL)较低且Y_(PL)较高(均P<0.05),与未强化管控患者比较,强化管控组患者Y_(P1)、S_(1)、S_(2)和Y_(P2)-Y_(PL)较高且Y_(PL)较低(均P<0.05),强化管控组患者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管控过的长期慢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与健康年轻人相似,主波波峰高而窄,基本上均是波峰明显的重搏波且重搏波幅度大、波谷低;而与未强化管控患者显著不同。强化管控后长期慢病患者主波和重搏波的改善或可作为慢病有效治疗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桡动脉脉搏 重搏 强化管控 慢性疾病
原文传递
新确诊慢性病患者单次个体化精准运动前后桡动脉脉搏波的改变
20
作者 台文琦 孙兴国 +6 位作者 郝璐 张也 宋雅 刘方 王继楠 冯静 曹建忠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1-458,共8页
目的观察新确诊慢性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及单次个体化精准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6例首次诊断尚未治疗,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为主的慢性病患者,经心肺运动试验得到运动强度,完成30 min的单次运动。于运动前和运动... 目的观察新确诊慢性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及单次个体化精准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6例首次诊断尚未治疗,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为主的慢性病患者,经心肺运动试验得到运动强度,完成30 min的单次运动。于运动前和运动后10、20、30 min采集连续50 s桡动脉脉搏波,分析比较运动前后相关指标:主波波峰点P1相对幅值(ΔY_(P1))、重搏波波谷点PL相对幅值(ΔY_(PL))、重搏波波峰点P2相对幅值(ΔY_(P2))、PL时间(T_(PL))(收缩期)、脉搏波结束点(E)时间(T_(E))(心动周期)、T_(E)-T_(PL)(舒张期)、脉率、主波升支斜率(S_(1))、重搏波升支斜率(S_(2)),重搏波幅度(ΔY_(P2)-ΔY_(PL))、重搏波时间(T_(P2)-T_(PL))及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并与16名年轻正常人、16名中老年正常人和16例长期慢性病患者的脉搏波比较。结果静息时新确诊慢性病患者的ΔY_(P1)、ΔY_(P2)、S_(1)、S_(2)、ΔY_(P2)-ΔY_(PL)、T_(P2)-T_(PL)比年轻正常人小,脉率快(均P<0.05);而ΔY_(P1)、ΔY_(PL)比中老年正常人大,T_(P2)-T_(PL)较小(均P<0.05);与长期慢性病患者相比,ΔY_(P2)-ΔY_(PL)较大(P<0.05)。静息状态下,新确诊患者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低于年轻正常人和中老年正常人,高于长期慢性病患者(52.07%比94.48%比73.32%比28.65%,χ^(2)=876.120,P<0.001)。运动后10 min新确诊患者的T_(E)、T_(E)-T_(PL)减小,脉率变快,ΔY_(PL)减小,T_(P2)-T_(PL)增大,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增大(均P<0.05);与年轻正常人相比,ΔY_(PL)较大,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较小(均P<0.05);与中老年正常人相比,T_(E)-T_(PL)和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较小、脉率较大(均P<0.05);与长期慢性病患者相比,ΔY_(P1)、T_(E)、T_(E)-T_(PL)小,而脉率、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较大(均P<0.05)。运动后20和30 min的脉搏波变化趋势与运动后10 min相似。结论新确诊慢性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主要表现为重搏波变得平坦不清晰、甚至消失,单个脉搏波时长缩短;单次个体化精准运动可使重搏波加深、加宽,变得更加明显,提示脉搏波尤其是重搏波变化在慢性病发生发展中的预警作用,并可初步预测运动强化管控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确诊慢性病 心肺运动试验 个体化精准运动 桡动脉脉搏 重搏 峰明显的重搏出现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