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按桩顶沉降控制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 被引量:37
1
作者 赵明华 曹文贵 +1 位作者 刘齐建 杨明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1,共5页
结合现场嵌岩桩试桩资料,深入分析了嵌岩桩的竖向承载机理,并提出了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设想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充分考虑桩侧土(岩)阻力及桩端岩层阻力的发挥程度,尤其适用于超长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结合现场嵌岩桩试桩资料,深入分析了嵌岩桩的竖向承载机理,并提出了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设想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充分考虑桩侧土(岩)阻力及桩端岩层阻力的发挥程度,尤其适用于超长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最后结合某大桥嵌岩桩静载荷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 竖向承载力 荷载传递模型 桩顶沉降 静载荷试验
下载PDF
按桩顶沉降量控制超长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赵明华 刘齐建 +1 位作者 曹喜仁 邹新军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2-96,共5页
采用桩端阻三折线、桩侧阻双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对基桩竖向承载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基桩竖向承载力的设想,并导得了多层地基中桩周桩端土层处于各种不同状态下的竖向承载力解析解。该解答不仅能考虑... 采用桩端阻三折线、桩侧阻双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对基桩竖向承载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按桩顶沉降量控制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基桩竖向承载力的设想,并导得了多层地基中桩周桩端土层处于各种不同状态下的竖向承载力解析解。该解答不仅能考虑桩周土的分层,还能考虑桩端土体的非线性及沉渣的影响。最后,采用本文方法对两根试桩的实测荷载-沉降曲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基本吻合,计算方法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 超长灌注 竖向承载力 荷载传递模型 桩顶沉降
下载PDF
受桩顶沉降量控制的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
3
作者 温树鑫 《山西建筑》 2019年第21期74-76,共3页
岩质陡坡环境下的桩基需考虑桩顶沉降量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推导了按桩顶沉降控制的嵌岩桩的控制微分方程,并建立了桩侧岩土体处于弹性阶段时桩顶极限荷载的求解方法。最后以一具体工程为依托,对该桩基按桩顶沉降量控制进行竖向承载... 岩质陡坡环境下的桩基需考虑桩顶沉降量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推导了按桩顶沉降控制的嵌岩桩的控制微分方程,并建立了桩侧岩土体处于弹性阶段时桩顶极限荷载的求解方法。最后以一具体工程为依托,对该桩基按桩顶沉降量控制进行竖向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依托工程的桩基的竖向承载力是满足要求的,研究结果验证了理论公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顶沉降 嵌岩 承载特性
下载PDF
端承桩持力层对桩顶沉降的影响及钻芯法岩芯最优取样位置探讨
4
作者 陈天峰 《低碳世界》 2015年第7期204-205,共2页
桩基施工是一项隐蔽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地层条件、施工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保证桩基施工的质量,必须重视桩基检测工作。钻芯法一直是桩基检测中最为客观直接的检测技术,只有获取最优的岩芯取样位置,才能保证桩基... 桩基施工是一项隐蔽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地层条件、施工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保证桩基施工的质量,必须重视桩基检测工作。钻芯法一直是桩基检测中最为客观直接的检测技术,只有获取最优的岩芯取样位置,才能保证桩基检测的可靠性。本文介绍桩基的沉降现象,并以端承桩作为重点,分析端承桩持力层对桩顶沉降的影响,同时还将介绍钻芯法与其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如何获取钻芯法岩芯的最优取样位置,以保证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承持力层 桩顶沉降 钻芯法 取样位置
下载PDF
嵌岩灌注桩桩顶沉降的FLAC^(3D)数值分析
5
作者 韩洪涛 《山西建筑》 2007年第32期14-15,共2页
利用以显式的Lagrangian差分法为基础的FLAC3D软件,模拟分析桩长、桩身材料、桩端岩层力学性质及嵌岩深度对灌注嵌岩桩的桩顶沉降影响,并以实际工程的现场试验结果检验FLAC3D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供参考。
关键词 嵌岩 Lagrangian有限差分法 嵌岩深度 桩顶沉降
下载PDF
基于桩顶沉降和桩端沉降的受力分析及用桩端注浆提高桩承载力研究
6
作者 谢自畅 《城市建筑》 2017年第5期124-124,131,共2页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在静载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桩顶沉降以及桩端沉降的受力分析,能够有效地判断桩身压缩量,了解桩基础的承载效果.同时根据桩顶和桩端的沉降情况,对于了解受力层的性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主要探究了桩顶沉降以及桩...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在静载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桩顶沉降以及桩端沉降的受力分析,能够有效地判断桩身压缩量,了解桩基础的承载效果.同时根据桩顶和桩端的沉降情况,对于了解受力层的性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主要探究了桩顶沉降以及桩端沉降的受力分析情况,同时探究了桩端注浆的具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顶沉降 沉降 端注浆 承载力
下载PDF
软土地基摩擦桩桩顶轴向荷载与沉降非线性模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红霞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74,共3页
基于对沿海某高速公路大桥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资料的分析,在考虑软基土层物理力学指标与桩参数互动的基础上,借助材料力学关于非线性弹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σ=Kε1n和余能公式,建立了摩擦桩桩顶轴向荷载Q与桩顶沉降S的计算模型,... 基于对沿海某高速公路大桥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资料的分析,在考虑软基土层物理力学指标与桩参数互动的基础上,借助材料力学关于非线性弹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σ=Kε1n和余能公式,建立了摩擦桩桩顶轴向荷载Q与桩顶沉降S的计算模型,并将桩基工程静载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证明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摩擦 轴向荷载 桩顶沉降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基于桩-土界面剪切特性的单桩沉降和承载问题研究
8
作者 叶帅华 辛亮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71,共15页
近年来,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高填方场地,为减小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基础类型广泛使用桩基础。与一般场地不同,黄土填方场地中的单桩桩周土受力后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该类场地单桩沉降机制复杂。桩顶总沉降计算是桩基设计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高填方场地,为减小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基础类型广泛使用桩基础。与一般场地不同,黄土填方场地中的单桩桩周土受力后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该类场地单桩沉降机制复杂。桩顶总沉降计算是桩基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此,建立了高填方黄土场地单桩桩顶总沉降计算模型。基于传统的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分别考虑桩-土界面的桩-土相互作用和桩-土界面外剪切带土体的剪切变形。依据桩端边界,将单桩类型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分别建立桩周土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桩身位移控制微分方程,结合边界条件进行求解,得到桩身位移、轴力、侧摩阻力,并通过弹塑性理论求解了桩周土剪切带土体剪切变形,进而通过叠加原理求得桩顶总沉降。用桩长与桩周土塑性发展深度的比值,定义了桩基承载力安全系数K。通过算例分析与现场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新的模型计算得到的桩顶总沉降与现场试验结果相近;当桩顶荷载较小、桩周土处于弹性阶段时,桩端边界对桩身轴力、位移和侧摩阻力影响很小,但桩周土进入塑性滑移阶段后,桩端边界的影响开始变大,考虑桩端土的承载能力会极大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建立了将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综合起来的计算模型,不仅可以考虑桩-土界面的相对滑移,还可以计算桩-土界面外土体剪切带的剪切变形,使得桩顶总沉降计算更加精确,可为类似场地中单桩沉降的分析与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传递法 剪切位移法 -土界面 -土剪切带 桩顶沉降 承载特性分析
下载PDF
超大超长群桩基础沉降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强 朱俊高 魏松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9年第4期14-17,共4页
超大超长群桩在大跨桥梁和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某长江大桥超大超长群桩基础为例,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群桩基础的沉降特性。地基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桩身混凝土用线弹性模型模拟,桩-土界面设置了有厚度的薄单元。假定不同... 超大超长群桩在大跨桥梁和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某长江大桥超大超长群桩基础为例,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群桩基础的沉降特性。地基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桩身混凝土用线弹性模型模拟,桩-土界面设置了有厚度的薄单元。假定不同大小的地基土弹性模量,分析桩顶沉降规律,研究桩顶沉降、桩身及桩底土层压缩量之间关系。同时,分析了平均桩顶沉降、平均桩顶轴力以及土体弹性模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超长群 桩顶沉降 荷载 弹性模量 薄单元
下载PDF
不同桩顶荷载作用下新型能量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10
作者 常虹 沈凤全 王浩全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4-18,共5页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对不同桩顶荷载作用下的能量桩的承载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得出,当荷载小于Qu/2时,桩身热应力及桩身附加侧摩阻力随荷载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当荷载超过Qu/2时,桩身热应力的最大值及桩身附加侧摩阻力呈逐渐减小的...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对不同桩顶荷载作用下的能量桩的承载性能进行研究.结果得出,当荷载小于Qu/2时,桩身热应力及桩身附加侧摩阻力随荷载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当荷载超过Qu/2时,桩身热应力的最大值及桩身附加侧摩阻力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温度循环导致桩顶产生累积沉降,对能量桩设计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能量 模型试验 荷载 桩顶沉降 承载性能
下载PDF
基于实测的桩基埋管换热性能和温变沉降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芸 赵蕾 +1 位作者 王振宇 王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06-2211,共6页
通过对江苏某实际工程传统钻孔单U和并联双U埋管、桩基并联双U及并联双螺旋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流速的实测,以单位井深换热量为性能指标,结合经济性指标E,对比分析了4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和经济性的差别。分析了桩基埋管换热器运行... 通过对江苏某实际工程传统钻孔单U和并联双U埋管、桩基并联双U及并联双螺旋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流速的实测,以单位井深换热量为性能指标,结合经济性指标E,对比分析了4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和经济性的差别。分析了桩基埋管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冷、热堆积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对桩基埋管换热器进行了温度-荷载联合测试,模拟冬、夏两季能源桩承载运行的取、放热工况,获得了能量桩的桩身温度分布和桩顶动态沉降曲线,分析了桩顶换热过程中因热胀冷缩而产生位移的规律性,指出桩顶沉降累积量过大会导致桩基失稳,这一点在能量桩的设计阶段应注意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能量 换热性能 温度恢复 温度-荷载联合测试 桩顶沉降
下载PDF
桩的沉降分布计算方法在某工程中的应用
12
作者 雷波 孙慧 邓敏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0年第3期36-38,43,共4页
根据桩土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桩顶沉降和桩身变形、桩端沉降的相互关系,介绍一种计算桩身变形和桩端沉降的方法。该方法有如下的优点:可以计算出任意一级荷载下桩身的变形和桩端的沉降量。将该方法计算的数据与实际工程中实测数据进行比... 根据桩土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桩顶沉降和桩身变形、桩端沉降的相互关系,介绍一种计算桩身变形和桩端沉降的方法。该方法有如下的优点:可以计算出任意一级荷载下桩身的变形和桩端的沉降量。将该方法计算的数据与实际工程中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实践证明,该方法计算的结果偏差较小,计算结果在工程上是可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变形 桩顶沉降 荷载 沉降 P^S曲线
下载PDF
桩端采空区对嵌岩桩承载力的影响
13
作者 王开源 孙增奎 +2 位作者 沈宇鹏 赵晓林 徐金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821-7832,共12页
针对桩端采空区对嵌岩桩的设计(如承载性能和长期服役性能)提出的挑战,以杜家山特大桥采空区嵌岩桩为原型,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采空区到桩端不同距离以及采空区是否注浆的单桩承载力。计算比例参数,并选择合适的试验材料进行模型构建... 针对桩端采空区对嵌岩桩的设计(如承载性能和长期服役性能)提出的挑战,以杜家山特大桥采空区嵌岩桩为原型,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采空区到桩端不同距离以及采空区是否注浆的单桩承载力。计算比例参数,并选择合适的试验材料进行模型构建;通过多级荷载试验,获得采空区到桩端不同距离以及注浆后桩顶沉降、桩基础轴力、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无采空区嵌岩桩的承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采空区到桩端距离的减小,桩端持力层的承载能力减小,不利于模型桩的承载力;注浆后,桩端持力层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加,导致模型桩的桩顶沉降显著减少,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 采空区 模型试验 桩顶沉降 基础轴力 端阻力 侧摩阻力
下载PDF
不同工作荷载下能量桩热-力耦合特性模型试验
14
作者 何展朋 曹卫平 +2 位作者 赵敏 李清源 张作鹏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4年第4期83-91,共9页
本文通过黄土地基中能量桩在3种不同荷载工况下的温度循环荷载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能量桩竖向承载特性试验,对比分析了冷热循环过程中热交换效率、桩顶竖向荷载、桩土沉降、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及桩端反力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 本文通过黄土地基中能量桩在3种不同荷载工况下的温度循环荷载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能量桩竖向承载特性试验,对比分析了冷热循环过程中热交换效率、桩顶竖向荷载、桩土沉降、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及桩端反力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桩顶竖向荷载随温度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桩顶沉降呈现出收敛特性;热循环时桩身受压,冷循环时受压区范围与工作荷载和冷循环次数成正比;桩顶工作荷载较小时,冷热循环对侧摩阻力的影响更大,冷循环时的侧摩阻力更大;工作荷载的大小是桩-土相对位移的控制因素;温度位移零点的位置与荷载大小无关,以此点为界冷热循环对侧摩阻力及桩-土相对位移有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 模型试验 黄土地基 冷热循环实验 桩顶沉降
下载PDF
超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基础压缩变形及沉降探析
15
作者 刘嘉辉 《建筑技术开发》 2023年第11期169-171,共3页
在黄土地区建造超高层建筑时,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钻孔灌注桩成为一种常用的基础工程技术。与其他区域相比,黄土地区常采取泥浆护壁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钻孔灌注桩的设计需要考虑施工工艺技术以及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承载力和变形特... 在黄土地区建造超高层建筑时,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钻孔灌注桩成为一种常用的基础工程技术。与其他区域相比,黄土地区常采取泥浆护壁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钻孔灌注桩的设计需要考虑施工工艺技术以及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承载力和变形特性,以确保建筑物稳定和安全。结合工程实例对超高层建筑下钻孔灌注桩的压缩变形及沉降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大直径超长灌注 身弹性压缩 桩顶沉降
下载PDF
地热桩荷载-温度作用下单桩沉降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彬彬 路宏伟 +2 位作者 洪鑫 王昊 蒋刚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5,共7页
建立了地热桩荷栽-温度作用数值计算模型,并用现场试验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结合不同气候地区地源热泵系统运营特征模拟了地热桩3种不同持续运营工况。给出了不同荷载水平下,升温、降温和升-降温持续周期性运营工况影响的单桩桩顶沉降... 建立了地热桩荷栽-温度作用数值计算模型,并用现场试验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结合不同气候地区地源热泵系统运营特征模拟了地热桩3种不同持续运营工况。给出了不同荷载水平下,升温、降温和升-降温持续周期性运营工况影响的单桩桩顶沉降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长期运营过程中桩顶沉降呈现周期性变化并产生累积;沉降累积效应与地热桩运营工况以及桩顶荷载水平有关;地热桩工程应用应关注持续周期性运营过程中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荷载-温度作用 持续周期性温度循环 累积沉降
下载PDF
新型固化土垫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分析
17
作者 何烽 孙兴鹏 +1 位作者 李怡玮 孙阳 《中国市政工程》 2024年第6期126-129,167,168,共6页
随着港区堆场机械的大型化趋势,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来应对传统面板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文章依托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港区深厚吹填土软基处理工程,利用有限元方法搭建固化土垫层-搅拌桩复合地基2D模型,考虑循环荷载作用对固... 随着港区堆场机械的大型化趋势,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来应对传统面板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文章依托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港区深厚吹填土软基处理工程,利用有限元方法搭建固化土垫层-搅拌桩复合地基2D模型,考虑循环荷载作用对固化土层厚度和固化土层弹性模量2个参数的响应进行计算,分析这种新型复合地基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果显示:在循环荷载作用过程中,桩顶沉降值随着循环加载而发生往复变化,并且每一次加载都会在上一次的基础上产生一定量的附加沉降;固化土层厚度的增加使得结构抵抗循环荷载累积沉降的能力逐渐增强;固化土层模量变化对桩顶瞬时沉降值影响较小,但对长期循环荷载作用的附加沉降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土 搅拌 桩顶沉降
下载PDF
实测桩端沉降的静荷载试验中测试数据失真原因的分析与研究
18
作者 张少华 周宏玮 《浙江建筑》 2003年第6期13-14,共2页
通过钻孔灌注桩预埋测试管实测静载试验的桩顶、桩端沉降,可以获取许多桩基试验参数,为此分析了基于桩端沉降测试的常见单桩静载Q-S曲线,并对实测中存在的一些异常问题和表象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 钻孔灌注 静荷载试验 桩顶沉降 沉降 身压缩
下载PDF
某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振动监测与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世兴 《广东建材》 2024年第6期112-114,共3页
为探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福州市长乐区某建筑工程为背景,在考虑场地土类型影响的基础上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振动监测,并通过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结果表明,预应力... 为探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福州市长乐区某建筑工程为背景,在考虑场地土类型影响的基础上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振动监测,并通过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场地土类型有关,中硬土上管桩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大,中软土次之,软弱土最小;所选试验桩的Q-s曲线均为缓变型曲线,且试验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管 振动监测 竖向抗压承载力 位移沉降
下载PDF
基桩竖向荷载传递模型及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赵明华 何俊翘 +1 位作者 曹文贵 吴鸣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通过对桩侧荷载传递机理的分析,建立出一种改正的能综合考虑实际工程中桩周土体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等不同性状、桩侧阻的深度效应、不同桩侧土类以及不同成桩工艺等因素影响的桩侧阻、桩端阻荷载传递模型.以荷载传递解析法为基础,分别... 通过对桩侧荷载传递机理的分析,建立出一种改正的能综合考虑实际工程中桩周土体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等不同性状、桩侧阻的深度效应、不同桩侧土类以及不同成桩工艺等因素影响的桩侧阻、桩端阻荷载传递模型.以荷载传递解析法为基础,分别考虑桩顶沉降处于弹性、弹塑性或塑性等状态,导出了以桩顶沉降量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一系列公式,并开发出相应的计算程序,由此可通过控制桩顶沉降量来确定基桩的桩顶竖向承载力.将该计算方法用于某工程现场静载荷试桩对比分析,理论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阻 桩顶沉降 竖向荷载 竖向承载力 荷载传递机理 荷载传递模型 改正 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