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橡胶支座预制浮置板轨道静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茂 周华龙 +2 位作者 蔡文锋 刘锦辉 王森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1,共6页
深圳地铁6号线设计采用双向预应力橡胶支座预制浮置板轨道,为解决轨道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预制板强度与系统减振效果两个核心技术问题,建立空间实体模型和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预制板内部配筋进行检算,以保证结构安全;对系... 深圳地铁6号线设计采用双向预应力橡胶支座预制浮置板轨道,为解决轨道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预制板强度与系统减振效果两个核心技术问题,建立空间实体模型和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预制板内部配筋进行检算,以保证结构安全;对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模拟,以分析系统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预制板结构在复杂荷载作用下,能够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2)在行车速度100 km/h条件下,橡胶支座预制浮置板板系统减振效果可达10~12 dB;(3)所采用的“静动结合”的检算方法,为深圳地铁6号线轨道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橡胶支座 预制浮置板 双向预应力技术 空间实体模型 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 配筋检算 减振效果 轨道交通
下载PDF
U型梁上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系统动力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文茂 辛涛 +1 位作者 周华龙 霍磊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48,共5页
研究目的:深圳地铁6号线是首条全高架采用"U型梁+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系统的地铁快线,为检验是否存在系统共振,考察行车安全性指标和桥梁结构振动情况,本文通过建立车-轨-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对系统固有频率以及车辆、轨道、桥梁... 研究目的:深圳地铁6号线是首条全高架采用"U型梁+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系统的地铁快线,为检验是否存在系统共振,考察行车安全性指标和桥梁结构振动情况,本文通过建立车-轨-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对系统固有频率以及车辆、轨道、桥梁动力特性进行研究,以期指导深圳地铁6号线桥梁、轨道结构设计实践。研究结论:(1) U型梁与减振垫浮置板轨道自振频率相差较大,二者发生低阶共振的可能性较小;(2) U型梁上采用减振垫浮置板轨道以后,行车安全性指标、轨道及桥梁动力学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3)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系统可降低桥梁结构振动5~8 d B;(4)本文所采用的系统动力检算方法,既验证了"U型梁+减振垫浮置板轨道"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时也对国内地铁高架线减振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垫浮置板轨道 U型梁 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 共振 减振效果
下载PDF
轨枕空吊对桥上有砟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浩 赵国堂 蔡理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26,共8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将轨枕下部的有砟轨道考虑为弹簧-阻尼系统,假设该弹簧-阻尼系统失效来模拟轨枕空吊状态,建立含轨枕空吊的有砟轨道-桥梁耦合模型.采用Newmark直接积分法求解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方程,计算列车通过时...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将轨枕下部的有砟轨道考虑为弹簧-阻尼系统,假设该弹簧-阻尼系统失效来模拟轨枕空吊状态,建立含轨枕空吊的有砟轨道-桥梁耦合模型.采用Newmark直接积分法求解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方程,计算列车通过时轨枕正常状态和空吊状态下轨道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同时对空吊轨枕出现的数量及纵向分布位置对轨道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对轨枕无空吊状态、单根空吊状态、连续2根空吊和间隔2根轨枕空吊4种工况下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2根轨枕空吊影响下轨道响应显著大于其他3种工况,间隔2根轨枕空吊的影响略大于单根轨枕空吊的影响,但差别较小;轨枕空吊对有砟轨道结构动力影响范围沿轨道纵向不超过2跨轨枕间距;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轨枕空吊影响下轨道结构位移变化较小,加速度则明显加大,基本呈线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轨道 轨枕空吊 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 轮轨接触力 动力响应
下载PDF
钱江四桥主跨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谭永朝 葛玉梅 +3 位作者 奚绍中 郑翰献 俞菊虎 邢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年第3期25-29,共5页
钱江四桥是一座结构非常复杂的组合跨径双层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拱桥。规划中的杭州地铁 1号线从该桥下层通过。为确保成桥后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与乘坐舒适性 ,对该桥主跨进行了车桥耦合振动分析。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脉动风速场及轨道不... 钱江四桥是一座结构非常复杂的组合跨径双层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拱桥。规划中的杭州地铁 1号线从该桥下层通过。为确保成桥后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与乘坐舒适性 ,对该桥主跨进行了车桥耦合振动分析。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脉动风速场及轨道不平顺。桥梁结构采用有限元模型 ,机车车辆被简化为车体、转向架和轮对并包含阻尼器及弹簧的两个悬挂系统的体系 ,每节车辆共有 3 1个自由度。根据车桥耦合关系 ,并考虑桥上轨道不平顺以及侧向自然风的影响 ,分别计算了 40km/h及 80km/h车速下车辆和桥梁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 ,在车速为 80km/h、风速高达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江四桥 混凝土系杆拱拱桥 地铁 脉动风速场 有限元模型 车桥耦合振动 轨道不平顺 车辆动力学模型 桥梁动力学模型 系统激励 风荷载
下载PDF
Dynamic analysis and modal test of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based on ambient excitation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常松 颜东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135-139,共5页
To study the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girder and the method to identify modal parameters of cable-stayed bridge, a simplified dynam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 named three beams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gird... To study the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girder and the method to identify modal parameters of cable-stayed bridge, a simplified dynam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 named three beams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girder with double ribs.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model four stiffness formulae were deduced according to Hamilton principle. These formulae reflect wel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lexural, shearing, free torsion and restricted torsion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 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bout modal parameters was put forward by combining method of peak value an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according to modal test under ambient excitation. Th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and modal test were carried out in a long-span concrete cable-stayed brid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rors of frequencies betwee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est results are less than 10% mostl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modal parameters for cable-stayed bridge are determined to be the longitudinal floating mode, the first vertical flexural mode and the first torsional mode, which demonstrate that the method of stiffness distribution for three beams model is accurate and method to identify modal parameters is effective under ambient excitation modal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dge engineering cable-stayed bridg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ambient excitation modal te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