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研究
1
作者 马文灿 施晓青 穆中杰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19例)和未移位组(61例),比较移位组和未移位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CT影像学特征指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间相关性。结果移位组术前总移位距离显著大于未移位组(P<0.05);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显著小于未移位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正相关(P<0.05);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负相关(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与多种CT影像学特征指标有关;同时随术前总移位距离增加、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缩小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风险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内固定 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 危险因素 CT
下载PDF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金华 颜夏卫 《中医正骨》 2023年第8期14-19,36,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台州骨伤医院接受同一组医生完成的切...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台州骨伤医院接受同一组医生完成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AO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入路、术中复位情况、术后开始锻炼时间、优势手及合并同侧其他骨折等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患侧腕关节情况,依据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对患侧腕关节进行评分,≤8分为预后良好,≥9分为预后不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6周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根据术后6个月时患侧腕关节情况将纳入病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前后血清25(OH)D、IGF-1水平,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评价血清25(OH)D、IGF-1水平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一般结果。共纳入98例患者,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30例。2组患者骨折AO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5,P=0.003)。(2)血清25(OH)D、IGF-1水平检测结果。术后第4周和术后第6周时,预后不良组血清25(OH)D、IGF-1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25.47±6.06)nmol·L^(-1),(16.54±3.92)nmol·L^(-1),t=7.405,P=0.000;(36.42±7.10)nmol·L^(-1),(16.94±3.84)nmol·L^(-1),t=14.117,P=0.000;(292.36±58.64)ng·mL^(-1),(216.45±43.76)ng·mL^(-1),t=6.346,P=0.000;(402.75±66.48)ng·mL^(-1),(228.34±46.59)ng·mL^(-1),t=13.011,P=0.000]。(3)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术后第4周时血清25(OH)D、IGF-1水平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β=-0.172,P=0.001,OR=0.842;β=-0.217,P=0.003,OR=0.805)。(4)血清25(OH)D、IGF-1水平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评价结果。术后第4周时血清25(OH)D、IGF-1水平分别预测及二者联合预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不良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P=0.000)、0.785(P=0.000)、0.906(P=0.000),灵敏度分别为67.6%、57.4%、83.8%,特异度分别为80.0%、93.3%、86.7%,2项指标的临界值分别为21.99 nmol·L^(-1)、267.32 ng·mL^(-1)。结论:术后第4周时血清25(OH)D、IGF-1水平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不良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腕损伤 骨折固定 预后 羟基胆骨化醇类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下载PDF
通络益气方封包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快优康复的价值
3
作者 汤莹 沈影超 +1 位作者 薛燚 徐晓佳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20期63-66,共4页
目的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局部予以通络益气方中药封闭包袋疗法联合特定电磁波(specific electromagnetic wave,TDP)术后辐照,评价在骨折快优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住院的40... 目的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局部予以通络益气方中药封闭包袋疗法联合特定电磁波(specific electromagnetic wave,TDP)术后辐照,评价在骨折快优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住院的40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快优护理管理,观察组在一般快优护理管理的基础上予以通络益气方中药封闭包袋疗法联合TDP术后辐照。对两种干预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Cooney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前臂围度肿胀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运用通络益气方中药封闭包袋联合TDP术后局部辐照可以有效促进此类患者的快优康复,值得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包袋疗法 桡骨骨折 通络益气方 特定电磁波
下载PDF
手术治疗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对C1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丁文强 顾加祥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 探讨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手术处理对C1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桡骨... 目的 探讨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手术处理对C1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按是否手术处理尺骨茎突骨折分为非手术组(A组,18例)和手术组(B组,17例)。评估术后1 d、1年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末次随访时的Cooney评分、DASH评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 A、B两组的性别、年龄、BMI、受伤至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影像学资料、术后第1天的VAS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分别为12.21°±2.88°、19.86°±5.03°、(10.60±2.00) mm与B组10.98°±2.75°、20.07°±3.75°、(10.40±1.6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on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A组(72.2%),B组(7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SH评分分别为:A组33.50±2.25,B组32.59±1.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1型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钢板内固定对合并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手术治疗与否对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型桡骨骨折 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 腕关节功能 治疗
下载PDF
无头加压空心螺钉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效果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治 马骥 +2 位作者 张洋 杨立枫 赵伟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5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无头加压空心螺钉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微创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术后根据PRWE评分(评分项目为腕关节疼痛、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日常活动及特殊活动情况)及X线检查结... 目的观察无头加压空心螺钉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微创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术后根据PRWE评分(评分项目为腕关节疼痛、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日常活动及特殊活动情况)及X线检查结果评价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桡骨骨折6~8周愈合,平均7周;尺骨茎突骨折4~6周愈合,平均5周。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疗效为优4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3.75%。无骨不连、骨折移位、腕关节疼痛、无力及腕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选择适当的螺钉入钉点和固定角度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尺骨茎突 加压空心螺钉
下载PDF
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超 谢雪涛 +1 位作者 胡顺东 张长青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对挠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 0 1 2 年1 月至1 2 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1 8 9 例挠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尺骨茎突骨折分为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组(6 1 例)和伴尺骨茎突骨折...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对挠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 0 1 2 年1 月至1 2 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1 8 9 例挠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尺骨茎突骨折分为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组(6 1 例)和伴尺骨茎突骨折组(1 2 8 例).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及末次随访G a rtk n d -W e rle y腕关节评分、臂肩手功能障碍(D A SH )评分、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挠偏、尺偏)、握力和腕关节尺侧旋转疼痛发生率评定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 0 ?4 6 个月,平均3 8 个月.两组挠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和挠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 〉 0. 0 5 ),且末次随访时握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G a rtk n d -W e rle y腕关节评分和D A S H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_P 〉 0. 05) .两组术后尺侧旋转疼痛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 〉 0 .0 5 ) .结论尺骨茎突骨折不影响挠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骨骨折 尺骨茎突骨折 内固定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杰 马超 +3 位作者 黄健华 霍维玲 陈明 郭开今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825-827,共3页
目的 探讨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及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57例,其中伴有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30例(A组),不伴有尺骨茎突骨折27例(B组).所有患者... 目的 探讨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及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57例,其中伴有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30例(A组),不伴有尺骨茎突骨折27例(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锁定钢板固定,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不予固定.术后采用腕关节各项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及DASH量表评估腕关节功能,通过与健侧对比判断是否存在下尺桡关节不稳.结果 5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18个月.各组术后腕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均未出现下尺桡关节不稳.结论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及下尺桡关节不稳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尺骨茎突骨折 切开复位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肌内效贴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手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钰杰 张瑾 张顺喜 《广州医药》 2015年第4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手功能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患者采用肌内效贴扎及腕关节主动活动康复训练,对照组18例采用...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手功能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患者采用肌内效贴扎及腕关节主动活动康复训练,对照组18例采用腕关节主动活动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均采用Gartland-Werley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容积法测量腕关节远端肿胀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疼痛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后2周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定,腕关节远端肿胀程度和VA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技术对改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肿胀,促进患者手功能恢复,改善患肢疼痛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肌内效贴 肿胀 VAS Gartland-Werley评分
下载PDF
中药自拟方分期论治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毅 舒建国 +1 位作者 龚革会 徐旭冬 《新中医》 CAS 2014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方分期论治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2例,2组患者均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抗感染药物与消肿治疗,治疗组术后按骨...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方分期论治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2例,2组患者均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抗感染药物与消肿治疗,治疗组术后按骨折三期予中药方剂辨证施治,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采用X线检测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于术后3月统计疗效,随访1年。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桡骨轴向缩短长度、尺偏角及掌倾角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2组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2组桡骨轴向缩短长度及尺偏角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3.9%,对照组优良率为61.3%,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8.28±23.28)天,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2.47±32.19)天,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自拟方分期论治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者恢复并达到较优的复位效果,其临床疗效优于内固定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药物与消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桡骨骨折 分期论治 活血止痛散 益气活血通络散 接骨散
下载PDF
保护旋前方肌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马良 马战备 +2 位作者 李冬月 梁跃闯 南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265-265,共1页
观察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保护旋前方肌的治疗疗效。方法: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划为2组:对照组(35例)、研究组(35例)。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保护旋前方肌,对照组不保护旋前方肌,比较两组... 观察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保护旋前方肌的治疗疗效。方法: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划为2组:对照组(35例)、研究组(35例)。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保护旋前方肌,对照组不保护旋前方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优良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保护旋前方肌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的疗效较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腕关节的恢复速度,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旋前方肌 桡骨骨折 治疗疗效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腕管综合征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渠刚 余伦红 +2 位作者 苏森 马智强 杨家辉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DRF)内固定术后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ACTS)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DRF内固定术后并发ACTS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56例并发ACTS患者均表现为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如食指、...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DRF)内固定术后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ACTS)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DRF内固定术后并发ACTS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56例并发ACTS患者均表现为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如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痛,Tinel征阳性48例(85.7%),止血带试验阳性42例(75.0%),Phalen试验阳性36例(64.3%),屈腕试验阳性32例(57.1%)。56例中,手术治疗24例,非手术治疗32例。治疗1个月后,功能评定优42例(75.0%)、良10例(17.9%)、可4例(7.1%)、差0例;治疗3个月后,优46例(82.1%)、良8例(14.3%)、可2例(3.6%)、差0例。结论 DRF内固定术后并发ACTS表现为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的麻痛感,术后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给以合理治疗,患者的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骨折 内固定 腕管综合征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不同旋前方肌处理方案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朝阳 戴海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21期3506-3508,共3页
目的探讨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南宁市横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按照对旋前方肌的处理方案分为切开组42例和不切开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目的探讨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南宁市横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按照对旋前方肌的处理方案分为切开组42例和不切开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愈合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不切开组患者愈合优良率为97.73%,切开组为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切开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6±16.1)min和(15.3±3.4)m L,切开组分别为(70.3±10.2)min和(20.1±4.8)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切开组患者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6.3±5.2)d和(36.8±4.1)d,切开组分别为(45.2±7.1)d和(47.9±5.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切开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4.09%,切开组为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切开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45%,切开组为9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切开旋前方肌可减少屈肌腱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负重锻炼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能更早恢复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方肌 桡骨骨折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康复推拿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苟刚 肖清清 罗详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12-114,共3页
桡骨远端骨折在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临床大多能通过非手术或微创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如复杂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尤其涉及到关节面以及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1]。目前,桡骨远端骨折的手... 桡骨远端骨折在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临床大多能通过非手术或微创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如复杂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尤其涉及到关节面以及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1]。目前,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有掌侧、背侧及掌背侧联合等入路方式。其中掌侧入路沿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之间分离,切开部分屈肌支持带及旋前方肌而暴露骨折端;背侧入路沿拇长伸肌腱切开伸肌支持带,在拇长伸肌腱和指伸肌腱之间分离,横行切开关节囊暴露骨折端;骨折涉及桡侧柱则须在桡侧分离拇长、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端[2]。这些都是术后引起腕关节粘连的主要原因。而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腕关节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功能康复 推拿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腕管、腕尺管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尤科 商晓军 朱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423-424,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因摔伤致左腕部疼痛伴活动受限4 h入院。入院查体:左腕部肿胀明显,局部见畸形,左手指感觉可、无明显麻木,左手指伸屈活动稍受限。入院后予消肿、止痛对症治疗。术前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入院7 d后肿胀有所消... 1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因摔伤致左腕部疼痛伴活动受限4 h入院。入院查体:左腕部肿胀明显,局部见畸形,左手指感觉可、无明显麻木,左手指伸屈活动稍受限。入院后予消肿、止痛对症治疗。术前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入院7 d后肿胀有所消退,在全身麻醉下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入路,复位满意后常规放置桡骨远端钢板、螺钉内固定物。术中因下尺桡关节不稳,予以1枚克氏针稳定下尺桡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桡骨骨折 内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丹 林红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10期154-156,共3页
目的总结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总结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开展功能锻炼,并于术后6个月评价其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依据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良好组及恢复不良组,收集2组的年龄、骨折时间、损伤能量、骨质疏松、末次复查掌倾角、末次复查桡骨短缩、功能锻炼和尺骨茎突骨折情况,先对上述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得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共41例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发生率为20.50%(41/2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末次复查桡骨短缩和功能锻炼均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10°、末次复查桡骨短缩≥5 mm和功能锻炼不规律均为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60岁、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末次复查掌倾角背倾≥10°、末次复查桡骨短缩≥5 mm和功能锻炼不规律均为影响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及早开展针对性干预,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内固定 腕关节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补肝益肾壮骨方联合正骨手法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小敏 邓强 +2 位作者 向杰 张宪哲 王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13期1812-1815,共4页
目的探讨补肝益肾壮骨方联合正骨手法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10月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补肝益肾壮骨方联合正骨手法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10月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之前进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术后口服补肝益肾壮骨方3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7 d主观疼痛程度(VAS)和水肿程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尺侧倾斜角、掌侧倾斜角、桡骨高度及腕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7 d,2组患者的水肿程度、疼痛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减轻更明显(P均<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尺侧倾斜角、掌侧倾斜角、桡骨高度均明显增加(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71%(67/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9%(5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肝益肾壮骨方联合正骨手法干预可明显减轻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水肿及疼痛,加快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更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肝益肾壮骨方 正骨手法 桡骨骨折 内固定 骨折愈合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持续被动运动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少峰 黄巧燕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23-26,110,共5页
目的分析评价持续被动运动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治疗,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5),对... 目的分析评价持续被动运动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治疗,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5),对照组术后接受主动活动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术后应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康复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及训练前后疼痛感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康复训练后7 d、14 d的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分别为(6.54±1.20 vs 14.66±3.02)、(2.01±0.16 vs 7.99±2.84);伤肢肿胀情况比较分别为(11.24±1.35 vs 21.05±3.44)、(6.05±0.74 vs 17.35±2.66);VAS评分比较分别为(2.22±0.30 vs 3.87±0.38)、(1.25±0.11 vs 3.02±0.32)(均P<0.05)。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7%,明显低于对照组16.92%(P<0.05)。结论持续被动运动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消肿、缓解疼痛效果佳,能有效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被动运动 桡骨骨折 内固定治疗 后康复
下载PDF
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彭伟华 卢忠存 《大医生》 2024年第9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复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3年9月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研究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复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3年9月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根据复位效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骨折复位优良)和观察组(10例,骨折复位差)。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骨折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复位不良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分析该模型预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复位不良的价值。结果72例患者中62例骨折复位获得优良,优良率为86.11%。观察组患者AO分型差于对照组,医源性组织损伤率高于对照组,规范功能锻炼占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尺偏角小于对照组,桡骨缩短高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折AO分型为C型、医源性组织损伤是影响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规范功能锻炼是复位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判断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2,敏感度为0.810,特异度为0.633。结论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理想,其复位不良与骨折分型、医源性组织损伤与术后功能锻炼有关,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判断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不良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 桡骨骨折 复位不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毕楷 朱书朝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5期150-152,163,共4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 目的:比较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时骨折复位情况(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关节面台阶高度),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时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桡偏及尺偏角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及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疗效优良率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而且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和腕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C3型骨折 粉碎性骨折 小切口撬拨复位 固定支架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累及背侧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地图特征:螺钉有效固定治疗术后移位
20
作者 胡流超 罗毅文 吴志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4-530,共7页
背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背侧关节面时,掌侧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背侧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背侧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 背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背侧关节面时,掌侧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背侧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背侧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深入研究累及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发生术后移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提高复位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CT影像桡骨远端背侧骨折块数量1,2,3块及以上分别记为Ⅰ,Ⅱ,Ⅲ型骨折,分别绘制骨折线地图,分析其背侧骨折线形态特征。对存在乙状切迹背侧骨折的患者进行3个月以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乙状切迹背侧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和无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和术后CT解剖参数。结果与结论:①对AO/OTA分型C型累及背侧关节面145例患者进行骨折线地图分析,其中根据背侧骨折块数量:Ⅰ型25例(17.2%)、Ⅱ型82例(56.6%)、Ⅲ型38例(26.2%);骨折线地图显示Ⅰ型骨折块骨折线主要累及乙状切迹,Ⅱ型主要累及乙状切迹和lister结节,Ⅲ型则累及乙状切迹、lister结节和桡侧柱背侧。145例患者中86.2%(125/145例)累及乙状切迹,其中Ⅲ型累及比例高达94.7%(36/38例),Ⅱ型88.0%(72/82例),Ⅰ型68%(17/25例)。②76例AO/OTA分型C型累及乙状切迹背侧患者纳入进一步研究,其中术后未移位组65例,移位组11例;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术前CT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背侧边长(d1)、尺侧边长(d2)、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背侧高度(d4)和钢板距桡骨尺侧边缘距离(d5)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乙状切迹背侧骨块累及下尺桡关节占比[d2/(d2+d3)]、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关节面占比(s1/s2)、尺侧螺钉尾端距背侧乙状切迹边缘的距离(d6)和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螺钉固定的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乙状切迹骨块螺钉固定的数量是影响尺背侧乙状切迹骨块移位唯一的危险因素(P<0.05)。④提示在累及桡骨背侧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中,Ⅱ型最常见,Ⅲ型和Ⅰ型次之,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而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其受下尺桡关节韧带影响易发生术后移位,术中至少1枚有效螺钉固定能降低其移位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乙状切迹背侧骨块 掌侧钢板 内固定 骨折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