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桩-浆联合模式下土遗址裂隙注浆加固机制
1
作者
崔凯
于翔鹏
+2 位作者
吴国鹏
许鹏飞
葛诚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7-618,共12页
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加固效果显著,加固机制复杂尚待明晰。基于固体传热、非饱和渗透理论,结合生石灰非等温水化进程和桩-浆-土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该过程中水-热-力耦合的三维扩散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现场注浆试验过程的实时监...
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加固效果显著,加固机制复杂尚待明晰。基于固体传热、非饱和渗透理论,结合生石灰非等温水化进程和桩-浆-土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该过程中水-热-力耦合的三维扩散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现场注浆试验过程的实时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比对以揭示其加固机制。结果一致表明:石灰桩和浆液中生石灰都在极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反应程度,60 min时反应程度分别达到87%和76%;裂隙周边夯土中各物理场均呈现出以浆液和石灰桩为中心,距离裂隙越远数值越低的分布规律;浆液和石灰桩中80%的水分和69%的水化热被有效用于加固过程;归一化处理后得到该过程中温度、水分、膨胀压力作用的有效影响范围分别为裂隙宽度的2.4倍、0.7倍和1.4倍。该研究为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新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桩-浆联合
水化反应
加固机制
有效影响范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土地区桥梁灌注桩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模型试验
被引量:
2
2
作者
薛振年
冯泓鸣
+1 位作者
任晨宁
周志军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8,共10页
为研究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技术对黄土地区桥梁灌注桩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基于传统压浆装置,开发出新型桩侧-桩端联合压浆装置,通过对3根不同压浆方式的模型桩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压浆方式下各模型桩承载力、轴力、侧摩阻力变化曲线...
为研究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技术对黄土地区桥梁灌注桩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基于传统压浆装置,开发出新型桩侧-桩端联合压浆装置,通过对3根不同压浆方式的模型桩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压浆方式下各模型桩承载力、轴力、侧摩阻力变化曲线,评价新型联合压浆装置的压浆效果,并在静载试验后开挖模型箱,获得浆脉的分布情况,分析浆液在黄土中的扩散规律,探究联合压浆技术对黄土地区桩基承载特性的提升机理。结果表明: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技术对黄土地区桩基承载力的提升效果优于桩端压浆技术,相比于常规模型桩S_(1),桩端压浆桩S_(2)的极限承载力提高29%,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桩S_(3)在相同注浆量情况下极限承载力提高71%;极限荷载下,S_(1)、S_(2)、S_(3)桩端阻比分别为19.2%、43.33%、34.9%,侧阻比分别为80.80%、56.67%、65.1%;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技术改变了黄土地区桩基侧摩阻力曲线"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R形,整体数值得到提升,且异步发挥的特点得到改善;无论何种压浆方式,浆液在黄土中的扩散方式均以压密和劈裂注浆为主,桩端压浆桩和联合压浆桩的桩底均形成圆柱状浆土固化物和3条形状明显的浆脉,同时联合压浆桩浆液上返高度达60 cm,使下部桩身的平均直径增大1~1.5 cm,联合压浆喷头的压浆效果显著,可为黄土地区桩基联合压浆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桩
侧
-
桩
端
联合
压
浆
模型试验
桥梁灌注
桩
侧摩阻力
原文传递
题名
桩-浆联合模式下土遗址裂隙注浆加固机制
1
作者
崔凯
于翔鹏
吴国鹏
许鹏飞
葛诚瑞
机构
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7-618,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06805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No.2023YFF0905902)
文摘
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加固效果显著,加固机制复杂尚待明晰。基于固体传热、非饱和渗透理论,结合生石灰非等温水化进程和桩-浆-土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该过程中水-热-力耦合的三维扩散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现场注浆试验过程的实时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比对以揭示其加固机制。结果一致表明:石灰桩和浆液中生石灰都在极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反应程度,60 min时反应程度分别达到87%和76%;裂隙周边夯土中各物理场均呈现出以浆液和石灰桩为中心,距离裂隙越远数值越低的分布规律;浆液和石灰桩中80%的水分和69%的水化热被有效用于加固过程;归一化处理后得到该过程中温度、水分、膨胀压力作用的有效影响范围分别为裂隙宽度的2.4倍、0.7倍和1.4倍。该研究为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新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土遗址
桩-浆联合
水化反应
加固机制
有效影响范围
Keywords
earthen sites
pile
-
slurry combination
hydration reaction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effective influence range
分类号
TU36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TU-87 [艺术—艺术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土地区桥梁灌注桩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模型试验
被引量:
2
2
作者
薛振年
冯泓鸣
任晨宁
周志军
机构
陕西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064)。
文摘
为研究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技术对黄土地区桥梁灌注桩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基于传统压浆装置,开发出新型桩侧-桩端联合压浆装置,通过对3根不同压浆方式的模型桩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压浆方式下各模型桩承载力、轴力、侧摩阻力变化曲线,评价新型联合压浆装置的压浆效果,并在静载试验后开挖模型箱,获得浆脉的分布情况,分析浆液在黄土中的扩散规律,探究联合压浆技术对黄土地区桩基承载特性的提升机理。结果表明: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技术对黄土地区桩基承载力的提升效果优于桩端压浆技术,相比于常规模型桩S_(1),桩端压浆桩S_(2)的极限承载力提高29%,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桩S_(3)在相同注浆量情况下极限承载力提高71%;极限荷载下,S_(1)、S_(2)、S_(3)桩端阻比分别为19.2%、43.33%、34.9%,侧阻比分别为80.80%、56.67%、65.1%;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技术改变了黄土地区桩基侧摩阻力曲线"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R形,整体数值得到提升,且异步发挥的特点得到改善;无论何种压浆方式,浆液在黄土中的扩散方式均以压密和劈裂注浆为主,桩端压浆桩和联合压浆桩的桩底均形成圆柱状浆土固化物和3条形状明显的浆脉,同时联合压浆桩浆液上返高度达60 cm,使下部桩身的平均直径增大1~1.5 cm,联合压浆喷头的压浆效果显著,可为黄土地区桩基联合压浆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桩
侧
-
桩
端
联合
压
浆
模型试验
桥梁灌注
桩
侧摩阻力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lateral and end combined grouting
model test
bridge cast
-
in
-
place pile
pile side resistance
分类号
U443.15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桩-浆联合模式下土遗址裂隙注浆加固机制
崔凯
于翔鹏
吴国鹏
许鹏飞
葛诚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黄土地区桥梁灌注桩桩侧-桩端联合压浆模型试验
薛振年
冯泓鸣
任晨宁
周志军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